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類

【每週移民快訊】 加拿大移民新政策令港人永居申請加快?英國私校學費暴漲|? 家長出走轉讀歐洲私校? |澳洲近90%求職者無法找到長期工作?

點擊收睇:https://youtube.com/live/SFLt364_yo0

  1. 【香港】梁振英批學校准許用簡體字 指粵語繁體字及高水平英語是本地特色
  2. 【英國】『我們已被大量諮詢淹沒』:歐洲私立學校報告富裕英國家長詢問度激增
  3. 【英國】高薪職位盤點:今年哪些職業加薪幅度最高?用我們的新計算機比較你的行業與薪資水平
  4. 【英國】慈善機構轉型房東 試圖扭轉英國「災難性」住房危機
  5. 【英國】左翼逼迫施紀賢支持豪宅稅:首相原本反對對大型房產課稅,但為安撫財政部的階級鬥爭派而讓步
  6. 【美國】特朗普公布降低美國減重藥物價格協議
  7. 【加拿大】IRCC證實「3萬工簽轉永居」不限國籍 團體對惠及港人不感樂觀
  8. 【加拿大】移民新政策令港人陷入困境?董達成:等待永居身分者應能受惠
  9. 【加拿大】擬每年接收38萬名新移民 前移民部長認同數字理想
  10. 【澳洲】近90%求職者無法找到長期工作
  11. 【其他】2025全球最佳退休地點排行榜!亞洲只有這兩個國家城市入選!

———————————————————————————-

有關任何「投資移民」、「海外升學」問題,請立即聯絡我們

+852 6227 2336

📱 https://wa.me/85262272336?text=詢問有關投資移民

📥 http://m.me/auragloballtd

立即追蹤我們的IG獲取更多投資移民資訊:auragloballtd

立即Follow我們的YouTube Channel:Aura Global

#移民 #升學 #移居 #移民英國 #移民加拿大 #移民澳洲 #移民美國 #香港人 #BNO #香港人移民 #加拿大 #新聞 #國際新聞 #英國新聞 #新聞直播 #新聞分析 #新聞討論 #英國移民 #英國 #移民新聞 #移民分析 #葡萄牙 #DSE #留學生 #移民日本 #歐洲 #移民專家Margaret #黃金簽證

 

1.【香港】梁振英批學校准許用簡體字 指粵語繁體字及高水平英語是本地特色

2025-11-07

沙田官立小學周一(3日)向家長發通告,批准小二至小六學生在校內測驗及考試使用簡體字,通告指安排「旨在為內地背景或習慣使用簡體字的學生提供更友善評核環境」。捍衛粵言的組織「KongHub」創辦人陳樂行向《追光者》指出,校方或受壓於新移民家長,希望學生用簡體字作答獲得優勢。

 

有讀者昨向教育平台「教育刺針」爆料,指沙田官立小學發出特別通告,將「在校內測驗及考試中,接受學生使用符合國家語言文字規範的正規簡體字作答」,安排適用於「內地背景或習慣使用簡體字的學生」。通告更表示該決定是為了照顧學生背景日趨多元的學習需要,並參照教育局和考評局對公開考試的相關指引。

 

捍衛粵言的組織「KongHub」創辦人陳樂行分析,近年小學考試准許學生以簡體字來作答漸趨常見,甚至已成為一個普遍現象。作為一位小學補習老師,他留意到不少香港小學生近年大量接觸中國的流行文化,「所以他們都會有一些混淆的情況,他們習慣了有時想不到字怎樣寫,就會寫簡體字」。

 

校方或受壓於新移民家長 冀用簡體字作答獲優勢

他指出,這現象不只發生在中國出生的學生身上,即使已來港數年甚至在港出生的學生,亦有出現混淆使用簡體、繁體字的情況。通告指此舉為中國背景的學生提供更友善評核環境,他認為校方或受到來自中國的新移民家長壓力,「你見到小紅書都經常有家長說,要爭取用簡體字考試」。

 

他續指,校方明顯因為有一些新移民的家長「撐腰」,為了迎合一些不懂繁體字的學生,尤其是新移民學生,「可能他們覺得不懂繁體字是劣勢,但他們不去學繁體字,反而希望以簡體字作答,獲得一個優勢」。

 

雖然通告指明參照教育局和考評局對公開考試的相關指引,事實是香港教育局及考評局從未發出任何指引容許小學階段的測考以簡體字作答。考評局「不扣分」原則僅適用於中學文憑試(DSE)評核,並未指適用於小學校內考試。他認為,校方將此錯誤資訊包裝成「根據教育局指引」,明顯是誤導家長。

 

涉事小學昨晚回覆媒體表示,接受學生使用規範的簡體字是校本決定,「主要出於對學生福祉的考量,並無意圖以簡體字取代繁體字」。

 

組織呼籲公眾去信教育局 要求局方調查事件

事件在過去一天迅速發酵,陳樂行認為教育局應及早向公眾強調,局方出版的《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及《常用字字形表》明確規定,繁體字為小學教學及評核唯一正規字體。

 

他亦在「KongHub」社交平台呼籲社會各界去信教育局,投訴沙田官小違反違反教育局指引,強迫家長接受非本地學生用非本地語文評核,造成嚴重不公。投訴信要求當局主即展開調查,要求該校提供制定通告的依據;公開聲明當局從未授權小學階段容許學生以簡體字作答;向校方和校長作出行政指道或紀律處理;重申繁體字為香港教育體系唯一字體。

 

截至今(6日)早,他表示反應頗熱烈,估計約有過百人支持,「見到很多家長群組也有廣傳信件範本」。

 

教育局回覆傳媒查詢指出,政府的教學語言政策未變,是否容許學生在測考或練習用簡化字,視乎校本教學實况決定,不能一概而論。局方又稱不論學生背景,同樣需學習繁體字,以便溝通傳意,融入香港社會,倘學生未學繁體字,學校定必支援照顧他們過渡時期所需。

 

當局強調,已提醒校方須持續檢視和優化校本評估政策,如有改動須作全面諮詢及向持份者作充分解說,協助家長明白有關安排。

 

事件對香港文化開不良先例

在公開考試中准許使用簡體字作答,過去一直備受爭議。陳樂行指出,這次事件對香港文化開了一個很不良的先例,若官方小學亦宣布批准用簡體字作答,他擔心不同政府部門或機構會上行下效使用簡體字,「隨着新移民不斷流入香港,我們的教育制度就遷就他們。我相信可能10年之後,使用簡體字的情況在香港會變得愈來愈普遍」。

 

本台日前報道過,沙田官立小學容許學生以簡體字應考,惹起不少家長不滿,有文化團體發起集體投訴。前行政長官兼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亦加入批評行列,在社交平台發文指,「『內地』背景或習慣使用簡體字的學生」來港上學,不習慣使用繁體字可以理解,但既然身處香港,就應努力學習繁體字。

 

梁振英強調,香港是使用繁體字的特區,政府公文、外資及中資企業文件、報刊書籍,甚至「內地」學生在港所持證件,無一不用繁體字,質疑若不學繁體字,「日後在香港工作,可以不用繁體字嗎?」他又反問:「學繁體字比學英文難嗎?不學繁體字,可以不學粵語嗎?」認為既然求學,就應「學而知之」,如同赴英美留學需學好英文一樣。

 

他指出,學生學習繁體字的進度與成績是一回事,學校若放棄要求、放棄教導,則屬另一回事。梁振英強調,香港保留繁體字、粵語及高水平英語能力,是本地特色,「這些在香港回歸前都深入地討論過」。

 

他最後引用古語「教不嚴,師之惰」批評學校責任心不足,重申學校應肩負起教導學生正確使用繁體字的責任。

 

資料來源:追光者

https://pulsehknews.com/20251107cyleung/

 

2.【英國】『我們已被大量諮詢淹沒』:歐洲私立學校報告富裕英國家長詢問度激增 

2025-10-08

 

因英國私校學費暴漲最高達22.6%,開徵增值稅引發海外就學熱潮甚至舉家遷徙

隨著英國私立學校學費上漲,富裕的英國家長正將目光轉向歐洲大陸的寄宿學校,為子女尋求更經濟的海外就學選擇。

自工黨政府從一月起對私立教育課徵20%增值稅後,德國與瑞士教育機構回報,面臨國內學費高漲的英國家長諮詢量明顯增加。

德國北部不來梅國際學校主任傑米·珀菲克特表示,該校已被諮詢需求「淹沒」。他分析:「英國市場向來是我們最大競爭對手。相較英國學校,我們具備極具競爭力的價格優勢——平均每年比英國寄宿學校便宜1.5萬英鎊,且學生能擁有獨立房間。這個市場正在持續擴張。」

這所非營利學校的走讀生費用,從幼兒教育的每年12,500歐元到中學階段的最高18,700歐元不等,包含寄宿的首年費用則標價低於49,000歐元(約42,000英鎊)。

珀菲克特補充:「本學年英國家長興趣更濃。傳統寄宿學校展覽現在開始邀請更多歐洲學校參展,因為家長不斷追問『是否有替代方案?』這些過去完全由英國學校主導的展覽正在轉型。」

開徵私校增值稅是工黨在2024年大選時的首要政見承諾。部長們聲稱這項稅收將部分用於為公立學校增聘6,500名教師。儘管該政策曾面臨連串法律挑戰,但今夏已獲高等法院裁決支持。

根據私立學校委員會分析,多數私校最初曾微調學費以緩解家長壓力,但今年平均學費仍較去年上漲22.6%。數據顯示,英國走讀學校每學期平均費用從去年的6,021英鎊攀升至今年1月的7,382英鎊,相當於年費約22,100英鎊。

部分家長曾嘗試在漲價前預付學費避稅,但稅務專家指出英國稅務海關總署可能追繳這筆稅款。珀菲克特觀察:「我們主要接到來自『經濟層級較低』家長的求助,他們原本就負擔吃力,現在正尋找相當於獎學金金額的替代方案。」

瑞士聖喬治國際學校招生主任湯姆·申南-巴克爾表示,學費上漲正推動更多富裕英國家長認真考慮海外教育。他透露:「過去兩年,我們見證更多家庭實際遷居至日內瓦湖區或附近山麓村莊。」該校高中部走讀生年費區間為31,400瑞士法郎(29,319英鎊)至48,250法郎(45,056英鎊)。

申南-巴克爾補充:「我們也接收從英國頂尖名校轉來的寄宿生,這些家庭試圖在世界級教育與瑞士獨特的自然環境體驗間取得平衡。」

國際教育市場的蓬勃發展正吸引巨額投資:本週私募股權集團CVC達成收購國際學校集團20%股權的交易,使該集團估值達70億歐元。據《金融時報》報導,在25國營運逾百所學校的國際學校合作組織現值已是四年前的三倍。

與此同時,英國頂尖私校布萊頓中學正籌備在西班牙與意大利開設分校,以滿足離英的富裕家庭需求。這所實施增值稅後國內高中走讀生每學期收費高達12,647英鎊的獨立學校,將於2027年9月在馬德里、羅馬與里斯本開設13-18歲男女合校,並於2026年1月開放招生。

校方另證實正考慮在米蘭設校——這座城市已成申請非定居稅務身份的英國移民熱門目的地。在米蘭,這類人群可選擇繳納20萬歐元(174,558英鎊)的統一稅率以避免海外收入課稅。

私立學校委員會人口統計顯示,父母居英的意大利籍私校生人數從2024年1月的1,372人下降至今年1月的1,223人,減幅11%;西班牙籍學生則從1,402人降至1,220人,減幅13%。然而同期父母居英的美國籍學生從4,367人增至4,728人,中國籍學生也從4,551人成長至4,701人。

瑞士博索雷國際寄宿學校招生主任伊娃·格維吉指出,英國私校增值稅政策促使許多家長重新評估英國教育體系的性價比。她表示:「這讓家長開始探索其他可能性——他們受到其他國家啟發而思考:為何不選擇其他地方?」

「從傳統而言,人們會慣性將子女送往自己母校,但現在出現了更多元化的選擇。」博索雷學校針對6至10年級(11-16歲)寄宿生收取年費132,390瑞士法郎(123,644英鎊),11至12年級(16-18歲)則提高至143,390法郎(133,925英鎊)。

格維吉總結道:「我們擁有超過300名學生與62國國籍,每年都會觀察到人口流動,某些國家的活躍度特別顯著。這項政策已在人們心中播下種子:世界上存在著其他選擇。」

資料來源:The Guardian

https://www.theguardian.com/education/2025/oct/04/weve-been-inundated-european-private-schools-report-surge-in-interest-from-wealthy-british-parents

 

3.【英國】慈善機構轉型房東 試圖扭轉英國「災難性」住房危機

2025-11-10

獨家報導:無家者慈善組織因無法再依賴社會住房資源,計劃自行購置房產

無家者歸途協會(Crisis)在其成立60年來將首度成為房東,此舉源於該組織指出英國住房危機已達「災難性境地」。該會執行長麥特·唐尼表示,由於協助無家者時越來越難取得社會住房,他們正準備發起募款活動以購置自有住宅。

「我們不願如此,但若無人提供住房,我們只能自己行動。」他坦言,「這對10年、30年、50年前的前輩而言根本難以想像,因為過去人們預期政府與住房協會會為低收入者提供所需住宅,但現在這些資源已不復存在。若非無家者與住房體系徹底失靈,我們不必出此下策。」

本週一發布的危機研究顯示,全英格蘭近30萬家庭與個人正經歷最嚴峻的無家可歸處境,包括露宿街頭、棲身帳篷或廢棄建築,或困於不適宜的臨時居所如民宿與旅社。這項由赫瑞瓦特大學主導的研究指出,2024年英格蘭有29.91萬戶家庭經歷嚴重無家可歸,較2022年增長21%,較2012年增幅達45%。去年從醫院、監獄等機構離開後流落街頭的人數增加22%,因英國庇護住宿遭驅離而無家可歸者更上升37%。

唐尼強調,當前無家可歸人數「在當代記憶中從未如此惡化,但我們也從未掌握如此明確的解決證據」。他沉痛補充:「無人需要被說服我們正處於災難情境。我初入行時,無家男性平均死亡年齡是47歲,如今已降至44歲。我們更開始目睹街頭出現兒童露宿者,而這竟未足夠震驚社會。」

該慈善機構已成立自家租賃中介,協助服務對象取得私人租屋,現更準備為高需求族群提供結合個別化支援的社會住房,首波將於倫敦與紐卡索推行。唐尼說明:「我們將積極購置與提供主流住宅,因為這才是解方。沒有住房一切皆空。首階段目標至少取得千戶住房,且兩城市已備妥『住房優先』租務支援團隊。但我們的願景是擴大規模,證明住房才是終結無家可歸的答案。」

總部位於倫敦商業街的該組織,將追隨19世紀維多利亞時代慈善家創建住房協會的腳步。唐尼感嘆:「我們距首座皮博利社區僅200碼,那是英國社會住房的起源地,而今我們卻得在轉角處從頭開始。」

該協會呼籲政府盡速落實工黨 manifesto承諾的無家者策略(預計聖誕前公布),並提高住房補貼以反映私人租金實況。政府雖已承諾投入390億英鎊於社會與可負擔住宅計劃,目標十年內新建18萬戶社會住宅,但新任住房大臣史蒂夫·里德上月將倫敦可負擔住房配額從35%砍至20%以加速建案,引發反彈。危機協會要求閣員對大規模興建社會住房提出「鐵腕保證」。

唐尼痛陳:「越來越多人藉由製造與維持無家狀態牟利,實在令人憂心。臨時住宿成本已達天文數字,而這些資金竟流入利用困境牟利者手中,實為恥辱。我們需要政治領導者正視這一切。事實是,若無根本性反思,未來多年我們只能眼見問題持續擴大。」

資料回來源:The Guardian

https://www.theguardian.com/society/2025/nov/10/crisis-charity-to-become-a-landlord-in-attempt-to-rectify-catastrophic-housing-in-uk

 

4.【英國】高薪職位盤點:今年哪些職業加薪幅度最高?用我們的新計算機比較你的行業與薪資水平

你今年獲得了多少加薪?根據國家統計署數據,加薪幅度應該在4.3%左右。這是因為全職年均薪資從2024年4月的37,439英鎊增長至今年4月的39,039英鎊,增幅達此水平。但我們對數據的獨家分析顯示,部分職業的薪資增長遠超此平均值,有些甚至達到雙位數百分比。

儘管財政大臣黎奕勤調高雇主國民保險費250億英鎊導致失業人數上升,加上經濟前景黯淡使求職更形困難,但某些領域仍見薪資躍升。有些工作者正透過轉職抵禦裁員風險,或尋求超越通膨的加薪幅度。若你正考慮此道,了解各行業薪資現況至關重要。

我們分析最新發布的《工作時數與收入年度調查》數據,呈現英國各職業平均薪資樣貌,並揭示2024至2025年間哪些職業獲得最大加薪幅度。你的加薪幅度是否趕上通膨與平均收入增長?哪些職業提供最優渥薪資?本文為你全面解析,還可透過下方線上計算機查詢你與其他職業的薪資變化。

**高加薪幅度贏家**

主流職業中,金融與會計專家薪資中位數增長24.5%至60,575英鎊;專科醫生收入攀升23.8%達92,847英鎊;保母獲20.3%加薪至24,278英鎊;火車與電車駕駛員薪資增長19.3%,平均達76,327英鎊。國家統計署對從業人數較少的職業比較持審慎態度,因樣本量較小可能導致數據因調查對象變化而失真。

這些較稀有的職位中,記者錄得30.9%增幅,薪資中位數達44,534英鎊;臨床心理師增長27.4%至58,366英鎊;語言治療師躍升20.8%至45,511英鎊。其他達成雙位數百分比薪資成長的職業包含烘焙師(增長16.3%至29,117英鎊)、驗光師(增長14%至51,030英鎊)及網路安全專家(平均薪資上升12.6%至54,647英鎊)。

北愛爾蘭收入增長最顯著,2025年4月僱員收入較2024年同期增長7.4%,部分原因可追溯至2025年初的公共部門調薪。平均收入增長最緩地區為東南英格蘭(2.9%)與威爾斯(4.2%)。

**薪資縮水群體**

然而數據對部分工作者而言卻是壞消息,顯示其收入不增反減。大律師與法官薪資中位數下降14.3%至50,915英鎊;蟲害防治人員減少7.8%至28,323英鎊;郵政工作者收入下滑5.7%至31,677英鎊。儘管資深醫護人員薪資大幅躍升,但該領域其他從業者卻面臨減薪:專科護理師收入下降1.8%至45,140英鎊;救護人員減少1.5%至53,818英鎊。

**最高薪職業榜單**

根據《工作時數與收入年度調查》,全職僱員平均薪資為39,039英鎊,扣除所得稅與國民保險費後實得約31,627英鎊。執行長以99,944英鎊薪資中位數位居收入榜首,稅後約為68,525英鎊。這對執行長而言或許看似偏低,但此數據涵蓋大小企業,而非僅限年薪數百萬的上市公司高管。行銷、銷售與廣告總監緊隨其後,平均薪資94,135英鎊(稅後65,155英鎊)。

公共部門中,外科醫生與麻醉師等專科醫生以平均92,847英鎊收入居冠;中小學校長平均收入72,192英鎊。資深警官收入66,690英鎊躋身頂尖收入群,而巡佐以下階級平均薪資為45,490英鎊,社區支援警官則為35,748英鎊。醫療領域中,救護人員實得53,818英鎊,專科護理師與助產士分別收入45,140英鎊與46,990英鎊。居中階層中,電工平均薪資39,467英鎊,水電工37,881英鎊,建築工人34,822英鎊。

**最低薪職業群像**

薪資光譜另一端,教學助理以21,239英鎊全職平均薪資居統計類別最低位,教育支援助理以21,448英鎊次之。餐飲旅宿業工作者同樣處於低薪區間,咖啡店員工與服務生分別收入21,598英鎊與22,936英鎊。成人最低工資換算全年(每週40工時)為25,397英鎊,但這類職位多由適用更低工資的年輕人擔任:18至20歲者年收入約20,800英鎊,未滿18歲者約15,704英鎊。幼兒保育員與藥局/配鏡助理平均收入甚至低於最低工資,分別為23,717英鎊與23,783英鎊,清潔員與廚師則收入24,228英鎊與24,278英鎊。

**薪資數據計算方式**

這些數據源自國家統計署《2024/25年度工作時數與收入調查報告》,為官方對各職業收入的權威統計,採用中位數計算。若將某職業所有從業者薪資由低至高排列,位居序列正中者即為中位數薪資。國家統計署不採用「平均數」(將職業總薪資除以職位數),因該算法易受極端高薪或低薪者影響。需注意這些數據雖能有效呈現收入樣貌,但受經驗、地區與專業程度等因素影響,未必完全反映個別僱員實際收入。

數據基礎來自全職僱員透過所得稅扣繳制度記錄的實際薪酬。至於最終入帳金額,還需考量稅制與個人狀況:例如未達國家退休年齡的年收入4萬英鎊者,實得年薪32,320英鎊(月入2,693英鎊);達退休年齡的同薪資者則實得34,514英鎊(月入2,876英鎊),因免繳國民保險費。學貸還款亦影響實得薪資:平均薪資者若償還Plan 1學貸,實得30,463英鎊;Plan 2學貸者則為30,679英鎊。

資料來源:Dailymail

https://www.dailymail.co.uk/money/mailplus/article-15272207/jobs-biggest-pay-rises-revealed-salary-compares.html?ico=mol_desktop_news

 

5.【英國】左翼逼迫施紀賢支持豪宅稅:首相原本反對對大型房產課稅,但為安撫財政部的階級鬥爭派而讓步

2025-11-08

據首相府消息人士向《星期日郵報》透露,首相施紀賢爵士正遭財政部「霸凌」,被迫在預算案中推出豪宅稅,以「收買」工黨左翼人士。

隨著財政大臣黎奕勤示意準備五十多年來首次提高基本所得稅率,首相被告知必須對價值200萬英鎊及以上房產徵稅,作為「轉移視線的策略」,將11月26日公布的預算案包裝成針對富豪而非「勞動民眾」的舉措。在去年大選中,工黨曾承諾不對「勞動民眾」提高國民保險、所得稅或增值稅。

令人震驚的是,消息人士稱首相曾反對豪宅稅,理由是其可能引發關於「老婦人因無力繳稅被迫搬離家園」的負面報導,然而他的擔憂未被理會。據了解,正為黎奕勤草擬預算案的財政部部長托斯頓·貝爾堅持認為「某種形式的豪宅稅勢在必行」。

本報上月披露,黎奕勤已擬定計劃,對價值超過200萬英鎊的房產,就超出部分徵收1%的稅費。這意味著擁有250萬英鎊房產者每年需繳付5,000英鎊(即50萬英鎊的1%),預計可為公共財政400億英鎊的缺口貢獻20億英鎊。

另一項方案預計可籌集近40億英鎊,內容是將G級與H級房產的市政稅加倍——使G級房產年稅從3,800英鎊增至7,600英鎊,H級從4,560英鎊增至9,120英鎊,或在最高級別H級之上新增稅級。

本週二,黎奕勤在早餐時段發表極不尋常的演說,以「我們都需為緊張的公共財政貢獻」為由,試圖為提高所得稅辯護。這種公然違背工黨競選承諾的前景,已引起本就躁動不安的后座議員警覺。

首相府消息人士表示:「財政部顯然擔心預算案將引發的反彈。施紀賢曾私下主張,豪宅稅對居住於數十年來增值龐大、卻無足夠可支配收入繳稅的長輩不公,且政治麻煩與稅收效益不成正比。但托斯頓堅稱必須以此說服后座議員,施紀賢基本上是被迫妥協。財政部希望透過塑造『劫富濟貧』的預算形象作為掩護,使工黨議員無視違背競選承諾而投下贊成票。」

該消息人士另提及線上房產平台Zoopla:「我們僅剩不到三週制定方案,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現行市政稅估值分級標準已過時三十多年,若新增稅項或級別,最終可能得依賴強化版的Zoopla數據。這意味著黎奕勤或許僅能先發表豪宅稅意向聲明,而非立即實施。」

在左翼議員支持下當選副黨魁的盧靜嫻警告,此舉將損害「政治信任」。若黎奕勤真將所得稅提高2便士,預計會同步調降國民保險費2便士,以保護收入低於5萬英鎊者免於實際增稅。為規避競選承諾,財政部私下將「勞動民眾」定義為年收入低於4.5萬英鎊者。針對評論請求,首相府未予回應。

資料來源:Dailymail

https://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15272793/Left-bullied-Starmer-mansion-tax.html

 

6.【美國】特朗普公布降低美國減重藥物價格協議

2025-11-07

隨著藥品價格問題成為其政府關於民生負擔能力政策的核心議題,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達成旨在降低熱門減重藥物成本的協議。川普於白宮會同藥廠高層宣布,已與禮來公司和諾和諾德達成合作協議,消費者每月支付肥胖治療藥物(含Wegovy與Zepbound)費用將介於245至350美元之間。

多款用於治療糖尿病與肥胖症的GLP-1類藥物,若未經保險給付或折扣優惠,每月費用往往超過1000美元。此項協議將擴大禮來與諾和諾德在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與醫療補助計劃(Medicaid)的適用範圍,這兩項是專為美國老年與低收入族群設立的政府公共醫療計劃。

禮來公司在聲明中表示,作為與川普政府協議的一部分,該公司將獲得為期三年的關稅豁免。根據政府資深官員說法,預計將有10%聯邦醫療保險受益人有資格擴大使用GLP-1藥物,且僅需支付50美元費用。官員另指出,醫療補助計劃參與者的實施日期將根據各州簽署參與時間逐步推進。

特朗普長期推動「最惠國待遇」藥價政策,旨在使美國藥品價格與國際較低價格接軌。這些肥胖治療藥物將透過政府營運的TrumpRx直銷網站以折扣價銷售,該網站預計於一月前正式上線。

政府官員表示,透過TrumpRx平台,Wegovy與Zepbound初始價格將為每月350美元,並於兩年內逐步降至250美元。而Ozempic、Wegovy、Mounjaro與Zepbound透過聯邦醫療保險給付的價格則為245美元。

禮來公司在聲明中指出,除諾和諾德的Wegovy外,其減重口服藥orforglipron最低劑量售價為149美元,該公司的Zepbound藥物起始劑量價格為299美元。這些價格仍需待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批准相關藥品後方能實施。

禮來公司執行長大衛·瑞克斯在聲明中表示:「禮來處於獨特地位,能與美國政府合作重新平衡全球體系,擴大藥物可及性並降低美國民眾用藥成本。」

GLP-1類藥物通常不在私人保險給付範圍內。聯邦法律禁止醫療保險給付用於減重目的的此類藥物,但若用於治療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則通常涵蓋。目前全美僅13個州透過醫療補助計劃給付減重用途用藥。

衛生部長小羅伯特·F·甘迺迪於白宮表示,這些協議是歷經數月與禮來及諾和諾德談判的成果。他稱肥胖問題是美國「慢性疾病的首要驅動因素」,並強調「這對患者將是救命曙光」,但同時補充說明「這並非萬靈丹或特效解方」,著重指出飲食調整與體育鍛煉的重要性。

自七月起,特朗普持續向製藥公司施壓要求降低藥價,於夏季向17家藥廠發出信函,要求其於60日內回應降價要求。輝瑞藥廠成為首家與川普達成協議的主要製藥商,在TrumpRx網站上將部分藥物價格大幅調降達85%。輝瑞同時同意降低醫療補助計劃的處方藥價格。亞力兄製藥與EMD Serono等藥廠亦於近數週內與政府達成合作協議。

資料來源:BBC

https://www.bbc.com/news/articles/czxk7k9nd11o

 

7.【加拿大】IRCC證實「3.3萬工簽轉永居」不限國籍 團體對惠及港人不感樂觀

 加拿大移民、難民及公民部(IRCC)回覆《星島網》查詢時證實,聯邦政府在《2025年財政預算案》中提出的「一次性措施」,將於2026及2027年間加速最多33,000名持工作簽證者轉為永久居民,但暫時未有進一步細節說明該群體的來源或分配方式,亦未有指明會否包括「救生艇計劃」申請人。

目標加快轉永居 旨在肯定「已貢獻加拿大經濟者」

IRCC在書面回覆中指出:「這項一次性措施旨在加速最多33,000名已持有工作簽證、並已為加拿大經濟作出貢獻的個體,於2026及2027年間過渡至永久居民身分。」

該部門補充,計劃將「針對在全國各地、包括農村地區及勞動力短缺行業中工作的持工簽人士」,以肯定他們在社區及經濟中的貢獻。IRCC表示此措施旨在承認他們已在社區建立深厚根基,並對本國經濟作出持續貢獻。

至於具體實施細節,包括每年配額分佈及具體對象,IRCC僅表示「更多詳情將於可行時對外公布」。

不設特定國別分配 按移民水平計劃框架處理

《星島網》亦就「人道及恩恤(Humanitarian & Compassionate)」類別的內部分配提出追問,IRCC回應指,該部門會繼續「按照移民水平計劃中可用的空間」處理人道相關申請。

發言人強調:「加拿大一向有為最有需要的人提供保護的傳統,這包括因應特定情況(例如阿富汗、烏克蘭、加沙及蘇丹)而推出的臨時或永久措施,其中部分透過現有的難民安置計劃實施。」

回覆中並未回答「救生艇計劃」會否入此次33,000名工作簽證持有人之中,顯示目前措施仍屬框架階段,尚未落實至具體群組。

港加聯:不認為特別針對Stream B持有人

對於這項措施,港加聯會長黃冠能(Andy Wong)接受《星島網》訪問時表示審慎看法,對政策會否特別惠及「救生艇計劃」Stream B申請人「並不樂觀」。

港加聯會長黃冠能去年63日曾於加拿大國會就「救生艇」永居申請審批滯後問題出席聆訊。

他指出,即使政府計劃在2026及2027年間加快最多33,000名工作簽證持有人轉為永久居民,但目前全加拿大的持工簽的人士多達數十萬人,即使當中包括香港申請人,實際受惠人數預料亦相對有限。

資料來源:加拿大星島

https://www.singtao.ca/7323847/2025-11-06/news-%E3%80%90%E6%98%9F%E5%B3%B6%E5%B0%88%E8%A8%AA%E3%80%91IRCC%E8%AD%89%E5%AF%A6%E3%80%8C3.3%E8%90%AC%E5%B7%A5%E7%B0%BD%E8%BD%89%E6%B0%B8%E5%B1%85%E3%80%8D%E4%B8%8D%E9%99%90%E5%9C%8B%E7%B1%8D%E3%80%80%E5%9C%98%E9%AB%94%E5%B0%8D%E6%83%A0%E5%8F%8A%E6%B8%AF%E4%BA%BA%E4%B8%8D%E6%84%9F%E6%A8%82%E8%A7%80-st-topic/?variant=zh-hk

 

8.【加拿大】移民新政策令港人陷入困境?董達成:等待永居身分者應能受惠

2025-11-09

聯邦政府公布最新的移民政策朝向緊縮移民,引發許多港人憂慮,甚至有人說要等50年才能獲得身分,幾乎絕望。

加拿大公民協進會會長董達成表示,尚未進入加拿大的新申請人的確要等待非常久,但在加拿大持工簽正等待永居身分的人卻可能是受益者,因為新政策中特別提到會在 2 年內讓 33,000 名持工作簽證者(work permit holders)轉為永久居民,這將令一批正遲遲等待永居身分的救生艇港人有了新希望。

董達成對星島記者表示,現在許多新香港人對這次預算案公布的移民政策產生了一些誤解,導致人心惶惶,但「新申請的積壓案不該和現在已居加拿大正等待永居身分者混為一談。若從聯邦政府釋放出的信號看來,已在加拿大正等待永居身分者,其境況應該會比之前來得好。」

他說,過往幾年「救生艇計劃」施行以來,讓許多香港人透過stream A 和 B 抵步加拿大,但因為轉永居的申請積壓件數很多,導致許多人工簽已失效,生活陷入了不穩定狀態。

半年多來,董達成和港加聯組織共同協助香港通道聯盟(Hong Kong Pathways Alliance)聯繫多位跨黨派國會議員,包括曾與自由黨國會議員葉嘉麗(Jean Yip)和羅品信(Gregor Robertson)、保守黨國會議員馬榮錚(Michael Ma)和區澤光(Chak Au)、新民主黨國會議員關慧貞(Jenny Kwan)等人都舉行過會議,面對面與港人對話,聆聽他們的心聲,將其意見轉交給移民部。

董達成說,在與國會議員對話中,「我們不斷強調已持簽證的香港人正在為加拿大經濟做出貢獻、做一個負責的納稅人,因此加拿大有道義應該提供合理的時間表,令到這些申請人達到合理地得到安居樂業的時間表。」

上周二公布的預算案中所使用的字眼提到工簽持有人「在納稅」「有貢獻」。

財政部長商鵬飛(François-Philippe Champagne)隔天向商界發表演講時也提到「有些人已經在加拿大生活了很長時間,我們應該幫助他們走上永久居留之路。如果你已經在加拿大生活了四、五年,你的孩子都快上高中了,那麼你就不再算是臨時居民了,所以我們必須以建設性的方式來看待這個問題。」

預算案開啟了兩項一次性的措施:

  • 包括承認合資格的「受保護人士」(Protected Persons)在未來2年內直接獲得永久居民資格;
  • 加快最多 33,000名持工作簽證者(work permit holders) 在2026及2027年間轉為永久居民。

董達成說,接下來要敦促政府的是:落實這些承諾,盡可能加速對永居申請案件的處理速度。

他說:「希望正在等待身分的港人能直接成為3.3萬個名額的最大受益團體,目前還需要等待更多細節,我們也將不斷遊說和追蹤進度。」

之前透過 Sterm B 通道進入加拿大、2023年遞交永居申請的港人 Ares 對記者稱,他對這次預算案的移民政策抱持「審慎樂觀」的態度。

他說:「之前可能要等待 10 年才獲批申請案,現在有機會在未來 2 年內獲得永居身分,總是一個新契機。」

 

「既然部長都認可我們在納稅、有經濟貢獻了,那就不要辜負我們。否則真的有不少人因為等不下去,孩子上學和工作都遇到麻煩,最終只能離開加拿大,我相信這是加拿大的損失。」

Ares 說,香港救生艇計劃早已終止,未來想進入加拿大的人就要和全球競爭,一年名額38萬人,僧多粥少,這無論開啟多少名額都很難解決問題,因為全球依然有無數人想在加拿大生活。

資料來源:加拿大星島

https://www.singtao.ca/7326497/2025-11-09/news-%E7%A7%BB%E6%B0%91%E6%96%B0%E6%94%BF%E7%AD%96%E4%BB%A4%E6%B8%AF%E4%BA%BA%E9%99%B7%E5%85%A5%E5%9B%B0%E5%A2%83%EF%BC%9F%E8%91%A3%E9%81%94%E6%88%90%EF%BC%9A%E7%AD%89%E5%BE%85%E6%B0%B8%E5%B1%85%E8%BA%AB%E5%88%86%E8%80%85%E6%87%89%E8%83%BD%E5%8F%97%E6%83%A0/?variant=zh-hk

 

9.【加拿大】擬每年接收38萬名新移民 前移民部長認同數字理想

2025-11-08

對於卡尼政府推出的新的移民計劃,前聯邦移民部長米勒(Marc Miller,圖)給予肯定,指未來3年每年接收38萬名新移民是個「較理想數字」,認為這屬於他先前設定的範圍內。

自今年3月被總理卡尼解職以來,他罕有地接受了媒體採訪,分享自己對自由黨政府新的未來3年移民計劃的看法。該計劃設定了2026至2028年每年接收38萬名新移民。

米勒表示,這數字在他先前設定的目標範圍內,「38萬可能是個比較理想的數字,我任移民部長時的數據分析,低於這數字將導致經濟衰退,並對人口增長產生負面影響」。

倡高等院校重質不重量

加拿大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月以來加拿大人口僅增加了157,521人,增幅約為0.4%,總人口達到41,651,653人,這主要是由於新接收的臨時居民人數下降所致。

為了回應加拿大民眾對住房短缺和醫療系統不堪重負的擔憂,時任移民部長的米勒的任務是將臨時居民佔人口的比例從7.2%降至5%,他採取的首批措施之一是將2024年發放的學習許可數量比2023年減少35%,降至36.4萬個,並擬定在2025年進一步削減10%。

卡尼政府的移民計劃,進一步削減國際學生人數從先前目標的30.59萬人降至15萬人。儘管削減幅度看起來「相當大」,但米勒表示,他設定的學習許可上限並未被一些高等院校所達到,「顯然,很多教育機構不擇手段的揮霍無度,理應受到限制。但我認為,從追求數量轉向追求質量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有很多才華橫溢的學生應該進入我們最好的學校,而有些學院和一些不正規的機構應該被關閉」。

根據新的移民計劃,渥太華將實施一項一次性措施,以「加速」3.3萬名工作許可持有者在2026和2027年轉為永久居民。但截至2025年第三季末,仍有略超過300萬非永久居民留加,其中包括數千名以臨時難民身分來加的烏克蘭人、香港人和蘇丹人。這些人難以獲得永居身分,部分原因是永居配額減少。

資料來源:加拿大明報

https://www.mingpaocanada.com/van/htm/News/20251108/vap1h_r.htm

 

10.【澳洲】90%求職者無法找到長期工作

2025-11-03

儘管私營就業服務機構每年耗費納稅人數百萬資金,澳洲政府文件顯示,這些機構未能協助求職者獲得長期工作。

根據就業與職場關係部年度報告,上個財政年度僅11.7%的澳洲求職者透過就業服務機構找到長期工作。服務機構可在客戶持續就業滿4週、12週和26週時申請政府成果撥款——無論工作是由求職者自行尋找或經由機構協助。《衛報》澳洲版先前揭露,許多自行找到工作的求職者被迫提供薪資單,使機構能領取政府補助。

政府設定15%求職者應達成26週就業的目標,但報告顯示自2022年「澳洲勞動力」計劃啟動以來從未達標。部門指出:「此指標自首次統計以來從未實現,截至2024年6月的年度達成率僅13.2%,且呈現持續下降趨勢。」

報告顯示,在就業成功率下降的同時,公共資金投入反而增加——每宗就業成果成本達3,575澳元。報告期內系統共登錄590,965名求職者。

2024年10月成立的就業服務投訴專線全年接獲8,320起投訴,多數案件在初次接觸時即獲解決。反貧困中心倡議人士傑瑞米·波克森指出,該體系「整體性失敗」於協助民眾獲得穩定工作,並直言:「政府心知肚明這套系統連幫助就業的基本目標都未能達成。」

與此同時,《衛報》澳洲版披露儘管社會保障專家質疑合法性,Centrelink仍以每分鐘五例的速度威脅中止求職者福利金。波克森批評該體系更擅長懲罰民眾而非促進就業,並質疑政府持續將數十億資金投入無效的就業服務系統。

年度報告中,政府將低就業率歸因於勞動力市場的「技能錯配」——市場需求偏向高技能職位,而非「澳洲勞動力」服務對象較易獲得的低技能工作。波克森反駁此說法,強調求職者實質上是在「爭奪根本不存在的職位」,且還須面對無家可歸、文化語言障礙等結構性困境。

他呼籲全面改革就業服務體系,包括廢除相互義務規定、停止中止福利金支付,並投資於真正能協助就業的自願性計劃。「政府年復一年花費更多資金卻獲得更差成果,實屬荒謬。」波克森強調,「難以想像還有哪個受政府資助的行業能被允許如此運作——持續吞噬公共資金卻幾乎毫無產出。」

資料來源:The Guardian

https://www.theguardian.com/business/2025/nov/03/majority-jobseekers-unable-to-get-long-term-work-despite-private-agencies

 

11.【其他】2025全球最佳退休地點排行榜!亞洲只有這兩個國家城市入選!

 

不想留在香港退休?美國《福布斯》雜誌發布2025年最佳海外退休地點名單,共涵蓋24個國家及96個推薦地點。葡萄牙以其悠閒文化和較低生活成本備受青睞。榜單綜合考慮了生活費用、醫療、氣候風險及簽證難易度等關鍵因素,為準退休人士提供全面參考。

《福布斯》(Forbes)雜誌早前公布了「2025年最佳海外退休地點」,共推薦了24個國家及96個地點,為考慮移居海外的準退休人士提供了重要參考。如果你不想留在香港退休的話,不妨考慮以下地區及國家!

綜合評估七大關鍵因素

《福布斯》的榜單並非只看成本,其評選標準涵蓋了七大關鍵因素,為準退休人士提供全方位的考量:

  1. 生活成本(Cost of Living): 當地日常開支是否低廉。
  2. 便利設施(Amenities): 交通、購物及娛樂等生活便利性。
  3. 醫療保健(Health Care): 醫療品質及費用
  4. 語言(Language): 英語普及程度,以及對非當地語言使用者的接納度。
  5. 治安(Crime): 犯罪率及政治穩定性。
  6. 氣候風險(Climate Risk): 考慮氣候變化及自然災害風險,如菲律賓因自然災害風險過高而未上榜。
  7. 歡迎程度(Welcome): 該國對退休人士的簽證和居留政策。

 

2025全球最佳退休地點

泰國

泰國以低生活成本、極佳且便宜的醫療服務吸引大量退休人士,其醫療水平甚至能吸引海外人士專程前往求醫。該國的O-X退休簽證要求夫婦每年約2.4萬美元的收入及在當地銀行存入約2.5萬美元。

葡萄牙

葡萄牙位處歐洲西端,以悠閒的生活節奏及低生活成本著稱。該國的醫療服務良好且實惠,加上犯罪率低,政治穩定,深受退休人士喜愛。夫婦兩人只需證明每年約1.7萬美元(約13.3萬港元)的收入,即可申請D7居留簽證,門檻相對寬鬆。里斯本及阿爾加維(Algarve)地區均是熱門選擇。

西班牙

西班牙的生活成本亦遠低於美國平均水平,特別是遠離主要城市的地點。該國提供優秀且廉價的醫療服務。退休人士可申請「非營利居留簽證」,要求夫婦年收入約3.9萬美元。不過,由於政府擬對非歐盟人士的購房實施高稅率,租賃或成為更合適的居住方式。熱門地點包括太陽海岸(Costa del Sol)及畢爾巴鄂(Bilbao)。

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的生活成本對比發達地區低,英語普及率高,並以其多元文化及戶外景觀聞名。該國透過「馬來西亞我的第二家園(MM2H)」計劃鼓勵海外退休。然而,該計劃最近修訂,門檻有所提高,以資產和置業要求取代了收入門檻,例如「黃金級別」要求50萬美元存款(一半可用於置業)。

墨西哥

墨西哥的生活成本僅為美國的一半甚至更低,氣候溫暖宜人,且非常鄰近美國,使退休人士可隨時回美使用Medicare。當地醫療尚可且價格實惠。雖然部分地區犯罪率較高,但外國人受害情況較少。申請永久居留簽證相對容易。聖米格爾德阿連德(San Miguel de Allende)及查帕拉湖(Lake Chapala)是退休熱點。不過對於香港人而言,以上優點或者吸引力不高。

哥斯達黎加

哥斯達黎加以低犯罪率、穩定政治及熱帶美景深受戶外愛好者歡迎。該國生活成本普遍低於美國,醫療服務良好。只需證明每年1.2萬美元的收入,即可獲取兩年續期的退休簽證,是門檻最低的國家之一。

愛爾蘭

愛爾蘭作為英語國家,可以英文通行全境。該國醫療服務良好,但需私人保險,生活成本與美國大致相同。除非有家庭聯繫,否則居留門檻較高,要求夫婦具備高達每年11萬美元的顯著退休收入。

 

資料來源:U Travel

https://utravel.com.hk/news/detail/20080693/%E7%A6%8F%E5%B8%83%E6%96%AF-%E5%85%AC%E5%B8%83-%E5%85%A8%E7%90%83%E6%9C%80%E4%BD%B3%E9%80%80%E4%BC%91%E5%9C%B0%E9%BB%9E-%E4%BA%9E%E6%B4%B2%E5%8F%AA%E6%9C%89%E9%80%99%E5%85%A9%E5%80%8B%E5%9C%8B%E5%AE%B6%E5%9F%8E%E5%B8%82%E5%85%A5%E9%81%B8/1?utm_source=fb-comment&utm_medium=social&utm_content=ut&fbclid=IwZnRzaAN-N8pleHRuA2FlbQIxMQBzcnRjBmFwcF9pZAo2NjI4NTY4Mzc5AAEeEw8UWr8oU1iJ0XKt3v_KzEKFyNeegUsUwZ1uN_kQcM2u1W-8TMZfeJBo5ys_aem_2VH5vwX0GcUABHF3Lmscj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