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移民快訊】英國每45分鐘有一名富豪出走?網紅籲:未滿40歲 請離開英國?|加拿大新移民項目落地即攞PR? 数萬人爭崩頭?
【每週移民快訊】英國每45分鐘有一名富豪出走? 網紅籲:未滿40歲 請離開英國? | 加拿大新移民項目落地即攞PR? 數萬人爭崩頭? 「救生艇」審批阻滯重重愈千港人集會表達訴求?
點擊收睇: https://youtube.com/live/t8ImE3VNiO0
1.【香港】策解|從「本地生」定義之爭 看教育對外產業化之困
2.【其他】失業率9%下的逃亡,中國青年養老院熱潮,短暫喘息還是長期趨勢?
3.【馬來西亞】專家盼微調政策 助推「第二家園」計劃再掀熱潮
4.【英國】『如果你未滿40歲,就離開英國』:一支爆紅影片引發關於富人出走潮的辯論
5.【英國】高等法院被告知:私立學校學費徵收加值稅構成歧視
6.【英國】 「覺醒」工黨地方議會被指要求員工接受「白人特權」測驗
7.【荷蘭】荷蘭國際畢業生留荷比例攀升
8.【歐洲】馬耳他「黃金簽證」成美國高淨值人士第二公民身份新寵
9.【加拿大】加拿大最新移民項目開放申請 落地即拿PR料數萬人爭崩頭
10.【加拿大】港人救生艇計劃 | 香港監察及移民顧問教路 工簽過期怎麼辦?
11.【加拿大] 「救生艇」永居審批及工簽申請阻滯重重 多倫多400港人出席集會表達訴求
12.【澳洲】校長也是高危職業?遭家長欺凌創新高 過半數想辭職
有關任何「投資移民」、「海外升學」問題,請立即聯絡我們
+852 6227 2336
📱 https://wa.me/85262272336?text=詢問有關投資移民
立即追蹤我們的IG獲取更多投資移民資訊:auragloballtd
立即Follow我們的YouTube Channel:Aura Global
#移民 #升學 #移居 #移民英國 #移民加拿大 #移民澳洲 #移民美國 #香港人#BN O#香港人移民 #加拿大 #新聞 #國際新聞 #英國新聞 #新聞直播 #新聞分析 #新聞討論 #英國移民 #英國 #移民新聞 #移民分析 #葡萄牙 #DSE #留學生 #移民日本 #歐洲
1.【香港】策解|從「本地生」定義之爭 看教育對外產業化之困
特區政府最早於2009年提出開放基礎教育(中小學)對外產業化,以打造香港成為「區域教育樞紐」;然而,不少聲音擔心濫用教育資源、影響本地學生升學,所以有關計劃至今仍然停留在相當初步的層面。10多年過去,修例風波和新冠疫情導致大量人口外移,特區政府自2022年底大力推行「搶人才」政策,至今吸引近20萬人才攜同13萬名未成年的受養子女來港享受「本地生」身份待遇,隨之又引發新一波資源分配爭議。教育局局長蔡若蓮表明檢討「本地生」定義以確保資源分配的公正性,有聲音建議順勢開放基礎教育對外產業化,推動香港成為「國際教育樞紐」。然而,如果特區政府對於資源如何分配仍然沒有明確價值取向、對於發展教育產業仍然沒有清晰政策導向,那麼,在「本地優先」和「開放競爭」之間,恐怕仍難取得更好平衡。
「搶」來20萬人才和13萬中小學生
自2022年底大力推行「搶人才」政策後,截至2025年2月底,共有19.6萬人透過各項人才計劃抵港,部份人攜眷落戶,當中有13.2萬人為18歲以下的受養子女。
根據大學聯合招生辦法(JUPAS),「獲香港特區入境事務處首次簽發受養人簽證/進入許可證時未年滿18歲的學生」就屬於「本地生」,如同擁有「香港居民」身份一樣,可以享有免費的中小學教育、參加主宰升學命運的中學文憑試(DSE)、以較非本地生便宜得多的學費入讀專上學院。例如本地生入讀八大公立院校學費為4.21萬元一年,非本地生學生卻高達16萬至21.8萬元一年。中小學校難免出現內地生來港的「插班潮」,多間中學表示申請量和查詢量都成倍上漲。DSE考生也較去年激增5,000餘人,其中自修生人數增長近2,800人,不少分析認為與「高才通」受養人增加相關,擔心或致大學招生競爭加劇。
去年10月,一群家長成立「本地學生大學學額關注組」,指有不少內地家長利用現有人才計劃安排子女來港獲得受養人簽證,再以「本地生」身份循自修生途徑報考DSE、申請本地大學,但有關內地家長卻無意來港工作,未能貢獻本港發展。關注組批評這種現象是「零成本」的「考試移民」,與本地居民為香港的付出和納稅相比實屬不公,促請特區政府盡快重新檢視「本地生」定義,保障本地和真心來港建設的家庭。今年1月,教育局局長蔡若蓮表示,鑑於大學學位競爭激烈,當局正在檢討專上院校的「本地生」定義。
修改「本地生」就能解決分配之爭?
教育局的舉措,瞬即引起另一些持份者的反對。第一個理由是,「學校有資源用不完,受養人補充了這部分的缺口。」這種觀點認為,移民潮、出生率低、人口老化等等導致「學生不足」和「殺校潮」,而香港理應藉此機會持開放態度善用資源培養更多外來人才,所以不應該修改「本地生」的定義。不過,曾任世界教育研究學會會長的香港教育大學榮休教授鄭燕祥並不同意有關說法;在他看來,用受養人或非本地生紓緩「殺校」只能是臨時做法,「這個資源可以回到中央庫房,用來投入其他教育方向。」
第二個理由則是:影響人才來港意願。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副所長鄭宏泰指出,是次「搶人才」吸納的外來移民相較過去質素有很大提升:1970年代,大量內地「經濟難民」偷渡來港;1980年代,「單程證」制度容許港人的內地親屬來港團聚;而這次則「可以補充過往移民人口偏向低下階層的短板」,為香港帶來更大的社交網絡、高新技術,補充人口缺失,提升香港競爭力。他擔心,若貿然修改「本地生」定義,會降低人才來港意願。
「與《基本法》相衝突」是第三個理由。香港特區《入境規定指引》訂明,保證人如屬獲准來港就業,其「18歲以下未婚及受養的子女」可獲得受養人身份申請來港資格;而有論者建議,加上「在香港本地中學就讀滿3年」的規定,才可給予受養人「本地生」的身份。不過,立法會選委界議員鄧飛認為該做法「與基本法衝突,空間不大」,鄭宏泰也質疑有關修訂可能遭受法律挑戰。他們的依據是,《基本法》規定「香港居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儘管「香港居民」再細分為「永久性居民」和「非永久性居民」,但兩者之差僅在於前者有選舉權、被選舉權、投票權以及部分經濟資源,而在幼兒園至中學教育的資源使用上並無區別。他們因而認定:既然以前沒有區別,那麼未來也不應該有區別。
開放基礎教育產業化仍在起步階段
對於受養人引發的「本地生」定義之爭,鄧飛和鄭宏泰歸因於「高才通」制度有待完善。「人才續簽把關做好,問題就會迎刃而解。」鄧飛說,例如入境事務處檢討獲批人才在港期間有否工作,「只要有稅單,就證明是有價值的」,否則不予以續簽。鄭宏泰則說,應該規定人才到港居住和工作一段時間,例如至少半年,才可讓其伴侶、子女隨行。
另外一個常被建議的解決方向,是開放基礎教育對外產業化,允許更多非本地生入讀本地中小學校。前特首曾蔭權曾在《施政報告2009》提出「探討內地高中生來港修讀課程,包括高等學院短期課程和非公營學校的高中課程」以配合教育產業化,打造區域教育樞紐的目標;現任特首李家超則在《施政報告2023》提出推動香港成為「國際教育樞紐」。然而,10多年過去了,所謂教育產業化仍然未能拓展到基礎教育的層面,而資源分配的公平性仍是其中一大障礙。反對者認為基礎教育只應服務本地,引入非本地學生會加劇競爭,影響本地人的升學。蔡若蓮也同意:「開放非本地學生或會造成本地生選擇變少。」
在這種「既想開放,又怕競爭」的背景下,香港基礎教育產業化的發展,只停留在非常初步的階段,而且政策目的主要只是為了滿足外籍人才來港工作時其隨行子女的讀書需求。例如,現行基礎教育的學生簽證尤為嚴格,只可就讀非公營學校,即國際學校、私立學校和直資學校;而且,來自內地、台灣、越南、老撾和尼泊爾等地區的學生,並不允許申請有關學生簽證;另外,簽證並不涵蓋陪讀家屬,也禁止學生從事任何工作。
社會各界對基礎教育產業化的可行性眾說紛紜。研究高等教育產業化的鄭燕祥認為,基礎教育的目標是社會穩定、社會團結,並非以市場利益為依據,其價值遠沒有高等教育大。鄭宏泰則指出,「教育既是社會公民權,也是一種投資,不是純粹的福利」,政府若對下一代投資教育,他們將來一定會對本地產生更大貢獻和效益。鄧飛也說,很多「留學大國」都在推行基礎教育產業化,香港若放棄就會失去國際競爭力;他還說,發展緩慢源於港府不習慣推銷自己、以為基礎教育只應服務本地,如今必須加速開放,才能扭轉劣勢。
在「本地優先」和「開放競爭」如何平衡?
鄧飛作為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轄下「推動香港成為國際教育樞紐小組委員會」主席,建議以自主性強的直資學校作為示範點,招收更多非本地高中生。在學費方面,可以根據直資學校的教育津貼釐定足以貢獻本地生產總值的價格:以創校16年以上的直資學校為例,每個中四以上學生學額,每年可獲90,872元政府津貼;而鄧飛建議以此為基礎加上額外溢價作為學費,收取非本地生每年10萬元。在簽證方面,他亦提出開放家屬申請陪讀,同時適度開放工作限制。鄧飛相信,這可吸引更多中產家庭來港,不會擠佔底層勞動市場。
至於學額數量,直資中學允許不超過一半的學生修讀非本地課程,他認為應以此比例為準則,規定一間學校最多招收49%的非本地生。對於有人質疑非本地生是搶奪或濫用教育資源」,甚至把香港作為「移民跳板」等等說法,鄧飛反駁說,當下香港教育資源生產力充足,甚至可謂「過剩」,招收非本地生有助防止資源浪費;再者,只要學生交足學費,就談不上「濫用」,甚至可以產生「留學經濟」效應,帶動整個社會發展。他又強調,傳統支柱產業的優勢已然降低,如今又連續五年面對財政赤字,可以透過開放非本地生來港接受基礎教育增加政府收入。至於有人擔心非本地生將會擠佔優質學校學額的問題,鄧飛也不以為然,反而認為不是所有學生都適合讀Band 1學校,總有學生更適合Band 3學校。
「受養人」政策和「本地生」爭議的癥結,在於「資源的優先使用權歸誰所有」。歷屆特區政府對此也沒有明確價值取向,不敢在「本地優先」和「開放競爭」之間取得平衡,很多爭議也就無法凝聚共識。例如,中小學不同於大學,並未設另一條招生隊伍,且難以擴招,當非本地生和本地生共同競爭現有名額,應該如何劃定收生比例?開放家屬簽證工作權限之後,如何平衡本地勞工權益?若吸引的非本地生主要來自大陸、澳門、台灣,如何維持「國際化」?在教育產業化的目標之下,從基礎教育到大專教育應該如何佈局?對於這些問題,鄧飛說較複雜,「所以現在先別碰這個問題,先從直資學校試點看看效果。」
根據憲政倫理和發展目標善用資源
在教育產業化發展得比較成熟的澳洲,以及將自己定位為亞洲優質教育首選目的地的新加坡,都進一步開放予非本地學生入讀當中的公立學校,並且需要繳付比本地生更多的學費。以新加坡政府和政府資助的中學為例,當地按學生的身份性質分為屬於「本地生」的「公民」和「永久居民」,以及「非本地生」的「東盟學生」和「非東盟學生」,再依次收取從低到高的學費,即300新元、6,960-8,400新元(公民的23.2-28倍)、11,902-13,342新元(公民的39.7-44.5倍)、23,182-25,342新元(公民的77.3-84.4倍)。這套收費架構背後的資源分類邏輯相當清晰,在「本地優先」的身份基礎之上,按不同人群對於新加坡未來發展貢獻的重要程度決定資源投放的多少,從而釐定不同學籍學費的高低。
反觀香港,無論是基礎教育或高等教育,向來只是簡單地將學生劃分為「本地生」和「非本地生」,明顯無視了香港作為高度開放的發達經濟體的發展需求。但隨着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被賦予更高使命,加上各項人才計劃帶來的人口頻繁流動,那套二元收費制度已經無法符合時代需要。蔡若蓮曾經表示,檢討「本地生」定義時,將會參考海外政策經驗。在此背景之下,當局不放參照新加坡對於「東盟學生」的學費優惠政策,為「粵港澳大灣區學生」提供相關資助,從而吸納灣區人才,共建國際教育樞紐。
較早前(3月19日),蔡若蓮在立法會表示,期望在新學年的大學聯招前公布「本地生」定義的檢討結果和學費資助條件,現正考慮要求有關簽證持有人於入學前在港居住一段時間才可獲得不同方式的資助。當「在港居住」成為獲得資源的必要條件,資源分配背後所指向的「身份制度」就尤為關鍵。但鑑於歷史遺留問題,有別於國家憲法以「公民」作為履行義務和享受權利的主體的做法,《香港基本法》只以「香港居民」作為能否行使和享有相關法律權益的基礎,卻沒有針對憲政倫理給出更加合理的資源分配方式,難免就會持續地在不同的議題上產生資源分配的矛盾。《香港01》曾經倡議建立「中國香港公民身份」,構建「公民—永久居民—居民」的三級制度,以作為中國公民的香港永久性居民享有資源分配優先級,其次是非中國公民的香港永久性居民,再次是非永久性的香港居民。
資料來源:HK01
- 2. [其他]失業率16.9%下的逃亡,中國青年養老院熱潮,短暫喘息還是長期趨勢?
2024年,中國青年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職場困境:失業率飆升至16.9%,社會競爭白熱化,甚至催生了「爛尾娃」這一新詞,用來形容那些被迫依靠父母的年輕人。在城市的高壓與焦慮下,越來越多20至30多歲的青年選擇「慢下來」,逃往農村的「青年養老院」尋求喘息。 青年養老院:從城市逃亡到鄉村喘息
青年養老院:從城市逃亡到鄉村喘息
「青年養老院」是指吸引二、三十歲青年到農村鄉間放鬆,暫時逃離城市高壓環境的旅宿。該概念最早在2024年初於中國小紅書發酵,並迅速成為熱潮。目前,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4年底,全國范圍內宣稱是「青年養老院」的場所已超過2000家,遍布20多個省份,且數量仍在持續增長。這些地方通常提供簡單住宿與伙食,價格親民,每晚僅需數十至百餘元人民幣。住客多為剛失業或厭倦「996」工作模式的年輕人,選擇在這裡短暫「躺平」,遠離職場壓力。 例如,雲南大理一間青年養老院的入住率在過去一年增長了30%,顯示出年輕人對這種生活方式的強烈需求。與此同時,社交媒體上標籤「#青年養老院」的帖子已超過10萬條,網友紛紛分享自己的「退隱」故事,掀起熱烈討論。
高失業與低期望:背後的社會推手
青年養老院的興起並非偶然,而是中國經濟與社會結構變化的縮影。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2025年2月,16至24歲青年的失業率達到16.9%。這一數字背後,是大量大學畢業生湧入就業市場,卻面臨房地產危機與科技行業監管收緊導致的職位縮減。許多畢業生不得不接受低薪工作,甚至回鄉成為「全職兒女」,靠父母養老金度日。
與此同時,傳統的「努力就有回報」信念正在崩塌。一項調查顯示,僅28%的受訪青年認為「努力一定有回報」,相比2004年的62%大幅下降。這種期望落差讓年輕人轉而尋求替代生活方式,青年養老院因而應運而生。它不僅是經濟壓力的產物,也是對城市高壓生活的一種反抗。
需求與可能性:短暫避風港還是長期趨勢?
青年養老院滿足了年輕人對低成本放鬆的迫切需求。據報導,農村地區的生活成本僅為一線城市的五分之一,這對收入不穩的年輕人極具吸引力。此外,這種模式還帶動了鄉村經濟,例如雲南某養老院的經營者表示,2024年收入增長了40%,全靠城市青年帶來的消費。 然而,這股潮流能否持久仍存疑問。專家指出,農村缺乏優質醫療與教育資源,難以滿足年輕人長期定居的需求。有分析指出,2025年高校畢業生人數預計為1222萬,競爭有限職位,但隨著經濟復甦,這批「退隱者」最終可能重返城市。這更像是一場短暫的逃離,而非永久的解決方案。
香港躺平族:會否北上農村?
相比之下,香港年輕人的「躺平」現象則呈現不同面貌。根據政府統計數據,香港失業率在2024年底穩定於3.2%,遠低於中國內地,但高昂的樓價與職場壓力仍讓不少青年感到無望。許多人選擇減少消費、與父母同住,甚至放棄置業夢想,卻鮮有人考慮前往內地農村「躺平」。原因在於,香港青年更傾向於城市生活,且對內地鄉村的陌生感與文化差異形成障礙。與其北上,他們更可能在本地尋找精神出口,例如參與社區活動或兼職經濟。
- 3. [馬來西亞] 專家盼微調政策 助推「第二家園」計劃再掀熱潮
曾被譽為亞洲最具吸引力退休長居簽證計劃的「馬來西亞第二家園」(THE Malaysia My Second Home (MM2H) programme),在放寬財務門檻的新版方案下,正重新獲得外國人士青睞。馬來西亞我的第二家園顧問協會(MM2HCA)會長Anthony Liew Yong Huat透露,今年申請量明顯回升,預計全年總數將達到2017年6,195份申請的50%——這將是自2022年以來的年度新高。
「鎖定高淨值人士是正確方向,但若能微調部分條件會更理想。」他接受《The Edge》訪問時指出。去年6月公布的新指南雖降低財務要求,卻新增嚴苛的置業條款:申請人須依簽證類別購買60萬至200萬令吉的馬來西亞房產(見表)。
新版計劃分為銀級、金級、白金級三類,另設經濟特區(SEZ)與金融特區(SFZ)專屬類別。Liew強調:「若目標是高淨值群體,應允許他們在馬投資。目前僅白金級參與者可無條件工作或投資,但這項權利應開放至銀級、金級及SEZ類別。」
2021年政府為吸引「高質量」參與者並防範計劃遭濫用,大幅提高最低收入、定期存款及流動資產要求,導致原MM2H計劃吸引力驟降。政策急轉令許多潛在申請者措手不及,現有簽證持有者更憂心無法達標。疫情前數據顯示,活躍簽證持有量在2016至2019年間介於3,347至6,195人不等。
旅遊、藝術及文化部(Motac)數據顯示,2024年共批准1,902份申請(853名主申請人及1,049名家屬),其中銀級佔主申請人總數的78%。中國仍是最大申請來源(1,011人獲批),其次為香港、新加坡、台灣及英國申請者。2023年收到的2,164份申請中,批准率達88%。
旅遊部長拿督斯里張慶信上月透露,截至2024年12月31日,新政策下獲批的782名參與者(319名主申請人)已為大馬帶來2.338億令吉定期存款及2.22億令吉房產投資。
MM2HCA會長Liew呼籲當局為外國退休人士增設免購屋條款:「60歲以上參與者應獲准租房居住。現有『銀髮計劃』如雙威集團樂齡社區(Sunway Sanctuary)已成功吸引這類群體。」他觀察到,強制購屋規定已使日本申請者跌出十大來源國,「許多高淨值人士未必想在馬置產」。
**東馬兩州表現亮眼**
砂拉越旅遊、創意產業及表演藝術部數據顯示,自2007年推出至2025年1月31日,砂拉越-MM2H(Sarawak-MM2H)累計達3,025名參與者。2024年參與人數從2022年的441人躍升至560人,17年間年均增長91.2%。2025年首月即有149人加入,使2020年以來總數達1,785人。
與西馬MM2H相同,中國籍參與者居首,但2024年美國取代英國成為第二大來源國。砂拉越計劃的優勢在於更寬鬆的居留要求:個人定期存款僅需15萬令吉(夫妻30萬令吉),每年最低居留天數30天(西馬需90天)。砂拉越部長拿督斯里阿都卡林強調將嚴防計劃遭濫用,業界推測當局正密切監控參與者的實際居留時長。
沙巴旅遊、文化及環境部(Kepkas)則將2025年Sabah-MM2H申請目標設為500份,預計6月檢討計劃準則以配合沙巴長期發展。業者表示:「自去年12月正式啟動後,截至今年2月的申請數字令人鼓舞。」此前沙巴與聯邦旅遊部因權限問題產生的分歧已獲解決。
隨著各州MM2H計劃框架持續演進,能否在日益激烈的全球長居簽證競爭中重現輝煌,關鍵在於聯邦政府「高價值參與者」政策與州政府區域競爭策略間的平衡。
資料來源:The EDGE Malaysia
https://theedgemalaysia.com/node/749025
- 4. [英國]『如果你未滿40歲,就離開英國』:一支爆紅影片引發關於富人出走潮的辯論
網紅Prudishfish的病毒式傳播影片因生活成本飆升及百萬富翁外流現象,呼籲年輕人離開英國。富人出走正導致經濟不穩與巨額稅收流失,中產專業人士同樣感到財務壓力,質疑國家留住人才與財富的能力。
在英國生活究竟還有誰負擔得起?這是社群媒體影響者Prudishfish在其爆紅影片中提出的犀利質問,引發全國對經濟未來的激烈討論。她對年輕人直白的建議——「若你未滿40歲,就離開英國」——引發數千網友共鳴,在社群平台掀起關於物價飛漲、生活品質惡化及富人出走潮的論戰。
百萬富翁正在逃離——你該跟進嗎?
Prudishfish在影片中指出驚人趨勢:僅2024年就有高達10,800名百萬富翁離開英國,使其成為全球富豪外流第二嚴重的國家,僅次於中國。這數字較前一年翻倍——相當於每45分鐘就有一名富豪拎包出走。
這不僅是超級富豪的專屬問題。此波出走潮意味著重大稅收損失,據統計,一名百萬富翁的納稅額等同於49名普通納稅人。富人集體撤離引發對經濟穩定、公共資金及政府維持社會服務能力的憂慮。
根據《瑞銀2024全球財富報告》,英國預計到2028年將流失17%的百萬富翁,在36個受調查國家中衰退最嚴重。若計入房地產因素,未來五年可能見證逾50萬高淨值人士遷出英國。
社群輿論支持激進主張
儘管Prudishfish的建議看似極端,網友卻紛紛表態贊同。該影片已累積近百万次觀看,留言區充斥著在英國經濟拮据的親身經歷。
「要怪就怪這屆政府和上屆政府,他們毀了英國。」一名憤怒網友寫道。
「我2016年就離開了。瑞士超棒,我大概再一年就能成為百萬富翁。」另一人炫耀道。
一位在英國生活17年的用戶解釋為何選擇移民澳洲:「現在所有東西都更貴,品質卻毫無亮點。我們不再外食,因為酒吧餐點又貴又難吃。火車旅行?簡直笑話——牛津到康沃爾的來回票要價近300英鎊。在澳洲,花5英鎊就能坐四小時火車。」
更大危機的前兆?
英國經濟困境多年來屢登頭條:從房租房價飆升、稅負加重到薪資停滯。但富人集體出走,加上越來越多覺醒的年輕專業人士考慮移民,預示著更深刻的結構性危機。
政府近期廢除「非定居稅務制度」(該制度允許海外出生居民免繳英國境外所得稅),被視為富豪遷移的主因之一。但許多人指出,受壓迫的不僅是頂層富豪——中產專業人士與年輕工作者同樣難以在英國看見未來。
Prudishfish的影片最初或許只是對統計數字的反思,如今卻演變為更具意義的警鐘——敲醒那些困在失能經濟體制中的人們。
對某些人而言,離開或許是最佳解方。但對其他人來說,真正的問題仍在:英國是否已盡全力阻止人才與財富持續流失?
資料來源:The Economic Times
- 5. [英國] 高等法院被告知:私立學校學費徵收加值稅構成歧視
法律訴訟指控該政策侵犯了特殊教育需求兒童的權利,這些兒童的需求無法在英國公立學校得到滿足。
高等法院獲悉,對私立學校學費加征增值稅的行為,將對自閉症等特殊需求兒童構成歧視,因為英國公立學校無法充分滿足他們的需求。 這項針對工黨政策的訴訟由家長發起,他們聲稱對學費徵收增值稅違反了人權法,並在宗教、國籍、殘疾和心理健康等方面構成歧視。
代表兩名私立學校特殊教育需求兒童的御用大律師傑里米·海厄姆表示,學費上漲將迫使35,000名特殊需求兒童轉入“處於危機中”的公立教育系統。 “這些被迫轉學的特殊需求兒童將進入一個要麼無法滿足、要麼極不可能滿足其需求的教育體系,相比之下,處於同等境遇的非特殊需求兒童則不會面臨這種困境。 “海厄姆在向法院提交的材料中陳述道。
御用大律師潘尼克勳爵在為家長方作開場陳述時指出,一名患有溝通與感官處理障礙的自閉症兒童因無法適應公立小學的嘈雜環境和規模,其父母已將孩子轉入私立學校。 這些家長使用殘疾生活津貼支付學費,但加征20%增值稅導致的費用上漲意味著孩子“將被迫退學,重新回到那種無法滿足其教育需求的公立小學”。
代表財政部、英國稅務海關總署及教育部的御用大律師詹姆斯·伊迪表示,地方政府會根據與家長協商制定的教育健康護理計劃(EHCP),為經評估確有特殊需求且入讀私立學校的學生支付學費。 英格蘭有超過100萬未獲EHCP的特殊需求兒童在主流公立學校就讀。 該加值稅政策同樣適用於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的私立學校,這些地區的教育供給形式各不相同。
代表四所基督教私立學校及其學生家長的布魯諾·昆塔瓦萊稱,這項“考慮欠妥的提案”將家長置於“兩難境地”。 “原告家長不願將子女送入公立學校,因為公立教育體系提供的世俗教育會迫使孩子接受違背家長宗教信仰的方式,或使孩子面臨他們良心無法承受的風險。 “他在提交的材料中寫道。
挑戰該政策的群體包括斯蒂芬·懷特,其子女就讀於西約克郡的私立宗教學校布拉德福德基督教學校。 懷特在聽證會外表示:「我們為送孩子入學做出了巨大犧牲,而政府此舉是錯誤的——實際上我們為國家節省了大筆開支。 ”
伊迪辯稱,尊重家長宗教信仰的義務不受加值稅政策影響:“宗教信仰的存在並不要求國家必須資助符合該信仰的教育體系,更不意味著要對這類或任何私立教育實施免稅。 “他在材料中指出,取消學費加值稅豁免是工黨競選綱領中的政策,預計每年可增收17億英鎊。
“希望讓孩子退出全民公立教育體系的家長,完全可以自由選擇其經濟能力範圍內的私立教育或家庭教育。 “伊迪強調,”加值稅、最低工資法、國民保險等普遍適用的措施會影響教育服務成本及購買價格,但這並不構成對私立教育選擇自由的干涉。 ”
由維多利亞·夏普女爵、紐伊大法官和張伯倫大法官組成的合議庭將於週四結束聽證,判決預計稍後公佈。
資料來源:The Guardian
- 6. [英國] 「覺醒」工黨地方議會被指要求員工接受「白人特權」測驗
-若在Waitrose或瑪莎購物、駕駛新車或身為白人男性將被扣分
倫敦西敏市議會(工黨執政)被指控要求員工進行一項「特權測驗」,內容包括詢問是否在Waitrose購物或英語是否為母語,旨在消除對少數族裔的潛意識偏見。據稱,該議會希望增加「全球多數族裔」候選人擔任高級職位的比例,並確保職位候選名單中至少有一名少數族裔申請者。
然而,議會發言人否認強制員工參加該測驗,稱「此說法完全不實」。儘管如此,《每日電訊報》獲得的文件顯示,一項議會內部測驗通過線上問卷評估員工的社會優勢,加減分標準包括:父母是否曾為你朗讀、是否駕駛新車、是否從未被警察攔檢等。
其他問題還涉及:英語是否為母語、是否需要為宗教節日請年假、是否常在Waitrose或瑪莎百貨(M&S)購物。若管理層的候選名單未包含「全球多數族裔」申請者,需聯繫議會行政長官斯圖爾特·洛夫(Stuart Love)「在推進流程前討論決策依據」。
評分表中,符合以下條件各得+5分:英語為母語、幼時父母常為你朗讀、駕駛新車、擁有設計師手袋、確信有人能提供財務援助、常在Waitrose或瑪莎購物。若從未被警察攔檢可獲+10分,白人男性則直接+15分。
以下情況扣5分:租屋居住、身患殘疾或疾病、擔任照護者、需為宗教節日請年假、目睹自身種族/性別/性取向群體在電視上被負面刻畫、遇糾紛時對報警有所顧慮。
該議會要求招聘主管及員工必須參加強制性「潛意識偏見與包容性招募培訓」,目標是將「全球多數族裔」員工比例提升至與轄區居民占比一致的45%。自2022年廢除「BAME」(黑人、亞裔及少數族裔)一詞後,該議會改用「全球多數族裔」主要指稱黑人和亞裔群體。
同年,議會宣布承諾「成為反種族主義組織」,並計劃於2025年前「持續消除薪酬差距」。洛夫當時表示:「我們的全球多數族裔網絡督促議會成為更多元包容的機構。」他去年向《今日管理》雜誌表示,將「覺醒文化」興起與社會不公議題受關注相聯繫:「我們都該保持覺醒,尤其是為社區提供服務的地方政府。」
上月,該議會因推出首部《夜間經濟管理計劃》以整治倫敦最繁忙夜生活區的反社會行為而引發強烈反彈,建議包括鼓勵場所舉辦「安靜之夜」、設置低噪區與柔和燈光等。
洛夫稱,現行招聘政策已使「全球多數族裔」高階主管比例從5%提升七倍。但納稅人聯盟數據顯示,該議會年薪逾10萬英鎊的員工達73人(2023/24年度),同比增加13人,為全英同類最高。
議會招聘政策聲明致力促進弱勢群體就業,為「所有社群成員」提供機會,並強調「候選人篩選與錄用將基於客觀標準,包括職位所需的技能、經驗、價值觀及行為表現」。
西敏市議會發言人回應:「我們的招聘政策符合行業標準與英國勞動法規,已實施多年。與許多公私部門相同,我們確保所有候選人能公平競爭各類職位,並積極打造包容性僱主形象。這份2011年起可能存在於員工內網的PPT,並非 正式政策、培訓或招聘流程的組成部分。」Bottom of Form
資料來源:Daily mail
- 7. [荷蘭] 荷蘭國際畢業生留荷比例攀升
荷蘭教育國際化組織Nuffic研究顯示,近年完成學業後留在荷蘭工作生活的國際畢業生人數持續增長。當地勞動力短缺現象為國際學生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使留荷發展更具優勢。
**國際生留荷比例顯著提升**
最新數據指出,2023年畢業的外國學生中,57%在一年後仍居留荷蘭,較五年前增長17%。隨時間推移該比例略有下降——畢業五年後留荷比例為25.3%,僅較2022年同期調查微增1.2%。
整體趨勢仍呈正面發展,當前國際生畢業留荷比例明顯提高。若學生在荷蘭取得學士學位後繼續攻讀碩士,其長期居留可能性更高:這類群體五年後留荷比例達30%。Nuffic研究員埃傑·阿拉特表示:「這些學生已更深扎根荷蘭,有更充分時間學習語言並建立人際網絡。」
從地域分布看,埃因霍溫高校畢業生留荷比例最高(49%),其次為代爾夫特(39%)與烏特勒支(37%),馬斯垂克(12%)則居末位。值得注意的是,37%國際畢業生選擇定居阿姆斯特丹及其周邊地區。
**原籍國影響居留意願**
學生原籍國與留荷傾向呈現明顯關聯。蘇利南(Suriname)畢業生留荷比例最高(80%),其次為伊朗(71%)、烏克蘭(58%)、土耳其(52%)與俄羅斯(50%)畢業生。阿拉特分析指出:「蘇利南人普遍通曉荷語,加上荷蘭現有龐大的蘇利南、土耳其及烏克蘭裔社群,這些語言文化紐帶降低了適應門檻。」
相較之下,其他歐洲國家留學生畢業後返鄉比例較高。阿拉特補充道:「德國與意大利學生雖大量來荷,但鮮少長期居留。歐洲國家中僅羅馬尼亞同時躋身『來荷人數』與『留荷比例』前十名。」
**勞動市場優勢成關鍵**
荷蘭嚴重的勞動力短缺為國際畢業生創造有利條件,特別在教育與科技領域表現尤為突出。僱員保險局(UWV)專家米歇爾·范斯穆倫伯格指出:「相較荷蘭本地畢業生,國際學生會更精確權衡荷蘭與母國(或其他國家)勞動市場的潛在回報。他們普遍具備國際視野——當前荷蘭青年失業率處於低位,且全歐勞動市場緊張程度無出其右。」
除就業機會充沛外,荷蘭高校國際畢業生的薪資水平亦高於本地同儕。阿拉特強調高留荷率對荷蘭經濟的積極影響:「多個產業正面臨高學歷人才荒,國際學生恰好能彌補缺口。這些展現勇氣與毅力的年輕人通常胸懷抱負且具有國際化視野。」
資料來源:I AM EXPAT
- 8. [歐洲] 馬耳他「黃金簽證」成美國高淨值人士第二公民身份新寵
**核心要點**
– 馬耳他投資入籍計劃引發美國人濃厚興趣
– 全球居留顧問公司Latitude數據顯示,其美國客戶中有25%選擇馬耳他作為歐洲「黃金護照」首選
– 80%申請者坦言主要動機是獲取「第二本護照」作為政治經濟動盪時的「B計劃」
最新統計顯示,馬耳他「黃金護照」計劃在美國富裕階層中的關注度顯著攀升。據《Schengen.News》報導,Latitude公司近期報告指出,在歐洲投資入籍方案中,每四位美國客戶就有一位選擇馬耳他。當地媒體《Loving Malta》分析,馬耳他正逐步成為美國人獲取歐洲公民身份的第二選擇。
該報告揭露關鍵現象:儘管80%申請者並無立即移居計劃,但他們普遍希望通過「黃金護照」獲得應對潛在政治經濟危機的備選方案。馬耳他投資入籍計劃允許非歐盟公民通過符合條件的財務投資換取公民身份,基礎投資門檻為69萬歐元,申請者可在1至3年內取得護照。
**多重權益吸引投資者**
馬耳他公民可享歐盟公民全部權利,其護照更提供免簽通行美國、加拿大等國的便利。此外,持照人還能免簽進入非洲、亞洲、中東及多個美洲國家,流動性優勢顯著。
**監管爭議持續發酵**
儘管該計劃為馬耳他帶來可觀經濟收益,但其潛在風險也引發持續討論。歐盟多次呼籲成員國儘快終止「黃金簽證/護照」計劃。2024年10月,歐盟總法律顧問邁克爾·柯林斯表態稱,只要實施嚴格盡職調查確保程序完整性,成員國有權維持投資入籍政策。
對此,透明國際組織代表埃卡·羅斯托馬什維利警告:「若裁決支持該計劃,可能刺激其他成員國重啟類似方案,這將帶來重大監管風險。」目前歐盟多國仍向非歐盟公民提供形式各異的投資居留及入籍計劃。
資料來源:Schengen News
- 9. [加拿大] 加拿大最新移民項目開放申請 落地即拿PR料數萬人爭崩頭
加拿大新的護理人員永久居留(PR)計劃定3月31日開放,正式名稱為家庭護理人員移民試點計劃(Home Care Worker Immigration Pilots)。
即將推出的家庭護理人員移民試點計劃將接替現已停止的家庭託兒服務提供者試點計劃(Home Child Care Provider Pilot)和家庭支持人員試點計劃(Home Support Worker Pilot),這兩項計劃已於2024年6月17日停止接受申請。
前任移民部長米勒(Marc Miller)於2024年6月3日宣布,這些強化計劃將取代之前的護理人員途徑,也是2025年最值得期待的計劃。
2025年家庭護理人員移民試點項目預計配額
在較早的試點計劃中,2024年兩類移民的年度申請總數上限均為5500人。
根據《2025年移民水平計劃》,加拿大更廣泛的試點類別的年度配額將略有減少,從2024年的10,920人降至2025年的10,875人。
新的試點項目2025 年的申請名額如下:
2750個名額面向兒童護理人員
2750個名額面向老年家庭護理人員
儘管數量略有減少,但新的護理人員試點項目有望為家庭護理人員提供更簡化、更有效的途徑。
新的加拿大護理人員計劃: 功能增強,資格簡化
家庭護理人員移民試點計劃有幾項改進措施,旨在使移民程序更加高效,護理人員更容易獲得移民。
以下是主要亮點:
通往PR的途徑明確:通過簡化獲得永久居留權的途徑,這些計劃減少了希望在加拿大立足的技術護理人員的障礙。
抵達後獲得永久居民身份:護理人員現在可以在抵達加拿大後立即獲得永久居民身份。這消除了之前試點項目的不確定性和延誤。
靈活的就業機會:參與者可以在為半獨立人士或傷病康復者提供臨時或兼職護理的機構工作。這種靈活性為護理人員找到穩定工作提供了更多機會。
簡化資格標準: 申請人必須滿足以下要求才有資格申請:
加拿大語言基準(CLB)最低達到4級。
這是最低的英語水平,相當於雅思寫作和口語4級,聽力4.5級,閱讀3.5級。
持有經教育證書評估(ECA)證明的相當於加拿大高中文憑的學歷。
擁有近期相關工作經驗。
從加拿大家庭或加拿大家庭護理行業獲得一份全職工作。
預計這項申請競爭將非常激烈,因為有很多人等待這個機會很久了。
阿德拉萬(Gabriela Adlawan)稱這是她自2020年來到加拿大以來最重要的時期。
阿德拉萬來自菲律賓,做過10年助產士,作為留學生來到加拿大。
阿德拉萬在多倫多做全職保姆,照顧3個年幼的孩子,她持有的工作許可證將於今年9月到期。她的丈夫和10歲的兒子所持的簽證與她能否留在加拿大息息相關。
對於阿德拉萬以及成千上萬的護理人員來說,他們儘管在加拿大工作多年,但在加拿大定居的選擇卻很有限。
她已經等了9個月,等待政府公布最初於2024年6月宣布的家庭護理人員移民試點項目的關鍵資格細節。
本月早些時候,加拿大移民、難民和公民部(IRCC)終於公布了其標準:如果有一份全職的兒童護理工作、6個月的護理經驗和足夠的語言技能,多達2750人可以獲得永久居留權。另外有2750人可以通過家庭支持工作者的第二類申請獲得永久居住權。
阿德拉萬認為自己很幸運,在她的同齡人圈子裡,她是極少數擁有一份全職工作的保姆之一,她的僱主按月支付工資,並願意填寫政府表格證明她的就業情況。她說,她的大多數新朋友都有多份兼職保姆工作,僱主也喜歡用現金支付。
但讓阿德拉萬申請面臨風險的是有限的接收上限。
移民倡導組織 「移民工人變革聯盟」(Migrant Workers Alliance for Change)估計,數以千計的加拿大臨時居民(外籍工人或研究生留學生)持即將到期的許可證,一直在焦急地等待護理人員項目的開放,因為它提供了一條直接獲得永久居留權的途徑。
「這是飢餓遊戲。誰能在當天上午抽出時間坐在網速良好的電腦前,誰就能獲得最好的機會。MWAC行政總裁胡桑(Syed Hussan)說:「我預計上限將在數小時內額滿。」
IRCC提供的數據說明了護理人員移民流的受歡迎程度:在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間,共有37,568人申請家庭託兒服務提供者和家庭支持工作者提供者試點項目(這些項目的期限為2019年至2024年)。截至2023年3月,其中2581份PR申請獲得批准,1971份被拒絕。其他申請仍在處理中。
今年,護理人員計劃作為獲得永久居留權的途徑變得更加令人垂涎,因為其他移民加拿大的途徑–如快速入境系統(Express Entry),這是一種針對技術工人的計分移民途徑,變得更加難以獲得資格。
在過去的18個月裡,為了回應加拿大人對昂貴的住房和搖搖欲墜的公共基礎設施的不滿,聯邦政府大幅調整了移民政策。政府削減了允許進入加拿大的臨時外籍工人數量,並對國際學生的接收人數設置了相當大的上限。政府還取消了一些在疫情期間推出的移民計劃,這些計劃為新移民提供了一條通往永久居留權的可預見的道路。
聯邦政府的目標是在未來3年內減少永久居民的數量。到2025年,他們的目標是減少至39.5萬人,與之前的50萬人相比有所下降。
在政府申請網站開放的前幾天,名為 「家庭託兒服務提供者 」的臉書群組裡有數百個焦慮的潛在申請者在詢問,他們詢問成功申請所需的指南和文件。有些人說他們的僱主拒絕填寫所需的表格,很多人說這是他們獲得永久居留權的最後機會。臉書群組上的移民顧問正在提供幫助–費用高達數千元。
阿德拉萬擔心那些使用移民顧問的人可能會佔上風。她的僱主允許她放假一天來申請,而且她相信自己的所有文件都妥當無誤。「如果我拿不到移民,我就辜負了我的家人。我們將拭目以待。」
資料來源:加拿大星島
- 10. [加拿大] 港人救生艇計劃 | 香港監察及移民顧問教路 工簽過期怎麼辦?
港人移加 KOL Brandy(Brandy Chau)多次申請開放式工簽(OWP)續期被拒,引發網上討論。網上對如何延續工作簽證說法不一。《星島網》找來長期關顧港人的組織及本地移民顧問,分析循救生艇延續工簽時應注意的事項。
Brandy和另一位港人女子美美在3月拍片,表示他們兩次申請工作許可都遭拒。他們用兩星期時間向IRCC申請覆核(reconsider),當時也找了國會議員幫忙,但最後工簽仍然遭拒。移民部職員對該國會議員表示,Brandy和美美的PR申請尚未通過資格審核(eligibility),不能延長工作簽證。兩人知悉被拒後形容「心情迷茫」,稱網上有人不需要收到AIP(Approved in Principle)信件也成功延續工簽。現時不僅不能上班,如果之後還未獲得延續工簽,兩人或要改以訪客身份等候加拿大永久居留權(PR)。他們亦擔心網上傳言,指移民部會在2027後才批核其他PR申請,不知何時才能重新工作。
Brandy的影片播出後引起在加港人廣泛討論。有網民聲稱循過渡開放式工作簽證(Bridging open work permit, BOWP)途徑,成功延續工簽。但也有網民表示循BOWP延續工簽遭拒,無法在等候PR期間合法工作。
「艇民」延續工簽 應申請OOWP還是BOWP?
港人救生艇計劃將於2026年8月31日截止永居申請,根據加拿大移民部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0月31日,超過26,500名香港居民申請永久居留權,當中超過10,500人獲批,少於200人被拒。同時,截至2024年10月31日,有8成PR申請能在12個月內獲批。
但IRCC早前承認,由於申請人數眾多,加上未來2年減少移民配額,大部分港人永居申請需延至2027年後才能處理完成。根據移民配額計劃,2024年人道恩恤及其他類別(包括香港永久居留計劃)的配額為13,750個,至2027年將逐步減至4,300個。
不少港人因等候永居審批,而需申請延長開放式工作簽證,有協助移民港人的組織在社交平台上發文收集香港人申請BOWP被拒的個案。
移民顧問:不要用BOWP途徑申請工簽續期
有移民顧問則認為,加拿大移民部官方使用的是Optional Open Work Permit (OOWP),而非BOWP。他提到雖然兩者的作用一樣,但由於申請渠道有別,預料不少使用BOWP的香港人因此被拒申請。他表示移民部政策公開透明,只要跟足程序就萬無一失。黃國為對於網紅Brandy被拒絕批核工簽一事不予置評,表示不太清楚Brandy實際上是遞交OOWP還是BOWP,僅表示「跟足政策就贏,唔跟政策就輸」。
他亦表示,加拿大移民部收緊永居申請配額是基於這邊經濟環境近年的變遷,並非不再支持香港人。他提到由移民部的數據可見,直至2024年10月31日的統計數字,清楚表明8成申請在12 個月內完成。而救生艇Stream A及B申請在未來一段時間會數量大增,因為申請Stream A的要先完成加拿大學歷;Stream B要先完成加拿大一年工作時數要求,意味著坐「尾班船」的港人要到2026才滿足申請資格,趕及2026年 8 月31日死線前遞申請。所以這兩年會出現個案積壓的情況。
延續工簽遭拒 申請覆核和找MP有用嗎?
至於Brandy在影片中聲稱申請覆核也遭拒絕,移民顧問為補充指覆核屬於「程序公義」,不可能申請覆核就必然批出工簽。除非申請人清楚知道移民部拒絕原因有誤,例如繳交申請費後,移民部卻聲稱沒有收到費用;或是錯誤引用政策,例如聲稱申請OOWP的港人需要遞交LMIA。否則他建議放棄覆核程序,重新遞交申請。移民顧問表示,覆核申請需不斷與移民部解釋及補交資料,結果亦未必成功。重新遞交申請反而最節省時間精力。
至於網上有人指可找國會議員(MP)加快審批程序。移民顧問笑言國會議員並非如此神通廣大,最多只能加快移民部職員答覆的速度:「國會議員問嘅話,移民部職員一個星期內一定要回覆。但都係答啲基本嘢,純粹快慢分別。」
香港監察Aileen:應用OOWP途徑申請工簽續期
「香港監察」及不同國會議員曾多次收集救生艇申請永居未果的個案轉交國會議員,「香港監察」共同創辦人兼信託董事會主席Aileen(上圖)在接受《星島網》訪問時表示,使用救生艇計劃申請並等候PR的港人如需延續工簽,必定是以OOWP申請,而非坊間傳聞的BOWP。至於有移加港人聲稱以BOWP成功延續工簽,Aileen估計應是混淆兩種申請方式,實際上亦是循OOWP申請。
Aileen表示移民部在未有港人OOWP的選項前,討論過程一直使用「bridging」的概念,故坊間容易產生誤會。她續指,現時移民部的問題是沒有OOWP的專用表格。港人應在填寫延續工簽表格時,清楚註明循「Hong Kong Pathway」申請。否則以現時BOWP和OOWP使用同一張申請表格的情況下,移民部職員有機會將港人歸類為需要LMIA(勞動力市場影響評估)的個案,從而拒絕批核新的工作簽證。
而Aileen則表示,國會議員可以協助救生艇港人查詢PR進度及是否交齊文件,但不能加快PR申請進度,或為被拒絕的個案「翻案」。她表示除非是一些嚴重失誤,例如職員要求救生艇個案提交LMIA。如申請人遇上這些情況,則可以先和當區國會議員聯絡,當區國會議員則會將個案遞予移民委員部的國會議員一併處理。
移民部官網怎樣說?
IRCC在官網清楚列明,港人循救生艇計劃申請PR的等候期間如需延續工作簽證,需循「Optional: Open work permit in Canada」,即OOWP途徑申請。
申請人需在填寫資料時,選擇官網的選項「I am applying for an open work permit under an active public policy or pilot program announced by IRCC」,即可找到正確的申請表格。
IRCC亦提醒港人在申請延續工簽時,需在表格的 「Job title and Brief description of duties」內填寫「HK OWP」,而非現時任職的職位。
資料來源:加拿大星島
11.【加拿大] 「救生艇」永居審批及工簽申請阻滯重重 多倫多400港人出席集會表達訴求
近月,香港人申請加拿大永久居民,俗稱「香港救生艇」的「Hong Kong Pathway」政策亂流頻生。是以,一群在加香港人組織「Hong Kong Pathway Backlog Action Group」,自發於溫哥華、多倫多及卡加利三地舉辦「Let us stay」集會,表達香港人對移民審批的不安和訴求。
多倫多的集會在周日(6日)下午二時,於彌敦菲臘廣場舉行,據大會表示,出席人數約有400人; 溫哥華有逾 300人參加活動,聚集在市中心Robson Square廣場; 卡加利現場也有約 200 人參加在Courthouse Park的活動。
多倫多的集會主辦組織Hong Kong Pathway Backlog Action Group召集人之一Donald接受《星島網》特約記者訪問時表示,組織成立的其中一個契機,是加拿大移民局(IRCC)月前更新官方網站資料,表示港人永居審批有阻滯,預計大部分申請需延至2027年後才能完成處理。加上不少港人亦要為工作簽證續期,部分個案卻因種種理由而被拒批,頓失工作收入。前途未明之下,Donald認為香港人要聚集發聲,所以在組織成立短短一個月內馬上舉行多倫多、溫哥華及卡加利三地集會:「我們希望鼓勵香港人多一點發聲,因為加拿大是一個民主國家,民眾的聲音就是最大的力量。」
前香港立法會議員張超雄,亦有在集會上發言。他表示,自己以政治庇護為由入境加拿大,申請永居已有一年半,截至目前仍未獲批,所以他非常明白其他香港人的感受。「我明白大家在這段時間會辛苦,你很難作出長遠的計劃。」他強調,香港人普遍都能為加拿大作出貢獻,在申請永居後的工作簽證續期,理應自動批核,讓港人繼續工作,「這樣才能更加發揮Hong Kogng Pathway的作用,我相信這一點亦是加拿大政府本身想要達成的目的。」
及後主辦方分享一些永居申請受阻的個案,其中一人因為工作關係,不時要前往其他國家工幹,被IRCC質疑申請時不在國內故延遲審批。另外,亦有不少港人分享自身個案。其中一位港人表示,去年9月,她的工作簽證續期被拒批,要即時停工。她馬上提出上訴,但截至目前仍未有答覆。但是她有一位朋友,在11月被拒批,上訴後兩個月就獲得批准,「這兩個個案對比,可以見到IRCC的內部程序可能比較混亂,你不知道每人的個案,是因為甚麼理由,或者你不知道的原因(而獲批或拒批)」。同時亦有其他個案分享,表示自工簽被拒批後,其SIN號碼亦連帶失效,無法申請失業救濟金(EI),想找工作亦不會有僱主接納。
《星島網》訪問了一位現場參與者,在15個月前遞交了永居申請的L小姐表示,聽到個案分享時,拒批或延遲審批的理由五花八門,亦有人根本不知道原因,她感到很有共鳴:「見到有成功個案會很開心,但若是同一時間申請,又會很焦急,為甚麼自己沒有消息……之前很悲觀,現在放下了一點,但仍會擔心不知何時會有(永居)身份。」
眾人分享期間,一位聲稱自己已獲得公民身份的香港人表示,他理解大家的困難,亦同意需要發聲;但他強調,「你們要明白,這裡是加拿大,不是香港,等是正常的。」及後現場一度鼓噪。《星島網》就此事訪問Donald,他表示香港人並非想不勞而獲,只是要求加拿大政府可以有一個合適的審批期,同時讓香港人可以合法繼續工且貢獻加拿大社會,「我們並非要求有甚麼優待,我們一直以來的訴求,是希望政府可以貫徹始終,可以提供一個正常的途徑給香港人……有一個可以穩定生活的途徑。」
對於未來的行動,Donald表示會觀察加拿大大選的情況,其間會繼續鼓勵香港人以不同方式發聲,例如現正進行的聯署,亦會嘗試與不同政黨溝通合作。
溫哥華活動現場發言人Aarlo說,渥太華2019年推出的救生艇計劃就是為了要幫助香港人,香港人也走出來表達他們要持續追求自由民主人權的信念,但很多人到了加拿大努力學習並適應新生活後,卻因為加拿大移民部(IRCC)未能即時處理申請案,導致積壓嚴重,而又衍生出更多新問題,許多人因為申請過渡性開放工簽(OOWP)遭拒,導致失去工作,甚至可能被迫回到香港,經濟失依靠和人身安全將出現疑慮的狀態,讓不少苦主感到崩潰。
苦主Kelvin(下圖右)是2020年來到加拿大,當時先念書,通過申請Steam A的方式留下來;2023年8月移民部宣布取消Stream B初時規定的教育資格限制,不再局限於大專畢業5年內的人士,所以他找工作開始進入Stream B。
2024年他想好不容易要湊滿時數轉永居了,但10月工簽要到期了,他8月申請延簽,卻在11月收到IRCC的回函說,因為他沒有LMIA(勞動力市場影響評估),所以被拒絕新的工作簽證。「我失去工作已經4個月了,沒有收入外,更害怕自己會被渥太華遣返回香港,因為有政治因素的,我不能回去。」
另一名苦主Vicky一家四口申請畢業工簽(PGWP)也遲遲未獲回應,如今無法工作,全家人生活變得很緊張。
53歲網台主持人「傑斯」尹耀昇出席溫哥華活動,闡述自己也曾徬徨無助的心情,所以更願意盡自己能力來幫助香港人。他強調,香港人選擇離鄉背井而來加拿大,就是希望追求好生活、回饋這片土地,希望加拿大不要辜負港人。
舉辦活動的香港救生艇計劃積壓關注組表示,現在正值大選,選擇在此時發聲,就是希望參選的各黨政治人物能注意到這個問題,
關注組也發起了請願簽名活動,如今已經有一萬多人簽名,希望更多人響應,呼籲各政黨能了解香港人的困境。
發給移民部長的請願信上寫著:「許多香港人已經焦急地等待了16個月,有些人甚至超過2年,卻沒有任何消息或明確的時間表,而該計劃初期僅為6個月。這種不確定性使得申請者陷入了困境,無法為自己的職業、教育或家庭生活制定長期規劃。」
信上呼籲:「公平性:確保 A/B 類移民不受 H&C 移民目標約束,並與「更快 PR」推廣保持一致。公正:解決 OOWP 錯誤並建立上訴機制。效率:承諾在一年內處理永久居民申請。透明度:成立專門的香港通道委員會。穩定:優先考慮合法移民,確保政策穩定。」
早前「香港監察」及不同國會議員曾多次收集救生艇申請永居未果的個案轉交國會議員,「香港監察」共同創辦人兼信託董事會主席Aileen接受《星島網》訪問時表示,使用救生艇計劃申請並等候PR的港人如需延續工簽,必定是以OOWP申請,而非坊間傳聞的BOWP。至於有移加港人聲稱以BOWP成功延續工簽,Aileen估計應是混淆兩種申請方式,實際上亦是循OOWP申請。
Aileen表示移民部在未有港人OOWP的選項前,討論過程一直使用
「bridging」的概念,故坊間容易產生誤會。她續指,現時移民部的問題是沒有OOWP的專用表格。港人應在填寫延續工簽表格時,清楚註明循「Hong Kong Pathway」申請。否則以現時BOWP和OOWP使用同一張申請表格的情況下,移民部職員有機會將港人歸類為需要LMIA(勞動力市場影響評估)的個案,從而拒絕批核新的工作簽證。
資料來源:加拿大星島
12. 【澳洲】校長也是高危職業?遭家長欺凌創新高 過半數想辭職
最新研究顯示,超過半數的校長和學校領導人曾在 2024 年考慮辭職。
根據澳洲天主教大學(Australian Catholic University)的研究顯示,校長在澳洲學校中被咬傷、受到人身攻擊,以及目睹暴力事件的比例都創下新高。
接受調查的 2,178 多名校長表示,過半數曾在 2024 年成為身體虐待的受害者或目擊者,還有相同數量的校長因工作問題而面臨自殘、職業健康問題或生活品質受到嚴重影響的風險。
調查顯示,北領地的校長有68%曾有過這些風險,是全國最高;其次是西澳和昆州,分別為52%和51%。其餘州地均不過半數,塔州33%是唯一低於四成的。
澳洲天主教大學的副教授基德森 (Paul Kidson) 是「2024 年校長職業健康與福祉調查」的研究人員之一,該調查顯示校園暴力的程度是自 2011 年報告開始以來最高的。
學校採取法律行動保護教職員
調查指出,家長和照顧者威脅和欺凌校長的情況非常嚴重。數據顯示,校長遭受性騷擾的情況較少,但受到口頭威脅、肢體暴力、校園欺凌、網絡欺凌的程度均遠高於普羅大眾。約六成受訪校長表示曾遭受八卦流言誹謗,以及發生口角和衝突。
欺凌、衝突與爭吵,以及毀謗都達到有紀錄以來的最高,其中大部份都是家長與監護人所犯。家長也比學生更有可能對學校職員進行網絡欺凌,學校需要採取法律行動來保護員工。
基德森表示,這表明「家庭與學校之間的關係嚴重破裂」。「甚至有其他非政府學校的校長採取法律行動,以防止這些家庭、家長和照顧者進入校園。」
半數校長考慮辭職
基德森表示,2000多位來自澳洲學校體系的校長和學校領導人中,有 53.2% 表示曾經有意離開這個行業。
「在過去幾年,我們看到的是人們對這份工作的熱情正在減退。學校領導階層是一個非常慷慨的團體,他們常常先照顧別人的需要,然後才照顧自己的需要: 我實在不知道自己還能堅持多少年。」
數據顯示,昆州是校長想過辭職比例最高的州份,達58%,其次是維州和西澳的54%。只有坎培拉和塔州是不足一半。
報告指,經驗豐富的學校領導層流失,可能會「加劇現有的教師短缺問題,並造成全國性的領導層空缺,對已經負荷過重的教育系統造成進一步壓力」。
位於墨爾本西北部的Overnewton聖公會社區學院的校長菲茨西蒙斯(Emily FitzSimons)告訴SBS新聞,考慮辭職的校長人數「令人遺憾」。「這令人擔憂,我認為如果太多的校長真的辭職,我們要從哪裡找下一批校長呢?」
一份了不起的工作
菲茨西蒙斯已經是第三年擔任該校校長,她擁有數十年的教育工作經驗。儘管在她的職業生涯中「有些日子真的很辛苦」,但她表示這是一份她所熱愛的工作。
「大家加入教師行列,因為他們本質上相信建立人力資本的重要性。儘管有一些非常艱難的日子,但也有一些非常棘手的時刻,也有真的悲傷的時刻,也有壓力的日子… 這是一份了不起的工作,我已經在那裡工作了 30 年,我絕對熱愛這份工作。」
菲茨西蒙斯最初成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是因為她喜歡關愛和培育學生,看著他們成長。她認為,有些教育工作者在走出教室、擔任校長職位時,可能會失去對工作的熱情。
「有些校長可能會因為失去在課堂上與孩子們的親密關係,甚至是與家長的關係,以及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與家庭的合作關係而感到悲傷。」
學齡兒童正在經歷重要變化
麥格理大學的臨床心理學家Frances Doyle博士告訴SBS新聞,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出現攻擊行為會甚為普遍。「通常是在幼兒時期到早期學齡階段,然後在青少年時期再次達到高峰。」
「當年輕人希望找到更多方式來表達自己,並對他們的世界有更多看法時,他們可能還沒有情緒調節的能力來有效地做到這一點。」
她表示,與年輕人建立聯繫,是與他們討論攻擊性或挫折感的關鍵。「如果我們一開始就試著先糾正不當行為,實際上就會錯過年輕人的想法和感受。」
「找出他們在想甚麼、他們的感覺如何,然後能夠清楚地說明攻擊行為是不對的,再找出其他的替代方法可能會更有用。」
學校可以作出甚麼改變?
該報告提出了幾項建議,包括減少校長繁重的工作量,以及優先為學校領導提供福祉支援。
菲茨西蒙斯表示,校長面臨的挑戰可以通過更多的支持和對福祉的關注來減少。「一些關於暴力威脅、對校長的暴力、以及他們可能面對的群體挑戰的問題,他們需要得到支持。」
「你必須真正致力於支持教師理解自己的福祉,並幫助他們建立身心健康,為這項工作做好準備。我希望看到大學或其他機構提供有實證研究支持的強有力的校長福祉s計劃,這樣能幫助校長專注於自身的福祉。」
資料來源:S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