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移民快訊】加拿移民部新數據救生艇計劃永居要等50年? 英國國會辯論BNO 5+1永居, 政府無定案議員批「搬龍門」重挫信任? 美國入藉試「太簡單」?增難度作文要寫「成為美國人的意義」?
【每週移民快訊】加拿移民部新數據救生艇計劃永居要等50年? 英國國會辯論BNO 5+1永居, 政府無定案議員批「搬龍門」重挫信任? 美國入藉試「太簡單」?增難度作文要寫「成為美國人的意義」?
點擊收睇: https://www.youtube.com/live/IHpMN2H3VmU?si=U0EYiYJ8urqAJWyt
- 【香港】香港國際學校被指控 背離非牟利初心與創辦方對簿公堂 每年勁賺3億仍狂加學費!
- 【香港】施政報告2025|非本地生限額擬放寬至50% 北都大學城趁勢提速?
- 【英國】英國國會辯論 5+1 永居安排 政府仍無定案候諮詢 議員批等同「搬龍門」重挫信任
- 【英國】英國淨移民數量下降 近自1974年以來最高水平
- 【加拿大】移民部新數據|救生艇計劃永居申請積壓 預計審批或等50年 今年僅批9%
- 【加拿大】10萬人移民海外 | 準備離開加拿大?這裡有一份「離加準備清單」你要知
- 【加拿大】報告指留居關鍵不僅在財政 籲政府制定措施讓新移民「覺得自己屬於加拿大」
- 【加拿大】已獲永居身份應否入籍? 移民顧問:入籍意義非只為拿方便
- 【美國】美國入藉試「太簡單」?或增加難度需作文寫「成為美國人的意義」
- 【澳洲】政府維持移民上限 有專家建議調整移民比例
有關任何「投資移民」、「海外升學」問題,請立即聯絡我們
+852 6227 2336
📱 https://wa.me/85262272336?text=詢問有關投資移民
立即追蹤我們的IG獲取更多投資移民資訊:auragloballtd
立即Follow我們的YouTube Channel:Aura Global
#移民 #升學 #移居 #移民英國 #移民加拿大 #移民澳洲 #移民美國 #香港人 #BNO #香港人移民 #加拿大 #新聞 #國際新聞 #英國新聞 #新聞直播 #新聞分析 #新聞討論 #英國移民 #英國 #移民新聞 #移民分析 #葡萄牙 #DSE #留學生 #移民日本 #歐洲 #移民專家Margaret #黃金簽證
1.【香港】香港國際學校被指控 背離非牟利初心與創辦方對簿公堂 每年勁賺3億仍狂加學費!
2025-09-13
香港國際學校(HKIS)爆發管治權糾紛。其創校機構、美國路德會(LCMS)本周三(10日)入稟高等法院,控告學校管理機構香港國際學校協會(HKISAL)嚴重違反營運協議。LCMS指控校方營運方針已偏離創校時的基督教教育理念,收取過高學費及債券,使學校淪為服務富裕階層的「精英學校」。
LCMS在訴狀中指出,HKISAL管理模式猶如商業機構,在坐擁超過28億港元的龐大財務儲備下,仍不斷向家長收取高昂學費及債券以牟取暴利。學校僅在2024財政年度的淨營運溢利已高達近3億港元,過去五年的累計溢利更接近8億港元。LCMS認為,這些資金應用於降低學費、增加獎學金,而非累積財富。
此外,LCMS亦指控HKISAL拒絕任命由其所委派的校長人選,違反協議。LCMS表示,過去多年一直試圖與HKISAL低調溝通解決問題,以保護學校聲譽,惟對方態度強硬,最終只能對簿公堂。
LCMS尋求法庭頒令強制HKISAL遵守協議,否則將尋求法律途徑,要求HKIS遷出淺水灣校舍,以便LCMS與教育局合作,在原址成立一所全新的「香港太平洋學校」(HKPS)。LCMS承諾,新校將提供更低廉的學費,不收取優先入學債券,並提供更多獎學金及助學金名額。
HKISAL則發聲明反駁,對LCMS的法律行動感失望,並形容有關指控「具誤導性」。校方強調,學校的一切運作如常,學生的學習和福祉不會受到任何影響。
美國路德會:HKIS不再是一所非牟利和共融學校
於1966年創辦香港國際學校的美國路德會指,截至去年7月31日,該校過去5個財政年度累積逾8億元淨經營盈餘、逾24.5億元流動資產,儼然成為一所專為少數富豪與特權階層服務的精英學府,不再是一所非牟利和共融的學校。
美國路德會又指,HKIS創校近60年,每年學費非一般普羅大眾的家庭能夠負擔,該校今學年學費連雜費高達31.2萬元,遠超香港月薪中位數,又指校方2019年起出售價值300萬及500萬元債券作為入學優先名額,一般家庭根本難以負擔。
既然是「牟利」學校,但為何享有「非牟利」學校的福利?眾所周知,本港非牟利機構一定程度上能獲得政府的費用豁免或資助。而根據本港官地短期租約政策(Short Term Tenancy),如果一幅可供即時運用的政府土地未有特定用途或在短期內無須作發展用途,地政總署便會探討以短期租約方式把土地批出作合適的臨時用途。
據地政總署「地理諮詢地圖」顯示,目前地政總署有逾5,000幅土地正以短期租約形式批出租予申請人,用途五花八門,包括停車場、苗圃、康樂場地、私人花園、貨物裝卸和工業用途等。而有些非牟利組織進行非牟利活動可豁免市值租金。
平租20萬呎官地 每年僅象徵式交$1
雖然政府沒有公開短租地的承租人,但我們可以從短租地附近的建築物推敲出其承租人身份。是次捲入管理風波的香港國際學校或是「平租官地」其中一員。根據地政總署資料顯示,大潭紅山道中學校舍地皮的業主為HKISAL,大潭校區相鄰土地由1986年獲批至今,約20萬平方呎的官地被興建了足球場,每年僅象徵式交租。
租約可見承租人以「教育用途」由,向政府租借官地,並交象徵式租金——每年1元,並標記著「如要繳付」的字眼,意味著租金可交、可不交。
本土研究社研究員陳劍青認為,該短期租約近40年交每年一元租金,如果是非牟利組織尚算合理,但如果是牟利或私人用途實屬賤租,國際學校牟利情況相當普遍,絕對有條件交一個公平的市值租金。
HKIS學校擁逾28億元財務儲備
雖然香港國際學校是「非牟利」機構,即不以營利為目的,但也不是沒有盈利,HKIS屬於私立學校,以自負盈虧的市場模式運作,每年收取高達逾26萬元的學費,還有建校費、債券等。
若家長申請入讀費用最高的G12年級,申請費、全年學費、建校費、學校債券、購買電腦及雜費等,可能需要準備約334萬元。
《香港01》翻查經營「香港國際學校」的公司HKISAL的財務報告,發現該公司在2024財年的營運盈餘有2.9億元,學費收入有6.75億元,累積發行債券共9.9億元;有28億元財務儲備,另加價值24億元的物業資產。
2025-09-15
創校近60年的香港國際學校(HKIS)由美國路德會創辦,該會日前入稟高等法院,指控負責營運學校的Hong Kong International School Association Limited (HKISAL)違反營運協議,並提出索償近175萬美元(約1365萬港元),要求HKISAL在2028年6月前改善,否則將其逐出淺水灣校園。
HKIS的家長教職員組織(Parent Faculty Organisation, PFO)發表聲明,稱將在這場法律糾紛中,堅定不移地支持校方及其領導層。
聲明指,是次法律糾紛或會引發一些問題,但預料不會影響孩子的教育或福祉,又說有信心學校有能力堅持其使命和價值觀,相信校方將繼續致力為所有學生提供安全、高品質的教育環境。
資料來源:Fortune Insight
2.【香港】施政報告2025|非本地生限額擬放寬至50% 北都大學城趁勢提速?
新一份《施政報告》將於下周三(9月17日)公布,有傳媒引述消息指,政府將進一步放寬八大資助院校招收非本地學生的上限,由現時相當於本地生學額的40%進一步調高至50%。教資會每年為本地生提供的1.5萬個資助學額維持不變,不受非本地生比例提升影響。
特區政府一直強調,本港有五家大學名列全球百大,是具吸引力的國際人才與教育樞紐。香港大學校長張翔日前接受《香港01》專訪亦指出,港大已接近用盡40%的非本地生取錄限額。有議員歡迎進一步放寬,但亦有人指出,目前40%的限額整體仍未用盡,不應急於追求數量上的躍升,而是應更合理規劃高等教育未來發展目標,確保社會資源與公共財政均能承受擴容帶來的壓力。
2023年施政報告提出非本地生限額由20%倍增至40%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2023年《施政報告》宣布,自2024/25學年起,將政府資助專上院校招收非本地生的限額由20%倍增至40%,以配合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的目標。教育局月初向立法會提交的文件指出,各資助大學積極善用放寬後的限額,招收更多非本地學生來港升學。
在2024/25學年,修讀教資會資助課程的非本地學生人數,由2023/24學年的23,100增至26,600人,升幅為15%。學生來自超過100個國家及地區。當中約17,200人修讀超過200個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即港大等8間院校)資助的學士學位課程,相當於該修課程度本地學額的約23.2%。
教育局:密切留意進一步調整限額的需要
教育局表明,政府會繼續密切留意進一步調整非本地生限額的需要。立法會內有不少聲音支持進一步放寬本地生限額。有消息人士分析,放寬限額對政府沒有任何代價,反而可締造「雙贏」,不只是讓大學增加收入,更關乎為年輕人創造更大的發展空間及培育人才。
不過,亦有政界人士質疑現時是否迫切需要進一步提升限額,指出40%的非本地生限額其實仍未用盡,而且香港是否有足夠容量吸納更多學生亦值得商榷,舉例指政府雖然提出建設北都大學城,但並非短時間內可以成事。
該政界人士指出,單純追求數量增長並非長久之計,不如先好好審視現時教育資源的承受能力與資源分配,訂立一個合理規劃,例如做個未來五年的規劃,對本地學生與非本地生的比例作合理預測,避免資源分配失衡,同時評估各項配套是否能夠支援。
張翔:港大已接近用盡40%限額
事實上,擴大招收非本地生的構想與本地大專教育界的發展藍圖不謀而合。港大校長張翔日前接受《香港01》專訪時便透露,港大新學年已接獲破紀錄的逾2.5萬宗非本地生申請,按年大增約25%。
張翔表示,港大已接近用盡現時40%的非本地生限額,而當中的生源比例為內地生佔六成,海外生佔四成。他明確提出,未來的目標是追求內地生與海外生「五五比」的均衡比例,進一步提升校園的國際化水平。他相信,香港作為中西文化交匯點,對全球學生極具吸引力,地綠政治因素及卓越的學術環境,亦是香港優勢。
增加非本地生,意味本地專上院校需要提供更多教學設施等硬件資源,以及增加教學人才。張翔便提醒,進一步放寬限額前,必須具備充足的硬件配套,例如學生宿舍。
北都大學城發展綱要明年公布
為配合打造國際教育樞紐的目標,特區政府已規劃在北部都會區興建大學教育城,李家超日前會見教資會成員時表示,政府正積極推進北都大學教育城的建設。不過,社會對大學城的規模與推展進度,不乏質疑。
立法會議員陳月明便曾指出,目前已有19間大學院校表明有意參與北都大學城建設,但政府預計要到明年才公布「北都大學教育城概念發展綱要」,有必要加快規劃。她同時關注,政府為大學城預留的土地只有約80公頃,如何合理分配。
民建聯、C15+等黨派都支持優先發展北都大學城,三名議員周文港、陳月明、江玉歡早前共同發表研究報告,亦提出因應香港在發展國際專上教育樞紐上有「三高」(高學生需求、高學費收入、高儲備)趨勢,透過先發展大學城,以發揮其多項周邊經濟效益,為北都「打響頭炮」。
資料來源:HK01
3.【英國】英國國會辯論 5+1 永居安排 政府仍無定案候諮詢 議員批等同「搬龍門」重挫信任
2025-09-08
英國國會周一(8日)下午就永居門檻維持 「5+1」 安排辯論三小時,出席議員壓倒性支持 BN(O) 簽證及技術勞工簽證(Skilled Worker Visa)維持現有安排,批評修改猶如跑半馬或足球比賽中間搬龍門(Shifting a goalpost),亦會令北京一直聲稱對英國不會對 BN(O) 簽證守信的政治宣傳成真。
首日履新的內政部邊境安全及難民國務大臣 Alex Norris 沒有就安排作出確切承諾,僅稱未有時間表,仍要繼續諮詢。
有以技術勞工簽證留英的港人大學教授跟《棱角》點明,英國政府無視因政策不確定,而陷去留兩難者,有一大部分是和英國有密切歷史關係的英聯邦國家國民(Commonwealth Nation citizens)。
Clapham and Brixton Hill 的工黨議員 Bell Ribeiro-Addy 強調,這些來自尼日利亞、巴基斯坦、印度、加納及孟加拉的國民,只要持合法簽證已可以在英國投票,「他們在英的家人朋友,必然會有意見。」
亦有持技術勞工簽證來英工作的美國人向《棱角》稱,理解香港人的擔憂,認同早已預計五年可獲永居,政府應該一致及公平對待所有簽證申請人,不應令移民徒添擔憂。
聯署辯論會由工黨南諾福克區(South Norfolk)國會議員 Ben Goldsborough 開辯。他在開辯時指出,政府如修改「5+1」年期將猶如搬龍門(Shifting a goalpost) ,亦令北京一直聲稱對英國不會守信的政治宣傳成真。
Chesterfield 選區的工黨 Toby Perkins 亦批評,縱然眾人都支持政府控制移民人數,但議題被人利用及武器化(weaponised),需要極小心處理。
保守黨議員,助理黨鞭 Katie Lam 則指,國會議員的首要責任及「神聖任務」,是要優先對待英國人民公平,而不是外國人。
48 名發言議員中,包括 36 名工黨議員、8 名自由民主黨議員、2 名保守黨議員,以及 2 名因為福利議題分歧,被工黨暫停黨籍的獨立議員。
數名港人聚居地的國會議員均有發聲支持維持 BN(O) 「5+1」安排。
今次國會辯論安排是因應早前有人發起的國會網上聯署,促請英國政府在建議的移民改革措施之中,豁免 BN(O) 簽證受到影響,包括維持住滿5年可申請永居的資格,以及只需通過 B1 英文試與 Life in the UK 考試。
截至周二(9日)英國時間下午2時,聯署人數達到 108,227人。
另一份國會網上聯署,促請英國政府在建議的移民改革措施之中,豁免現有技術工作簽證(Skilled Worker Visa)受到影響,包括維持住滿5年可申請永居的資格。截至周二英國時間下午2時,聯署人數亦達到 167,155人。
自由民主黨 Sutton and Cheam 區的 Luke Taylor 代表超過兩萬名聯署人發言,他表示大部分受移民改革措施影響的聯署者都是納稅人,他們維持醫院運作、經營小生意,並服務社區,尤其是在他所在的選區,不少人成為老師、醫生,甚至區議員。
他又指,很多香港移英家庭為了逃離中共壓迫而選擇在 Sutton 定居,而 BN(O) 簽證計劃為他們提供了一條安全路徑,這是源於《中英聯合聲明》,英國對香港的義務。
一旦 BN(O) 簽證持有人的永居申請(ILR)延長至十年,將對這些移英家庭帶來重重障礙,包括只持有香港特區護照者,將無法安全出境;現時的BNO學生無法負擔國際學生費用。
他續指,當初決定移英者都是基於「五年定居」這個承諾作出規劃,他們做出了很大犧牲,來這裡落地生根,因為他們相信英國會信守承諾。
自由民主黨 Carshalton and Wallington 區的 Bobby Dean 亦強調,其區內有 5,000 名香港人居住,英國修改 「5+1」 就是令北京的政治宣傳得逞。
他又問到,國會是否有具體時間表,何時完成諮詢程序,並取得諮詢結果。Alex Norris 未有就安排作出確切承諾。
被港府懸紅通輯的張晞晴,居於工黨議員 Alex Sobel 的列斯 (Leeds)Central and Headingley 選區內。他指過去數月的不確定情況,令港人及持技術勞工簽證者,都不肯定自己能否留在英國。
Warrington South 議員 Sarah Hall 區內有 2,400 名 BN(O) 港人,是簽名人數最多,超越區內選民 2% 的選區。 她強詞港人是鄰居、學校門前的家長、小店店主,以及教育及就業生力軍,「信任一旦打破就難以修補。」
另一鄰近伯明瀚(Birmingham)有近 2.6% 選民簽名的 Solihull West and Shirley,其保守黨議員 Dr Neil Shastri-Hurst 只有一句發言,認為改制破壞社會契約。
工黨 Nottingham Rushcliffe 議員 James Naish 同指區內亦有 2,000 名港人居住,他亦指北京將會振振有詞,認為「香港人相信英國,而英國打破協議。」
Milton Keynes Central 工黨議員 Emily Darlington 亦強調,BN(O) 全名是「British National (Overseas)」「我們並非在談論香港人或中國人,而是因歷史關係而正式承認為英國國民(海外)的人。」
保守黨議員,助理黨鞭 Katie Lam 發言時則為「移民白皮書」的限制移民方案辯護,指多屆政府都無法控制移民人數,而技術工作簽證者付出的稅項亦不足以補貼公共服務及退休金開支,「曾犯罪、要求國家支搬、貢獻不足者,不應有新簽證、永居,以至取消永居。無合法居留簽證就要離開,移民就是這樣運作。」
她又指國會議員的首要責任及「神聖任務」,是要優先對待英國人民公平,而不是外國人。
但 Katie Lam 又稱「移民白皮書」的建議並不適用於特別原因而設立的 BN(O) 簽證計劃,應個別處理。
資料來源:Points Media
4.【英國】倫敦反移民抗議15萬人遊行示威爆衝突 26警受傷25人被拘
2025-09-14
英國首都倫敦警方表示,週六(9月14日),極右翼組織在倫敦發起反移民抗議活動期間,警員遭到「投射物攻擊」和「襲擊」。當天有超過11萬人走上倫敦街頭。
「聯合王國」(Unite the Kingdom)抗議活動由極右翼政治活動家湯米·羅賓遜(Tommy Robinson)組織。同時,大量的反對示威者也湧入了首都。
倫敦警察廳(Metropolitan Police Service)週六在社交媒體上表示,據報的襲擊事件發生在「聯合王國」遊行的示威者突破了一個為分隔示威者和反對者而設立的「隔離區」之後。
在隨後的一篇社交媒體帖子中,警方表示:「警員不得不在多個地點進行干預,以阻止『聯合王國』的示威者試圖進入隔離區、突破警方警戒線或接近對立團體。多名警員遭到襲擊。」
警方表示,衝突中有26名警員受傷,25人被捕。
助理警監馬特·特威斯特(Matt Twist)在一份聲明中譴責了這些「完全不可接受」的襲擊。
「我們的事後調查已經開始——我們正在識別那些參與騷亂的人,他們預計將在未來幾天和幾週內面臨警方的嚴厲執法行動,」特威斯特說。
倫敦市長薩迪克·汗(Sadiq Khan)也表示,「暴力和襲擊警員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揮舞著英國國旗(Union Flag)和英格蘭聖喬治十字旗(Cross of St. George)的示威者遊行至白廳(Whitehall)——英國首相和政府部門所在的倫敦區域。
此前,整個夏天英國各地發生了一系列反移民抗議活動,其中一些演變為暴力事件。隨著抗議活動的進行,英國國旗和英格蘭國旗在全國各地的城鎮也變得司空見慣。
一段發布的影片顯示,一名示威者舉著美國政治活動家查理·柯克(Charlie Kirk)的照片。柯克於上週三(9月11日)被槍殺。可以聽到人群高呼柯克的名字。
「英國終於覺醒了。我們已經等待了幾十年,」羅賓遜(本名斯蒂芬·亞克斯利-倫農 Stephen Yaxley-Lennon)在一個影片中說。「愛國主義是未來,邊界是未來,我們想要我們的言論自由,」他說。
羅賓遜是現已解散的反移民組織「英格蘭保衛聯盟」(EDL)的創始人,他今年早些時候從監獄獲釋,此前他因藐視法庭、重複對一名敘利亞難民的虛假指控而入獄。
倫敦警察廳的指揮官克萊爾·海恩斯(Clair Haynes)在週六的抗議活動前承認,許多穆斯林倫敦人可能對「聯合王國」遊行有「特別的擔憂」,「考慮到以往遊行中少數人的反穆斯林言論記錄和帶有侮辱性的口號事件。」
「有一些建議稱,穆斯林倫敦人應該在本週六改變他們的行為,包括不進城。這不是我們的建議。每個人都應該能夠感到安全地前往倫敦並在倫敦各地活動,」她於週五在警方發布的一份聲明中表示。
與此同時,大批人群聚集進行反對示威。左翼政客約翰·麥克唐納(John McDonnell)和黛安·阿博特(Diane Abbott)等人發表了演講。抗議者高呼口號,包括「沒有正義,就沒有和平,我們的街道不要法西斯分子」(no justice, no peace, no fascists on our streets)和「這就是社區的樣子」(this is what community looks like)。
參加了反對示威的記者桑吉塔·米斯卡(Sangita Myska)在社交媒體上發帖表示,「所有政治立場、階級、種族、性別和能力的人們正在團結起來,表明湯米·羅賓遜(又名亞克斯利-倫農)充滿仇恨的言論並不代表真正的英國價值觀。」
資料來源:CNN
https://edition.cnn.com/2025/09/13/europe/far-right-anti-immigration-protests-london-intl
5.【加拿大】移民部新數據|救生艇計劃永居申請積壓 預計審批或等50年 今年僅批9%
2025-09-13
加拿大移民、難民及公民部(IRCC)人道及同情項目(H&C)周四(11日)更新的最新資料顯示,現時永久居民申請的輪候時間由12個月至600個月不等,即最長或可能要等50年才可完成審批,數字引起社區廣泛關注。
根據今年5月遞交給新任移民部長的《過渡簡報》(Transition Binder),IRCC承認現時在加申請人道及特別措施的需求大增,加上名額有限,導致積壓嚴重。當中針對香港居民的特別移民措施,申請積壓達 21,000宗,而2025年3月至12月可處理的名額只有 1,800個,即成功處理比率僅得 9%。
除香港外,烏克蘭亦有 24,400宗積壓,今年內僅能處理 2,100宗(9%);蘇丹則有 9,400宗積壓,僅能處理 1,400宗(18%)。加拿大境內人道申請合共積壓近 5萬宗,今年僅能處理約 1,100宗(13%)。
IRCC文件強調,人道及特別措施原本是法例下的「安全網」,讓部長有酌情權處理特殊個案,例如烏克蘭戰爭、蘇丹衝突或香港局勢而設的特別移民通道,但現時全球危機增加,加拿大難以兼顧所有需求。
香港救生艇計劃(Hong Kong Pathway)將持續開放至 2026年8月31日。有在加港人質疑IRCC或屬「打錯數字」,《星島網》就此電郵移民部查詢,目前未獲回覆。
資料回源:加拿大星島
6.【加拿大】10萬人移民海外 | 準備離開加拿大?這裡有一份「離加準備清單」你要知
2025-09-08
加國移民潮常見,但同時亦有人選擇離開加拿大。據統計局數字,2024年共有106,134人遷居海外,原因包括:為工作、為愛情,或感到生活負擔沉重而離開。
星報採訪現居於肯亞(Kenya)首都奈洛比(Nairobi)的創業顧問Amanda Armstrong,她指自己於2019年失業,其後感到多倫多生活成本過高,決定離開加拿大、暫居肯雅6個月。半年後,當她重返多倫多,被房東告知原住所將留給其女居住,她要另覓新居。Amanda深感自己無力負擔租金,最終決定永久搬離加拿大,遷居肯雅。她現已於當地定居逾三年。
離境人士分兩類,留意自己是事實居民或是非居民
專家指出,離境人士分為兩類,一類離開後仍被稱為加國居民,一類離開後則被認為非居民,分別如下:
1 事實居民類(factual resident):雖身在海外,但如你仍保留與加拿大的緊密聯繫(residential ties),比如保留加國住所、家屬仍在加拿大,或有加拿大銀行戶口、信用卡、加國護照、醫療卡等連結,你仍可被視為加拿大居民。
2 非居民類/移民類(emigrant):若你切斷與加國的緊密聯繫(residential ties,如上所述),例如放棄加拿大住所,在全球其他地方定居,則你會被視為非居民、已移民。
例如不少人只是被公司派出到海外工作一段時間,但其在加拿大有房產,每年頻繁往返加拿大與家人共度時光,這類人士通常不會被稱為移民,而仍算是加拿大事實居民。
稅務影響
投資顧問Samantha Sykes指出,加國事實居民就其全球收入仍需繳交加拿大稅項。而非加國居民則相反,他們的全球收入只需於新居國課稅。
不過,移民需注意,永久離境時須繳交「離境稅」(deemed disposition),視乎資產總價值計算。
移民在海外工作時,只需就部分來自加國的收入向加拿大稅務局報稅。
此外,不少移民相信,他們只需就加國資產向CRA報稅,而無需就全球資產報稅。而來自RSM國際會計公司的 Jennifer Reid則解說,建議移民考慮,個人在移居國納稅是否真的有所收益。有些條約可能提供抵扣,但每個國家的情況都不一樣,建議移民研讀相關條款。
醫療保險
現居肯亞的Armstrong提醒,一旦你宣告自己為加國非居民並停止納稅,就面臨失去OHIP醫療卡的資格。
根據OHIP現時指引,如果有人想離開加拿大,OHIP最多可保留最多兩年。前提條件是,該人士需要在離境前兩年、每年最少在安省居住153日,方能保持醫保卡有效。
投資限制
Armstrong又憶述,自己離境後不得不停止使用加國投資平台Wealthsimple,改用當地金融機構處理投資。皆因她失去加拿大居民身份,因此不可以使用加國平台繼續投資。
供款賬戶限制
於此同時,銀行得悉她為非居民後,她提取款項都會被扣稅。例如提取註冊退休儲蓄計劃(RRSP),會被扣25%預扣稅。該扣稅比例由CRA規定。而免稅儲蓄賬戶 (TFSA),也因移居地政策不同,導致TFSA在部分國家未必享有免稅待遇。
來自RSM會計公司的 Jennifer Reid也提及,非居民雖可以保留RRSP,但不能繼續供款,TFSA亦同理,因客戶已無法累積加國額度。
專家提醒,一旦離開加拿大,亦須通知銀行你的身分變更。部分加國金融機構基於合規理由,不再與非居民客戶合作。
因此,打算移居海外的人士,應及早諮詢熟悉跨境稅務的專業人士,避免誤解稅務責任。
Armstrong總結個人經驗說道,其實移民初期她需承擔高昂簽證及安置費用,每年開支由四千元激增至一萬元,但因伴侶為肯雅人,最終她選擇留下;而其他人若有意離開加拿大,建議優先考慮生活成本較低的地區。
資料來源:加拿大星島
7.【加拿大】報告指留居關鍵不僅在財政 籲政府制定措施讓新移民「覺得自己屬於加拿大」
2025-09-09
加拿大公民研究院(Institute for Canadian Citizenship,簡稱ICC)周二(9月9日)發布最新報告指出,決定新移民是否留在加拿大的關鍵不僅是住房與經濟負擔能力,而是對未來的樂觀態度及對加拿大的歸屬感。
報告調查了近5000名新移民,結果顯示移民對未來的信心每增加1%,其選擇留在加拿大的可能性將提升28%;而歸屬感每提升1%,留居的可能性也會增加25%。
研究指出,歸屬感的衡量標準包括是否認同自己是加拿大人、是否感到被社會接納、對其他加拿大人的信任程度,以及是否相信加拿大能為家庭提供良好機會。
此外,安全感與穩定性提升1%,留居機率上升16%;經濟樂觀程度增加1%,則提升15%。
根據國會預算官(Parliamentary Budget Officer)數據,加拿大未來三年將減少約140萬人口,永久居民年度配額將從2024年的464,265人降至2027年的365,000人。屆時全國總工作時數預計將減少13億小時,導致國內生產總值下降1.7%。
根據ICC去年11月的另一份報告,加拿大每五名移民中有一人最終選擇離開;其中約三分之一的人在抵達後五年內就會離開。值得注意的是加拿大最優先引進的經濟類移民及法語移民,反而是離開比例最高的群體。
ICC行政總裁 Daniel Bernhard 表示,隨着聯邦政府計劃在未來三年削減移民目標,若不提升現有移民的留居率,將會影響國家經濟發展。
ICC呼籲聯邦政府制定針對性措施,包括加強新移民技能發展與勞動市場融合、推動社區建設,促進新移民家庭及與當地居民的互動及增加投資,提升新移民對未來的信心與對加拿大的歸屬感,讓新移民「覺得自己屬於加拿大」。
8.【加拿大】已獲永居身份應否入籍? 移民顧問:入籍意義非只為拿方便
2025-09-14
有華裔移民律師指出,對於移民而言,入籍絕不是終點,而是轉折點。新的身份要求我們反思:自己是誰,如何面對全新的共同體,而非單單只是拿個護照圖方便。
據加廣(RCI)報道,2015年,David以留學生的身份從中國來到加拿大。
他在2019年申請了加拿大永久居民(PR)身份,但因為疫情,申請被延遲,一直到2021年才拿到永久居民資格。而在符合入籍條件後,他立即提出入籍申請,並順利成為了加拿大公民。
他表示,一直把入籍當作一個目標,因為他在自己的出生地無法享受自由和公平的感覺,盡快入籍首先就是為了獲得自由。
David說:「入籍宣誓的一刻,我的心情很激動。這代表著我新的身份和新生活的開始。這代表著我過去多年的努力終於有了成果,宣誓讓我感到加拿大就是我的未來。」
成為加拿大公民之後這兩年,David的感覺是,加拿大護照給他帶來各種的便利,最為直接的是,與以前相比,前往很多國家旅行是免簽的,不需要繁瑣的程序。而在法律層面,公民身份讓他擁有投票權,可以參與國家政治,促使他花更多精力關注現實和時事。
他表示,在中國的時候,自己有過權益受到侵害的經歷,所以感覺在加拿大受到更多法律保護,這是他非常看重的一點。而且,他也有了更多可以申請的工作機會。
在加拿大生活了十年,David認為,北美也有本身的問題,例如近年出現的民粹和排外思潮,相對來說,加拿大比較和平友善。
但他認為,加拿大帶來的平等自由以及安全感,包括醫療、養老福利等,比中國還是好太多了。他自言不是一個貪心的人,但希望生活和權利能夠有所保障。
滿地可的華裔移民律師冉夷僑表示,如果說選擇成為加拿大人,第一步是先成為加拿大永久居民,那麼接下來,要不要入籍呢?這往往成為許多人的自我詰問。
那麼,入籍對於移民來說意味著甚麽?
冉夷僑說:「對於身份切換敏感的人來說,入籍意味著,一個重新定義我是誰的過程。這個過程是複雜的、差異化的。對於部份人來說,這是一種自豪的、積極的、主動的融入新國家的過程;但對於另一些人來說,可能會引發認同的危機,甚至形成內心的對立、掙札和衝突。」
冉夷僑解釋,在不少人眼中,入籍具有很高的工具性價值。有了加拿大公民的身份,就不用像永久居民那樣有居住義務的規定,可以更方便和自由地出入境,無拘無束。
加拿大護照位居世界免簽國家數最多排行榜的前列,公民身份賦予個人暢通無阻的世界通行證。
此外,本國一些特定的職業只對公民開放,因此附帶於加拿大公民身份上的優勢和機會,確實成為了不少人決定入籍的動力。
然而,對於移民來說,入籍的意義遠不止這些。正如在入籍儀式中,要宣誓效忠加拿大國王一樣,站在國家的角度看,入籍必然包含著對這國家某程度上的認同。
如果有的人僅出於工具性考慮而選擇入籍,那麼也很難在入籍後即時產生對這國家的深層認同。當然,他們有可能在往後的生活中,慢慢培養出對國家的歸屬感與認同感。
冉夷僑補充說,從法律層面說,新公民要履行公民的義務與責任,以第一身姿態實踐民主與自治。然而,要實現這一點,需要很多因素共同作用,從個人層面說,要願意學習共同體的歷史,願意參與公民實踐。從國家層面說,加拿大要對新公民的融入提供資源與支援,促進他們構建新的國家認同感。在這個意義上,對於移民而言,在法律、情感、認同等各方面,入籍絕不是一個終點,而是一個轉折點。新的身份要求我們反思:自己是誰,如何面對全新的共同體,如何與新的共同體互動?
資料來源: 加拿大星島
9.【美國】美國入藉試「太簡單」?或增加難度需作文寫「成為美國人的意義」
2025-0911
美國公民和移民局(USCIS)局長埃德洛(Joseph Edlow)上周四(4日)出席活動時表示,現行入籍考試過於簡單。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報道,特朗普政府計劃提高美國入籍考試難度,除提升及格門檻外,或增加作文題,作為加強審查歸化申請的最新措施。
綜合報道,埃德洛周四在華盛頓一場由移民研究中心主辦的活動中表示,現行入籍考試「太簡單」,讓一些本不符合資格的人透過「被指導」而獲得公民身分。他強調新考試不會「難到只有高學歷者才能通過」,但需更「具啟發性」,例如可能要求申請人撰寫一篇作文,說明成為美國人對他們的意義。目前申請人只需從100道考試題中回答其中10題,答對6題即可通過,並需展示基本英語能力。艾德洛批評這些題目如「說出兩個聯邦假日」、「說出一個政府分支」或「說出你所在州州長」等,標準過低,難以檢驗申請人是否真正對美國憲法有忠誠。
這項改革尚未立即推行,但與政府近期一系列措施相呼應。上周,USCIS宣布恢復調查申請人鄰居與同事的面談程序,此做法自老布殊政府時期已停止。艾德洛並表明,USCIS應定位為「執法機構」而非提供「客戶服務」,並宣稱要「向詐欺開戰」。USCIS同日公布將增設特別探員,與其他執法部門合作調查涉嫌詐欺的個案。艾德洛表示,這將有助確保制度完整性與國家安全。移民政策研究所專案主任、前移民與歸化局局長Doris Meissner批評說,這種做法反映出政府預設移民在「濫用制度」,這與USCIS設立初衷背道而馳,亦不符合實際情況。
資料來源:AM730
https://www.instagram.com/p/DObJ6n0DfCT/?igsh=MTBreTB2NDNqNm51aA%3D%3D
10.【澳洲】政府維持移民上限 有專家建議調整移民比例
2025-09-08
政府宣布將維持與去年相同的移民上限,移民人數的爭論再度出現。
政府上星期宣布將移民人數上限維持在去年的水平185,000人,並繼續將重點放在技術移民身上。
反對黨領袖利蘇珊(Sussan Ley)星期日於澳洲廣播公司的節目中表示,政府正主導一個「混亂」的移民制度,而移民總數正在對就業、基建與公共服務施加壓力。
利蘇珊此前曾表示移民數量「過高」,並於星期日再次聲稱政府「沒有做好基建的規劃」。
在關於澳洲移民水平的持續爭辯中,有專家建議調整技術移民與打工度假者的比例,或許能帶來改變。
澳洲國立大學教授甘倫(Alan Gamlen)指出,根本性問題必須解決,首先是大多數技術勞動力的增長其實是由臨時移民所推動。
他說「現行移民政策未能認證到這些移民群體的重要作用」,其中包括打工度假者、留學生與背包客。
「例如,背包客通常被認為只從事餐飲或農場勞動,但許多人其實也在技術崗位上工作。留學生與打工度假者的貢獻錯誤解讀,掩蓋他們對澳洲技術勞動力的實際貢獻。」
甘倫指出,當前的計劃並未為穩定的技術工人輸入渠道提供保障。
他指「雖然永久移民的名額上限每年是185,000人,但其中只有12%分配給境外技術申請者,大量名額被配偶、子女與家庭移民佔據」。
「這使得其他人,例如僱主擔保簽證申請者的名額過少。僱主擔保簽證的需求正在激增,而這群人一直能帶來最佳的勞動市場成果,但他們的數量卻受到限制,造成結構性失衡。」
甘倫認為應該更加側重於技術類簽證申請者,以確保澳洲的移民政策能更好地應對人口結構挑戰。
「我們承認這些建議需要額外資源,改革也需要時間。但我們必須把這件事做好,才能確保澳洲的移民政策更好地服務於國家的經濟與社會目標。」
根據澳洲統計局最新數據,截至2024年6月30日的12個月內,澳洲錄得淨海外移民人數達446,000人。
其中最大的一類移民是臨時學生,共207,000人。
教育部長祁雅(Jason Clare)在8月宣布,2026年國際學生名額將設定為295,000人,以「可持續」的方式控制增長。
前移民部副秘書長里茲維(Abul Rizvi)星期日接受SBS新聞採訪時,也同意澳洲某些體系正面臨壓力,但認為責任未必在艾巴尼斯政府。
他指「兩黨的互相指責於事無補。事實是,與基建、住房危機及公共服務壓力相關的問題,早已累積多年甚至數十年。利蘇珊在此期間大部份時間都是資深內閣部長之一。」
里茲維認為,澳洲確實在吸引技術型建築工人方面存在「問題」,這正在加劇住房短缺的壓力。
他指,兩大政黨都需要承諾,針對澳洲的移民制度進行更詳細的長期規劃,特別是在人口老齡化加重醫療系統壓力的情況下。
他說「如果你回看2019年的預算,在新冠疫情前,當時預測的人口規模本應大於現今水平。如果真是那樣,那時的基建規劃是甚或?是如何應對更大的人口? 」
資料來源:S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