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類

【每週移民快訊】彭博撐BNO簽證應維持5+1「根本不需要諮詢」? | 加拿大憑工廠代寫論文影響港人救生艇移民申請? | 美國「金卡」正式啟動?

點擊收睇: https://www.youtube.com/live/3r88O7Eoq2o?si=NkJulvMP13xSyuK-

 

  1. 【香港】中國大陸「考試移民」瞄向香港,引發DSE攻防戰
  2. 【英國】移民白皮書|彭博評論指BN(O)簽證應維持5+1  「根本不需要諮詢」
  3. 【英國】中產家庭正被迫基於恐懼而非事實做出重大人生決策
  4. 【加拿大】傳言救生艇計劃提早落閘 執政自由黨議員澄清流言不實
  5. 【加拿大】移民官AI化|移民律師揭草率審核致無理拒簽 問題出於倚賴科技
  6. 【加拿大】文憑工廠代寫論文假學歷 救生艇港人移民申請遭拒兩英大學被點名 IRCC審查政策受衝擊
  7. 【加拿大】加拿大2025年印度學生簽證拒簽率達80% 移民政策持續收緊
  8. 【美國】H-1B簽證費加至78萬元 白宮:僅影響新申請人
  9. 【美國】美國商務部長宣佈特朗普「金卡」簽證計劃正式啟動

 

 

有關任何「投資移民」、「海外升學」問題,請立即聯絡我們

+852 6227 2336

📱 https://wa.me/85262272336?text=詢問有關投資移民

📥 http://m.me/auragloballtd

立即追蹤我們的IG獲取更多投資移民資訊:auragloballtd

立即Follow我們的YouTube Channel:Aura Global

 

#移民 #升學 #移居 #移民英國 #移民加拿大 #移民澳洲 #移民美國 #香港人 #BNO #香港人移民 #加拿大 #新聞 #國際新聞 #英國新聞 #新聞直播 #新聞分析 #新聞討論 #英國移民 #英國 #移民新聞 #移民分析 #葡萄牙 #DSE #留學生 #移民日本 #歐洲 #移民專家Margaret #黃金簽證

 

 

 

 

1.【香港】中國大陸「考試移民」瞄向香港,引發DSE攻防戰

 

香港新一份施政報告將於周三(9月17日)公布,有傳媒引述消息稱,政府可能進一步放寬八所受資助大學招收非本地生的上限比例。

 

近年香港政府以「高才通」等計劃吸引新移民,政策允許新移民子女以「本地生」資格入讀資助大學,但隨之而來的中國大陸「考試移民」引發爭議。這一群體指的是一些中國大陸無意來港工作的「高才通」人士,為其子女安排參加相當於中國大陸高考的香港大學升學考試DSE,然後以「本地生」身份申請入讀香港八大。

 

港府早前已修改大學生資助門檻,受養人身份的新移民子女須居港兩年才有資格獲資助學額。在此之前,有香港學校被揭發涉嫌向從未在香港就讀過的學生提供「香港學籍」,以助其在深圳等地以香港「本地生」身份參加DSE考試並申請入讀香港八大院校。

 

BBC中文整理數據,採訪大學職員以及立法會議員,解釋這一現象的由來和未來走勢。

 

什麼是香港DSE考試?

香港中學文憑試(DSE)是香港六年制中學課程的評核,功能類似於中國大陸的高考,每年約4月開考,7月發放成績,作為大學錄取的成績依據。

 

考生分為兩種,分別為在註冊中學就讀的「學校考生」及「自修生」,並沒有限制考生的國籍、戶籍或所居地。

 

香港共有八間獲政府資助的大學,每年合共提供1.5萬個學士課程學額。本地

學生在四個核心科目——中文、英文、數學及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公社科)——及其他選修科目達一定要求,便符合資格可透過大學聯合招生辦法(JUPAS)申請本地資助的課程,每年學費約4萬多元,這一價格只相當於非本地生學費的1/4至1/3。

 

JUPAS申請人必須為本地學生,當中包括香港永久居民、單程證持有人,或以受養人簽證來港未滿18歲的學生等。教育局2024年初回覆立法會的提問表示,過去幾年,以文憑試成績入讀資助大學的學生比例,佔所有本地學生總數約八成。

 

中國大陸就讀的學生為什麼能考香港DSE?

中國大陸背景學生要報考香港DSE,一是要到香港註冊中學就讀,成為「學校考生」;否則須符合以下其中一項條件:曾應考文憑試,或在考試年份已足19歲,以「自修生」身份應考。若未符合上述條件,自修生可循特殊報考申請,須符合一定條件並通過考評局審批。

 

8月中旬,有港媒曝出中國教育機構與香港本地學校合辦DSE課程,有個案懷疑涉及「雙重學籍」問題,即香港本地學校向中國大陸讀書的學生提供香港學籍,被指是「借殼辦學」。香港教育局隨後成立「突擊巡查小隊」,並設立「舉報機制」打擊違規行為。

 

自2024年起,考評局還收緊自修生報考要求,如持非文憑試的學歷報考,須經特殊報考申請,提交指定表格及相關學歷證明文件,2024年及2025年中國大陸分別有約1170名及約2370名自修生經此途徑報考。

 

考評局向BBC中文表示,因近年申請個案大增,決定適當修訂2026年及以後文憑試關於特殊報考的申請安排及所需證明文件,加強核實與審批。

去年,一間深圳教育中心為一批大陸考生以自修生身分報考2025年的DSE,但因為未能夠提供官方辦學證明,大部分學生被考評局拒絕報告。該中心入稟申請司法覆核獲批,最終考評局改為批准報考,涉事機構則撤回司法覆核。

區先生(化名)在一間本地大學工作,熟悉院校收生情況。

 

他解釋兩者關連:中國大陸考生以自修生身份報考DSE,考評局或需逐個核查,「有一個不穩定因素,不確定考評局是否批准」,若不獲批,變相浪費備考工作;坊間機構聲稱能與香港中學掛鉤,提供學籍,「若然能夠跟學生保證,一定能為你報考DSE,那是否很不同?」

 

他分析這種做法的好處是,大陸學生毋須來港就讀,減省住宿開支,甚至保留大陸學籍,能兼顧高考及DSE。

 

 

中國大陸背景考生從何而來?

綜合傳媒報導及官方數據,自2022年各項人才計劃實施,2023年至2025年7月底逾12.6萬名18歲以下未婚及受養子女獲准來港。申請JUPAS的受養學生人數上升,由5年前的200人升至2024/25學年的1048人,升幅逾4倍;至2023/24學年,受養人獲資助課程錄取人數已倍增至185人。

 

高才通人才服務協會會長、香港立法會議員尚海龍向BBC中文表示,根據幾年的跟縱調查,有三分之二人才計劃來港者,其主要目標都是為了子女讀書。

 

上述區先生向BBC中文解釋,「一定是拿著香港身份證以及報考DSE,才能以JUPAS報名。」但據他了解校內部分收生數據,今年該大學至少有約40至50錄取學生雖是名義上JUPAS「本地生」,但屬於「完全大陸背景」——例如就讀的中學及過去曾參與的活動均在大陸,並不限於大灣區,甚至遠至北京、瀋陽,「他們不可能是來香港上課」,註冊資料或沒有本地電話號碼、採用中國大陸常用的電郵註冊,估計這批考生就是以自修生形式報考DSE。

 

他表示,過往只有零星同類個案,估計今年大幅增加與政府的高才通政策有關,質疑若這批受養人學生未曾來港讀書,「享用本地人身份去享受一個資助的大學學位,是不是公平呢?」

 

他亦指出,另一原因或是早年「雙非」學童回流。

 

「雙非」即父母是中國大陸居民,但因港出生而成為香港永久性居民,自2001年人數不斷增加,直到2012年「雙非」孕婦赴港產子被叫停。

前香港特首梁振英日前亦撰文表示,從明年開始的五年,共有15萬餘名年屆18歲的「雙非」可以香港永久居民身份報讀香港大學,認為要及早妥善處理相關議題。

熟悉教育事務的區先生認為,近年DSE連番改革,包括中文取消「聆聽及綜合能力」及「說話能力」試卷;通識科由「很本地」的內容,改為「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公社科),評級只有「達標」與「不達標」;就入學條件,數學科延伸部分(M1、M2)被大學視為選修科目,而中國大陸考生強項為數理科目。

「讓內地學生可以考是一個很重要的考慮。」他說。

 

港府正如何堵漏?

根據大學聯合招生辦事處資料,2022年至2024年的香港DSE申請人數不到4萬,惟今年突然增至約4.2萬人;過去三年獲得錄取資格的百分比一直約為40%,今年則跌至36.53%。

社會有聲音關注,「雙非學童」及受養人子女湧港報考DSE,一方面拉高成績,另一方面會影響本地資助學額。

不過,教育局日前發表文章,強調文憑試與俗稱「拉curve」(鐘形曲線)的制度不同,香港學生的成績不會受中國大陸自修生成績影響。文章又指,部分「雙非兒童」或許選擇留在大陸生活和就學,又或者在中小學階段已到香港就學,並沒有在將近適齡報考大學時,大量來港參與DSE以升讀香港院校的情況。

面對受養人子女的情況,教育局在今年7月底加入居港年期規定,要求持受養人簽證者申讀資助課程時須居港滿兩年,否則不能申請資助學費。新規定2027/28學年起實施,首年設過渡期,申請者只需符合一年居港要求。

過去曾經有受養人長居中國大陸,報讀大陸和本地學校合辦的課程,變相以「掛單」方式用本地生身分報考JUPAS。當局表示,新措施下即日來回會視作離港,將不符合居港規定。

如果受養人不符合居港年期,仍然是可以透過大學聯招報考學校,只是無法享受學費資助。立法會議員尚海龍表示,新政策出台,大部分高才亦滿意安排,認為本地大學主要誘因仍在,受養人仍然是「本地生」,只是讀書成本「貴了些」,預計日後政策再改動的機會不大。

據他目前估算,有不少於200名家長在新政策出台後立即帶子女來港叩門入讀本地中學,甚至會有零星家長擔心未能在質歷較好的中學插班,直接帶同子女來港先修讀補習社,以滿足居港年期要求獲取資助學額。

 

未來趨勢

在新政策下,受養人和「雙非」學童帶來的競爭仍在。

區先生認為,「多了人跟你競爭,入學的機會自然是小了,這個是很自然,我不明白為什麼會沒有影響」,而目前政府沒有規劃,亦無法規劃,「不知道明年有多少人考、有多少人爭大學」。

教育局發言人回覆BBC中文查詢時表示,政府進行人口估算(包括相應的學位估算)時,會考慮過往的趨勢和現行的政策,並一直有將「雙非兒童」包括在內。

區先生坦言,問題不在於招收「中國大陸背景學生」,院校按例是「擇優而錄」。「若然大學聯招的本地學額,最後是由中國大陸學生佔用,那我們的比例就改變了。」他認為最終有可能演變成「本地生變成少數,內地生是多數」。

自2024/2025學年開始,政府資助的專上院校非本地學生限額已從20%提升一倍至40%。

投考香港DSE的風氣近年進一步漫延至沒有香港身份證的大陸背景學生:即他們沒有香港身份證,無法參與JUPAS享有學費優惠。

本地大學職員陳小姐(化名)向BBC中文透露非本地生的收生情況:過去幾年僅有零星學生會採用DSE成績報考,近年此類學生則上升至10%以上。

熟悉另一間大學收生工作的何先生(化名)表示,在2024學年,約有200多名學生選擇以文憑試成績報考大學,2025學年以此形式的報考人數則倍增,急升至接近2000人。「他們不介意付出這一筆錢,也要來香港讀書。」

政策背後的考慮

教育資源是香港吸引新移民尤其是中國大陸移民的主要因素之一,對於香港政府來說,需要平衡「搶人才」帶來的正反影響:新人口帶來的資金、技術、消費和隨之產生的新就業機會,以及他們可能佔用的本地資源尤其是公共資源。

港府似乎頻頻出招應對人才政策帶來的影響,另一方面卻在繼續引進更多非本地生。

陳小姐分析,生育率下降導致收生不足,多間中小學已殺校,大專院校所獲得的資助與學額直接掛鉤,對於院校來說,「每一個學生就是錢」,某程度並不會在於學生是否來自「本地」,「在一個大趨勢、大環境的框架下,本地生不是優先事項」。

她亦質疑,目前的教學及宿位等資源能否應付如此龐大的學生人口,過去曾有中國大陸學生無法適應本地生活而輟學,但認為在目前政策下,處境最困難的是本地基層學生,因先天資源已不足,面對的競爭對手由本地名校學生,變為「與大江南北的同胞去比拼」,「他們可能會處於一個更加弱勢的環境」。

被問及高才通受養人子女是否爭奪本地生資源,立法會議員尚海龍表示,大學的目標就是希望招收更聰明、拔尖的學生維持學校聲譽,他指曾與大學招生負責人商討,對方稱「如果MIT和哈佛大學只可以在波士頓地區收生,會造成甚麼呢?它一定不可以成為全球知名大學。」

他又指,日後如果沒有「雙非」學生,加上本地少子化,原定的1萬5千個資助學額都可能無法用盡。

 

資料來源:BBC
https://www.bbc.com/zhongwen/articles/cn4lwn79k00o/trad.amp

 

2.【英國】移民白皮書|彭博評論指BN(O)簽證應維持5+1  「根本不需要諮詢」

2025-09-18

 

英國政府建議將永居門檻由5+1變成10+1,但仍未表態移英港人的 BN(O) 簽證是否受到影響,只承諾會在今年年底前進行諮詢。彭博新聞社發表署名評論文章,指 BN(O) 簽證計劃並非一般移民途徑,是因應「港區國安法」而推出,體現英國承擔歷史與道德責任,強調移英港人並非「不請自來」,若此刻「搬龍門」將重創英國國際聲譽,認為英國政府根本不需就 BN(O) 是否受影響作諮詢。

 

彭博專欄作家 Matthew Brooker 周四(18日)發表評論,題為《英國必須對港人信守承諾》(Britain Must Keep Its Promise to Hong Kongers)。文章指工黨政府為應對國內的反移民浪潮,擺出強硬姿態管控移民情況,但無論在人道層面,以至更廣泛的經濟與戰略利益,均造成附帶損害,包括影響逾16萬已透過 BN(O) 簽證計劃抵達英國的香港人。文章引述《移民白皮書》提到,英國國籍是特權而非權利,但文章認為有關描述並不適用於港人,因為 BN(O) 護照持有人本身已經是「英國國民」(British Nationals),答案是寫在其護照內。

指移英港人強積金可為英國帶來龐大經濟收

文章形容,BN(O) 護照本身具有特殊的歷史背景,是英國政府於1980年代設立,為1997年主權移交作準備,雖然持 BN(O) 護照的港人沒有居英權,但護照為他們提供了「保險」,而這項「保險」於2020年「港區國安法」生效後終於兌現。故此 BN(O) 簽證計劃並非普通的移民途徑,而是體現英國承擔歷史與道德責任。文章強調,移英港人並非「不請自來」,而是受英國積極鼓勵前來,並獲承諾5+1後可以永居及入籍。即使不熟悉法律也知道英國政府此刻「搬龍門」是非常荒謬及不公平。

文章續指,BN(O) 港人教育程度高於英國人平均教育水平,多達69%持大學學位或以上,專業人士比例亦很高,當中很多人甘願放棄香港的高薪厚職來到英國,是因為更重視自由的可貴;而且他們在英式制度下長大,英語在他們成長的環境是官方語言。文章形容移英港人一向自立,過往在香港也沒有享用到多少福利,所以他們並非英國社會的負擔。然而一旦移英港人被納入10+1,將對他們帶來實際的困難與經濟壓力,包括子女要以高昂的國際生學費在英國升讀大學,亦無法提早領取強積金;相反 BN(O) 若維持5+1途徑,估計在本屆國會任期結束前,就可為英國經濟帶來40億鎊(約422億港元)強積金收益。

英方若違背承諾勢成中共最有力宣傳武

文章指若 BN(O) 被納入10+1,不但損害英國的國際聲譽以至公信力,亦會成為中共的最佳宣傳武器,引證中共指「英國人不可信」、「香港人會淪為二等公民」的說法。文章又提到上周國會辯論中,內政部國務大臣羅偉思(Alex Norris)稱不會在《移民白皮書》諮詢結束前作出任何預設,但文章認為,BN(O) 簽證根本就毋須納入諮詢,強調香港人是因為堅守英國灌輸給他們的價值觀才受到中共打壓,英國有責任回報港人這份忠誠,立即確認 BN(O) 不受10+1影響。

資料來源:追新聞

https://thechasernews.co.uk/%E7%A7%BB%E6%B0%91%E7%99%BD%E7%9A%AE%E6%9B%B8%EF%BD%9C%E5%BD%AD%E5%8D%9A%E8%A9%95%E8%AB%96%E6%8C%87bno%E7%B0%BD%E8%AD%89%E6%87%89%E7%B6%AD%E6%8C%815%E5%8A%A01/

 

3.【英國】中產家庭正被迫基於恐懼而非事實做出重大人生決策

中產家庭正被迫基於恐懼而非事實做出重大人生決策。我們的個人財務維權者傑夫·普雷斯特里奇指出:這既殘酷錯誤又不道德。而最惡劣的是——我認為瑞秋·里夫斯正在享受這個過程

正如頂尖經濟學家所言,英國正走向比喻中的”廢墟墳場”。每日頭條新聞不斷重現四十九年前的噩夢:當時的工黨財政大臣丹尼斯·希利卑躬屈膝地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乞求紓困。隨著對經濟末日焦慮加劇,家庭正陷入懸而未決的財務癱瘓狀態,等待財政大臣將於十一月二十六日公佈的第二份預算案

在這個不祥之日臨近前,里夫斯除排除違反競選承諾調升所得稅、增值稅與國民保險稅(儘管工黨在大選後狡辯稱承諾僅適用於雇員國民保險稅,隨即調高了雇主稅率)外,斷然拒絕排除任何增稅措施。在我們領袖的社會主義烏托邦藍圖中,養老金、房產、儲蓄、資本利得、遺產稅……所有一切都可能成為徵收目標

隨著對民眾畢生積蓄可能遭受新一輪殘酷掠奪的猜測甚囂塵上,許多中產家庭被迫基於恐慌而非現實做出倉促且代價高昂的決定:因擔憂”土地稅”而推遲購房計畫,或因害怕印花稅調漲與資本利得稅擴圍而加速交易;年邁父母在遺產稅傳聞下提前將財富轉移給子女

最嚴重的是——正如我將說明的——當左翼智庫具影響力人士再次提議對免稅養老金提取額度實施殘酷限制後,出現破紀錄的養老金提取潮。這種玩弄民眾財務未來的行徑是不可原諒的罪孽,選民在二〇二九年——或許更早——絕不會遺忘。這既殘酷錯誤又不道德。荒謬的是,我認為里夫斯實際上很享受與選民進行這些扭曲的心理遊戲

工黨始終蔑視奮鬥精神,將其職責視為將”富人”(實為中產階級,因真正的富豪深諳避稅之道)的財富”再分配”給弱勢群體。同樣的不確定性也籠罩著英國企業——它們尚未從四月毀滅就業的國民保險稅調漲中恢復元氣。除美國科技巨頭為配合川普訪英近日宣布的投資外,幾乎所有經濟投資計畫都被擱置,直至企業主確信財政大臣不會在預算案中課徵更多稅負。坦率說,里夫斯的經濟無能令人難以置信

但我敢斷言,十一月預算案的核心必將是對個人財富的毀滅性打擊。企業大致能倖免於難。這解釋了為何里夫斯女士在填補五百億英鎊財政巨洞(其中多數是她諂媚工會及黨魁斯塔默放棄溫和福利改革所造成)時拒絕排除任何選項

去年此時,里夫斯同樣讓全民猜測其首份預算案將帶來何等財務血腥後果。導致臨退休人群因恐懼政策收緊而瘋狂提取免稅養老金。根據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最新數據,截至四月的年度內民眾從養老金帳戶提取破紀錄的一百八十三億英鎊免稅現金,較保守黨執政時期暴增百分之六十三。而事實上現行二十六萬八千二百七十五英鎊的免稅上限並未改變,意味許多人進行了不必要的提取,將免稅增值資產轉入應稅環境——正中財政大臣下懷

更悲慘的是,這個決定不可逆轉。一旦提取免稅現金就永久脫離養老金體系。對里夫斯而言這是惡劣但成功的增稅手段,對民眾卻是慘重財務損失。本次預算案前的民眾焦慮程度已突破歷史刻度——因國家財政狀況遠比工黨上台時惡化,令里夫斯更加鋌而走險。去年她聲稱要填補保守黨遺留的二百二十億英鎊財政黑洞(可能係虛構),今年確切數字必將倍增

隨著從戈登·布朗到尼爾·金諾克等工黨重量級人物敦促財政大臣通過取消兩孩福利上限等方式擴大支出,財源必須從某處攫取。要求政府量入為出顯然不現實,於是瘋狂猜測新稅種形式與課徵對象。如今專家呼籲終結這種極具破壞性的年度預算前猜謎遊

本月初,鳳凰集團養老金公司執行長安迪·布里格斯向《每日郵報》表示,財政大臣應澄清將對養老金課稅的傳言。他保守地指出這類恐懼”導致客戶做出最終證實為次優的決策”。完全正確。AJ Bell等財富管理平台呼籲建立”養老金稅收鎖定機制”,要求里夫斯承諾在本屆議會任期內不再變更養老金繳款稅務減免與免稅提取政策

該公司公共政策主管瑞秋·維希表示此舉將”提供民眾迫切需要的穩定性,使能自信規劃退休生活”。若財政大臣聽從建議——破天荒將勤勞民眾的財務利益置於粗糙政治算計之上——該有多好?然希望渺茫

 

資料來源: Daily Mail

https://www.dailymail.co.uk/debate/article-15108731/Middle-class-families-fear-JEFF-PRESTRIDGE-cruel-Reeves.html

 

4.【加拿大】傳言救生艇計劃提早落閘 執政自由黨議員澄清流言不實

2025-09-20

早前有香港人在加拿大意見領袖提出,香港救生艇計劃(Hong Kong Pathway)據稱將提早落閘,原定於2026年8月31日的截止日期將提早為2025年10月3日。傳言一度撼動在加香港人心。聯邦國會議員葉嘉麗就此發出聲明,指傳言完全不實。

葉嘉麗是自由黨華裔議員,出面澄清顯示執政自由黨政府對香港救生艇計劃的持續支持。

葉嘉麗於9月19日的公開信中指出,「聲稱香港救生艇計劃將於今天結束,此謠言完全不實。香港救生艇計劃依然有效,截止日期並沒有改變。加拿大繼續與香港人民站在一起,支持他們的人權與自由,並已採取多項措施以支持他們移民加拿大。」

她並呼籲港人透過移民、難民及公民部(IRCC)查詢官網,獲得確實消息。

不過,星島亦訪問有25年執業經驗的多倫多移民律師Daniel Kingwell,了解移民部(IRCC)是否有可能合法合理地提前終止「救生艇計劃」。律師回應指,理論上確實有此可能。

Daniel Kingwell解釋稱:「由於『救生艇計劃』屬於公共政策項目,並非載於《移民及難民保護法》(IRPA)之內,故移民部在開放或終止該計劃上享有相當大的酌情權。雖然法律上確實存在『合理期望』的概念,但該原則僅適用於程序層面,並不賦予申請人對公共政策計劃享有任何實質性權利。」

資料來源:加拿大星島

https://www.singtao.ca/7277289/2025-09-20/news-%E5%82%B3%E8%A8%80%E6%95%91%E7%94%9F%E8%89%87%E8%A8%88%E5%8A%83%E6%8F%90%E6%97%A9%E8%90%BD%E9%96%98++%E5%9F%B7%E6%94%BF%E8%87%AA%E7%94%B1%E9%BB%A8%E8%AD%B0%E5%93%A1%E6%BE%84%E6%B8%85%E6%B5%81%E8%A8%80%E4%B8%8D%E5%AF%A6/?variant=zh-hk

 

5.【加拿大】移民官AI化|移民律師揭草率審核致無理拒簽 問題出於倚賴科技

2025-09-20

多位移民律師和移民顧問表示,簽證被拒越來越常見,令人懷疑有關個案是否得到移民官員的充分和適當審查。他們關注到移民官只花幾分鐘匆匆閱覽文件,草率地作出一些複雜的決定。

據加拿大廣播公司(CBC)報道,多倫多移民律師貝利西莫(Mario Bellissimo)(下圖)發現類似的個案為數不少,例如在他經手的一宗個案中,官員以未附出生證明文件為由拒簽,但在他提交的文件中,明明已包括了出生證明書副本。

貝利西莫及一些移民服務專業人士均指,加拿大移民、難民及公民部(IRCC)使用電腦科技輔助移民官做決策,是問題的癥結所在。

前移民官:不可違反程序公義

IRCC承認開發了能加快處理申請的電腦程式,但否認這些程式會影響移民官審查的嚴謹性。移民部稱申請的最終決定權,始終由移民官把關。

移民部在聲明中強調:「是否符合申請要求,須由受過專業培訓的官員依據相關項目標準逐案評估決定。」

報道指,多位移民專業人士認為,部分移民官在未核查全部文件的情況下,就決定拒絕申請。

退休高級移民官、現任移民顧問博杜安(Annie Beaudoin)(下圖)指出:「拒簽決定絕不能違反程序公正性,因此官員必須審閱個案中的每份文件。」

她說,近期的證據卻顯示,有些官員沒有這樣做。

移民官有趕配額壓力

移民部正面對大量個案積壓的巨大壓力,某些個案甚至需要數年才能完成處理。

移民部7月底公布的數據顯示,其系統內積壓了超過220萬份申請,當中逾90萬份已超出處理時限,被列為積壓個案。

博杜安表示,她在2004年入職移民部時壓力小得多,但2018年退休時,管理層開始定期提醒官員要在時限內完成特定的個案配額。

她認為官員在處理速度方面受到壓力,令工作的質素被忽視。

系統自學分析  官員做最終決定

2018年,移民部開始採用名為高級數據分析的電腦模型將個案分類,以助官員判定資格。該系統聲稱可把處理速度加快87%。

移民部解釋,高級數據分析系統運用「機器學習技術」找出規律,但強調電腦分析不會建議拒簽,只有真人官員根據自己的審核,才可作出這些決定。

在審核程序中,移民部另外開發了一套名為Chinook的電子表格,供審核員同時審查和批准或拒簽多宗個案。該工具為官員提供標準的措辭模型,以助闡述其決定依據。

移民部稱,Chinook並不使用人工智能技術,也不進行決策或提供建議。

移民律師貝利西莫對此表示擔憂。他曾就移民部使用的新科技向國會議員提交意見書,認為有關科技可能導致官員遺漏或草率處理申請個案。

他指出,部分帶有時間紀錄的裁決文件顯示,官員僅花了幾分鐘來審閱個案,這情況遠稱不上時間充分。

他表示:「這無法建立移民系統應有的公信力,無法讓人相信我們是以公平透明的方式來處理申請。」

越幫越忙  不合理裁決激增

溫哥華移民律師陶維(Will Tao)(下圖)表示,擔憂官員利用Chinook系統來大批處理個案,對多宗申請給出相同答覆。

移民部內部文件顯示,官員可通過Chinook同時處理多達150份申請。

陶維表示:「這種對個別個案以批量化、一刀切式處理的做法,對系統造成了負面影響。」

陶維認同移民部指科技沒有影響官員做決定的說法,但他認為這些科技確實改變了做決定的過程,而兩者的界線相當模糊。

博杜安表示,她在過去一年擔任移民顧問工作期間,發現部分客戶被拒簽的原因令人難以置信。

她舉例說:「某份工作簽證的申請被駁回,理由是指申請者僅提交了一份就業文件;但事實是已提交了多份。」

 

加拿大移民律師協會(Canadian Immigration Lawyers Association)在8月13日向移民部發公開信寫道:「我們認為,當局引入自動化分析工具輔助決策者,直接導致缺乏意義或不合邏輯的裁決激增。」

移民部回應,將繼續使用電腦工具輔助官員工作,並已評估相關影響,認為科技對促進移民部系統的現代化至關重要

資料來源:加拿大星島

https://www.singtao.ca/7276842/2025-09-19/news-%E3%80%90%E7%A7%BB%E6%B0%91%E5%AE%98AI%E5%8C%96%E3%80%91%E7%A7%BB%E6%B0%91%E5%BE%8B%E5%B8%AB%E6%8F%AD%E8%8D%89%E7%8E%87%E5%AF%A9%E6%A0%B8%E8%87%B4%E7%84%A1%E7%90%86%E6%8B%92%E7%B0%BD+%E5%95%8F%E9%A1%8C%E5%87%BA%E6%96%BC%E5%80%9A%E8%B3%B4%E7%A7%91%E6%8A%80-st-topic/?variant=zh-hk

 

6.【加拿大】文憑工廠代寫論文假學歷 救生艇港人移民申請遭拒兩英大學被點名 IRCC審查政策受衝擊

2025-09-19

加拿大專門為香港居民設立、俗稱「加拿大救生艇」的移民快速通道項目,近期被揭發遭系統性濫用。多份聯邦法院判決書顯示,部分申請人通過「文憑工廠」或「代寫產業」取得學位證書,從而滿足移民資格,多宗申請因「虛假陳述」被拒。

這種情況的出現,令移民部(IRCC)現行的學歷審查政策受到衝擊,有學者及移民顧問認為,目前只針對香港人救生艇的學歷審查,是否亦應擴大到其他移民途徑。

面試問題「幾乎完全答錯」

根據CBC新聞調查,在至少7宗聯邦法院案件中,申請人因學歷或申請文件真實性遭到質疑。移民官員在面試時發現,包括一些申請人聲稱持有碩士或文憑,但對所學專業內容幾乎毫無了解;有申請人提交的畢業論文時間與畢業日期同在一天,引發官員懷疑其真實性;部分申請人面對基本問題「幾乎完全答錯」,甚至無法解釋課程的主要知識點。

法院文件顯示,這些申請人大多持有來自香港某些院校與英國大學合作開設的學位項目。移民官員質疑這些項目存在「學歷速成」的問題,甚至懷疑論文為代寫。

2020年,中國實施《港區國安法》,引發香港大規模抗議,加拿大政府隨後宣布,為香港居民提供特殊移民通道。時任移民部長馬守諾(Marco Mendicino)稱,此舉旨在幫助香港年輕人來加工作與生活。

根據計劃,香港救生艇計劃的申請人,必須在過去10年內取得加拿大學歷,或擁有加拿大認可的國際學位,以吸引高學歷人才。

早在2022年,《南華早報》已揭露香港存在移民中介,以數千美元提供「速成碩士」方案。中介承諾代為完成所有作業和論文;確保學生能順利畢業;相關學位可滿足加拿大移民要求。

報道點名英國Anglia Ruskin University與University of Chichester開設的課程涉及其中。

University of Chichester表示,已終止與一間香港院校的合作,強調不容忍任何違反學術誠信的行為。Anglia Ruskin University則稱,從未與移民中介合作,若有人濫用校名招生,將採取法律行動。

發展成數十億美元灰色市場

卡加利大學教育教授伊頓(Sarah Eaton)表示,此事反映出加拿大學術體系在移民審核中的漏洞。她警告,在全球所謂「文憑工廠」與「代寫產業」已發展成數十億美元的灰色市場。學生只要付錢就能獲得一紙文憑,但缺乏真正的學習成果。

加拿大在應對學術造假方面明顯落後;相比之下,澳洲已立法禁止代寫,並將提供代寫服務列為刑事罪行。英國也頒布法律,嚴打學術不端服務。加拿大則缺乏專門法律,只能依賴學校和移民官的個別判斷。

加拿大移民局(IRCC)未對個案發表評論,但強調:「新規允許對引導移民申請人作虛假陳述的中介罰款,最高可達150萬元。」

移民律師梅倫斯(Steven Meurrens)則指出,移民官通常不會大規模質疑申請人學歷,「這類嚴格審查目前僅限於香港特殊項目,但是否會推廣到其他類別的移民申請,仍然未知」。

專家普遍認為,雖然目前涉案人數不算龐大,但問題已引發對加拿大移民制度的質疑。

如何在吸引真正高學歷人才與防止學術造假之間找到平衡,將成為未來移民政策的核心挑戰。

伊頓警告:「一旦學歷真實性廣受懷疑,不僅影響個別申請人,也會動搖整個高等教育和移民體系的公信力。」

 

 

資料來源:加拿大明報

https://www.mingpaocanada.com/van/htm/News/20250919/vaa1h_r.htm

 

7.【加拿大】加拿大2025年印度學生簽證拒簽率達80% 移民政策持續收緊

2025-09-05

-長期以來被視為最歡迎國際學生的加拿大,正以多年未見的速度收緊留學大門。加拿大移民、難民及公民部(IRCC)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學生簽證申請拒絕率已達62%,較去年的52%顯著上升,更遠高於早年40%的平均水平。

對全球眾多學子而言,這些數字不僅是文書工作的挫折,更標誌著加拿大正在重塑其國際教育政策。

十年來最高拒簽率

IRCC記錄顯示,當前拒簽率已創十年新高。據報導印度申請者受影響最為嚴重,拒簽率高達80%。雖然未公佈完整國別數據,但教育媒體《Pie News》指出,拒簽潮的影響已波及亞洲、非洲等多地。

 

據越南快訊網數據,2024加拿大接收的100多萬國際學生中,印度佔41%,中國佔12%,越南則超過1.7萬人。

 

政策收緊背後原因

移民專家認為,拒簽率飆升源於國內住房短缺、對學生經濟能力質疑等社會關切。「IRCC明顯加強了學簽申請的審核力度,」加拿大學簽支持平台BorderPass副總裁喬納森·舍曼向《Pie News》表示。

去年12月,加拿大將最低資金證明要求提高一倍至20,635加元(約1.5萬美元)。留學咨詢機構ApplyBoard透露,申請人還需提交清晰的學習計劃與零誤差證明文件。

名額縮減與條件趨嚴

2025年加拿大計劃簽發43.7萬份學習許可,較去年減少近10%。據越南快訊網報道,其中7.3萬份預留研究生,24.3萬份面向本科生及其他項目,12萬份供學齡兒童及續簽使用。

畢業工作簽證條件也同步收緊:

  • 大學畢業生須提供B2及以上級別英語/法語成績
  • 學院畢業生需達到B1級別
  • 轉讀未認證課程者將失去畢業工簽資格
  • 曾為14國學生提供免資金證明快速通道的「學生直達流」項目已被取消

數據背後的緊縮現狀

2024年加拿大僅簽發267,890份新學簽,較IRCC原定目標減少近10萬份,同比暴跌48%。自2024年首次設定國際學生上限後,今年配額再縮減10%。

截至2025年6月30日:

  • 546,562人持單獨學習許可居留
  • 312,010人同時持有工作與學習許可

對學生與高校的雙重衝擊

對學生家庭而言,政策突變造成經濟與精神雙重壓力。數月準備的材料與資金證明可能瞬間化為泡影。依賴國際學費的高校則面臨未來招生的重大不確定性。

料來源: Business Standard

https://www.business-standard.com/immigration/canada-rejects-80-indian-student-visas-in-2025-amid-stricter-rules-125090500255_1.html

8.【美國】H-1B簽證費加至78萬元 白宮:僅影響新申請人

2025-09-21

美國宣布將H-1B技術工人簽證的申請費大幅加至10萬美元(78萬港元)後,各大企業呼籲持有該簽證的員工逗留美國。白宮上周六(20日)澄清,新收費僅影響H-1B簽證新申請人。

H-1B簽證要求申請人最少擁有學士學位,適用於企業難以招聘的高技能人才職位。現任第一夫人梅拉尼婭(Melania)及Tesla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均透過H-1B簽證赴美。

外界屢次批評計劃引入海外IT人才,而這些工人通常願意接受僅6萬美元(約46.8萬港元)的年薪,遠低於美國科技人才一般達10萬美元以上的年薪。

白宮上周五(19日)發布公告,批評有人濫用H-1B簽證計劃,以低薪、低技能的勞動力取代而非補充美國工人,違反該計劃引入臨時工到美國從事附加高技能工作的初衷。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發布命令,宣布對H-1B工作簽證徵收10萬美元費用,定於周日(21日)生效。上述收費遠高於以往約1,500美元(約1.2萬港元)的收費。

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曾表示,將按年向企業收取上述費用。

路透社報道,微軟(Microsoft)、摩根大(JP Morgan)和亞馬遜(Amazon)等大企業,都有僱用大量持有H-1B簽證的員工,在華府發公告後均建議持有H-1B簽證的員工逗留美國。

白宮發言人萊維特(Karoline Leavitt)翌日於社交平台X(前稱Twitter)發文,試圖釋除外界疑慮,包括否認每年徵收10萬美元簽證費,澄清此為一次收費。

她表示新收費僅適用於新簽證申請人,而非續簽人士或現有簽證持有人。她強調,H-1B簽證持有人可如常離境和重新入境美國,不會受公告的影響。

美國公民及移民服務局(USCIS)同日稍後時間發布備忘錄,強調特朗普宣布的新收費僅適用於尚未提交的H-1B簽證申請個案。

白宮同日亦發布一份情況說明書,表示如符合國家利益,華府將根據具體情況允許H-1B簽證申請人豁免10萬美元的費用。

根據白宮的數據,持有H-1B簽證的 IT工人比例已從2003財年的32%升至65%以上。

  1. H-1B簽證概述

H1B簽證是美國為吸引外籍專業技術人員而設立的非移民工作簽證,旨在讓美國雇主招聘需要高度專業知識的教育背景的外國人才。它要求申請人通常需要至少擁有學士學位,並且從事的職位必須被認可為”特殊專業性工作”(Specialty Occupation)。

常見的H-1B職業領域包括IT、工程、金融、會計、醫療保健、建築、法律和管理咨詢等。該簽證具有”雙重意圖”(DualIntent),允許持有人在申請簽證的同時有移民傾向,這意味著你可以正在申請綠卡而不會影響你的H-1B身份。

  1. 申請資格要求

對僱員的要求:

  • 擁有美國或外國認可的學士或更高學位
  • 從事的職位必須與所學專業高度相關
  • 持有有效的專業執照(如果職位需要)

注意:如果你是企業主或擁有公司控股權(超過50%),你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公司為自己申請H-1B簽證(稱為”自雇H-1B”),但需要滿足更嚴格的要求

對雇主的要求:

  • 必須是美國註冊且有實際業務的公司
  • 需要證明職位空缺的真實性和對專業人才的需求
  • 承諾支付不低於現行工資標準(Prevailing Wage)的薪水
  • 向勞工部證明雇用外籍員工不會影響美國工人的工作條件
  1. 現行工資標準(Prevailing Wage)

這是H-1B申請中的一個關鍵要求,指在你工作所在地、從事相同或相似工作的工人的平均工資水平。雇主支付給你的工資必須高於以下兩者:

  • 公司內部其他類似資格員工的工資;或
  • 該地區該職位的現行工資標準

現行工資標準根據職位類別和工作地點確定,分為4個等級(Level 1-4),取決於職位複雜度和所需經驗。你可以在FLCDatacenter.com查詢具體職位的現行工資標準。

資料來源:HKET

https://inews.hket.com/article/4012182/%E7%BE%8E%E5%9C%8B%EF%BD%9CH-1B%E7%B0%BD%E8%AD%89%E8%B2%BB%E5%8A%A0%E8%87%B378%E8%90%AC%E5%85%83%20%E7%99%BD%E5%AE%AE%EF%BC%9A%E5%83%85%E5%BD%B1%E9%9F%BF%E6%96%B0%E7%94%B3%E8%AB%8B%E4%BA%BA?mtc=20041

 

9.【美國】美國商務部長宣佈特朗普「金卡」簽證計劃正式啟動

美國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宣佈,由美國總統特朗普推出的「金卡」簽證計劃已正式生效。該計劃規定個人支付100萬美元、企業為僱員擔保支付200萬美元即可獲得美國永久居留權。

盧特尼克強調,「金卡」計劃旨在重塑美國移民政策,優先保障美國公民利益,只允許那些能增強美國經濟實力並創造就業機會的個人和企業參與。

盧特尼克在X平台發文闡述了金卡獲取標準,指出所有申請人都需通過國土安全部的嚴格審查。「特朗普金卡現已正式啟動。個人支付100萬美元即可獲得特朗普金卡——在美國創造就業和創辦企業。企業支付200萬美元可為一名員工購買企業版特朗普金卡。該卡歸企業而非個人所有,可付費轉讓給其他員工。所有申請人都需經過國土安全部嚴格審核,並支付1.5萬美元申請費。」

盧特尼克表示,這項新簽證計劃將取代現有的「多元化簽證抽籤計劃」。他認為現行計劃僅單純吸引人口,而新計劃「不會擴大移民規模,它將取代像多元化抽籤這樣存在缺陷的簽證類別——這些計劃非但未能吸引原本預期的高收入人群,反而在削弱美國實力」。

「新計劃將引進那些能增強經濟實力、創造就業機會、投資美國市場同時減少財政赤字的個人和企業。特朗普金卡使我們的移民體系回歸真正宗旨:優先服務美國人民。」

特朗普政府推出的這項高端移民計劃面向全球富豪群體,通過昂貴的「金卡」提供美國永久居留權,預計可為美國財政部帶來數十億美元收入。

根據金卡計劃,個人申請人需支付100萬美元(約合850萬盧比)獲得永久居留權,企業為僱員擔保則需為每人支付200萬美元。該計劃將取代現有EB-1和EB-2兩類職業移民綠卡,首期開放8萬個簽證名額。

金卡持有人將被歸類為「特權永久居民」,享有在美國永久居住和工作的全部權利,包括獲得公民身份的途徑。

資料來源:The Economic Times

https://economictimes.indiatimes.com/nri/migrate/us-commerce-secretary-says-trumps-gold-card-visa-program-officially-live/articleshow/124023167.cms?from=md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