【每週移民快訊】移民加拿大步入寒冬!20萬國際生畢業後工簽2025年到期申請永居更困難?英國大學為抑制外國留學生與解決赤字要加學費?新西蘭印度擊敗中國成為澳洲最大新移民國?

/【每週移民快訊】移民加拿大步入寒冬!20萬國際生畢業後工簽2025年到期申請永居更困難?英國大學為抑制外國留學生與解決赤字要加學費?新西蘭印度擊敗中國成為澳洲最大新移民國?

【每週移民快訊】移民加拿大步入寒冬!20萬國際生畢業後工簽2025年到期申請永居更困難?英國大學為抑制外國留學生與解決赤字要加學費?新西蘭印度擊敗中國成為澳洲最大新移民國?

【每週移民快訊】移民加拿大步入寒冬!20萬國際生畢業後工簽2025年到期申請永居更困難?英國大學為抑制外國留學生與解決赤字要加學費?新西蘭印度擊敗中國成為澳洲最大新移民國?

 

點擊收睇: https://www.youtube.com/live/OYzafcfFFoM?si=9_cjCmjGPsCv-gqw

 

1.【香港】香港性教育教材惹爭議,到底應該如何跟中學生談「性」

2.【香港】2024年最多億萬富豪城市 香港人擁320名 全球排第8

3.【台灣】移民台灣|台網民力數住台北缺點 天氣以外最大問題竟是「人」?

4.【日本】網上熱話|澳洲Uber司機爆日本人不移民的5大原因!從小講求秩序、英語不佳、工作狂通通都是理由

5.【英國】英國首相|5年收逾百萬禮物 冠絕國會多第二逾倍

6.【英國】Universities UK建議英格蘭大學提高學費及政府廣助以解決長期赤字

7.【加拿大】加拿大逾20萬國際生畢業後工簽2025年到期 過渡申請永居權料更困難

8.【加拿大】在 CBC 報導後,IRCC 停止將移民申請分配給非在職人員的 ID

9.【澳洲】入籍澳洲 | 新西蘭印度成最大來源國 超中國移民兩倍

10.【澳洲】澳洲人口正式突破2700萬 海外移民佔增長八成

 

有關任何「投資移民」、「海外升學」問題,請立即聯絡我們

+852 6227 2336

📱 https://wa.me/85262272336?text=詢問有關投資移民

📥 http://m.me/auragloballtd

立即追蹤我們的IG獲取更多投資移民資訊:auragloballtd

立即Follow我們的YouTube Channel:Aura Global

 

#移民 #升學 #移居 #移民英國 #移民加拿大 #移民澳洲 #移民美國 #香港人#BN O#香港人移民 #加拿大 #新聞 #國際新聞 #英國新聞 #新聞直播 #新聞分析 #新聞討論 #英國移民 #英國 #移民新聞 #移民分析 #葡萄牙 #DSE #留學生 #移民日本 #歐洲

 

 

1.【香港】香港性教育教材惹爭議,到底應該如何跟中學生談「性」

「我想約你去打羽毛球」在香港無意間成為了一種新的「性暗示」,這跟香港教育局一份涉及性教育的支援教材有關,裏面提及,若有性衝動的時候可到運動場去打羽毛球。

近日,香港教育局上載了一份中三級的「公民、經濟與社會科」支援教材,當中有關「青少年與親密關係」的部分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裏面提及有關學生需堅決拒絕婚前性行為、建議學生簽訂承諾書定下親密界線等內容都惹來爭議。

不少聲音質疑教育局的性教育教材裏面的價值觀過時落後、未能跟上現代社會的發展,遭到教育局發文反駁,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在電視節目上回應指教材並非保守,又稱需要向初中學生提供傳統的價值觀,而中華文化社會是一夫一妻婚姻制度。

有關注人士擔心,該份教材會進一步鞏固與「性」有關的污名與禁忌、或會增長校園內的欺凌行為,甚至會為性小眾學生帶來更多困擾。

 

學校裏的性教育

今年22歲的Circle接受BBC中文訪問時表示, 看完教育局的教材後,感覺是要把其希望推行的價值觀加諸在學生身上,而忽視了其他理解性與性別的角度可能性,她認為這份教材也強化了一些固有、刻板的性別角色定型,「已經假定了男性會有性衝動,但本身女性都可能會有性的慾望或者好奇,這是強化了男生或女生應有的樣子」。

Circle記得,自己中學時候就讀有宗教背景的女校,當學校邀請外面的機構為學生教授性教育的時候,都會偏向尋找意識形態比較保守的機構,除了不支持婚前性行為外,「也會用一種讓你感到內疚的角度去教授,例如講未婚懷孕,就會說如果要墮胎你會非常內疚,不斷強化你是在殘害一個生命的角度」。

另一方面,她在課堂裏面接觸到的性教育機會其實並不多,她記得主要是在上生物課的時候,老師會以科學的角度去教授,「會感受到老師教這部分的時候會輕輕帶過,例如教授一個性行為是怎樣發生的時候,只以簡單一句說大家彼此相愛然後就發生,用很科學的語言去講這一個行為,會感覺到他(老師)的尷尬」。

今年剛滿18歲並正在就讀國際學校的中學生Callie也有類似的感受。

Callie說,中一至中三的時候,她就讀香港本地男女校,到了中四才轉到國際學校。在初中的時候,她同樣是在生物科的課堂上接觸到相關的知識,但她覺得並不足夠,「可能只是講到人體的時候會講幾句,男同學在聽到這些的時候又會笑,老師都會尷尬」。她認為這樣的氣氛很難有一個機會讓老師詳細地教授到性教育。

香港家計會自1981年起,每五年都會做一次「青少年與性研究」的調查,以了解中學生的性觀念及性知識水平。據2022年發佈的「2021年青少年與性研究」調查,發現中學生的性知識仍然未如理想,特別是中一及中二學生維持較低分水平;另一方面,中學生透過社交媒體接觸色情內容、影像性暴力及裸聊的情況有所增加。當時家計會呼籲學校及家庭應加強推行全面性教育、以及媒體與資訊素養教育,建議應從較低年級開始推行。

曾經任教高中公社科、目前已經離職的黃小姐接受BBC中文訪問時表示,她自己也有負責在課堂上教授性教育相關的知識,但相關的時數並不多,雖然要配合教材上面的框架及內容,但本身具有社會學背景的她會建議學生不需要全盤接收,「我會跟學生說,這只是其中一個角度如何去看待性,但我們仍然有其他更開明及進步的角度去看待性和性別」。但她直言,這種教法並非每個老師都能夠做到。

黃小姐認為,過往校園裏面的性教育除了是以科學化的形式之外,也會以一種「恐嚇式」的方式去向學生傳達性觀念,「例如會說有機會感染愛滋、懷孕,把後果講得很嚴重,聽到之後自然就會把性聯想成是不好的事情」。

她認為這種教育的觀念,也會導致學生在涉及與性有關的困擾或問題的時候,變得難以啟齒,無論是向同輩言說,還是向老師傾說,都不敢去談論。黃小姐說,曾經聽過一些任教的學生的說法,讓她驚訝學生對於性知識的貧乏,例如誤以為保鮮紙可以取代安全套,「又或是不知道安全套要如何使用」。

 

官方性教育指引的轉變

2022年,香港平等機會委員會發表《本港中學實施全面性教育研究報告》,有八成受訪學校表示,由於課程緊湊,沒有時間教授性教育;六成學校則指教師缺乏有關培訓;有近半學校稱,在每個學年中性教育總時數少於五小時。

在香港學校推行性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回1971年教育署向全港所有學校發出備忘錄,在標凖科目中加入性教育課題。及後於1986年發出《中學性教育指引》,1997年經進一步修訂後公布《學校性教育指引》(下稱《指引》),此後便一直再無更新指引。

教育局指,1997年版本的《指引》已不再是學校的指導文件,又指在2001年推行課程改革後,性教育應以價值觀教育為主軸,透過跨課程的方式進行。多年來,社會上都有團體、立法會議員提倡性教育應獨立成科,但未有得到官方確切回應。

Anti 480反性暴力資源中心資深教育主任尹智豪接受BBC中文訪問時表示,雖然過往政府曾經推出《指引》,但由於香港的教育制度一直是實行校本政策,讓辦學團體可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去選取教學方向,故是否在校園教授性教育、如何教授則取決於學校自身的選擇。

尹智豪指出,今次引起爭議的內容是屬於指定科目裏面的內容,並非《指引》式文件。教育局局長蔡若蓮稱該份教材只是參考及建議,並非教育政策,但尹智豪擔心,學校仍有壓力需要跟隨局方的建議。

外界批評,是次公經社科的教材,比起1997年的《指引》來得更加保守。例如《指引》中有提及「推行性教育時應將性視作構成個性的一部分,是健康美好人生的基礎。性並不是罪孽或邪惡的事,而是非常自然的、令人感到滿足的生活經驗」。而在最新的教材中,則提及「當情侶未能承擔婚前性行為的後果例如未婚懷孕、法律後果、情緒困擾等,應堅決拒絕婚前性行為」。

翻看今次引起巨大爭議的公經社科支援教材,目標是15歲的中三學生,被關注的部分主要是來自「面對性衝動的方法」裏面的情境分析,教材中建議,性衝動可以透過即時避開刺激性慾的環境、透過其他活動消耗體力來緩解性慾來處理。

教育局回覆BBC中文稱,該份教材是由教育局委託香港公開大學教育及語文學院編寫,製作團隊由有豐富經驗的專家學者、資深社工和教師所組成。教材的發展過程吸納校長的意見和前線教師試教後的回饋。

在香港,亦有教育界人士支持局方的教材。中學校長會主席連鎮邦早前在接受《明報》訪問時表示,認為教材並非守舊過時,稱「我們是否期望中國人社會,有一日變成個別國家般,在中學派避孕套?」

對於坊間的評論及批評,教育局在其網路平台《政策正面看》發文反駁,指有評論認為香港的性教育未能追上現代社會的發展的看法並不正確。指香港學校課程有關性教育的理念是要培養學生成為有整全價值觀的人,讓學生將來在思想和條件成熟時,對性的課題作知情及負責任的決定。並指鼓吹未有能力承擔後果的學生作出所謂知情決定,是不專業及不負責任。

 

在性教育中遭忽視的性小眾

香港中學生性別研究學會早前就教材發表聲明,認為該份教材未能引導學生正面接受性知識,有機會導致學生在進行性行為時採用不安全的方法和工具;該而材亦忽略了跨性別青少年社群、並假設所有青少年都是順性別、異性戀,忽略性傾向的多樣性。認為性教育應增加有關安全性行為和月經的資訊、以及關於性小眾的內容。

Callie回想起過往學校沒有提及到任何跟LGBT+相關的議題,她需透過網絡才認知得到,「當時主流文化都是憎恨性小眾,也令到我偏向了這一方面,而學校也沒有很好的指引去教導學生,我是要上網才知道酷兒都是正常的,社會是可以接受的」。

過往就讀女校的Circle,回憶起中一的時候,有老師曾經私下問她身邊有沒有女同志的朋友,「問完之後,她叫我做回一個正常人,不要去所謂離經叛道」。她說,那是正值建立價值觀、塑造性格的青少年階段,聽到老師的說話後,心裏面一方面覺得需要聽從,另一方面也不免感到困擾,「會思考這件事是否被允許」。

根據家計會「2021年青少年與性研究」,顯示中學生對多元性別及性傾向的意識及接納程度提高,整體上亦較2016年顯著地增加,延續過去10年以來的上升趨勢。當時的調查亦首次加入有關「性別認同」的問題,有關結果顯示約14%學生對自己的性別認同表示不肯定。性傾向方面,除了異性戀與同性戀外,亦首次加入了加入了「泛性戀」(被異性、同性、跨性等所有性別吸引)、「無性戀」(不被異性、同性或任何人吸引)等選項。

今年18歲的Amanda認為,香港欠缺多角度的性別教育導致LGBT+群體容易遭到污名化,「例如人們現在仍然會以Gay來作為眨義詞形容其他人,缺乏真正的理解」,性傾向為無性戀者的她,也曾在與別人聊天的時候感受過不被理解的時刻,「有時候也不想解釋」。 Callie說,以往在本地學校就讀的時候,有時候聽到男同學談論性方面的事宜,都讓她感到不太舒適,「比如談論異性戀的時候,就會貶低同性戀的人,在那個環境會比較難受」。

黃小姐認為,學生之間利用性取向及性別認同作為取笑的話題時,亦是在鞏固性及LGBT+作為禁忌的文化。過去她曾經在學校遇到過有性小眾學生被欺凌的情況發生,有學生因為接受不到自己的性別身份而受到困擾,「需要親自去跟他們去聊天,但學校是不會給予到支援」。

尹智豪說,這只會導致性小眾學生更加不願意去和別人談論自身遇到的問題與困擾,「一定不會去找學校的長輩講,朋輩間又可能營造了一個歧視的狀況,亦會擔心能不能夠讓朋友知道」。他提及過往也有一些報導提及性小眾學生輕生的新聞,「過往其實都有懷疑是性小眾學童得不到相應支援而自殺的新聞,但看不到大家有討論」。

 

強化「指責受害人」的迷思

公經社科的教材裏面,建議女生要避免性感衣著以刺激男生有性衝動。

尹智豪擔心,以上的例子除了有明顯的性別取向及性別定型之外,對於他們正在進行有關預防性暴力的工作也有反作用效果,「好像當有一些性暴力事件,或者沒有consent的親密接觸,就是因為女性穿衣服少而引起」。他說,不少遭遇性暴力的受害者都曾經遇到過類似的批評,「會讓她們覺得很自責、很羞愧」,導致受害者更難以去尋求協助。

他擔憂這些例子及價值會進一步鞏固目前社會已彌漫「指責受害人」的聲音,以及鼓勵別人進行「蕩婦羞辱」,而且在校園裏面亦容易孕育出欺凌的環境,「因為在道德上分了性的好壞,維持貞潔就是好,就是一種守貞教育,如果有其他類型的人,會否就出現校園欺凌、集體去進行蕩婦羞辱?遇到性暴力的人會否又被人視為是不檢點?」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18年發表《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 (修訂版)》,裏面提及省略關鍵主題會使全面性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例如對月經問題的迴避可能會使社會對月經持續抱有負面態度;其他例子亦包括性行為、避孕方法、 基於性傾向或社會性別認同的歧視等,《綱要》提及,對於這些話題保持沉默或刻意迴避或會加深學習者對於這些內容的污名、羞恥感和無知,導致弱勢及邊緣化群體面臨更多的風險,同時增加他們求助時遇到的困難。

據聯合國人口基金數據指出,亞太地區只有不到35%的年輕人曾在學校裏面接受過性教育。在亞洲地區,台灣的性教育並沒有專科,而是分到不同的領域科目中,當中「健康與體育領域」佔大部分,教育部於2018年更新課程,細分從小學到高中的性教育學習內容和進度,規畫好一周需有四小時的教學時數。日本的性教育被視為落後於國際標凖,以「純潔教育」、科學手法闡明性行為的方式去進行性教育。中國則於2020年修訂《未成年人保護法》,首次提出學校、幼兒園應當對未成年人開展適合其年齡的性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防範性侵害、性騷擾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

對於香港性教育有關的教材被傳播到國際層面,Callie雖然覺得能夠引起關注是好事,但她希望這次的事件不要只停留在取笑的階段就結束,「而是大家去思考教材本身的問題」。

資料來源:BBC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69325584

 

2.【香港】2024年最多億萬富豪城市 香港人擁320名 全球排第8

 

根據財富和投資移民顧問Henley & Partners最新發布的《2024年億級富豪報告》,香港擁有320位擁有1億美元或以上流動可投資資產的億萬富豪,是入榜的四個亞洲城市之一,位列全球第八!

報告引用全球財富情報公司New World Wealth的數據,顯示目前全球共有29,350位億萬富豪(即擁有1億美元或以上的流動可投資資產),過去十年間增加了54%。紐約以744名億級富豪高居榜首,其次是三藩市灣區和洛杉磯,分別有675人和496人。

在亞洲,北京、新加坡和上海也表現突出,分別以347人、336人和322人進入全球十大億萬富豪城市排行榜。報告更預測未來15年(2024年至2040年),香港的億萬富豪數量將增加超過100%;另外,排行第25名的深圳(154人)及第32名的杭州(102人)等中國城市仍展現出作為新興科技中心的潛力,預計在未來15年年間有望實現超過150%的超常增長。

第1名/ 紐約 744人
第2名/ 三藩市灣區 675人
第3名/ 洛杉磯 496人
第4名/ 倫敦 370人
第5名/ 北京 347人
第6名/ 新加坡 336人
第7名/ 上海 322人
第8名/ 香港 320人
第9名/ 芝加哥 290人
第10名/ 巴黎 286人

 

資料來源:經濟一週

https://www.instagram.com/p/DALhqMRiir1/?igsh=bzgycjB3anVmcjBj

 

3.【台灣】移民台灣|台網民力數住台北缺點 天氣以外最大問題竟是「人」?

 

台北是台灣的首都,也是全台第一個直轄市。對此,一名台灣網民指出,台北的大眾運輸發達、就業機會多、藝文娛樂活動多、行人相對友善,那住台北到底有什麼缺點?貼文一出後,引起廣大網民熱議。

 

這名台灣網民在PTT以「認真問,住台北的缺點是什麼?」為題,指出住在台北市的優點包括大眾運輸發達、就業機會多、藝文娛樂活動多、行人相對友善等,但他也認為,能夠住在台北市,代表經濟能力有一定水準,物價、房價不能算是缺點,好奇發問:

貼文一出後,多數網民都表示:

「人太多」
「缺點就人太多阿,過年的台北是最舒服的」
「人太多,走路不舒服」
「都市就規模經濟,相對有效率,但人多吵臭」
「每天捷運擠成那樣,就是很多上班族的經驗」
「擁擠吧,有時候會煩躁」。

此外,也有不少網民點出「天氣」也是一大缺點,指出:

「冬天濕冷,夏天悶熱」
「天氣悶濕又熱,超級不舒服」
「天氣爛,不是熱爆就是冷爆」
「夏天尤其令人煩躁」
「又濕又熱」。

資料來源:HK01

https://www.hk01.com/%E7%86%B1%E7%88%86%E8%A9%B1%E9%A1%8C/1057781/%E7%A7%BB%E6%B0%91%E5%8F%B0%E7%81%A3-%E5%8F%B0%E7%B6%B2%E6%B0%91%E5%8A%9B%E6%95%B8%E4%BD%8F%E5%8F%B0%E5%8C%97%E7%BC%BA%E9%BB%9E-%E5%A4%A9%E6%B0%A3%E4%BB%A5%E5%A4%96%E6%9C%80%E5%A4%A7%E5%95%8F%E9%A1%8C%E7%AB%9F%E6%98%AF-%E4%BA%BA

 

4.【日本】網上熱話|澳洲Uber司機爆日本人不移民的5大原因!從小講求秩序、英語不佳、工作狂通通都是理

 

講到移民這一課題,過去幾年約有20萬港人移民他鄉,當中日本是熱門地區之一!但對於日本人來說,移民的人數相對較低,背後的原因大家又想到嗎?最近有位在澳洲從事Uber司機的網民,在小紅書以「為甚麼日本人不移民外國拿綠卡呢?」為題,分享與一個來自上海的日本籍客人傾談有關移民的對話內容,對方以5大原因解釋為何「日本人不移民」,一齊睇睇日本人的心路歷程吧!

 

「日本人不移民」5大原

一名職業為Uber司機的網友在小紅書貼文表示,近日在澳洲墨爾本接載一名來自上海的日本籍客人,他好奇地詢問對方:「為甚麼日本人不移民,例如澳洲擁有大草原、袋鼠、樹熊,空氣好,陽光又足,簡直是退休養老勝地,但日本人就是不來,背後到底有甚麼玄機呢?」該名日籍客人以5大原因解釋為何

「日本人不移民」。

 

日本人不移民1. 自給自足沒外求需

首次日本人骨子裡有一種「家鄉情結」,日本地方雖小,但要山有富士山,要水有櫻花池,還有海鮮、和牛、壽司甚麼都有。要是跟日本人講「移民澳洲吧,牛扒好吃」日本人會回答「我們也有和牛」。

 

日本人不移民2. 難適應「自由散漫」生

第二是生活習慣問題,日本人從小就講求「秩序」,從排隊到丟垃圾,一切都井井有條,地鐵上更是無聲的環境;反觀澳洲人生活「自由散漫」、地鐵熱鬧得如開Party,對日本人可能無法適應。

 

日本人不移民3. 工作狂覺得晚上時間太

第三是工作模式之別,日本人是工作狂,公司是他們第二個家,下班後要去居酒屋飲一杯,可能無法習慣澳洲朝九晚五的生活,覺得晚上時間太多,恐怕還會想念公司。

 

日本人不移民4. 英語不佳成致命

第四是語言問題,日本人英語不佳,大學畢業隨時只能說「Hello」及「Sorry」,要他們生活在充滿英文的地方,感覺就像掉進了次元空間,活在恐懼當中。

 

日本人不移民5. 日本治安/醫療都

第五是安全感問題,日本治安好,醫療好,生活舒適又安定,要他們在一個陌生的地方,從頭開始適應新的文化、新的生活方式,對很多日本人來說,這不是移民,而是再生一次,那何不在家待著呢?

 

樓主:這就是極致的宅文化

對於這五大理由,樓主最後都表示:「日本人極少移民,特別是去澳洲這種地方,不是因為澳洲不好,而是因為日本人覺得,他們的家已經夠好了,你說這是不是一種極致的宅文化?」

 

引起網民們熱議「日本護照已經很好用了

此貼文一出隨即引起網民們熱議,有人認為「日本護照已經很好用了,感覺想拿綠卡的很多但沒必要移民」、「日本人無法接受每天不浸浴,所以除了亞洲,其他地方基本待不住,巴西除外」、「是經濟而已,等社會發展到日本的水平,中國人也不移民」、「日本各方面都不錯,為什麼要移民?」,當然亦有人唱反調,表示, 「我日本朋友說年輕的能跑了都跑了」、「我是日本人,還是不太喜歡這種日本的工作狀況,結果來了中國」、「很多日本人都去巴西了啊」。

 

資料來源:Yahoo新聞

https://hk.news.yahoo.com/%E7%B6%B2%E4%B8%8A%E7%86%B1%E8%A9%B1-%E6%BE%B3%E6%B4%B2-uber%E5%8F%B8%E6%A9%9F-%E6%97%A5%E6%9C%AC%E4%BA%BA-%E4%B8%8D%E6%84%9B%E7%A7%BB%E6%B0%91-%E5%8E%9F%E5%9B%A0-233047507.html

 

 

5.【英國】英國首相|5年收逾百萬禮物 冠絕國會多第二逾倍

 

英國媒體調查發現,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自2019年12月以來,先後收受逾10萬英鎊禮物(約103.6萬港元),成為英國國會議員之冠,進一步擴大妻子維多利亞(Victoria)深陷的「衣櫥門」醜聞。

《天空電視台》調查指出,施紀賢登記接受的禮物金額多達約10.7萬英鎊(約110萬港元),大幅拋離第二名同屬工黨的議員﹑樞密院議長兼下議院領袖布樂詩(Lucy Powell)。

施紀賢接受的禮物中,其中最大開支為足球球賽門票,價值接近4萬英鎊(約41.4萬港元)。他申報接受的英超賽會禮物為當中金額最高,高達近1.3萬英鎊(約13萬港元)。

但與球賽相關的禮物多數為施紀賢愛隊阿仙奴(Arsenal)有關,申報觀看賽事多達19場,金額高達逾2.9萬英鎊(約30萬港元)。施紀賢曾解釋,出於安全理由他不可能用自己的季票在普通座位觀看賽事,相關安保開支將更高。

同時,施紀賢申報接受的禮物多數來自上一屆國會任期,新一屆任期他只申報住宿開支,但相關支出跨越兩個議員任期。最大「金主」為黨友兼上議員﹑服裝零售商Asos前董事長阿里(Waheed Alli)。

政府一名官員直言,施紀賢收禮的情況「瘋狂」,呼籲應該禁止。據指,施紀賢曾無視部分資深幕僚警告,不理收受禮物可能對其造成政治傷害的勸阻。工黨內部亦對施紀賢家庭身陷禮物醜聞及官員屢次發表自相矛盾言論感憤怒。

國會議員必須在28天內登記禮物和捐贈。施紀賢有就其本人收到的禮物申報,但阿里向維多利亞送贈價值5,000英鎊(約5.2萬港元)的服裝等禮物卻未有申報紀錄。事件引起爭議,英媒更形容施紀賢及妻子引發「衣櫥門」(wardrobegate)醜聞。

主要捐款或禮物 金額
阿里 近4萬英鎊
英超賽會 近1.3萬英鎊
四張Taylor Swift演唱會門票 4,000英鎊(約4.4萬港元)
多張阿仙奴賽事門票 近3萬英鎊
兩張歐洲國家盃決賽門票 1,628英鎊(約1.7萬港元)

 

資料來源:HKET

https://inews.hket.com/article/3830457/%E8%8B%B1%E5%9C%8B%E9%A6%96%E7%9B%B8%EF%BD%9C5%E5%B9%B4%E6%94%B6%E9%80%BE%E7%99%BE%E8%90%AC%E7%A6%AE%E7%89%A9%20%E5%86%A0%E7%B5%95%E5%9C%8B%E6%9C%83%E5%A4%9A%E7%AC%AC%E4%BA%8C%E9%80%BE%E5%80%8D

 

6.【英國】Universities UK建議英格蘭大學提高學費及政府廣助以解決長期赤字

 

據 BBC 昨日(9 月 17 日)報導,由 141 所英國大學組成的 Universities UK 表示,英格蘭的大學必須提高學費和政府資助額以解決不斷增長的赤字。自 2017 年起,英國本地學生的學費上限為 9,250 英鎊。

適逢英國大學開學,數據顯示在本月開學的本地英國學生人數創歷史新高,但國際學生人數卻在下降。Universities UK 所發表的建議書指,大學在教授英國本地學生方面出現虧損,而且赤字逐年增加。他們呼籲學費與通脹比例增加,並要求更多政府投資以確保該行業「不會陷入衰退」(“does not slide into decline”)。建議書分析,如果學生教學上的投資要跟上通脹步伐,每個學位所需的資金將介乎 12,000 至 13,000 英鎊之間。

 

英國高等教育的監管機構學生辦事處(Office for Students)稱,預計今年將有 40% 的大學遇到赤字問題。紐卡素大學副校長暨羅素大學集團(Russell Group)主席 Prof Christopher Day 表示,大學現在被迫「花更少的錢做更多的事」(”do more for less”),並直言除非學生或納稅人付更多錢,否則該行業將會萎縮或其質素將會下降。

 

英國教育部(Department for Education)發言人表示,該部門「繼承了高等教育中一系列具有挑戰性的環境」(”inherited a challenging set of circumstances in higher education”),但已邁出了關鍵的第一步,即是將學生辦事處的作用重新集中於監測財務可持續性等範疇,以確保大學的長期財務健康。

 

資料來源:greatbuttonhk

https://www.instagram.com/p/DAEPuhCM058/?igsh=MTdpOHNxaWE3enRxdA==

 

 

7.【加拿大】加拿大逾20萬國際生畢業後工簽2025年到期 過渡申請永居權料更困

 

據《環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il)從加拿大移民、難民和公民部獲得的新數據顯示,加拿大有203,260名國際學生持有將在未來15個月內到期的畢業後工作許可證(PGWP),其中近70,000份將於2024年9月1日至12月31日期間到期。

 

畢業後工作許可證乃頒發給在加拿大的專上學院或大學獲得文憑或學位的外籍學生,有效期為9個月至3年不等。

 

過去,在「快速通道」(Express Entry)移民辦法下,作為PGWP持有者因此獲得永久居留權是一個相當可預測的過程,這是在2015年啟動的移民系統,令高技能工人和來自加拿大機構的外國畢業生,在給予他們進入分數綜合排名系統(CRS),然後每兩周向得分最高者發出申請永久居留的邀請。2016年,執政聯邦自由黨進一步簡化了快速通道系統,為在加拿大高等教育機構學習的國際學生提供獎勵積分,以支持國際學生。

 

根據聯邦政府的數據,截至今年8月底,有471,810名PGWP持有者,這是2018年同類型人數的3倍多。

 

但隨著希望獲得永久居留權(PR)的人數增加,疫情期間做出的一系列政策變化無意中使PGWP持有者過渡到永居身份變得更加困難。

 

渥太華喊停了疫情期間推出的一項政策,該政策將畢業工簽延長18個月,以幫助緩解勞動力短缺問題。此項延長措施使那些畢業工簽到期的人能夠等待在疫情期間積壓的永久居民申請。

 

聯邦政府也改變了快速入境系統的選擇標準——開始優先考慮講法語人士,以及在醫療保健、技術貿易、農業、交通和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有工作經驗的人,而不是具有加拿大特定教育和經驗的人。大多數PGWP持有者使用的加拿大經驗移民類別的PR抽籤,在2021年8月至2024年5月之間暫停了近3年。

 

最近,數百名畢業工簽即將到期的國際學生在安省賓頓(Brampton)設立了一個抗議地點,爭取渥太華給予他們簽證延期和獲得永久居留權的「公平途徑」。

移民部未具體回應關於持有2024、2025年持有PGWP到期者將獲得永居權的比例。

 

加拿大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6年至2020年間,約40%的PGWP持有者在獲得工作許可證後兩年內獲得PR身份。2011年至2015年間,73%的PGWP持有者在獲得工作許可證後5年內獲得了永居權。

 

移民部在電郵聲明中指出,透過持有PGWP所獲得的工作經驗並不一定能保證獲得永久居留權。

 

移民、難民和公民部長米勒(Marc Miller)的通訊主任迪奧普(Aissa Diop)表示,政府目前的移民政策旨在減少臨時居民,以穩定永久居民水平。

 

迪奧普表示:「減少臨時居民的部分措施包括將其中一些人轉變為永久居民。但如果他們不符合任何永久居民計劃的資格,那麼他們就必須回家。我們不能一直打開水龍頭說歡迎所有的人。」

 

據加拿大統計局的數據,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加拿大有280萬個臨時居民,他們佔總人口的6.8%,高於兩年前的3.5%。臨時居民包括國際學生、持有臨時工作許可證的人和庇護申請者。

 

多倫多都會大學(Toronto Metropolitan University)專門研究移民和難民政策的助理教授卡勞(John Carlaw)指出,政府提議的永久居民核准人數與現有的臨時居民人數之間存在巨大脫節。

 

加拿大的目標是在2024年接納485,000個永久居民,2025年接納50萬名永久居民,2026年再接納50萬名永久居民。持有PGWP是最受歡迎申請PR的途徑,明年這個數字是117,500人。

 

卡勞博士說:「我們有數十萬人來到加拿大,其中許多是國際學生,期望獲得永久居留權。」

 

他續表示:「但政府在移民計劃中為永久居民設定的數字並未考慮到加拿大的移民規模。我們沒有為許多人提供獲得永久居留權的明確途徑。」

 

資料來源:加拿大星島

https://www.singtao.ca/6863673/2024-09-18/news-%E5%8A%A0%E6%8B%BF%E5%A4%A7%E9%80%BE20%E8%90%AC%E5%9C%8B%E9%9A%9B%E7%94%9F%E7%95%A2%E6%A5%AD%E5%BE%8C%E5%B7%A5%E7%B0%BD2025%E5%B9%B4%E5%88%B0%E6%9C%9F++%E9%81%8E%E6%B8%A1%E7%94%B3%E8%AB%8B%E6%B0%B8%E5%B1%85%E6%AC%8A%E6%96%99%E6%9B%B4%E5%9B%B0%E9%9B%A3-st-topic/?variant=zh-hk

 

8.【加拿大】在 CBC 報導後,IRCC 停止將移民申請分配給非在職人員的 ID

 

加拿大移民、難民及公民部(IRCC)告訴CBC News,該部門已經終止了長期以不在職人員的ID作為申請文件虛擬保管箱的做法,以確保 「文件不會被遺忘」。

 

現在,加拿大移民、難民及公民部(IRCC)告訴CBC News,它已經終止了使用不在職人員的ID作為申請的虛擬保管箱的長期做法,以確保 「文件不會掉到縫隙中」。

 

2022年12月12日,CBC首次報導,IRCC在其全球案件管理系統(GCMS)中,將數以萬計的申請分配給 「不活躍用戶」,用於處理公民和移民申請。

 

資料顯示,同年二月,59,456 份 「開放、待決或重新開放 」的申請被分配到 779 個代碼,這些代碼由佔位人和前雇員組成,其中有些人上一次登入和處理檔案是在十多年前。

 

IRCC最初未能在截止日期前向CBC作出回應,但在報導刊登後,IRCC解釋說,IRCC將屬於不活躍用戶的代碼重新使用,作為整理和保留申請的方法,以便下一階段處理。IRCC也表示,CBC取得的資料只提供了複雜系統的一個簡短快照。

 

新的細節曝光

在該報導刊登近兩年後,以及 CBC 要求提供文件一年半後,IRCC 終於發佈了一份資訊存取申請,其中包含更多細節。

 

儘管官員當時否認這些申請曾處於「懸而未決」的狀態,但 CBC 取得的電子郵件顯示,在 CBC 報導後的幾個星期內,一些與離職員工有關的申請被重新分配給在職員工。

 

“The concern is inactive users and files that may have been lost.”- IRCC 內部電子郵件

 

員工似乎也質疑他們自己檔案管理系統的效率。

 

「一位 IRCC 員工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寫道:「這在內部是沒問題的,但我們希望避免……有更多人注意這件事。

 

在 CBC 首次刊登這篇報導後,當時的移民部長 Sean Fraser 在國會被追問時表示,「有關檔案存放在根本不存在的官員手中的指控是毫無疑義的虛假」。

 

在幾天後提供給 CBC 的一份技術簡報中,一位 IRCC 官員再次堅稱原始報導的前提「本質上是虛假的」,並表示沒有任何一份申請被遺忘。

 

「該官員於2022年12月15日透過電話表示:「在過程中的任何階段,都沒有遺漏任何檔案。

 

 

但電子郵件顯示,同一天,IRCC 的助理副部長辦公室向其處理辦公室發出全網任務,要求審查 CBC 公佈的名單。

 

一位資深顧問要求各小組確保分配給不活躍用戶的所有檔案實際上都在處理中,並確認讓他們繼續分配給這些 ID 「仍有意義」。

 

「目標是確保所有檔案都在軌道上前進(而不會因為被指派給無人看管的使用者 ID 而被遺忘),」這位顧問稍後在另一封电子邮件中解釋。

 

「關心的是不活躍的使用者和可能已經遺失的檔案,」另一位官員向她的團隊解釋。

 

檔案重新分配,ID「停用」

在 CBC 報導後的幾天內,有幾個小組回報說他們重新分配了一些申請,並「停用」了一些休眠的使用者 ID。

 

例如,IRCC 在安大略省溫莎市的辦公室發現一個開放的公民申請,「分配給一名在 2022 年初離職的員工」。

 

「這封電子郵件寫道:「這個申請已經重新分配給現任的第二級決策者。

 

漢密爾頓和尼加拉團隊表示,一個未結案的個案「現在已分配給一名在職使用者」。

 

渥太華辦事處表示將 「更新名單,刪除任何不再在該處工作的員工」,並將 「專注於報告中指出的 5 人,但會主動處理 2022 年的其他離職事件」。

 

在另一個辦公室,員工「檢閱並更正」了檔案。

 

「他們寫道:」所有……分配給不活躍用戶 ID 的檔案都已經過審查和重新分配。「我們將在未來幾週內進行處理和更正」。

 

工作人員也發現了不一致的地方,並標記出一些似乎已被取消、「未正確關閉」或錯誤分配的申請。

 

一位資深顧問寫道:「對我來說,這說不通,」他問為什麼檔案「還留在」新南威爾斯州雪梨的辦公室,卻分配給另一個團隊的工作人員。

 

「我們該怎麼處理這些使用者 ID?」另一位員工問道。

 

他們也發現了幾個「幽靈」應用程式。

 

「根據快速抽樣,我認為其中許多都只是因為各種原因而擱淺的幽靈應用程式,但我想看看我們是否可以檢視這些應用程式,以確保沒有任何一個應用程式因為任何原因而遺失,」一封电子邮件中寫道:”我想知道我們是否可以檢視這些應用程式,以確保沒有任何一個應用程式因為任何原因而遺失。

 

員工質疑系統

IRCC 員工甚至一些領導都質疑檔案管理系統是否合理,其中一位員工問到: 「為什麼我們要使用舊的員工代碼?

 

IRCC 的 IT 營運總監回答: 「我無法評論為何要使用舊的員工代碼,但我相信收到的資訊是正確的。

 

但有些團隊早在 2022 年 10 月就已經提出這個問題,並要求 GCMS 團隊建立通用的垃圾桶,而不是使用「個人代碼」作為占位符。

 

「我們需要對 GCMS 施加壓力,讓他們建立這些代碼並啟用使用,」一封經刪除的 11 月電子郵件的部分內容如是說。

 

該員工甚至自願提供自己的使用者 ID 作為變通,以確保作為置放箱的代碼來自「現任」員工。

 

在 CBC 的原始報導出現後,一位助理主管標示了先前的電子郵件鏈,建議「深入研究工作量管理」。

 

一名資深顧問後來建議IRCC在2023年展開一個「計畫」,「嘗試讓所有人都不再使用不活動的使用者ID,並改用一般的垃圾桶,以避免再次出现這樣的問題和混亂」。

 

官員也質疑 IT 團隊是否 「定期清理」 系統。起初,就連 IT 運作總監也不確定這些問題的答案。

 

「我們確實有一個由 [營運團隊] 發起的流程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這位 IT 官員在 2022 年 12 月 12 日的電子郵件中寫道。「我記得幾年前我們有一次稽核,包括這個流程。我正在掃瞄我的收件匣。」

 

一位營運官員稍後重申 IT「似乎表示有一個流程……但無法確定是否有遵循」。

 

IRCC不再使用未激活的身份證

IRCC拒絕了CBC的採訪要求以討論此新資訊。

 

它在一封电子邮件中透露,在CBC报道四个月后,即2023年4月至5月期间,该部门过渡到使用 「通用ID 」来组织通过其处理系统的申请。

 

IRCC表示,它創建了125個新的通用ID,並將根據需要增加更多。

 

「IRCC 週五表示:「所有可能不活動的使用者 ID 都有系統地重新分配給新建立的一般責任中心 (RC) ID。

 

「這可確保檔案不會因人員意外離職、退休等原因而遺失」。

 

與此同時,一名永久居留權(PR)申請人在接受 CBC 首篇報導採訪時表示,他們在報導刊登後四個月才收到 PR。

 

Andrea Bote說:「[這]有點令人失望,」她的個案當時被編入編號RA9519。

 

根據電子郵件,RA9519 是七個 ID 之一,在這些 ID 之下的檔案被錯誤地列為屬於北愛爾蘭雪梨辦公室。這些檔案後來在審查過程中被轉移到正確的團隊。

 

「Bote 週四表示:「我希望這會帶來更好的大修……更積極主動地解決這些問題,而不是被動反應。

 

移民律師 Jamie Liew 曾就 IRCC 系統的不透明提出警示,他表示,即使該部門是為了回應媒體的關注而審查檔案,這也是件好事。

 

「廖說:「話雖如此,政府若能對現在所做的事更加透明……而不是透過[取得資訊]的要求,讓這些[最新]資訊曝光,那就太好了。

 

「Liew 提醒政府官員:「這些檔案背後有真正的人。「人們的生命受到威脅,[他們的]未來和計劃也受到威脅」。

 

資料來源:CBC

https://www.cbc.ca/news/canada/ottawa/ircc-stopped-assigning-immigration-applications-to-inactive-officers-ids-after-cbc-report-1.7314310

 

9.【澳洲】入籍澳洲 | 新西蘭印度成最大來源國 超中國移民兩

 

今日是澳洲的公民日(Citizenship Day),SBS帶你回顧澳洲舉行入籍儀式75周年的歷史。

 

澳洲在1949年首次舉行公民入籍儀式,當年有2,500人成為澳洲公民,絕大部份為歐洲人;不過,75年後的今天就完全不同,最多的移民來自新西蘭和印度。

在2024年,截至8月31日,新西蘭出生的入籍者有16,113萬人,佔總數115,300人的13.97%;而來自印度的新移民為15,576人,佔13.51%,人數在全澳8個州和領地中的4個——新州、維州、南澳和首都領地都排名第一。

排第三的英國移民人數少近一半,為8,106人;菲律賓以6,223名移民排第四;新冠疫情前一度位居前三的中國大陸,跌至4,844人排第五,僅佔4.2%。

 

在10年前的2014年,入籍者總數為16.3萬人,印度移民超過2.8萬佔據首位;英國以2.6萬緊隨其後;菲律賓排第三,超過1.1萬人;南非和中國大陸均為9,000餘人。

而在疫情前最後一次統計,頭五位分別是印度(38,209)、英國(25,011)、中國(14,764)、菲律賓(12,838)和巴基斯坦(8,821)。

在2023-24年度,有18.7萬人入籍澳洲。

 

澳洲入籍儀式的歷史

澳洲的《國籍與公民法》(Nationality and Citizenship Act 1948)在1949年1月26日生效。當天之前在澳洲出生或已居澳5年的英國子民(British subjects),自動獲得澳洲公民的資格。

時任總理奇夫利(Ben Chifley)也是全國其中一位原為英國子民的澳洲人。

 

而首位非英國子民的澳洲公民,是1939年來澳的捷克斯洛伐克移民Jandura Pucek。他在一間釀酒廠做伐木工,居住在坎培拉郊外的Tidbinbilla。

1949年,有2,493名來自35個國家的人入籍澳洲,他們大部份來自意大利、波蘭、希臘、德國和南斯拉夫。

自此以後,澳洲接納了來自超過200個國家的超過600萬名移民。如今,自己或父母至少一方出生在海外的澳洲公民,佔了總數的過半。

 

資料來源:SBS

https://www.sbs.com.au/language/chinese/zh-hant/article/heres-where-australias-newest-citizens-are-from/d82286k3d

 

 

10.【澳洲】澳洲人口正式突破2700 海外移民佔增長八成

澳洲統計局周四(9月19日)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澳洲人口已達到 2,710 萬人,其中來自海外移民佔人口增長八成。

澳洲統計局周四(9月19日)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3月,澳洲人口已達到 2,710 萬人,年增 2.3%。

統計局人口統計主管喬貝達爾(Beidar Cho)說: 「截至2024年3月31日,澳洲人口為2,710萬人,比前一年增加了61.53萬人。海外淨移民佔人口增長的83%,出生死亡(即自然增長)佔17%。」

截至2024年3月的一年,淨海外移民人數為50.98萬人。

 

在1992-93年,海外移民從淨增加 3 萬人,而到了 2018-19 年已增加至 24.1萬人。

但後來因為新冠大流行,政府實施國際邊境限制措施,使澳洲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首次出現移民淨流出,2020-21年8.5萬人離境。

但隨著限制放鬆,2022-23年的淨移民人數再次增長,達52.8萬人。

截至2024年3月的一年中,澳洲自然成長人口為10.55 萬人,其中28.97萬人出生,18.42萬人死亡。

西澳的人口增長最快,在截至2024年3月的12個月中增長了 3.1%。

緊隨其後的是維州,增長了 2.7%,而昆州亦增長了 2.5%,但塔州的增長率最低,僅為0.4%。

根據統計局在2024年7月發佈的數據,在1901年,澳洲人口只有 380 萬人,自那時開始,除第一次世界大戰外,每年全國人口都在增加。自2006年以來,2021年除外,移民帶來的人口增長更比自然增長為高。

1911年,澳洲的城市人口比例為57.5%,之後,居住在城市地區的人口比例不斷增加。到2021年,城市人口比例已達90.3%。

從各州和領地來看,目前新州人口最多,將近850萬人,接著依序是維州將近700萬人,昆州約556萬人,西澳約295萬人,南澳約187萬人,塔州約58萬人,首都領地約47萬人,北領地約25萬人。

今年7月,在「世界人口日」,聯合國發佈《世界人口展望》報告,旨在提高人們對全球人口問題的認識。

該報告預測, 到2100年,在大約50個國家和地區,移民將成為人口成長的主要驅動力,澳洲是其中之一,其他國家包括加拿大和美國。

根據該報告預測,到2100年,澳洲的人口將達到4,300萬,遠遠超過目前的2,700萬。

 

資料來源:SBS

 

https://www.sbs.com.au/language/chinese/zh-hant/article/australias-population-officially-passes-27-million/3ek6pquje

By | 2024-09-27T12:41:57+08:00 September 23rd, 2024|Comments Off on 【每週移民快訊】移民加拿大步入寒冬!20萬國際生畢業後工簽2025年到期申請永居更困難?英國大學為抑制外國留學生與解決赤字要加學費?新西蘭印度擊敗中國成為澳洲最大新移民國?

About the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