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移民快訊】加拿大移民部用AI批簽證? 拒簽率全面飈升? | 英國改革遺產稅? 退休金都要比稅?
- 【香港】教育剩餘價值爆發 內地生高價搶學籍 可成香港經濟解藥?
- 【香港】梁振英:人才計劃審批必須嚴辨真偽 香港永久性居民身分不能打折促銷
- 【台灣】台內政部擬修法:曾為中共從事具政治宣傳者 將不允回復台灣身分
- 【英國】財政部擬改革遺產稅 瞄準嬰兒潮世代資產轉移
- 【英國】英國經濟放緩衝擊就業市場 僱主削減花紅同招聘
- 【葡萄牙】葡萄牙憲法法院保障移民家庭團聚權
- 【加拿大】加移民部拒簽率全面飈升 被質疑AI草率減積壓個案
條件良好申請被駁回 恐引發信心危機 - 【加拿大】「把他們全部驅逐出境」:一段在加拿大湖中集體用肥皂洗澡的影片在網路上瘋傳,印度人遭到惡搞和種族歧視
- 【加拿大】哪個族裔加拿大人最想減收移民?「大熔爐」比多元文化更受認同令人震驚
- 【新西蘭】新西蘭|推出兩類新臨時工作簽證 有效期最長3年
- 【其他】大學爭人才 東南亞留學生成「搶手貨」
澳洲482成功個案分享會| 送即場僱主評估
https://dev-aura.adaptivesuite.tech/index/forms/content.html?id=4291
有關任何「投資移民」、「海外升學」問題,請立即聯絡我們
+852 6227 2336
📱 https://wa.me/85262272336?text=詢問有關投資移民
立即追蹤我們的IG獲取更多投資移民資訊:auragloballtd
立即Follow我們的YouTube Channel:Aura Global
#移民 #升學 #移居 #移民英國 #移民加拿大 #移民澳洲 #移民美國 #香港人 #BNO #香港人移民 #加拿大 #新聞 #國際新聞 #英國新聞 #新聞直播 #新聞分析 #新聞討論 #英國移民 #英國 #移民新聞 #移民分析 #葡萄牙 #DSE #留學生 #移民日本 #歐洲
1.【香港】教育剩餘價值爆發 內地生高價搶學籍 可成香港經濟解藥?
2025-08-12
教育界近日風波不斷,從「藥倍安心」疑涉請槍、深圳尖子掛港人身份奪國際賽冠軍,到崇正中學違規提供「香港學籍」。雖然香港近年被內地輿論形容為金融與購物廢墟,但在教育領域仍保有不俗剩餘價值,香港DSE與港人身份證成為搶手貨,若好好把握「跨境教育產業鏈」,或成為香港財赤的「黑馬」,不過內地生突然殺入,勢降低本地學生入大學機會。
教育變投資 一年學費近20萬
香港以往是購物天堂,但隨著內地經濟內捲化,昔日大陸客到港掃名牌貨,變成今天為子女購買學籍。「香港教育」成為另類投資產品,家長大花錢換取子女以香港學生身份報考DSE、申請本地或海外名校,甚至代表香港出戰國際比賽。
近日被教育局勒令停辦的一諾中學事件,就是這條「掛學籍」產業鏈的縮影,該校學生傅思敏今年七月在國際物理奧林匹克奪金,事後更獲教育局局長蔡若蓮盛讚香港STEAM教育成果,但比賽結束後傅思敏被內地網民火速起底,指傅思敏其實是深圳高級中學的尖子,掛香港學生之名出戰賽事,持雙重學籍。
一諾中學曾透過「二房東」立德書院,租用陳樹渠紀念中學的校舍營運;而立德書院董事陳金兒同時兼任凱莉山學校董事。凱莉山新聞多多,曾捲入億元債劵風波,更聘用李龍基未婚妻王青霞「打黑工」,英國凱莉山在2022年宣布割蓆,香港凱莉山現已改名為柯士甸學校。
跨境教育鏈 吸引內地民眾
這條由內地中介、香港私校、跨境課程組成的產業鏈,源於內地家長希望子女避開高考激烈競爭,以港生身份報考相對容易的DSE,之後申請海外名校。中介公司提供「掛名」港校學籍,安排學生在深圳上課,每年僅短期來港,最終學生以港籍身份進入大學,對內地家長及學生甚具吸引力。
而小紅書上,亦有多家中介推介一諾中學,標榜是「香港唯一一間A-Level中學」、「獲得劍橋和愛德思的注冊考點」,不過有明眼的用戶就表示「在一棟樓的其中一層,不像學校的樣子」,也有人指「剛看見新聞,都是騙大陸人的」,但該校的人氣仍然很高,不少人仍詢問如何入讀。
一諾中學並非單一事件,深圳「摘星教育」早前與私校崇正中學合辦DSE課程,並宣傳學生可用香港「學校考生」身份報考DSE,遭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發文批評,直言內地教育仲介運作的原動力是金錢,形容「有錢就有鬼推磨」,中介會以旁門左道將內地學生「送」入港校。
學費高核準六倍 香港財路?
根據教育局資料,崇正中學獲批收取中四至中六DSE課程的學費為28,840元至32,800元不等,但摘星教育收取「香港崇正中學DSE課程」學費,中四約17.8萬元、中五為18.8萬元,連同「捐款」總費用每年達19萬元,價格是核准學費的六倍以上。
摘星更指可為學生提供每月一萬元的住宿服務,並允許報名者選擇「香港非永居」甚至「未取得香港身份」等身份類別,惹人懷疑招生對象早已踩界,目前教育局已下令該校暫停營辦。
半年600元簽證費 全家到香港
有人形容「錢多去外國、錢少去香港」,到香港讀書也可以豐儉由人,除了近20萬元一年的跨境「港籍」課程,資金有限者還可透過「高才」計劃到港,每半年只需支付600至1,300元簽證費,便可全家到港,子女讀書。
近兩年約有20萬人透過各類人才計劃來港,其中13.2萬為受養子女。2024年受養人申請本地大學的人數達1,048人,最終有185人獲錄取,較前一年增加近三倍。
納稅人子女更難入大學?
跨境掛名學籍的擴張,更直接衝擊本地升學資源,2025年DSE考生人數達43,269人,比去年增加約4,000人,是2019年以來最高水平,相信當中不少是內地考生,而今年聯招取錄率跌至36%,創近十年新低。有本地中學生憂慮,當這批「高才」受養人子女與他們同場競爭,入大學分數門檻將被推高,令本地家庭的升學壓力進一步加劇。
雖然教育局計劃在2027至2028學年起,要求非本地生須在港居住1至2年才能報考DSE,既然中介可以向每名學生每年收取高達20萬元學費,在香港財赤的背景下,若政府可以好好把握,發展「掛學籍」產業,這或許被視為一條可觀的財路。然而,如何在引入額外收入的同時,避免學習競爭力更強的內地生,進一步擠壓本地納稅人子女的升學機會,才是更大的考驗。
資料來源:Yahoo 財經
2.【香港】梁振英:人才計劃審批必須嚴辨真偽 香港永久性居民身分不能打折促銷
2025-08-12
全國政協副主席、前行政長官梁振英今日下午(12日)在社交平台撰文,指人口決定社會的一切。都說香港要有人口政策,大家要知道的是,香港最根本的人口政策由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嚴格規定。
中央收回香港後的大政方針,包括維持香港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不變,對香港永久性居民的取得,隆而重之,謹而慎之的寫在《基本法》。
基本法(草案)(徵求意見稿)和(草案)在1988和1989年在香港和內地進行香港歷史上僅有的長期和大規模諮詢,絕對有民意基礎,兩年後由全國人大通過,絕對有權威性。 他表示,兩次大規模諮詢期間,是基本法諮詢委員會秘書長,在社會各界各地區執行頻密和廣泛的諮詢工作,對《基本法》的用意和原意有一些了解。
香港的人口組成以永久性居民為主,永久性居民有政治權利,非永久性居民沒有;永久性居民在其他方面也擁有非永久性居民沒有的權利,包括居留權。
香港地小人多,內地人口是香港的185倍,香港在多方面對內地居民有吸引力,因此中央和香港對內地居民進入香港以至取得香港居留權的辦法和人數限制,一直十分謹慎,例如2003年,經過反覆思量後才容許內地49個城市的居民可以個人進入香港旅遊。 兼用法律和行政手段的限制,還包括用配額嚴格限制每年從內地持單程證進入香港的內地居民。
《基本法》對香港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資格的取得,主要是嚴守頭門,以免尾門失守。
《基本法》是這樣規定的:中國公民和非中國公民都可以成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中國公民成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的途徑有三:
(1)在香港出生;
(2)在香港通常居住連續七年以上;
(3)第(1)、(2)兩項所列居民在香港以外所生的中國籍子女。
以上的(1)、(2)頭門不守好,不僅眼前出問題,將來(3)這個尾門還會出大問題。例子一:雙非通過(1)成為香港永久性居民,日後在內地或外國生的中國籍子女也將是香港永久性居民。例子二:今天的種種人才計劃下的人才,七年後成為香港永久性居民後返回內地,之後在內地所生的中國籍子女也將是香港永久性居民。
今天的香港有多少人,通過人口普查知道是750萬左右,香港將會有多少目前在境外的永久性居民來港用經常性的教育、養老資源,或一次性的醫療資源,沒有人知道,當這些權利被行使時,也沒有法律手段排除,政府會措手不及,社會對內地的怨氣會再次出現,一如雙非和奶粉問題,大家要講講政治。
人才計劃下的審批必須嚴辨真偽,複檢要嚴上加嚴。香港永久性居民身分不能打折促銷,因為政治、社會、經濟、政府財政和國際關係的影響深遠。
資料來源:YAHOO
3.【台灣】台內政部擬修法:曾為中共從事具政治宣傳者 將不允回復台灣身分
2025-08-12
內政部近日預告修正「在台原有戶籍大陸地區人民申請回復台灣地區人民身分許可辦法」,針對因在中國大陸設籍或領用中國大陸護照而喪失台灣身分者,申請回復台灣身分時,需符合對台灣防務安全、國際形象或社會安定有重大貢獻,或基於人道考量等條件。此外,曾為中共從事具政治性目的宣傳者,將不予或撤銷回復許可。此舉配合總統賴清德提出的17項國安及統戰因應策略,旨在防範中共藉回復制度進行統戰滲透。
根據修正草案,適用對象為原本在台灣設有戶籍,因在大陸設籍或領用大陸護照而喪失台灣身分者,但不包含大陸人士取得台灣身分後再轉換為大陸身分者。申請回復台灣身分需提交經權責機構驗證的證明文件,包括喪失大陸戶籍、未持用或已放棄大陸護照的證明,以及3個月內由大陸或海外地區核發的刑事紀錄證明(18歲以下免附)。同時,申請人需提供具體事證,證明對台灣有重大特殊貢獻或符合人道考量。
草案對「人道考量」進一步說明,考量當事人可能因非自願因素(如由法定代理人辦理)喪失台灣身分,或因與在台親屬的情感聯繫、健康等因素,經個案審查後可予許可。
為強化國安防護,草案新增三種不予核發、撤銷或廢止許可的情形:一、曾為或現為中共從事具政治性目的宣傳;二、違反大陸政策或法令;三、有危害台灣利益之虞。具體行為包括洩漏機密、非法代理大陸商業服務、未遵守出入境3規定、破壞公共設施或煽動社會動亂等,皆被視為損害國家尊嚴或利益,將受嚴格限制。
內政部表示,修正草案旨在因應中共混淆國家與身分認同的威脅,確保回復台灣身分者不危害台灣安全。經許可回復身分者,若涉及撤銷或廢止許可情事,將由移民署邀集相關機關共同審查。
4.【英國】財政部擬改革遺產稅 瞄準嬰兒潮世代資產轉移
2025-08-12
消息人士向《衛報》透露,面對秋季預算案前嚴峻財政壓力,財政部正研究從遺產稅(IHT)開拓新稅源。官員已接獲指示檢討收緊現金與資產贈與規例,以填補逾400億英鎊財政缺口。
雖然最終方案尚未拍板,但隨着經濟增長放緩、通脹高企及失業率創四年新高,政府未排除年內加稅可能。工黨議員力推徵收財富稅,但調整遺產稅免稅門檻同樣具爭議性。影子財政大臣李韻晴與黨魁施紀賢近期受訪時已為加稅鋪路,強調公共財政壓力不容忽視。
不過,政府在大選政綱承諾不向「打工仔」加稅,令財相應對財赤手段受限。現正考慮方案包括修改生前資產轉移規則,研究設立「終身贈與上限」。現行制度下,離世前七年贈與可免稅,三至七年內贈與則按「漸減豁免」機制徵稅,稅率由32%逐年遞減至8%。
知情人士指,當局擬限制個人遺產稅規劃中的贈與總額,並檢討漸減稅率機制。2000年代末期,保守黨曾以提高遺產稅門檻為政綱,當時黨魁卡梅倫更以「死亡稅」議題施壓工黨首相白高敦。
李韻晴去年預算案取消農場業務傳承稅務優惠引發強烈反彈。她近日在北愛爾蘭受訪時辯護稱,擁有逾300萬英鎊資產的農場主「理應貢獻」,且實際稅率仍低於其他群體。
稅務海關總署最新數據顯示,2022-23年度僅4.6%遺產需繳稅,平均有效稅率為13%(名義稅率40%)。政府正研究如何從嬰兒潮世代龐大資產轉移(包括飆升的房產價值與退休金)中開拓稅源。
當局去年已將未動用退休金納入遺產稅範圍,2027年4月起實施。但若持有人提前提取並贈與現金,仍存在避稅漏洞。另一考慮方案是將資本增值稅(CGT)調高數個百分點,但會配合投資英國企業的稅務寬免,以平衡稅收與投資吸引力。
有跡象顯示,隨着「非定居者」稅務優惠取消等改革,部分富戶與企業董事已遷離英國,惟尚無官方數據佐證。今年初政府改革商業資產與農地稅務減免,預料將影響遺產稅收入,但實際效果仍待觀察。
政府內部認為,可透過政治協商逐步將CGT稅率向入息稅看齊。李韻晴已排除實施統一財富稅(如後座議員建議對千萬英鎊以上資產徵2%稅),並在8月2日LBC電台訪問中強調:「我國已有遺產稅與資本增值稅,剛取消非定居者稅制。瑞士式財富稅可能適得其反。」
財政部發言人回應:「正如改革計劃所述,我們重點是通過經濟增長改善公共財政。去年預算案已兌現承諾,維持入息稅、國民保險及增值稅率不變,保障打工仔利益。」
英國遺產稅:如何運作以及可能發生哪些變化?
現行制度核心條款
- 基本門檻:個人遺產免稅額32.5萬英鎊(約325萬港元),超額部分徵收40%稅率
- 配偶優惠:配偶或民事伴侶繼承全額免稅,未用免稅額可轉移
- 房產特殊條款 :含自住房產的遺產可享額外17.5萬英鎊免稅額
▍三大潛在改革方向
- 終身贈與上限
– 擬仿效美國設生前贈與總額限制
– 現行制度:七年規則(贈與後存活七年可免稅)
– 改革後:超額贈與將即時課稅
- 縮減稅務寬減期
– 現行漸減稅率:
│ 贈與後3年內離世 │ 40%全額課稅 │
│ 第4-6年 │ 32%-24% │
│ 第7年 │ 8% │
– 改革方案:可能縮短寬減期至5年,提高各階段稅率
- 取消特定資產優惠
– 2026年4月起:價值超100萬英鎊農場及商業資產徵收20%遺產稅
– 2027年4月起:未動用退休金納入課稅範圍
▍實用避稅策略(現行有效)
✓ 年度免稅額
– 3,000英鎊常規贈與(可拆分)
– 每人250英鎊小額禮物(不限人數)
– 子女婚禮贈與5,000英鎊
✓ 收入支出豁免
– 從經常性收入支付的定期資助(如學費、房租)
– 需證明不影響生活開支
✓ 慈善捐贈
– 捐贈給慈善機構或政黨可100%抵稅
▍關鍵影響群體
│ 群體 │ 主要影響 │
│—————–│———————————–│
│ 中小農場主 │ 恐需變賣土地繳納20%新稅 │
│ 退休人士 │ 退休金傳承稅務成本大增 │
│ 高資產家庭 │ 生前財產規劃靈活性受限 │
▍數據透視
- 2022-23年度僅4.6%遺產需繳稅
- 實際平均稅率13%(名義稅率40%)
- 農場改革影響:86%可透過非農資產繳稅,14%面臨流動性壓力
▍專家警示
- 稅務規劃窗口期:2026年新制實施前宜檢視資產配置
- 行為效應:退休金新規已引發富人提前提取潮
- 政策不確定性:秋季預算案前可能出現突發調整
資料來源: The Guardian
5.【英國】英國經濟放緩衝擊就業市場 僱主削減花紅同招聘
失業率保持穩定 但職位空缺率下跌 薪酬增長放緩
隨住經濟放緩對勞動力市場造成影響,僱主近月紛紛削減年度加薪幅度同縮減招聘規模。
英國國家統計局(ONS)週二公布嘅數據顯示,截至6月嘅三個月內,英國官方失業率維持喺4.7%不變。同期包括花紅在內嘅薪酬增長由5%下跌至4.6%。
職位空缺率減少44,000個,跌幅超過5%,反映僱主招聘意欲低迷。今次係職位空缺連續第37個月下跌,總數跌至718,000個,遠低於疫情前水平。
ONS表示,研究「顯示部分企業可能暫停招聘新人或填補離職員工空缺」。
上個月數據顯示,截至5月嘅三個月內失業率升至4.7%,薪酬增長則由5.3%回落至5%。
特許會計師公會(ICAEW)經濟總監Suren Thiru指出,4月僱主國民保險供款增加,仍然對企業招聘構成壓力。
「英國就業市場未來幾個月將面臨更大壓力,勞動成本上升可能令失業率溫和上揚,尤其考慮到秋季預算案可能再加稅嘅憂慮加劇。」
佢表示,數據支持英倫銀行認為就業市場同薪酬增長正在轉弱嘅觀點,但上周減息0.25厘至4%後,未必會進一步提前減息。
「雖然呢啲令人沮喪嘅數據會令利率決策者確信上周放寬政策係正確決定,但勞動力市場目前冷卻嘅速度,未必足以促使9月再次減息。」
金融市場原本預期失業率維持4.7%,包括花紅在內嘅平均收入增長由5%放緩至4.7%。
近期調查顯示,企業因應就業成本上升同經濟前景不明,紛紛減少招聘廣告。
特許人事與發展協會(CIPD)週一表示,英國企業招聘意願持續處於歷史低位,年輕人受招聘減少影響最嚴重。
近六成(57%)私營企業僱主表示未來三個月計劃招聘,低於2024年秋季嘅65%,反映企業正面對4月生效嘅250億英鎊僱主國民保險供款增加同最低工資上調。
畢馬威(KPMG)同招聘與就業聯合會(REC)週一另一份報告顯示,英國7月長期同臨時職位招聘均大幅減少。
報告顯示職位空缺跌幅係4月以來最急。更多求職者重返勞動市場同大學畢業生搵工,令勞動力供應增速創1997年有調查以來最高水平之一。
資料來源: The Guardian
6.【葡萄牙】葡萄牙憲法法院保障移民家庭團聚權
2025-08-13
葡萄牙憲法法院推翻移民法修正案中對家庭團聚施加嚴格條款的爭議內容,重申憲法保障家庭團結的權利。相關修正條文須經刪改後方能生效,判決同時維持現行制度下已登記申請者的過渡保障。
此裁決使政府移民改革方案的另一項提案——將入籍居住要求從五年延長至十年——再度成為焦點。總統指出,憲法法院的裁決「或促使政府作出讓步以爭取社會黨支持,鞏固多數席位」,此舉可能軟化政府在入籍改革上的立場。
黃金簽證計劃不受影響
對於葡萄牙黃金簽證(投資居留)計劃的申請者而言,此判決不帶來任何變動。儘管入籍年限延長方案仍在討論中,現階段不影響國際家庭透過黃金簽證獲取歐洲第二本護照的規劃。
該計劃持續吸引強勁投資需求,創紀錄的申請人數視其為「B計劃」及在穩健市場分散資產的工具。葡萄牙 Pathways 董事長 Paul Stannard 強調:「此判決印證我們一貫主張——葡萄牙黃金簽證建基於穩定性,投資者可安心取得歐盟永久公民身份,無須擔憂追溯性政策變動。」
葡萄牙未來基金特別顧問 Paul Sheedy 補充:「黃金簽證投資者已為葡萄牙關鍵經濟領域注入逾80億歐元,其經濟與社會價值顯而易見。」
現行黃金簽證主要途徑
自2023年起,房地產購置與資本轉移已不再符合資格,現行主要途徑為向CMVM監管的合資格基金投資至少50萬歐元。葡萄牙 Pathways 彙編逾30檔合規基金索引供投資者選擇。
申請人僅需每年平均居留7天,完成基礎葡語線上課程等要求後,即可在計劃期滿時申請永久居留或歐盟公民身份。
關於葡萄牙 Pathways
該機構已協助數百宗黃金簽證申請,透過專業網絡提供奢侈品房地產、財富管理、稅務優化(含後NHR稅制規劃)、私人醫療、IFICI稅務激勵申請、資金轉移及定制化移居方案等服務。
2012年推出的黃金簽證計劃開放予非歐盟/歐洲經濟區/瑞士籍人士,授予葡萄牙居留權及申根區免簽通行權。
資料來源: The Portugal News
7.【加拿大】加移民部拒簽率全面飈升 被質疑AI草率減積壓個案
條件良好申請被駁回 恐引發信心危機
2025-08-13
加拿大政府數據顯示,自2023年以來,幾乎所有永久及臨時居民類別的移民申請拒簽率都上升。專家懷疑移民部過於依賴人工智能(AI)來草率做決定,移民部則表示會更多提供拒簽的理由。
在部分案例中(如留學簽證及畢業後工簽),拒簽率飈升的主因是資格要求與政策的變化。但批評人士指出,這也與政府面臨極大壓力,只好盡快、甚至草率地作決定以減少積壓案件有關。
畢業後工簽拒簽率翻倍
過去2年拒簽率上升幅度最大的是臨時居民類別,其中:留學簽證的拒簽率從40.5%升至65.4%;訪問簽證從39%升至50%;畢業後工作簽證從12.8%升至24.6%;工作許可延長從6.5%升至10.8%;學簽和工簽持有者的配偶工作許可從25.2%升至52.3%。
專家表示,經濟類永久居民的拒簽率最低,因為官員可以通過調整合格分數來控制系統中的申請數量,從而防止積壓。
家庭團聚類的拒簽率較高,可能是因為部分移民在用盡其他途徑後,會選擇與加拿大人結婚以取得永久居民身分。
溫哥華移民律師海德曼(Kyle Hyndman)說:「他們設定了非常激進的目標來減少永久和臨時移民,我不認為他們能在短期內實現目標,除非採取相當激烈的措施。」
批評人士稱,他們看到愈來愈多條件良好的申請被駁回,且拒簽理由套用模板式的語言,導致相同申請人不斷重複申請,甚至走上上訴與訴訟之路。這讓公眾對移民系統失去信心。
根據移民部數據,今年首5個月,所有4類永久居民類別的拒簽率都有上升,包括經濟類、家庭團聚類、人道主義及同情類(其他項目不符合條件者),以及受保護難民及其家屬。
加拿大籍華人沈某(音譯:Frank Shen)曾在中國擔任多年項目經理,2022年他永久回到加拿大。去年他的配偶擔保申請遭拒,原因是官員不相信他居住在加拿大,儘管他提供了護照複印件、烈治文山的住所租約、汽車租賃及水電帳單等證據。
這位51歲的申請人向移民上訴法庭提出申訴,案件於今年5月和解並重新開啟申請。
他在聆訊會上自辯稱,「這對我和我妻子造成了情感上的打擊,這些完全是可以通過基本盡職和能力避免的錯誤。我們需要公平準確的評估,因為這些決定,關係到人們的生活」。
多倫多律師德斯洛格(Chantal Desloges)認為,在移民申請處理過程中引入高級分析和自動化,導致拒簽率上升,因為在時間壓力下,官員可能過度依賴 AI提示的風險信號來做決定。
「移民部一直告訴我們,他們並沒有使用自動化決策,只是整理信息並呈現給官員,以便官員更快做出決定。這可能是真的,但問題在於,作出決定的人並沒有認真閱讀申請材料。」
移民部:AI不會做最終決定
移民部不會僅僅為達到減少案例的目標而拒絕申請,所有申請都會由官員根據申請人提供的具體事實逐案審理。」
隨着拒簽率飈升,專家稱移民官必須提供詳細、明確的理由來支持其決定。渥太華似乎已採納建議,最近開始在拒信中附上官員筆記。
加拿大已減少了2025、2026和2027年的永久及臨時居民年度接收人數,並裁減了移民部3300個職位。但申請來加拿大的人數並未下降。截至6月30日,移民申請受理系統中有 2,189,500份正在處理的申請,比3月時的 1,976,700份增加,其中842,800份在隊列中等待的時間,已超過移民部的服務標準。
資料來源: https://www.mingpaocanada.com/van/htm/News/20250813/vab1h_r.htm
8.【加拿大】「把他們全部驅逐出境」:一段在加拿大湖中集體用肥皂洗澡的影片在網路上瘋傳,印度人遭到惡搞和種族歧視
2025-08-13
一段顯示一群人在加拿大湖中集體用肥皂洗澡的影片在網路上瘋傳,引發了人們的憤怒、對環境的擔憂以及一波種族歧視浪潮。據報道,事件發生在布蘭普頓市的一處海灘。
批評人士譴責這項行為,認為其污染環境並無視公共禮儀。一位用戶寫道:“我們的水域不是你們的浴缸……這需要充分關注,他們正在破壞乾淨的游泳海灘。必須提出指控。”
然而,其他人則指出,根據外貌單列該群體國籍的行為帶有種族主義色彩——指出影片中的一名白人女性也被貼上了「印度人」的標籤。有些人也質疑,為什麼其他會擾亂秩序的活動,例如在海灘舉行的涉及酒精的狂歡派對,沒有引發類似的憤怒。
一些印度網友代表該團體道歉,敦促新移民學習並尊重當地習俗。 「顯然,在人們來到並融入其他文化之前,接受一些教育至關重要,」一則評論寫道。其他人則指出,這種做法在印度並不常見,即使是宗教場所的河道也傳統上避免使用肥皂。
「你想因為自己是種族主義者而憎恨他們?好吧,承認吧。但別用什麼『自覺的生態氣候鬥士』之類的虛偽言辭來粉飾太平。哈哈。西方國家關心氣候、自然和環境,」一位X用戶寫道。
另一位用戶寫道:「這在印度也不是常態,我同意這種行為是不可接受的。我請求大學、公司、移民顧問提供幫助。任何想獲得簽證的人,請舉辦關於禮儀和期望的培訓課程。這對雙方都有好處。
這起事件再次引發了關於尊重當地傳統、文化刻板印像以及在公共水域使用肥皂造成的環境破壞的爭論。
資料來源: The Economic Times News
https://economictimes.indiatimes.com/news/new-updates/deport-them-all-indians-trolled-racially-abused-after-video-of-group-bathing-with-soap-in-canadian-lake-goes-viral/articleshow/123272669.cms?from=mdr
9.【加拿大】哪個族裔加拿大人最想減收移民?「大熔爐」比多元文化更受認同令人震驚
有民調機構的報告發現,越來越多加拿大人支持削減收取移民數額。使人感到意外的是,在聯邦自由黨長期執政的情況下,認同美國式「大熔爐」方針的加拿大人,較支持多元文化移民政策者更多。
Research Co.周四(14日)發表上月初進行的全國民調結果,報告指平均有9%的加拿大人認為移民問題是本國目前面臨的最重要議題。在Z世代年齡群(16%)、保守黨支持者(14%)、魁省居民(10%)以及中等收入人士(10%)中,關注移民問題的比率都達到兩位數。
報告分析,加拿大人對移民的看法大致分為兩大陣營:一派認為移民對加拿大的影響「多為正面」(43%,較去年上升1個百分點),另一派則認為移民的影響「多為負面」(39%,較去年下降5個百分點)。
有41%的國民支持削減合法移民人數,約三分之一希望維持現有水平,16%則主張增加。
在55歲及以上的年齡群中,有超過一半(51%)認為本國已有「人滿之患」,應減少新移民。在各族裔當中,持有這個意見的歐裔加拿大人比率高達半數(50%),其次是原住民(36%),南亞裔(28%)和東亞裔(26%)的比率均較低。
儘管特朗普的言行在加拿大引起了反美情緒,但美國主張將所有人融入主流社會的「大熔爐」式移民政策,卻得到44%加拿大人認同,較支持多元文化各自各精采的「馬賽克」式政策(40%)高出4個百分點。
或許有人會以為,本身是移民或其後代的加拿大人,應該會全面支持「馬賽克」式政策,但事實並非如此。只有46%東亞裔加人表示支持,而其他族裔的支持度更低,分別為:南亞裔(43%)、歐裔(42%)及原住民(35%)。
支持「馬賽克」的東亞裔加人較支持「大熔爐」的多4個百分點,但其他族裔均為支持「大熔爐」者較多,分別為:歐裔(45%)、南亞裔(46%)及原住民(54%)。
是項民調的負責人坎塞科(Mario Canseco)表示,在聯邦自由黨執政近十年之後,加拿大民眾對「馬賽克」式移民政策的支持度竟落後於「大熔爐」,這結果著實「令人震驚」。
資料來源:加拿大星島
https://www.singtao.ca/googleamp/amp.php?region=toronto_hk&cat=2379014&post_id=7240546
10.【新西蘭】新西蘭|推出兩類新臨時工作簽證 有效期最長3年
2025-08-11
新西蘭政府周日(10日)宣布推出兩類新臨時工作簽證途徑,以應對勞動力最長有效期為3年。新西蘭移民部長斯坦福(Erica Stanford)指,移民能成為幫助改善經濟的短期槓桿。
首類為全球勞動力季節性簽證 (GWSV) ,主要開放給農業承包和釀酒等領域有豐富經驗的工人申請。
GWSV簽證有效期最長為3年,允許持有者憑同一簽證在不同季節返回紐西蘭工作。簽證持有者每12個月需在境外停留最少三個月,方可返回新西蘭工作。
另一類為旺季簽證 (PSV) ,適用於肉類和海鮮加工、飼養小牛和處理羊毛等短期季節性工作。簽證有效期最長為7個月,簽證持有者必須擁有最少一季的相關工作經驗,並要離境最少4個月後才能續簽。
僱主需要先在當地發布職位信息,才能透過旺季簽證尋找海外人才。
斯坦福表示,企業一直尋求更方便途徑,希望在每年繁忙季節增加產能。她指第二種簽證是針對低技能工人,以便企業在失業率低或難以聘請本地人時填補空缺。
斯坦福又指,GWSV簽證旨在吸引專才和高技能工人,更指移民能成為幫助改善經濟的短期槓桿。
資料來源:hket
11.【其他】大學爭人才 東南亞留學生成「搶手貨」
2025-08-11
上星期,澳洲政府宣布調高外國學生配額,幅度達9%,令外國學生人數增至29.5萬人。同時,澳府宣布優先考慮東南亞申請者。
根據國際教育諮詢機構Acumen 2023年嘅報告,估計有13.2萬名越南學生海外留學,佔東南亞海外留學生近四成。馬來西亞同印尼各有5萬名學生海外留學,泰國則約有3.2萬名學生出國留學。
2022年,東南亞成為全球出國留學人數第三多嘅地區,估計共約35萬人,僅次於中國同印度。
德國嘅越南「職業巡迴車」
歐洲大學亦開始將目光轉向東南亞。6月,德國駐河內大使館發起「職業巡迴車」活動,喺越南各地介紹德國嘅培訓同就業機會。
不過,整體嚟講,東南亞留學生人數仍然較少。
歐盟各大學目前有約166萬名國際學生,其中東南亞學生比例好細。
據德國學術交流中心(DAAD)資料,約7060名越南本科生喺德國就讀。雖然東南亞地區重要性增加,但歐洲學術界仍然較少關注該地區。
超越中國 印度留德學生數量榜首
歐洲大學財困 吸引外國學生「開源」?
唔少歐洲國家面對財政壓力。5月,英國有關部門表示,該國四成大學今年預計經費不足。
德國學術交流中心2月因資金限制削減2500個獎學金名額。柏林自由大學等機構亦遇到經費大幅減少嘅情況。
歐洲大學聯盟3月嘅報告警告,歐洲各地大學正面對資金不足嘅「新常態」。喺呢個背景下,允許向非歐盟學生收取學費嘅學校,招收外國學生就成為開源嘅重要因素。
吸引人才 須增獎學金機會
緬甸2021年軍事政變後,捷克帕拉茨基大學嘅基隆斯卡(Kristina Kironska)幫助逃離軍政府嘅緬甸學生獲得獎學金。
不過,要吸引東南亞學生,仍須設立更多獎學金,特別係針對博士生。
一啲歐盟國家已開始行動。例如挪威,上個月該國放寬挪威語入學要求,簡化國際博士生就業途徑,同時下調外國學生學費水平。
5月,歐委會發起「選擇歐洲計劃」,撥款5億歐元吸引全球頂尖學者。
日本越南留學生人數超越英語國家
有跡象顯示,東南亞學生亦更多喺本地區尋找留學機會。
英國一項新調查顯示,自2015年以來,馬來西亞、新加坡同泰國留學生人數下降。
而家,日本嘅越南留學生人數超過任何英語國家。
呢個現象亦同亞洲大學教育水平提升有關。2024年,23所東南亞大學打入QS全球大學百強榜,比2015年增加35%。
特別喺美國收緊學術交流同資金嘅情況下,唔少歐洲大學亦開始吸引美國學者,以及嗰度來自亞洲嘅留學生,尤其係中國同東南亞學生。
資料來源: D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