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移民快訊】澳洲父母簽證要等30年? 大選將至兩大政黨漠視港人新移民訴求?| 加拿大工簽延期遭拒? 港青如何度日?| 葡萄牙大選黃金簽證延長居住要求?
【每週移民快訊】澳洲父母簽證要等30年? 大選將至兩大政黨漠視港人新移民訴求?| 加拿大工簽延期遭拒? 港青如何度日?| 葡萄牙大選黃金簽證延長居住要求?
點擊收睇: https://youtube.com/live/nwJqmujVyQI?feature=share
-
- 【香港】假期留不住港人 市民:香港冇嘢玩 議員批政府活動公式化
- 【香港】大學換血|盤點八大變化 三大學內地教員倍增 理大增幅逾兩倍 嶺南、科大佔比逾五成
- 【日本】大阪民宿成為中國人移民日本跳板
- 【英國】英國NHS員工疲勞問題對患者安全構成「重大」威脅
- 【英國】工會表示「垃圾罷工」解決方案近在眼前
- 【葡萄牙】黃金簽證可能的規則修改
- 【加拿大】非臨床醫護上街抗議削減移民額 大溫500人簽證將到期面臨離境
- 【加拿大】工簽延簽遭拒5個月沒工作的港青如何度日?
- 【加拿大】安省重大醫療改革!新建80間診所 按郵遞區號分配病人 30萬居民將受惠
- 【美國】被拘留、簽證被吊銷,美國大學外籍學生憂心忡忡
- 【美國】逃離特朗普 美國人申移民飆30%
- 【澳洲】遊離選民將左右大局 | 兩大政黨未正視港人新移民訴求?
- 【澳洲】達頓表示兩黨聯盟不會削減澳洲「重要」的父母簽證配額
有關任何「投資移民」、「海外升學」問題,請立即聯絡我們
+852 6227 2336
📱 https://wa.me/85262272336?text=詢問有關投資移民
立即追蹤我們的IG獲取更多投資移民資訊:auragloballtd
立即Follow我們的YouTube Channel:Aura Global
#移民 #升學 #移居 #移民英國 #移民加拿大 #移民澳洲 #移民美國 #香港人#BN O#香港人移民 #加拿大 #新聞 #國際新聞 #英國新聞 #新聞直播 #新聞分析 #新聞討論 #英國移民 #英國 #移民新聞 #移民分析 #葡萄牙 #DSE #留學生 #移民日本 #歐洲
1.【香港】假期留不住港人 市民:香港冇嘢玩 議員批政府活動公式化
在剛過去的復活節4日假期,錄得逾310萬人次出入境,但本地食肆的生意額卻下降30%。有議員直指復活節氣氛不足,大批港人北上「尋歡」,又引述聽到市民的聲音,指「香港冇嘢玩」及「留港好悶」,批評政府舉辦的活動「公式化」,缺乏創意,舉例「18區日夜繽紛」,一區搞市集,多區也倣效,指與其「為搞而搞」,政府應搞破舊立新的活動。
議員陳月明在社交平台貼文,指復活節假期期間各個陸路口岸都出現人潮,根據入境處7個陸路口岸出入境數據顯示,假期首日高達78萬人次使用,當中有48萬為「北上」港人,以羅湖及福田口岸最多人使用,有近24萬及22萬人次,兩個口岸一度需要人潮管制,而經深圳灣口岸及港珠澳大橋港車北上分別有10.9萬和10.2萬人次;假期最後一日為回港高峰,7個陸路口岸累計有超過42萬港人返港。
她指復活節假期一直都係港人外遊高峰,但受到南海地震及海嘯預言影響,不少人都選擇避開日本、台灣等地震帶的地方,轉為到內地作短線旅遊,或就近「快閃」即日來回深圳。
港人北上消費已成習慣,她指聽到好多市民的聲音都表示,「香港冇嘢玩」、「留港好悶」、「咩都玩厭了」,所以明知假期口岸會相當擠擁,也都紛紛北上「尋歡」;反觀香港,雖然復活節假期適逢天后寶誕,多個新界地區都自發有傳統慶祝活動,會展和西九文化區都有試食節及咖啡節撐場,但就未見政府有就復活節節日舉辦任何慶祝活動或盛事,
其他社區相對靜淡,白白浪費了復活節整個檔期,令人失望。
政府要吸引更多旅客來港,而她指吸引旅客固然重要,但挽留香港市民留港消費亦不容忽視,又指政府舉辦的活動都大多「公式化」,欠缺創新,由「18區日夜繽紛」可見,一區搞市集,多區也倣效,她認為與其「為搞而搞」,不如去為每個節日假期多花心思,提高市民留港度假的意欲。
她反問新年就只能煙火匯演嗎?端午就只有賽龍舟嗎?答案:不是。她指以復活節為例,認為也可嘗試舉辦大型復活蛋定向活動、兔子寵物嘉年華等活動新方向,老少咸宜又應節,正所謂事在人為,期待政府能於之後的節日,推出更多元化、破舊立新的活動。
資料來源:on.cc
https://hk.on.cc/hk/bkn/cnt/news/20250423/bkn-20250423095930107-0423_00822_001.html
2.【香港】大學換血|盤點八大變化 三大學內地教員倍增 理大增幅逾兩倍 嶺南、科大佔比逾五成
《集誌社》取得教資會過去七年數據,本港八間資助大學的內地教員人數創有紀錄以來新高,較七年增加近一倍,佔整體教員比例 41%,主要進駐工、商、理三科。相反,本地學者較七年前跌兩成,教育、人文和社科為重災區。
有內地港大工程系教授直言,「海歸」學者選本地院校,因較大機會獨立做研究。自認不了解政治的他,希望香港成為滋養科研的土地,但指 2019 年後很多地方認知香港「跟大陸越走越近」,憂香港在中美角力下受牽連。
而同屬港大工程系,曾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副教授楊德忠在 2020 年退休,三年前赴台重拾教鞭,他認為大學追逐排名,教員要為論文「跑數」,內地學者較有優勢是不爭事實。同樣赴台的前中大學者陳健民則認為,內地學者論文成績斐然,但大部分持「搵份工、高薪」心態,缺乏對香港議題關懷,多從事較受國際學術期刊關注的中國研究,表面上大學排名增加,但「實則會慢慢掏空本土研究」。
內地教員創新高佔 41% 本地教員新低僅 29%
教資會自 2017/18 學年起有收集教學人員原居地的資料,按國籍或居住地分為本地、中國內地及其他地區。《集誌社》取得過去七年數據,2017 年 4823 名教學人員中,內地教員有1175人,佔整體 24%;本地教員則有 2003 人,佔整體 41%;來自其他地區的人員佔 34%。
之後六年,內地教員人數連年上升、本地人員則相反逐年下跌,其他地區人員則維持約 1600 人。此消役長下,2022/23 學年首次出現「交叉」,內地教員增加至逾 1800 人,超越本地教員的 1667 人,差距之後更越拉越闊。
到 2024/25 學年,臨時數字顯示八大共 5529 名教學人員中,高達 41% 即 2287 名人員來自中國內地,較七年前增加近九成半,數目和比例創有紀錄以來新高。本地教員人數則跌至新低的 1604 人,較七年前減少兩成,佔整體教員 29%。其他地區教員有 1621 人,比例由七年前佔約三分一、微跌至 29%。
理大內地教員七年增逾兩倍 嶺大、港大亦倍增
按八所大學分析數據,理工大學內地教員人數增幅最大、達 2.16 倍,佔該校整體教員近 42%;人數由 154 人增加至 488 人,在五大類學科包括工程、理學、醫科、牙醫及護理、文科及人文學、社會科學都有逾兩倍增幅。嶺大內地教員則由 44 人增至 99 人,增幅逾一倍,佔大學整體教員逾 52%;港大內地教員亦倍增,由七年前的 220 人增至現時 448 人,佔整體約 41%。
嶺大學生:不影響教學質素、師生關係難密切
2022 年入學、主修社會科學的嶺南大學學生會外務副會長賴卓賢表示,留意到內地教員數量增加,加上非本地生人數增長,在校園內「行幾步」便會聽到普通話。但他稱不少內地教員都是曾在歐美國家留學的「海歸」,不同國籍的教授亦是以英文授課,認為沒影響教學質素。不過,賴指本地學生與內地教授交流時都以英文為主,雖不影響內容傳達,但師生關係較難密切,「始終唔係母語」。
賴卓賢又指,有內地教授在課堂論及中國政治議題時,會特別向學生提醒同班有來自不同地方的學生,要謹慎發言、或要求不可錄音錄影等, 認為有內地背景的教授較熟悉國情、對相關議題敏感度較高。
商科、工程科、理學科最多內地教員
內地教員主要任教甚麼學科?今個學年,在商科和管理科、工程科和科技科、理學科,內地教員的佔比都超過五成;當中商科和管理科佔比最高,有逾 55%。以人數計算,理學科的內地教員最多,今個學年 1155 名教員中,便有 578 人來自內地;其次是工程和科技科,1090 名教學人員中、有 554 人來自內地。
與 2019/20 學年比較,在七類學科中、工程和科技科的內地教員由 253 人增加至 554人,增幅最大達 118%;其中,理工大學的增幅最為明顯,由五年前只有 56 名內地教員、增加近 2.8 倍至今年的 211人。其次增幅較大的是「牙科、醫科和護理科」,由 112 人增加八成至 202 人;當中理工大學由 12 名內地教員增至 45 名,香港大學則由 48 人增至 87 人。「文科和人文科學科」的內地教員亦有八成增幅,由 89 人增加至 161 人。
內地海歸學者選香港:有機會獨立做研究、學生聰明
工程和科技科內地教員在過去五年增幅顯著,他們為何選擇香港?又如何看本地的學術環境和氣氛?
出身內地、不願具名的香港大學工程學教授 X,畢業後曾在美國工程業界工作兩年,有感美國近年移民政策收緊、亦想回到生活習慣相近、離家人較近的亞洲,故重回大學從事研究:「最嚮往的(亞洲學校)基本就是香港的學校,港大、港科大、港中文(中文大學)、港理工,然後就是新加坡的 NUS (新加坡國立大學)和 NTU(南洋理工大學)。」
X 自小在上海長大、在內地頂級學府取得學士學位、之後負笈常春藤名校修讀博士學位。「如果我們的博士是在海外讀的,申請內地的學校會…也不能叫困難,就是大部分類似我這樣背景的人不會選擇內地的學校。」他指內地大學競爭激烈,同樣資歷者加入歐美或香港的大學後可獨立做研究、在內地大學則未必有機會,加上申請科研資金主要使用中文,要將研究項目翻譯亦添困難。
就其研究專長而言,X 說香港的大學研究水平,約與美國排名 20 至 30 的大學相當,但稱若能選擇,他和同儕都會選港大、而非排名相當的美國大學:「(香港)學生的能力其實相當的好…我借用一句我以前認識的老師的話,你可能找不到 Stanford 能找到的那種天才,但你能找到的學生基本都是相當聰明,他有足夠的能力幫你做到比較多的事情。」
內地教授:理工科只是技術和知識,誰教都一樣
在港的內地教員人數連年增加,港大內地教員已由七年前的 220 人增至現時 448 人,佔整體教員逾四成。而翻查港大網頁,2024年新加入大學的 124 人中,最少有 69 人的英文姓名為普通話拼音,當中多人曾赴美留學。
X 亦意識到香港的博士生以內地人為主,稱在文化多元方面不及美國,但不影響研究議題的豐富程度。被問到內地教員佔比越來越多,會否對教學或科研有影響?「對於我們理工科而言,很多東西就真的只是技術和知識,誰來教都是一樣。」他補充稱現世代學習途徑多,早已不限於課堂上聽教授講書,「可以看網課、可以(使用)GPT…這方面說實話我覺得不太有國界之分。」他又指港生習慣使用英文,能與歐美資源無縫接軌,認為教員國籍不會影響教學和研究質素。
提中央介入 2019 動亂:外界認知港跟大陸越來越近
訪問期間,X 多次以「橋樑」形容香港,認為其與內地關係密切、又能面向世界,形成滋養科研的土地。 X 夢想以其研究為人類健康作貢獻,疫情期間曾身在上海、美國,慨嘆科學家在非常時期的說話總會被以政治解讀,令人難過。
會否憂慮會否在香港遇上同樣情況?X 說自己不太了解政治,但知道 2019 年香港曾發生動亂,及後中國政府介入、立國安法,「社會表面上的這些動亂基本穩定不少,但大家也知道政治環境其實會有一些變化…這件事情發生之後的現實,就是很多地方對香港的認知,變得不那麼 …就可能跟大陸越走越近。」他稱當香港的獨特角色模糊,最直接影響便是在中美角力下受牽連,唯暫未見影響港、美兩地學術交流合作。
教育科、社科、人文學科流失最多本地教員
內地教員「進駐」工、商、理學科,流失本地人才的又是甚麼學科?他們來自甚麼院校、有何背景?
數據顯示,本地教員中教育科減幅最大,2019/20 學年八大原有 133 名本地教育科教員,今年只剩 81 人,流失近 39 %;其次是社會科學科,流失近 18%、由 300 人減至 246 人; 而文科及人文學科則流失近 16%,剩下 201 名本地教員。 以大學而言,教大七年來本地人員流失逾 38%、而港大、城大和中大的本地教員減幅亦超過兩成。
2019/20至2024/25各學科本地教員人數變化
工程學者赴台重執教鞭:「第二度有人睇得你起,咪走囉」
前港大土木工程系副教授楊德忠,2020 年從港大退休,兩年後轉往台灣再執教鞭,現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所長。
楊過去參與不少公共事務。他曾在 2016 年組成「進步工程」,在素來屬建制派主導的工程界取得選委議席;2018 年沙中綫紅磡站爆出偷工減料醜聞後,他曾被中科興業委託為獨立專家參與調查。為何不再申請續任?楊德忠笑言自己曾任教職會,相信不會獲延任,「有時做人嘅嘢,都係天生我材必有用啦,有人睇唔起你,第二度有人睇得起你,咪走囉。」
移居台灣兩年多,楊稱當地大學薪酬待遇雖不及香港,但會因應工作內容提供額外薪酬,生活成本較低亦令生活質素提升。他又認為當地升遷制度較透明,「好多嘢做得公平啲。」但他笑言不肯定會否定居台灣,「我住過香港、澳洲、新加坡、美國,很多次都以為自己會長居,結果還是走了。」
論文要「跑數」 數量而言內地學者有優勢
楊德忠 1982 年起在大學和工程業界之間穿梭,曾在大學教學和研究逾三十載,他稱如今亞洲大學紛紛追逐排名、教員為論文「跑數」的壓力比他任教時更大,「1989 年的時候我去普渡大學面試,見到院長我直接問,在這裏要如何拿到 tenure(終身合約)?當時院長話 12 張 paper 就 ok、14 張就穩陣。但係今日?有些 PhD 未畢業都15 張。」他稱以論文數量而言,內地學者的確較有優勢。
即使欲培育本地教員亦未必容易,楊德忠指很多本地學者近年退休、讀博士的港人本就不多,「如果讀得叻,出了去(外國)就唔返來了」。就算本地人才希望從事研究,楊亦指大學對年輕學者而言亦未必及得上業界:「人哋的 research 分秒必爭…(申請經費)我哋又會話咩投三個標,半年後都未買(研究器材)啦。你真係要做研究,同人哋邊有得比。」他指近年不乏業界公司以優渥薪酬招攬年輕人才,亦進一步影響大學教席吸引力。
陳健民:論文排名或提升,恐掏空本地研究
社會科學科五個學年間流失 18% 本地教員。前中大社會學系副教授、現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陳健民稱,社科需對社會脈絡進行研究、以例子讓學生明白理論、甚至以社會參與對學生身教,認為本土學者流失對大學教育有「相當大影響」。
他指來港的內地學者都是經嚴格篩選和競爭,不少人發表論文的成績斐然,但大部分人來港後往往留在自己圈子、也缺乏對本地議題的關懷:「他們心態只不過是在香港搵份工、高薪、繼續做他們的中國研究,對香港年青一代沒有這麼強的關懷。所以影響不只是研究方面。一方面研究一定會少、第二方面在教學上對學生的 inspiration(啟發)都會有欠缺。」
陳稱內地學者主要從事中國有關研究,而在國際學術期刊,中國議題較香港議題更受關注,故內地學者增加對本地大學的排名有好處,「香港用好多大陸的學者或者學生做一個多元化的指標,係個假象來的。表面上可能排名有明顯提升,實則會慢慢掏空本土的研究」。
多年來積極評論時政,陳健民說自己和部分學者明知本土研究在國際期刊上較不吃香,仍會做本土的研究議題、在報章撰寫評論文章,「幫唔到升職都會做」,只望推動改善社會政策,形容是身為香港人對社會的「commitment」(承擔)。他指公眾會期望學者扮演公共知識份子的角色,惟內地學者多不了解香港議題、也會因家人身在內地而不敢評論中國問題,料對公共政策只能閉口不言。他又笑言「如果香港一路每日中國化、內地化。最後可能佢哋先係較了解香港嘅人都唔定。」
資料來源:The Collective
3.【日本】大阪民宿成為中國人移民日本跳板
據報導,以商務、管理簽證居留在日本的中國人數量急劇增加,2024年6月的數據是2萬零551人,是該簽證出爐的2015年的2.8倍。
日本媒體報導,當地一些民宿被指不是供遊客居住,而是被移民代辦收購來為中國客戶申請投資移民的臨時戶口。 調查也顯示,主辦世博會的大阪目前大部分民宿經營者是中國人,質疑有越來越多中國移民是以這個途徑獲得了居留身份。
《讀賣新聞》4月18日發表題為「經營民宿成為移民手段」的文章,研判中國人經營的民宿在大阪激增,其背後存在日本移民政策與民宿制度的灰色地帶。
該報對中國社交媒體流傳一篇題為《拿簽證很容易》的廣告,指在日本取得“經營管理簽證”已被移民代辦拿來做吸引潛在客戶的宣傳。 根據廣告內容:「只要擁有500萬日元(約4萬6000新元)的資本以及營業場所,無需學歷或日語水準,就能在三個月內獲得經營管理簽證。 ”
據報導,大阪學者的調查顯示,民宿增幅最大的是大阪西成區。 目前,民宿有1417家,是大阪24個區中最多的。 其中,中國人經營的有807個,約佔60%。 這是因為大阪政府以發展旅遊經濟為目的,將該地區指定為“民宿特區”。 再者,西成區有直接連接到關西機場的快鐵。
對這個課題進行調查的大阪學者松村嘉久也研判,隨著大阪主辦關西博覽會,這對要辦投資移民日本的人而言最具說服力。
他也認為,這種移民日本的方法在中國民間已廣泛流傳,而且獲得中日房地產公司的支援。
據報導,以商務、管理簽證居留在日本的中國人數量急劇增加,2024年6月的數據是2萬零551人,是該簽證出爐的2015年的2.8倍。 若以人均人口數計算,大阪中央區在全國各市、區、町、村中位居第一,接下來是浪速區和西成區。 大阪地區的中國移民突出,佔據了日本全國前10名中的七個。
針對日本的在2015年4月修改出入境管理法出臺這一簽證,讀賣新聞在報導中提醒日本當局慎重應對這一波移民潮,認為民宿制度存在灰色地帶而被利用牟利。
日本之所以出現這一現象,也因為低廉的投資成本是導致日本成為(中國)投資者和中產階級的熱門選擇。 例如,在歐美需要投資數千萬日元的移民制度,在日本只要有500萬日元左右的資本和最低限度的商業計劃就可獲得最長停留期限為五年的居留身份。
資料來源:聯合早報
https://www.zaobao.com/news/world/story20250421-6222520
4.【英國】英國NHS員工疲勞問題對患者安全構成「重大」威脅
英國國民保健署(NHS)員工疲勞問題對患者安全構成「重大」威脅,監管機構警告
查機構指出,醫護人員因長時間輪班後駕車回家途中遭遇車禍喪生
NHS安全監管機構將於週四警告,該體系員工因過度疲勞導致車禍身亡,同時對患者構成重大風險。根據醫療服務安全調查機構(HSSIB)報告,前線人員因疲勞引發的失誤對患者安全形成「顯著」威脅。
該英格蘭NHS安全監管機構還發現,員工在完成長時間輪班後駕車返家時,可能因極度疲勞遭遇致命交通事故。「疲勞已證實對員工安全產生負面影響,」HSSIB在基於約百名員工訪談及全國性組織證據的報告中指出,「關鍵風險在於員工經歷長班後駕車回家,導致致命車禍或險些喪生。」
在多名醫生死於類似情境後(包括2015年見習麻醉師羅納克·帕特爾醫師之死),醫師代表組織持續警示此風險。帕特爾之死促使英國麻醉醫師協會發起倡議,提高對此類事件普遍性的認知,並要求NHS機構加強保障夜班員工福利(例如提供小憩場所後再返家)。
33歲的帕特爾在諾里奇諾福克與諾里奇大學醫院完成連續三晚夜班後,駕車回家途中透過免提電話為妻子海倫唱歌。調查該事故的警官在死因研訊中表示:「車禍最可能的原因是帕特爾醫師睡著導致車輛失控。」
2022年6月,喬蒂斯·馬納拉耶爾醫師在皇家蘭開斯特醫院通宵工作後,駕車前往黑潭與醫學生會面時亦因車禍喪生。主持死因研訊的驗屍官艾倫·威爾遜指出,當時車速並不高:「這有兩種可能:他因思考其他事情分心導致瞬間注意力不集中,或是直接睡著了。我們知道他作為住院醫師工時極長,很可能純粹因疲勞所致。」
疲勞「直接或間接導致患者傷害」,但NHS未充分正視此風險,或許源於對員工「英雄主義」的刻板認知。過勞已引發多起醫療事故:醫師誤置餵食管、接生後將紗布遺留產婦體內、血液樣本標籤錯誤等。
HSSIB補充,長工時、超負荷工作量及缺乏休息設施導致員工疲憊加劇,而照護責任、更年期、妊娠與宗教實踐等個人因素亦會影響。「醫師工作通常具有高強度、高時壓特性,易導致睡眠剝奪與疲勞,危及自身健康、表現及患者安全,」英國醫學會代表機構主席兼勞動力事務負責人拉蒂法·帕特爾醫師表示:「這份報告的發現令人憂心,但對經歷連續13小時無間斷值班的醫師而言毫不意外。」
她強調,NHS信託基金與衛生委員會需改善休息設施、醫師輪值表及公共休息區,以緩解過勞問題。皇家護理學院英格蘭執行總監帕特里夏·馬奎斯指出:「報告揭露護理人員日常現實——他們超負荷工作、人力不足、經常加班照護過多患者,這種危險的疲勞水平不僅傷害患者,更隨員工返家釀成毀滅性後果。護理疲勞具有致命性,應被視為公共安全緊急事件。」
英國衛生與社會保障部發言人回應:「本屆政府接手的是個員工過勞、士氣低落的NHS體系,此報告凸顯其對患者與員工的深遠影響。」他們列舉政府為英格蘭NHS員工加薪及近期改善工作條件的支援方案,包括提升彈性工作便利性。
資料來源:The Guardian
5.【英國】工會表示「垃圾罷工」解決方案近在眼前
聯合工會(Unite)已同意下周參與由調解機構Acas主持的協商會議,試圖解決伯明翰持續進行的垃圾清運罷工。工會表示協議現已”近在咫尺”,但指控市議會”公開說一套,談判時又是另一套”。
這場全面罷工始於3月11日,起因是工會成員反對市議會降級部分垃圾清運工人職等的計劃,此舉可能使每名工人年損數千英鎊收入。工會稱周三與市議會的談判僅持續45分鐘便破裂,而地方政府發言人則表示協商仍在”積極進行中”。
聯合工會秘書長莎倫·格雷厄姆指控市議會公開言論與談判立場不一,強調”這種反覆態度必須在下周Acas談判前解決”。
爭議最初聚焦於市議會取消廢棄物回收清運專員(WRCO)職位的決定,但工會近期更強力要求市議會保證垃圾車司機的長期薪酬。雖然工會領袖表示WRCO職位爭端有望解決,但司機薪酬問題似乎仍難達成協議。
聯合工會譴責當局”未確認是否打算削減數百名垃圾車司機最高8,000英鎊年薪”,格雷厄姆女士強調”必須停止這種大幅減薪的威脅”。”工會已提出可行方案,”她表示,”現在球在市議會那邊。”
伯明翰市議會發言人周三表示,雙方已同意下周在Acas主持下進行進一步討論,談判定於5月1日至2日舉行。
這場持續七周的罷工已導致公共衛生與環境隱憂,上月當地政府宣布進入重大事件狀態。自數百名清潔工人因薪酬與職位爭議展開全面罷工以來,市區垃圾持續堆積。
住房、社區及地方政府大臣吉姆·麥克馬洪周二表示,在罷工混亂期間,伯明翰街頭已清運至少26,000噸垃圾,”常規垃圾收集已恢復”。但今年初暫停的回收物與園藝廢棄物清運服務仍受影響。
聯合工會成員自一月起展開單日罷工,起因是獲悉部分工人將被降職減薪。3月11日行動升級,300多名工人展開全面罷工,但仍有數百人繼續工作。垃圾清運車停止作業,伯明翰日常垃圾清運量僅完成約10%。
資料來源:BBC
https://www.bbc.com/news/articles/cx2wgpwjxyro.amp
6.【葡萄牙】黃金簽證可能的規則修改
中右翼的葡萄牙民主聯盟已宣佈打算在其 2025 年選舉計劃中提出收緊入籍要求的計劃。 擬議的修改可能會對旨在獲得葡萄牙國籍的黃金簽證持有者產生重大影響。
該聯盟打算 「修訂授予葡萄牙國籍的要求[……],延長在葡萄牙境內居住和有效逗留的最短時間,消除將非法逗留計入這一期限的可能性“。
葡萄牙民主聯盟的提案對國籍要求進行了兩項重大修改。 首先,它計劃延長有資格入籍所需的最短居住期。 聯盟認為,這些變化將 「加強與葡萄牙的聯繫,減輕對現行法律」召喚效應的擔憂。
現行制度為黃金簽證持有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根據現行規定,即使申請人在葡萄牙的實際逗留時間極短,也可以將其申請的處理時間計入葡萄牙公民身份的五年要求中。 由於現在的處理時間超過 336 個月,投資者在葡萄牙僅逗留 14 天,就可以在技術上獲得入籍資格,只要他們保持簽證,就可以在五年的大部分時間里生活在國外。
葡萄牙民主聯盟的競選綱領批評過去的政府 「單方面和[……]追溯性地違背國家承諾” 然而,自由法律組織(Liberty Legal)的創始人馬達萊娜-蒙泰羅(Madalena Monteiro)表示,擬議中的修改違背了近期為簡化入籍程式所做的努力–此舉旨在幫助解決葡萄牙人口減少的問題。 她預計移民團體將給予強烈反對,尤其是考慮到葡萄牙複雜且不一致的居留程式所帶來的持續挑戰。
擬議的改革是聯盟綱領中更廣泛的移民改革的一部分。 其他措施包括取消居留清單途徑、加強邊境管制、改革由AIMA管理的移民服務。 改革是否適用於目前的黃金簽證持有者,還是只適用於新的申請者,目前尚未明確。
然而,修改國籍法需要議會的大力支援,至少要有一半以上的議員投贊成票。 如果民主聯盟在即將舉行的選舉中獲勝,司法部將開始通過起草國籍法修正案來實施這些程式,整個過程可能需要 12 到 18 個月。
這些提案的實施將取決於 2025 年 5 月 18 日葡萄牙立法選舉的結果。 Next Lawyer 律師事務所合夥人 Pedro Catão Pinheiro 認為,雖然這些提案值得關注,但它們 “在成為現實之前將面臨重大障礙”。 葡萄牙民主聯盟要想推進改革,不僅需要在選舉中獲勝,還需要獲得 「大量的政治資本和跨黨派支援 」來通過改革。
資料來源:The Portugal News
https://www.theportugalnews.com/zh/zh-news/2025-04-18/golden-visa-possible-rules-alterations/97015
7.【加拿大】非臨床醫護上街抗議削減移民額 大溫500人簽證將到期面臨離境
一批醫護工作者今 (17日) 在素里街頭集會,要求渥太華撤回可能導致業內大批臨時移民被驅逐離境的政策修訂。
據醫院僱員工會 (Hospital Employees Union) 稱,新政策已令大溫數百名工人可能面臨被遞解出境的命運。
數十人周四在素里紀念醫院 (Surrey Memorial Hospital) 外集會,許多都擔心不能再留在加拿大,有人表示感到被聯邦政府背叛。
去年秋季,聯邦政府宣布削減收容移民,以減輕新增人口對房屋、基礎建設和社會服務造成的壓力。移民部分配給卑詩省的省級提名計劃 (Provincial Nominee Program,簡稱PNP) 名額被大幅削減。
省專上教育及未來技術廳長康安禮 (Anne Kang) 表示:「理論上,我們今年本應獲得11,000個PNP名額,但現在只有4,000個,所以我們跟衛生廳協調,按本省最急切的需求來決定,我們決定,就今年而言,我們優先處理臨床醫護人員。」
這意味著醫院僱員工會的會員,如房務員、餐飲服務員和膳食輔助員等,現在被排除在PNP之外。
工會表示,這改變會影響超過500名在菲沙衛生局 (Fraser Health) 和溫哥華沿岸衛生局 (Vancouver Coastal Health) 轄下工作的會員,他們的工簽將在今年年底到期。
資料來源:加拿大星島
8.【加拿大】工簽延簽遭拒5個月沒工作的港青如何度日?
加拿大為香港人推出的「救生艇」計劃,不少人陷入永居審批嚴重滯後,工簽卻已到期,甚至延簽還遭拒絕的窘境。「救生艇民」Calvin因此失業5個月,財務陷入緊張的他,甚至只能搬到更便宜的地方居住。
Calvin是2021年抵達加拿大,隨後在超市、電話公司等企業都工作過,2024年他想好不容易要湊滿時數轉永居了,但10月工簽要到期了,他8月申請延簽,卻在11月收到移民當局IRCC的回函說,因為他沒有LMIA(勞動力市場影響評估),所以被拒絕新的工作簽證。
沒有工簽,他立刻被老闆辭退,失去工作至今5個月,直到上星期才剛獲得IRCC確認工簽可延長的證明。
他說:「心裡的大石頭終於可以落地了,因為沒有身分、沒有工作,不知道未來該怎麼辦,真的很煎熬。」
回想起過去這段苦日子,他說:「沒有工作的5個月,等於至少一萬多元收入沒了,還要蝕老本,所以我第一件事情就是搬家,換了一間更便宜的單位租住。」
吃喝玩樂也是能省就省。記者問:「是常吃泡麵、啃饅頭嗎?」他苦笑說:「雖然沒那麼糟糕,但是能省則省,儘量不買外食,也減少旅行了。以前還會和朋友去威斯勒、卡加利逛逛,現在都不去了。」
Calvin最想與正為等待永居審批、工簽延簽出問題的新港人分享過來人經驗:
第一、確認OOWP和永居申請的所有文件要齊全,因為一旦漏了某些文件,就要等待更久時間。
第二、在IRCC網頁上並未直接生成family information的表格,所以不少人會忘記填寫,但這是必填文件,記得務必填妥此文件。
第三、如果填好文件遞交後被拒絕,可以直接向居住地的國會議員辦公室求助。議員有專屬與IRCC的聯繫方法,他們的查詢更有效率。
第四、議員辦公室若有回應後,再自行與IRCC聯繫,透過Web Form的方式查詢很有效率。
Web Form(線上表單):這是一個線上聯繫IRCC的平台,當遇到簽證問題、延簽問題、更改資料或是資料補件、或任何的簽證相關問題都可以使用Web form來與IRCC連絡。
IRCC電話查詢:周一至周五,早上8點至下午4點。1-888-242-2100。由於查詢人數非常多,建議儘量在一上班的早上時撥打,需要點耐心等待。
Calvin說,他的案件受阻,透過本拿比國會議員駔勉誠(Jagmeet Singh)辦公室得到了很多幫助。「加拿大的政治人物和其辦公室人員不會擺架子、不會讓人覺得有不舒服的官僚氣息。」
他也稱,由於救生艇計劃是一個特別項目,IRCC內部官員有時對申請規則和工簽更新條款有所誤解,例如按照他的案件並不需要LMIA,但官員會搞不清楚,才會一開始被拒絕。「只能繼續說明、溝通、等待」。
參與民主 積極做義工
工簽延期沒問題了,但 Calvin 仍憂慮當前經濟不好,可能很難再找到全職工作。
不過 Calvin 總是抱著樂觀的信念,而且他鼓勵所有香港人積極認識加拿大。「如果你越投入社區、越了解加拿大,你就會更有融入感,會更喜歡這個國家。」
曾經在香港參與民主活動、爭取勞工權益的Calvin,最近很關注加拿大聯邦大選,還擔任義工工作,協助一些政治人物插牌、敲門。
他說:「雖然我沒有投票權,但這是很難得的民主體驗。選票的力量真的很驚人,無論人民傾向哪個政黨或政治人物、有甚麼想說的意見,都能自由發表意見。老百姓不是那個只能接受指令、乖乖當個聽話者的人,而是真正國家的主人。」
資料來源:加拿大星島
https://www.singtao.ca/7125204/2025-04-17/news-%E3%80%90%E6%95%91%E7%94%9F%E8%89%87%2F%E6%9C%89%E7%89%87%E3%80%91%E5%B7%A5%E7%B0%BD%E5%BB%B6%E7%B0%BD%E9%81%AD%E6%8B%925%E5%80%8B%E6%9C%88%E6%B2%92%E5%B7%A5%E4%BD%9C%E7%9A%84%E6%B8%AF%E9%9D%92%E5%A6%82%E4%BD%95%E5%BA%A6%E6%97%A5%EF%BC%9F/?variant=zh-hk&appedition=toronto
9.【加拿大】安省重大醫療改革!新建80間診所 按郵遞區號分配病人 30萬居民將受惠
安大略省政府今日正式宣布,將投資2.13億加元,在全省多個醫療服務不足的社區新建或擴建最多80間診所,預計將有30萬名省民脫離初級醫療護理等候名單,這是安省18億加元醫療改革計劃的一部分,目標是在2029年前全面改革省內醫療系統。
衛生廳長Sylvia Jones於週四發表聲明指出,首輪重點投資地區包括大多倫多、Durham及Halton地區、渥太華,以及北部的Nipissing和Sudbury等需求迫切的社區,並將依照郵遞區號(postal code)為基礎,進行病人分配及團隊組建。
440萬人恐缺家庭醫生 政府推動「團隊醫療」模式
根據安省政府估算,目前已有超過200萬居民沒有家庭醫生,而安省醫學會(Ontario Medical Association)則警告,隨著醫生退休潮來臨,預計到2026年,這一數字可能飆升至440萬人。
對此,安省初級醫療行動小組主席Jane Philpott醫生指出,解決之道是實施「團隊醫療」制度,根據居民所屬郵遞區號,將其分派至固定的醫療團隊,就如同學生根據住址分配學校一樣。這樣一來,即便居民搬家,也可快速對接到新家庭醫生,不再四處奔波尋找。
Philpott強調:「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我們將以需求最迫切的社區為優先對象,加快建設進度,力求產生最大影響。雖然無法一蹴而就,但我們正朝著全民醫療覆蓋邁進。」
首輪選址將於2025夏季公布 二輪計劃9月啟動
根據省府公告,申請設立診所的團隊必須證明能有效為其指定郵區內最多居民提供初級醫療服務。預計成功名單將於2025年夏季公布,並於9月啟動第二輪徵集。
Philpott補充:「團隊醫療模式使診所能提供更多選擇與彈性,也可延長開放時間、接納更多病人,提升整體醫療效率。」
她舉出Kingston市的一個先導案例——Midtown Kingston Health Home診所,專為K7M郵區服務,由醫生、執業護士、社工等組成團隊,提供糖尿病與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慢性病護理。該診所目標於2026年3月前服務8000位居民,目前已有4400人登記。
培育本地人才 吸引國際醫師回流
為長遠支援醫療人才需求,Jones表示,自2018年以來,省內已新建醫學院並增加醫科名額,培訓逾1.5萬名醫師與10萬名護士。她亦透露,由於美國當前局勢動盪,已有不少在美醫師考慮返回加拿大行醫。
「我們正積極縮短省外醫師執業流程,只要不到10天,外省醫師就能獲發安省執照,投入第一線工作。」Jones強調。
資料來源:Canada News
https://www.canadanews.hk/article/7911
10.【美國】中國、印度留學生狀告美國政府吊銷簽證
自3月底以來,美國高校已有上千名國際學生的簽證被吊銷或合法身份被終止。 三名印度學生和兩名中國學生因此而對特朗普政府提起訴訟。
在美國的三名印度學生和兩名中國學生起訴美國國土安全部和其他移民官員,指控他們終止了數名國際學生的F-1簽證。
該訴訟由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CLU)向新罕布希爾州地方法院提起,指控特朗普政府「單方面終止數百名甚至數千名國際學生的F-1學生身份」。
訴訟稱,學生不僅面臨被驅逐出境或簽證取消的威脅,還可能面臨“嚴重的經濟和學業困難”。 訴訟稱,政府在終止外國學生的合法身份之前沒有給予必要的通知。
參與起訴的外國學生包括中國籍的張杭睿(音)和安浩陽(音),以及印度籍的林基斯·巴布·戈雷拉(Linkhith Babu Gorrela)、塔努吉·庫瑪律·古瑪達維利(Thanuj Kumar Gummadavelli)和馬尼坎塔·帕蘇拉(Manikanta Pasula)。
由於F1簽證被取消,張杭睿的研究助理職位已被終止。 而安浩陽為了美國的學業已經花費了33萬美元,卻可能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學位。
來自印度的戈雷拉原定於今年5月20日完成學業,但由於沒有有效的F1簽證,他無法完成學業或參加額外的培訓專案。 古瑪達維利和帕蘇拉還有一個學期才能獲得學位。
模糊“的國家安全理由
特朗普政府收緊學生簽證政策引發了國際學生、大學和社會團體的廣泛擔憂。 中國和印度學生在美國國際學生中佔了相當大一部分。
據美聯社查閱大學聲明和與學校官員的通信記錄顯示,自3月底以來,美國高校已有1000多名國際學生的簽證被吊銷或合法身份被終止。
據中國媒體澎湃新聞報導,4月11日,就讀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卡內基梅隆大學等頂尖學府的四名中國學生已就其簽證被吊銷對美國政府提起了訴訟。 他們的律師稱,當局未提供任何通知、聽證或證據,僅憑模糊的國家安全理由終止身份,甚至將數年前已撤銷的交通罰單、家庭糾紛指控作為依據。
資料來源:DW
11.【美國】逃離特朗普 美國人申移民飆30%
美國總統特朗普今年初上場後,刺激更多當地富裕人士冀以投資移民方式,尋求其他地區居留權。投資移民諮詢公司Henley & Partners表示,今年首季來自美國公民對投資移民的諮詢量,與去年第四季急升39%;來自美國公民的申請數量按季亦增三成。目前最受富裕人士歡迎的投資移民地區為歐洲及加勒比地區。
Henley & Partners集團私人客戶主管Dominic Volek接受訪問時透露,他接觸的客戶絕大多數都是非常富裕和成功企業家,現時世界相當動盪,沒有一個國家或地區百分百安全,客戶希望擁有雙重或多重國籍和住所,最好是地理上分散,以便發生突發事件時,他們及家人可以有其他選擇,並非代表立即遷離。
H&P:富裕客亂局下謀後路
美國公民為該公司首季投資移民諮詢量及申請量之冠,分別佔整體21%及35%,大幅拋離其他國家及地區。Volek坦言,5年前來自美國的客戶不多,也沒有任何實體辦公室。現時美國成為最大市場,已在當地建立七八個辦事處,同時正籌備另外3個辦事處。他提到,在特朗普政府的領導下,收到很多來自LGBTQ+和跨性別群體的查詢,他們對國家發展方向感擔憂。此外,他亦收到客戶對槍械暴力、反猶太主義等議題的關注。
特朗普4月初起向廣泛地區開徵對等關稅,Volek認為,雖然關稅本身不一定會直接引起投資移民諮詢量上升,但總體來說,關稅推動世界從高度全球化(globalised),走向高度在地化(localised)。擁有多個公民身份和居住權,就意味可在多個地方建立工廠、創辦企業或遷移家人,料受富裕人士青睞。
事實上,美國客增長趨勢在過去4至5年已漸冒起。Volek表示,當時因疫情尚未得到控制,美國居民一度不得進入歐盟,「當你是非常富裕的美國人,在歐洲擁有多套房產和私人飛機,但因只有美國護照而不能去歐洲,這是不可接受的。」
故此,歐洲的投資移民計劃深受富裕客戶歡迎,例如馬耳他。取決於家庭規模,只要投入約100萬歐羅,幾乎不需要實際居住,就可於約18個月內獲得公民身份,可自由在歐盟成員國定居。另一受歡迎地區為加勒比地區,約需25萬至30萬美元,可獲其中一個島國的公民身份。
看淡美「金卡」吸投資移民大計
談及美國自身的投資移民計劃,最受關注莫過於特朗普所展示印有他頭像的移民「金卡」(Gold Card),售價500萬美元。官員上月稱已吸引1000人申請購買,料可售出100萬張。Volek直言,目前「金卡」公開資訊有限,但相信最後申請數量遠低於目前官方估算。
他分析,按經驗之談,富裕人士平均不會花費逾10%流動淨資產用作投資移民,若有能力捐出500萬美元,意味至少有約5000萬美元流動淨資產。全球僅不到30萬人有此水平,大多數已是美國人。現行美國的EB-5計劃門檻僅需80萬美元,比「金卡」低,而該計劃實施30年來,發放的簽證數量還不到15萬。若「金卡」讓申請人不必為全球收入納稅可增加吸引力,目前仍待觀察。
Volek指出,多虧了特朗普,現時處理的EB-5申請大增,笑言特朗普為公司的「國際業務發展總監」,因他所做的一切,都會推動各種投資移民決定。他相信,固然有人會因美國的政策和關稅而搬離,但充滿機遇的美國仍將會吸引富裕人士淨移入。
資料來源:信報
12.【澳洲】遊離選民將左右大局 | 兩大政黨未正視港人新移民訴求?
不少坊間輿論均認為,今屆澳洲聯邦大選遊離及中間取向選民的數量,似乎是近代大選最高的一次。到底為何會出現這個現象?這種情況又將如何影響大選的走向?
新聞焦點:
- 多項調查均指向遊離選民數量在今屆大選會特別高。
- 本地學者認為遊離選民增多或影響大選,未排除出現懸峙國會。
- 有港人移民倡議組織則認為,兩大黨未有正式港人新移民的訴求或將損失其選票。
九號台新聞於2月份向讀者詢問「你對是否已有屬意投票對象?」,調查發現今屆大選有39%的選民並不確定自己支持哪一個政黨,或從未有確切決定。
新數據比2022年2月下旬——即上次大選前同樣的民調高出接近一倍,上次只有22%的人是「完全沒有決定大選意向」。
2月的民意調查發現,39% 的選民仍未確定自己的投票意向。 2022年2月下旬,就在上次選舉之前,同樣的民調顯示,只有22%的人仍然搖擺。
Essential Research在3月進行的民調發現,48%的選民尚未做出決定、或有意改變主意。
而傳統工黨選民傾向較易會態度軟化,同一調查顯示,傳統工黨選民中有48%表示今屆可能會轉軚或未能決定,而兩黨聯盟的傳統選民今屆有此意向的比例則只有35%。
雖然遊離選民數量在大選前進一步縮減。Resolve 於4月6日發布的最新民調發現,意向未明的選民數量已下降至 32%,但數量仍比2022 年為高。
簡而言之,選民猶豫不決、似乎仍是一個持續的趨勢。
雪梨科技大學社會與政治科學系高級講師陳麗霞博士與本台大眾論壇環節時就認為,今屆大選意外不明朗,主要由於兩大政黨的政治光譜其實並不明顯。
「第一個原因,就是說過去一段間,世界格局或令整個澳洲的選戰情況改變。」
「在10年或20年前、最主要是兩大政黨由意識形態推動的政策,其實可看到很明顯有不同的論點,所以選民就很容易找到支持某一個向左或向右邊的政黨,當時仍分得很清楚。」
「但是過去這幾年 甚至與上一屆2022年的選戰開始,我覺得兩大政黨的政策其實都是從一個宏觀的角度出發,其分別已不是太大——當然你可以從一個微觀的角度去看還是有分別的。」
「因此,根據黨派去投票的選民數目也實在有減少。」
陳博士又認為,另外一個令選民意向不明的原因,是因為選民對兩大黨的氣候變化政策失望及出現更年輕化的現象。
「過去那幾年,很多選民對兩大政黨都有點失望—主要因為處理氣候變化的情況。因此,獨立候選人的數目就越來越多了,將會吸引到其中一批選民有,例如是年輕的選民或專業人士。」
「基於他們對氣候變化的關注,而這亦是兩大政黨都處理得不太好的議題,他們會選擇一個獨立候選人。」
而陳博士亦認為,隨著選民越來越年輕化,兩大政黨亦需要學習如何去拉攏這一批所謂的新型選民。
「所謂的千禧世代或Z世代的投票選民數目,在今次大選是首次超過了 Baby Boomer(嬰兒潮)及Y世代的合計人口,所以選民的年齡及意向亦很影響這次選戰。」
「兩大政黨有什麼提供給(他們),即是說除了日常生活的開支,你會不會處理到 氣候變化。甚至如何處理澳中關係,因為澳中關係亦會影響到澳洲的經濟。所以選民的分佈,已和之前是有很大差別。」
陳博士又指,若選民真的或較傾向投票給細黨或獨立候選人,將會增加懸峙國會的風險,但基於細黨或獨立候選人的理念,往往較傾向與工黨相同,即使懸峙國會,情況可能亦對工黨有利。
由於今屆大選亦將會多了一批剛從香港移民到澳洲的新移民,代表港人移民發聲的倡議團體「香港時空」委員黎廣德認為,相信大部份香港新移民都屬遊離選民。
「如果說遊離,相信他們全部都是的遊離的,因為我想大部份可以投票的(香港)新移民,多數都是第一次投票,所以他們或沒有固定的選擇。」
「當然來的人也是很多元化,無論他是用移民或難民的心態……甚至是流亡者的心態也好,我們不能夠否認,其實這一批的移民都是因為香港的社會衝突、甚至是政治壓迫而來澳洲。」
黎廣德亦認為,來自香港的新移民,將因應自身經驗而比較關心政治,但亦因此會對兩大黨的政綱有獨特的要求。
「這一批新的香港澳洲人,我相信政治意識是特別高的,所以關心的議題, 除了是……樓價或氣候變化等之外,有幾點對他們是特別重要的。」
「 就是澳洲能不能夠保持一個開放自由的多元文化的環境、因為很多香港人,,,…(相信)來了一個開放自由的社會,當然可以暢所欲言及自由生活,但是越來越發覺,其實不一定能達到。」
黎廣德亦提及香港人疑似被跨境壓迫或監控,或個別港人被懸紅通輯等例子,認為兩大政黨未把握爭取這批香港新移民選票的機會。
「我相信兩大政黨都有一個盲點,就是將香港的新移民選民歸類為Chinese voters——即華人或中國選民,事實上我認為香港人的選擇或很不同。」
「例如,現在大家關心關於美中貿易經濟等關係,但事實上,對很多香港人來說中澳關係不是以經濟的議題為首要,而人怎樣在國防安全、或者保障澳洲人的人權自由方面做得更好。」
「這個可能才是香港人更關注的議題,但這一點在兩大政黨均很少提到。」
黎廣德亦寄語廣東話群體應用手上一票去「為自己想爭取的事情發聲」。
本節目只屬嘉賓的意見,並不反映本台立場。更多內容請足本訪問。
資料來源:SBS
13.【澳洲】達頓表示兩黨聯盟不會削減澳洲「重要」的父母簽證配額
兩黨聯盟已承諾每年削減45,000個永久移民名額,但反對黨領袖達頓表示父母簽證的配額不會減少。
反對黨領袖達頓(Peter Dutton)誓言,若兩黨聯盟政府執政將不會削減澳洲每年的父母簽證的配額。
兩黨聯盟已承諾將每年永久移民的配額從18萬減少至13萬5千人,但至今尚未透露將削減哪些移民計劃,並表示會在選舉後公布具體細節。
儘管工黨將每年父母簽證的配額幾乎增加一倍,達到8,500個名額,但積壓情況依然不斷擴大。
當周六(4月19日)被問及是否會將這些名額減少至前任兩黨聯盟政府設定的每年4,500個名額時,達頓表示:「我們會在進入政府後,根據經濟狀況與需求,聽取有關的建議。」
周一(4月21日),本台新聞再次詢問反對派領袖是否會減少父母簽證配額。達頓回答:「我們將削減25%的移民數量。」
當被再次問及時,他表示:「(創紀錄的高移民數量)是導致年輕澳洲人無法進入房屋市場的重要因素。」
最後在第三次提問後,他表示:「關於父母簽證,我已經明確表態——這是移民計劃中的重要部份。我們不會減少這些名額。」
「這與我們息息相關」
目前有超過 15 萬名準父母移民正在輪候,平均輪候時間長達 31 年。
對於居住在墨爾本東部、位於邊緣選區Deakin的Mayur一家來說,這是一個將影響他們選票去向的問題。
Supriya Narayanan 向SBS新聞表示:「我不會根據一項重大經濟政策來投票。但這是與我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
Supriya的母親 Viji 已經等待了五年,獨自一人住在印度。家人為她申請了貢獻性父母簽證(Contributory Parent visa)費用為48,000元,平均等待時間為14年。
「漫長的等待也給我帶來了精神及情緒上的壓力。」
她的女婿Mayur Deivasigamani表示,在付出這麼多金錢的情況下等待的時間並不公平。
增加父母簽證的代價?
父母簽證的需求日益增加,工黨在疫情後移民人數創下新高的背景下承受了來自政界的巨大壓力,導致改革這一複雜系統的動力十分有限。
2022年,工黨委託進行的帕金森移民審查報告(The Parkinson Migration Review)指出,現行的父母簽證制度「殘酷且不必要」,迫使家庭等待一張「永遠不會來的簽證」。
報告建議進行改革,包括增加發予父母的臨時簽證數量與有效期,以及可能引入簽證抽籤制度。
澳洲移民部前副秘書長里茲維博士表示,抽籤制度對於已在等待名單上多年的人來說,是不公平的。
他亦表示,雖然家庭團聚很重要,但接收年邁的移民將對本來已緊張的醫療與長者護理系統帶來龐大負擔。
「作為一個曾倡議增加父母簽證的人,知道背後的代價就是財政部會對你說:『好,那你在預算中找出相應的資金來源來支付這些費用。』而這筆代價,將以十億計。」
帕金森移民審查報告還發現,即使所有家庭都必須支付父母的私人醫療保險,但一名父母移民到澳洲的一生平均成本為40萬澳元。
Deivasigamani還指出,不提供父母簽證對社區也會帶來其他無形的代價。
「對我們來說,這也是一種文化的延續。我們的兒子現在幾乎不會說泰米爾語了……如果有家人在這裡,能幫助他學習語言、傳承印度文化,這對我們來說很重要。」
「我們在澳洲工作了二十年,也一直繳稅,所以我覺得我們相比其他澳洲人,受到的待遇有點不公平。」
主要政黨的移民政綱
總理兩周前在西雪梨一場論壇上表示,他非常清楚這個問題正困擾著他台下的一些聽眾。「我們必須記住,對於許多居住在西雪梨的移民來說……他們也不希望自己的父母永遠無法來這裡。」
但當被問及是否會承諾增加父母簽證的配額時,他僅表示:「我們會實施一個有秩序的移民計劃。」
工黨曾表示,將會根據財政部的預測,繼續推進現有的移民縮減計劃,整個競選期間不會推出新的移民政策。
財政部預測,到2024-25年度,淨移民人數將回落至26萬人,並於翌年降至22.5萬人,儘管該部門過去曾低估過實際移民數字。
與此同時,聯盟黨則表示,選舉之後將公布其計劃中削減永久移民項目25%的細節,預計將從目前每年18萬的配額減至13.5萬,即減少45,000個簽證名額。
達頓亦表示,若兩黨聯盟執政,將把澳洲的淨海外移民人數——即入境與出境人口之間的差額——削減10萬人。
反對黨的移民計劃包括:
- 將每年的國際學生新入學名額設上限為24萬人,較2023年的水平減少約8萬人;
- 並從2026年起,對公立大學的國際學生招生實施25%的削減,這將導致每年減少約30,000名新學生。
移民部長博克(Tony Burke)在接受SBS訪問時表示,兩黨聯盟對永久移民所提出的削減計劃是「魯莽的」,而他們承諾不削減父母簽證,意味著會對技術移民類別進行更大幅度的削減。
資料來源:S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