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移民快訊】救生艇永居申請15個月仍未有? 加拿大港人揭多個政策漏洞? | 倫敦大學超發簽證配額? 國際學生陷困境? | 澳洲技術移民陷? 90名中國人遭騙千萬澳元?

點擊收睇: https://www.youtube.com/live/tvC5jdtyptQ?si=IjUUpG4_rsgp2oxn

 

  1. 【香港】教育雞棚|內地補習社湧港 未領牌教局難管 目標14萬優才子女 100小時課程預繳5萬
  2. 【香港】中國增K字簽證 網民憂印度人搶飯碗:弄成歐洲這樣就是歷史罪人
  3. 【日本】日本推新規收緊外資購買房地產 買家須申報國籍 政府可緊急介入
  4. 【英國】六分鐘恐怖襲擊:曼徹斯特猶太會堂事件全記錄
  5.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超發簽證配額 國際學生陷困境
  6. 【英國】車輛稅制重大變革 工黨政府被敦促推行每英里9便士道路收費
  7. 【德國】德國2024年歸化人數創新高 逾1萬人獲公民身份
  8. 【葡萄牙】全球10大最適合退休國家 葡萄牙居榜首 海外退休前必思考的3個問題
  9. 【葡萄牙】葡萄牙旅遊業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有望達到22%
  10. 【美國】美國H-1B簽證費暴漲 中國推K簽證加入全球科技人才爭奪戰?
  11. 【加拿大】港人圓桌會議分享永居申請積壓困境 揭多個政策漏洞
  12. 【加拿大】「我們再也無法建造人們負擔得起的住房」:溫哥華房地產市場警訊,2,500間公寓滯銷
  13. 【加拿大】聯邦法院移民案件「異常」激增 首席法官警告司法可及性面臨挑戰
  14. 【澳洲】澳洲技術移民陷阱 90名中國人遭騙千萬澳元

 

有關任何「投資移民」、「海外升學」問題,請立即聯絡我們

+852 6227 2336

📱 https://wa.me/85262272336?text=詢問有關投資移民

📥 http://m.me/auragloballtd

立即追蹤我們的IG獲取更多投資移民資訊:auragloballtd

立即Follow我們的YouTube Channel:Aura Global

 

#移民 #升學 #移居 #移民英國 #移民加拿大 #移民澳洲 #移民美國 #香港人 #BNO #香港人移民 #加拿大 #新聞 #國際新聞 #英國新聞 #新聞直播 #新聞分析 #新聞討論 #英國移民 #英國 #移民新聞 #移民分析 #葡萄牙 #DSE #留學生 #移民日本 #歐洲 #移民專家Margaret #黃金簽證

 

1.【香港】內地補習社湧港 未領牌教局難管 目標14萬優才子女 100小時課程預繳8.5萬2025-10-02

 

最新《施政報告》提出教育發展藍圖,加大推廣中學文憑試(DSE)國際認受性;內地教育中心早已看到商機,近月集體殺入香港,教育局亦難徹底監管。本報發現多家內地教育中心大舉南下招生,對象主要為居港14萬名優才的子女,其中內地知名的「犀牛國際教育」,坐落尖沙咀甲級商廈,100小時課程索價高達8.5萬元,竟需求甚殷。至於另一家早前被本報踢爆、有意來港開設私校的知名「威學一百」,近日低調變陣,以補習社方式落戶旺角密密招生。本報一連兩集,審視內地多家院校「踩界」操作,源自香港教育政策轉向、短時間帶動龐大內地生插班需求,卻讓投機者有牟利空間。

 

近月大批教育中心攻港,其中「犀牛國際」在內地各城市設有30多間分校,在社交媒體標榜於「尖沙咀海港城頂級校區」開業,主打為內地來港精英家庭,提供線下全科輔導服務。

 

尖沙咀甲廈神秘經營

記者根據聯絡電話向「犀牛國際」負責人查詢,並自稱是「優才計劃」內家庭,有一名就讀中五、持受養人身份的子女近日來港插班,希望可以「補底」。自稱香港校區顧問的范老師見狀即熟絡地招呼,並大拍心口保證:「我們這邊有香港各個學校的孩子,放學後都直接來我們校區補習和寫作業。老師都是有多年教學經驗,且對香港體系非常了解。」

 

范老師其後相約記者到「犀牛國際」總部詳談,總部位於尖沙咀海港城對面、新港中心的寫字樓層。

 

范老師帶領記者進入內部參觀,並提到這所「留學諮詢公司」提供教育輔導及補習服務,期間多名身穿便服及校服的學生進出課室。她指出,「我們在香港開了一陣子,每天學生人數有20人。傍晚5、6點的時候更熱鬧些。之後我們會籌備在銅鑼灣開分校,明年就會開幕。」

 

及後,她再於小房間與記者詳談補習課程內容及收費。范老師說,一般從內地轉校插班來港的學生,英語及數學都有問題,故建議主攻上述兩科。至於上課模式,學生可選擇「一對一」或「小班」。英語課採全英教學,聽、說、讀、寫無一不包,同時會整理英語單詞表讓學生複習,「我們知道有些學生上課很難專心,如果家長要求收起手機,我們都可以客製化照辦。」

 

談到收費,范老師指「一對一」補習是每小時850元,如果多科同補就建議揀選「課包」,課程設計長達3個多月,60小時收費44880元;另100小時「課包」則需8.5萬元;若一筆過預先繳付,可享有69800元的優惠價。記者按「香港補習導師會」所列的學費參考比較,中五「一對一」補習每小時「公價」收費僅由200元至500元不等。換言之,「犀牛國際」所收學費,最高偏離市價逾3倍。

 

到底怎樣的補習課程,可以索價高達3個月8.5萬元?記者追問下,范老師解釋,其補習社老師均來自「港三英語專業的研究生,都是總部能上排名榜的金牌教師」,另外再會配備3位助教老師,在學生後續學習期間負責跟進進度,以及隨時解答疑問。學生補習竟然有專業星級團隊貼心跟進,然而師資是否如其所述,目前無從稽考。惟可以肯定的是,教育局難以完全杜絕灰色操作。

「犀牛國際」不在教局名單內

 

其一,根據《教育條例》,任何一間院校、組織或機構,一天內向20人或以上授課,或同時向8人或以上授課,便會定義為學校,須作註冊或臨時註冊,否則即屬犯罪,最高可被罰款25萬元及監禁兩年。「犀牛國際」的范老師曾指出,每天學生人數有20人,然而翻查教育局「提供非正規課程私立學校」學校搜尋名單,不論是以其公開展示的名稱抑或地址,「犀牛國際」均不在教育局名單之列。

 

其二,《教育規例》列明,除非獲教育局常秘書面准許,包括提供補習班、語文及電腦等教育課程的「非正規私校」,須就課程費用總額,按月平均計算及每月收費,不能要求家長一次過預繳全部費用。

 

校方堅稱合法 與職員說法矛盾

根據「犀牛國際」香港校區的公司登記所示,該公司股東為李現偉及趙麗芳,前者為內地「犀牛國際」創始人,於復旦大學本科畢業,並獲得中歐商學院MBA全額獎學金,後者則報稱為犀牛教育人力資源經理。

 

「犀牛國際」回應本報謂,香港校區嚴格控制每天學生人數及任何時間同時在校學生人數於《教育條例》法定人數以下,公司不屬於經營學校,故暫不必申請正式或臨時補習社牌照。這說法與范老師所講的每天學生人數不符,對此校方僅堅稱「相關情況不存在」。教育局回應,一直以風險為本的方式監管提供非正規課程的私立學校。如收到相關投訴,會按既定機制突擊巡查及作出跟進。如發現學校有違規情況,教育局會發出勸喻信或警告信,勒令學校短期內作出改善;如違規情況嚴重,教育局會向學校作出檢控。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朱國強明言,家長應報讀獲教育局註冊的教育中心,要求校方提供並細閱課程單張,了解費用、上課時間與地點、退款政策與程序等詳情,藉以保障子女的學習質素及人身安全。

 

資料來源:信報

https://hk.finance.yahoo.com/news/%E6%96%BD%E4%BF%8A%E8%BC%9D%E7%A8%B1%E7%84%A1%E8%AD%89%E6%93%9A%E9%A1%AF%E7%A4%BA%E9%9B%99%E9%9D%9E%E5%AD%B8%E7%AB%A5%E5%B0%87%E6%96%BC%E9%81%A9%E9%BD%A1%E5%85%A5%E8%AE%80%E5%A4%A7%E5%AD%B8%E6%99%82%E6%B9%A7%E6%B8%AF%E5%8D%87%E5%AD%B8-142723618.html

 

2.【香港】中國增K字簽證 網民憂印度人搶飯碗:弄成歐洲這樣就是歷史罪人

美國政府大幅上調H-1B簽證費用至10萬美元之際,中國旨在吸引外國青年科技人才的K簽證則將在10月1日生效。兩國人才政策受到國際媒體關注,也在中國民間引發爭議。

中國國家移民管理局8月14日在官網公告,在普通簽證類別中新增K字簽證,發給入境的外國青年科技人才。相較於現有的12類普通簽證,K字簽證將在入境次數、有效期、停留期方面為持證人提供更多便利。持證人入境後,可從事教育、科技、文化等領域交流及創業、商務等活動。

就在中國推出K字簽證幾周後,美國政府宣佈對H-1B工作簽證徵收高達10萬美元申請費。

H-1B簽證允許美國公司從國外聘用具備高度專業知識的外籍員工。此前的申請費用包含基本申請費、反詐騙費用等,介於2000到5000美元之間。在新規下,9月21日之後提交的所有新H-1B申請一般都需支付10萬美元。

統計顯示,受此次簽證費用上漲影響的最大群體是印度人;印度人去年佔美國H-1B簽證核准者的71%,中國人則以11.7%位居第二。

中美人才政策一放一收?

地緣戰略公司首席策略師費勒對路透社形容,美國的H1-B費用調整,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而中國宣佈K字簽證的時機則非常「精妙」。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在9月22日的例行記者會上回答相關問題時說,對美國的簽證政策不作評。他隨即話鋒一轉:「中國歡迎全球各行業各領域的優秀人才來到中國、紮根中國,共同推動人類社會不斷進步,也成就個人事業的發展。」

一些印度媒體也對中美兩國人才政策走向進行大篇幅報道,認為中國正敞開大門。 《今日印度》(India Today)就報道稱,印度的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人才和學生面臨嚴酷現實:美國曾是很多人發展職業生涯的默認目的地,現在日漸變得敵視,而中國的大門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敞開了。

《印度時報》(Times of India)則報道,美國簽證費用上漲引發IT專業人士和企業擔憂,在這種不確定性背景下,被稱為「中國版H-1B簽證」的中國K字簽證正成為頭條新聞。報道指K字簽證靈活,且無需僱主擔保。

中國移民局公告顯示,K字簽證僅對年齡和教育背景或工作經歷有特定要求,但不要求在中國國內有聘用或邀請單位,申辦流程也將更為便利。相比之下,H-1B不僅需要僱主贊助,還受每年8萬5000個名額限制的抽籤機制影響。

中國網民投訴K字簽證

上述印度媒體報道被中國媒體轉載後,卻引發一些中國網民的擔憂:印度人盯上中國的工作機會了?有網民表態「不歡迎印度人來」,還有網民對印度人使用歧視性稱呼。

擁有近188萬粉絲的微博大V「盧克文」發帖稱,中國應該謹慎給外國人發放K字簽證,「中國絕不能成為移民國家,誰把中國弄成今天歐洲這樣,那就是歷史的罪人」。

根據中國移民局8月對新簽證政策的解讀,K字簽證簽發給從境內外知名高校或者科研機構的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學科領域專業畢業,並獲得相應學歷學位證書(學士學位及以上),或者在上述機構從事相關專業教育、科研工作的外國青年科技人才。但具體條件和要求將在中國駐外使領館網站公佈。

郭嘉昆星期一(9月29日)在記者會上回答提問時重申:「關於申辦K字簽證的具體事宜,請關注中國駐外使領館即將發佈的相關信息。」

政策解讀中對「學士學位及以上」學歷的規定,讓部分中國網民質疑:外國的本科生就好麼?軍事博主「飛棉花絮」則說,目前政策中的「知名高校或科研機構」尚無明確列表或認定標準,需繼續觀望細則。「如果出現門檻過低,相關條款不明晰,這就給人為操作創造了巨大的空間」。

此外,政策中所說的「不要求國內有聘用或邀請單位」,也讓網民認為,外國人有「超國民待遇」,因為中國人要在特定城市落戶,都要先在當地找到工作。

在問答網站知乎上,還有用戶貼出如何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遞交法律審查建議。小紅書上也有網民貼出對新簽證政策的投訴。

中國官媒《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在星期一發多條微博評論此事。胡錫進說,K字簽證還沒開始落地執行,很多人的反對聲就起來了,在全球經濟情況不好、缺工作的情況下,很正常。

他認為,中國不會「放大量低端移民進來」。「我相信,整個外交系統,中國駐世界各地的使領館現在都聽清楚了國內互聯網上的擔心,他們沒有意願放一群庸才進來,給就業本已緊張的中國社會添堵」。

他也「安撫」網民稱,印度大學、科研機構不如中國,因此中國駐印度使領館「原則上不能輕易給他們(印度)的畢業生發K字簽證」。

胡錫進認為,到中國的外國人不是太多了,而是還不夠,還未恢復到2019年的水平。「中國目前的簽證有10多種,增加一個K字簽證,專門針對外國青年才俊,幾乎沒有可能造成外國人入境中國的失控。」

K字簽證吸引力有多大?

從外國人的角度來看,中國的K字簽證仍缺少許多關鍵細節,例如人才是否有財政激勵、中國是否有足夠的就業機會,持簽證者是否能得到一定的就業支持、官方是否能提供長期、永久居留或家屬擔保政策等,官方都尚未作出詳細規定。

路透社報道指出,與美國不同,中國極少向外國人提供公民身份。美國目前有逾5100萬移民,佔總人口15%;而中國境內的外國人數量僅約100萬,不到人口的1%。

美國 《紐約時報》也指出,儘管中國的政策姿態足以讓外界感覺中國正朝更加開放的方向前進,但中國在吸引外國人才方面仍面臨諸多挑戰。語言障礙、政治和文化差異,以及極其有限的永久居留途徑,都是阻礙因素。

報道指出,一些印度分析人士認為,簽證手續的簡化並不足以說服印度人才放棄美國,選擇中國。因為許多印度人選擇美國,是為了一種全面的生活方式,而並非單純因為拿到了簽證。

另一方面,中國在過去幾年中吸引的外國人才以專家為主。作為全球STEM畢業生最多的國家之一,中國真正需要或想要的,或許不僅僅是更多優秀的青年,而是能夠填補關鍵短板的頂尖專家。

中國透過K字簽證政策展現的開放姿態不假,但是否會有印度或其他國家的優秀STEM青年人才大規模赴華,仍未可知。某種程度上,一些中國網民對搶飯碗的擔憂未免為時過早。

 

資料來源:HK01

https://www.hk01.com/%E4%B8%AD%E5%9C%8B%E8%A7%80%E5%AF%9F/60281287/%E4%B8%AD%E5%9C%8B%E5%A2%9Ek%E5%AD%97%E7%B0%BD%E8%AD%89-%E7%B6%B2%E6%B0%91%E6%86%82%E5%8D%B0%E5%BA%A6%E4%BA%BA%E6%90%B6%E9%A3%AF%E7%A2%97-%E5%BC%84%E6%88%90%E6%AD%90%E6%B4%B2%E9%80%99%E6%A8%A3%E5%B0%B1%E6%98%AF%E6%AD%B7%E5%8F%B2%E7%BD%AA%E4%BA%BA

 

3.【日本日本推新規收緊外資購買房地產 買家須申報國籍 政府可緊急介入

 

日本政府為防止大量土地落入外資手裏,決定收緊購地條例。根據新規定,所有商業區和1萬平方米以上的林地交易,買方都必須申報國籍。

 

在自民黨總裁選舉中,加強管制外國人購地買房等措施也是候選人熱議話題。前經濟安保部長小林鷹之就提出加強移民管控和對外國人購買土地設限,而自民黨前幹事長茂木敏充則呼籲採取更嚴厲措施。

 

《日經新聞》報道,新出台的《國土利用計劃法》就是要全面加強土地交易。除了須申報國籍,也闡明買方即便是簽了合同,當局在兩周內若發現問題,有權干涉變更土地用途。

 

報道稱,外資參與的投機性交易,導致土地價格上漲,引起民眾不滿。因此,在城區的土地買賣,當局規定只要面積超過2000平方米必須嚴格審查。其他非住宅和商業用地,面積超過5000平方米的農地和1萬平方米的林地也都在管制範圍內。

報道指,外資對日本的農地感興趣。去年,外國人和外資公司在日本全國收購總計175.3公頃的農地,比前一年的90.6公頃增加了一倍。其中,最常見的買方是中國人。為此,當局將改進申報系統,以收緊外國人參與土地交易條例。

此外,新出台的《重要土地用途管制法》不允許外資在軍事和機場等重要設施周圍購地。

 

據報道,日本每年平均有約130萬宗土地交易,但當局去年只有1.8萬份申報表。其中,能確認收購人國籍僅佔1%。

 

基於不少土地買賣的外資公司在日本註冊,日本政府也要求披露資金來源國。 此外,日本也要求地方政府對水資源和森林等重要土地加強管制,計劃對日本全國的水資源和林地擁有者信息展開全面調查。

 

協助當局調查土地買賣實況的東京財團分析員吉原幸子說:「日本目前除了農業用地外,其他土地的買賣均不受到限制。要在經濟活動自由與國家安全之間取得平衡,有必要制定相應的土地買賣規則。」

 

資料來源:HK01

https://www.hk01.com/%E5%8D%B3%E6%99%82%E5%9C%8B%E9%9A%9B/60281834/%E6%97%A5%E6%9C%AC%E6%8E%A8%E6%96%B0%E8%A6%8F%E6%94%B6%E7%B7%8A%E5%A4%96%E8%B3%87%E8%B3%BC%E8%B2%B7%E6%88%BF%E5%9C%B0%E7%94%A2-%E8%B2%B7%E5%AE%B6%E9%A0%88%E7%94%B3%E5%A0%B1%E5%9C%8B%E7%B1%8D-%E6%94%BF%E5%BA%9C%E5%8F%AF%E7%B7%8A%E6%80%A5%E4%BB%8B%E5%85%A5

 

4.【英國】六分鐘恐怖襲擊:曼徹斯特猶太會堂事件全記錄

2025-10-03

 

目擊者高喊「他有炸彈」與「開槍」 武裝警員擊斃嫌犯

 

信徒們提早抵達曼徹斯特北部的希頓公園猶太會堂,準備參加特別晨禱。這天是猶太教最神聖的贖罪日,丹尼爾·沃克拉比正身著白色長袍帶領祈禱。上午9點31分,他的袍子已染上血跡。

 

當人們走向會堂時,目睹一輛黑色轎車失控撞上大門。起初有人以為駕駛心臟病發,但轉瞬間這名全身黑衣的男子便跳出車廂,開始刺殺周圍人群。目擊者描述這是一場「狂暴攻擊」,一名長者倒在會堂入口處血流不止,另一名受害者蜷縮在引擎蓋下。庭院中,襲擊者試圖闖入會堂,不斷捅刺窗戶,信徒們則拼命堵住大門。

 

六分鐘內,持刀歹徒被武裝警察擊倒。當他倒地時,驚恐的路人看見他腰間綁著三個白色物體。「他有炸彈!」有人尖叫,會堂內的人們從窗戶驚恐注視著。「開槍!」襲擊者試圖坐起時,目擊者再次吶喊,警員隨即發出致命一擊。

 

這六分鐘的暴行為神聖節日蒙上陰影:兩人喪生,四人重傷住院。警方表示,全憑信徒勇敢阻擋,嫌犯才未能闖入建築。

 

9點37分,大曼徹斯特警方啟動「柏拉圖行動」應對恐怖襲擊。威爾斯等地增援趕抵,軍隊拆彈小組疾馳現場。75歲的法蘭·巴里從公寓俯瞰事發過程:「九點半左右聽到巨響,接著四聲爆響。可能是警方開火,15分鐘後武裝警察、消防車全來了。」

 

救護人員搶救傷者時,警方封鎖會堂禁止進出。隨著更多武裝警力抵達,軍事單位乘兩架特種部隊專用的「藍色雷霆」直升機降臨。

 

在這個多數猶太人關閉手機的節日,消息緩慢傳開。一名婦女聽聞事件後僅著睡衣奔至伊迪隆路:「我丈夫在裡面,電話不通…我嚇壞了,穿著睡衣就衝出來。」她顫抖的兒子坦言:「太可怕了,我們心都碎了。」

 

巴里(丈夫為猶太裔)被警方要求遠離窗戶,11點15分接到緊急疏散通知。她回憶:「經過拆彈小組與武裝機器人時,我渾身發抖。」接下來兩小時,拆彈專家實施三次可控引爆——包括嫌犯車輛。每次爆炸都讓封鎖線兩端陷入死寂。

 

警車派往曼城各猶太會堂,鄰近醫院全面封鎖。距會堂200米處,希頓公園會堂的信徒們驚魂未定,志工分發藍色毛毯與瓶裝水時,孩子們瑟縮著接受安撫。

 

39歲的喬希·阿倫森原計劃參加晚禱,9點37分聽聞槍聲時,任職以色列《祖國報》的他立即辨識出:「我在戰地聽過槍聲,這絕對是射擊。接著無數警笛響起,我知道出事了。」警方最初禁止他離開,後來實施可控爆破時,他看見沃克拉比「白色長袍上的血跡」。「身為記者我卻詞窮了,」阿倫森沉痛道:「曾報導類似攻擊,從未想過會發生在自家社區。」

 

說話間,武裝警力包圍500米外一處死巷,帶走至少一名男子。警方稍後確認共逮捕兩人。

 

克魯姆普斯的希頓公園猶太會堂坐落於英國最大猶太社區之一,該區歷史可溯至18世紀,亦與切爾姆山龐大穆斯林社區相鄰。四個月前,當地猶太社區曾遭反猶塗鴉攻擊,包括「納粹猶太人是人渣」等字樣出現在會堂、猶太餐廳與公車站。近日更有親巴勒斯坦活動人士承認對某建築潑灑紅漆,稱其為以色列軍火商據點。

 

據監測反猶事件的社區安全信託基金統計,大曼徹斯特上半年記錄200起類似事件,本次遇襲會堂兩英里內曾發生多起。

 

警方於週四晚間公布襲擊者身份——35歲敘利亞裔英國公民吉哈德·沙米,並以「涉嫌策劃、準備及煽動恐怖行動」逮捕另三名30餘歲男性與一名60餘歲女性。

 

許多社區成員將襲擊與加薩衝突後反猶事件激增聯繫起來。身著曼聯球衣的阿倫森指出,這起攻擊應成為警鐘:「當前猶太與非猶太群體間仇恨高漲,必須展開對話。以色列發生的一切不該與猶太信仰劃等號。」

 

封鎖線外,巴里無法理解社區竟遭此劫難:「文明社會不該如此,這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只有心痛。」其75歲鄰居喬伊絲·高德斯通感嘆:「我們從未有過敵意,以往各地騷亂時這裡始終平靜。我生為天主教徒,丈夫是猶太人——我們信奉同一部十誡,為何不能和平共處?」

 

資料來源:The Guardian

https://www.theguardian.com/uk-news/2025/oct/02/six-minutes-of-terror-how-manchester-synagogue-attack-unfolded

 

 

5.【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超發簽證配額 國際學生陷困境

2025-10-01
數百名已獲錄取學生面臨巨額損失甚至遣返風險 校方要求延後至2026年入學

倫敦大學學院(UCL)在開學前夕坦承招生名額不足,導致數百名已獲錄取的國際學生陷入困境,面臨數千英鎊的經濟損失。由於UCL超出下學年度簽證配額,僅中國籍學生就有約200人受到影響,校方最初通知這些學生必須延後至2026年才能入學。

 

UCL將超額招收國際學生的問題歸咎於「需求異常激增」,並告知受影響學生正與內政部協商增加簽證配額。多名受訪學生向《衛報》表示,在獲得UCL錄取後,已支付相當於數千英鎊的旅費、申請費及倫敦住宿費用。

 

學生們指出,UCL兩週前聯繫他們,表示無法核發學習錄取確認書(CAS)——這是申請學生簽證必需的內政部電子文件。一名已抵英準備開學的學生表示,若無法取得學生簽證將面臨遣返;另有學生透露,UCL工作人員表示本週末前可望提出解決方案,其中包含遠距學習選項。

 

一名不願具名的中國學生沉痛表示:「我們以嚴謹態度完成艱鉅的申請流程,準時提交所有文件,克服萬難在開學前早早取得無條件錄取通知。我們本是任何大學都樂見的模範申請者,如今卻要為這場無法預見也無從防範的體制失誤付出代價。」

 

UCL發言人說明:「申請與錄取接受數量遠超預期,導致我們超出內政部核發的CAS配額。我們的規劃原基於歷史數據與預期趨勢,並已考量損耗率等因素。現正緊急與內政部協商爭取額外配額,同時直接聯繫受影響學生說明情況、致上誠摯歉意,並提供包括延至明年入學的支援方案。我們也意識到近期溝通造成困惑與不安,對此深感抱歉。」

 

內政部雖拒絕就UCL個案置評,但發言人強調:「管理CAS配額屬院校自身責任。我們要求所有大學密切關注簽證拒簽率與學生報到狀況,以確保CAS配額合理使用。增發配額請求將根據擔保指南綜合評估,包括審核校方理由、合規記錄及過往表現。」

 

根據規定,英國大學須每年向內政部申請CAS配額,並預估國際學生招收人數。目前UCL的52,000名學生中,過半數來自海外,其中約14,000人來自中國大陸。部分中國學生表示已向中國外交部尋求協助,中國駐倫敦大使館則尚未回應媒體查詢。

 

資料來源:The Guardian

https://www.theguardian.com/education/2025/oct/01/international-students-ucl-university-college-london-visa-allocations

 

6.【英國車輛稅制重大變革 工黨政府被敦促推行每英里9便士道路收費

2025-10-01

 

決議基金會在新發布的報告中警告,實施電動車稅制改革「刻不容緩」。這份最新研究指出,針對未來銷售的所有車輛進行車輛消費稅(VED)改革是可行方案之一。

 

報告明確指出:「改革必須應對三大挑戰:電動車低稅收造成的財政壓力、電動車稅負分配不公,以及現行稅制與車輛實際危害脫鉤的問題,同時還不能阻礙電動車轉型進程。未來銷售的電動車應改按行駛里程與車重計稅。」

 

「車重是關鍵指標,它與道路損耗、噪音污染、輪胎及煞車微粒排放、對他人危險性、前方視野縮減、道路佔用面積、能耗及車輛價值均密切相關。結合行駛里程記錄,將能建立『污染者付費』的合理連結機制。」

 

「這項改革應輔以對其他新車的稅制調整(可能同樣引入車重係數),整套方案還包含取消『人行道稅』,預計可在2029-30年度籌集20億英鎊,到2035年更將突破100億英鎊。」

 

「另一項淨零相關措施是擴大英國碳排放交易體系覆蓋範圍,使碳定價機制更一致且高效。具體而言,財政預算可納入政府已原則同意的方案——根據最新英歐協議,調整航空(目前英國對長程航班較優惠)與航運業的碳定價標準,這些變革可帶來20億英鎊收益。」

 

報告補充說明:「若以具體數字舉例:現行燃料稅相當於普通汽車每英里6便士加增值稅,因此電動車稅可設定為標準重量1,800公斤車輛每英里6便士(不含增值稅)。輕量級1,000公斤電動車按比例降至每英里3便士,而2,800公斤重型車則提高至每英里9便士。」

 

「考量電動車行駛成本最低僅每英里2便士,傳統汽油車約需16便士,此新稅制將實質改變電動車使用成本,但仍使其保持相較高碳排選項的價格優勢——特別是輕型電動車仍將享有極低行駛成本。」

 

資料來源:Birmingham Live

https://www.birminghammail.co.uk/motoring/motoring-news/major-ved-update-labour-urged-32549959

 

7.【德國】德國2024年歸化人數創新高 逾29.1萬人獲公民身份

2025-06-10

 

關鍵數據

  • 2024年共291,955人成為德國公民
  • 前敘利亞公民歸化率最高
  • 俄羅斯籍歸化人數一年內激增六倍

2024年共有291,955人獲得德國公民身份,較2023年增長46%,顯示德國護照的吸引力正持續上升。聯邦統計局(Destatis)新聞稿指出,今年歸化人數較去年增加91,860人,創下自2000年統計以來最高紀錄。

 

五大歸化來源國
數據顯示,2024年歸化者中原敘利亞公民人數最多,達83,150人,佔總數28%。在主要歸化群體中,敘利亞籍的歸化率最高:年初居住於德國的敘利亞公民中,有9%在年內取得德國國籍。

其餘主要歸化群體包括:

  • 前土耳其公民(22,525人,8%)
  • 伊拉克籍(13,545人,5%)
  • 俄羅斯籍(12,980人,4%)
  • 阿富汗籍(10,085人,3%)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俄羅斯申請者的暴增——較2023年的1,995人飆升551%,達到12,980人,增幅超過六倍。前土耳其公民歸化數也成長110%,相當於增加11,790人。敘利亞公民歸化數則較去年增長10%(增加7,665人)。

 

歸化條件放寬成效顯現
德國政府近年推行多項措施提升歸化意願,2024年有86%歸化案例為配偶與子女隨同歸化,7%透過特殊融合成就(如縮短居留年限)達成。

2024年歸化者在德平均居留時間為11.8年,略高於上年的10.9年。敘利亞籍歸化者平均居留期從6.8年增至7.4年。數據同時顯示,無國籍者中有22%(4,130人)於2024年獲得德國公民身份。

 

資料來源:Schengen

https://schengenvisainfo.com/news/new-record-high-germany-granted-citizenship-to-over-291000-people-in-2024/

 

8.【葡萄牙】全球10大最適合退休國家 葡萄牙居榜首 海外退休前必思考的3個問題

2025-09-15

 

打工仔勞碌半生,只為能安享晚年,不少人憧憬到海外享受退休生活,投資移民研究機構Global Intelligence Unit(GIU)發表的研究顯示,葡萄牙是全球最適合海外退休移民的國家,當地的稅務優惠、簽證安排及生活品質等條件,吸引退休人士移居。

 

有財富規劃師建議,人們可循稅務規則、政治環境等因素制定及調整海外退休計劃,亦宜考慮設立人壽保險等,為未來可能出現的意外費用做好預算。

 

亞洲上榜

GIU最新公佈《2025年全球退休報告》,評估全球44個提供「被動收入簽證」或「退休簽證」計劃的國家,針對其申請程序、公民身份及流動性、經濟、稅收、生活品質及安全進行評分,選出全球10大最適合退休的國家。

全球10大最適合退休的國家
國家 評分
葡萄牙 92.6
毛里裘斯 89.2
西班牙 88.5
烏拉圭 88
奧地利 87.9
意大利 87.42
斯洛文尼亞 87.3
馬爾他共和國 87
拉脫維亞 86.97
智利 86.44
資料來源:GIU

亞洲國家方面,印尼、寮國、斯里蘭卡、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及柬埔寨的退休簽證計劃亦有納入今次的評估,其中印尼以79分排名第28位,屬上榜的亞洲國家中排名最高,泰國則排第34位,馬來西亞排第44位。

 

歐洲完善的醫療體系成退休移居誘因

葡萄牙憑藉92.6的高分數被評為全球最適合退休的國家,原因是葡萄牙的「D7簽證」允許有固定被動收入(例如出租房屋、退休金、股息等)的非歐盟公民申請移居當地,申請人最低被動收入要求是每月870歐元(7942港元),存款至少有10,440 歐元(95,329港元),居住滿5年後可申請永久居留權和公民身份。

 

此外,葡萄牙的「黃金簽證計劃」,容許非歐盟公民透過投資至少50萬歐元(457萬港元)以移居當地,持卡5年後可申請永久居留權及公民身份。根據Forbes的調查顯示,葡萄牙政府自2012年推出該計劃後,已籌集超過72億美元資金。

 

IU研究主管Laura Madrid Sartoretto表示,大部分歐洲國家擁有完善的公共醫療體系,及價格實惠的私人醫療服務,吸引不少人選擇退休後移居當地。其中,葡萄牙的生活品質高,簽證計劃亦為投資者及退休人士提供便利,故成為歐洲中受歡迎的退休移居國家之一。

 

計劃海外退休前先思考3個問題

外國寧靜的鄉郊環境,或者繁華的大都市都令人嚮往,若計劃在退休後移居海外,享受全新的生活體驗,RBC財富管理亞洲網上撰文,提出以下3個問題,逐步制定移居亞洲以外地區的計劃。

 

  1. 將到那裏退休?

在規劃退休計劃前,先了解理想退休地點的稅收環境,例如是採用全球稅制、還是按地域徵稅,計算移居當地後的稅務責任。

 

  1. 了解個人財富結構

如人們退休後將於家庭成員分隔兩地,則宜盡早計劃轉移財富的方式,考慮繼承成本,例如設立信託基金或保險等。

 

  1. 退休後的投資流動性及稅收義務

生活方式是退休計劃中一項重要的因素,決定人們的財富準備,例如,預期退休後支出較高的人,可能會選擇進行能夠提供充足流動資金的投資項目,或能夠產生租金收入的物業以增加被動收入。

 

總括而言,任永權建議人們可循稅務規則、政治環境、家庭狀況等因素制定及調整海外退休計劃,亦宜考慮設立人壽保險等,為未來可能出現的意外費用做好預算。

 

資料來源:HKET

https://wealth.hket.com/article/4009143

 

9.【葡萄牙】葡萄牙旅遊業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有望達到22%

2025-09-30

 

世界旅行和旅遊理事會(WTTC)預測,到2035年,葡萄牙的旅行和旅遊業預計將佔其國民生產總值的22.6%,從業人員將達到140萬。

 

據該組織估計,旅行和旅遊業應佔葡萄牙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1.5%,即627億歐元,分別增長21億歐元和0.2個百分點。根據Publituris的報告,與疫情前的454億歐元相比,較2019年增長37.9%。

 

在就業方面,世界旅遊業理事會預測,到2025年底,葡萄牙將有120萬人從事旅遊和旅遊業,比2019年增長17.3%。

 

未來十年的數據顯示,旅行和旅遊業將逐步增長,到2035年將達到746億歐元的產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22.6%。這意味著在2025年至2035年期間,年均增長率為1.8%,高於預計每年增長1.2%的整體經濟增長率。

 

在人力資源方面,世界旅遊理事會預計,未來十年葡萄牙旅遊行業的從業人員將達到140萬,創造19萬個新的就業機會。

 

在收入方面,世界旅遊理事會明顯傾向國際遊客,預計2025年收入將達到331億歐元,2035年將增至406億歐元,未來十年的年均增長率為2.1%。

 

資料來源: The Portugal News

https://www.theportugalnews.com/zh/zh-news/2025-09-30/tourism-expected-to-reach-22-of-gdp-in-portugal/892990

 

10.【美國美國H-1B簽證費暴漲 中國推K簽證加入全球科技人才爭奪戰?

 

10月1日,中國移民政策將掀開一個新篇章,專門為外國青年科技人才而設的K簽證正式推出。這不僅是入境規定的一項調整,更被外界視為中國加入全球人才競爭前沿的戰略舉措,將提升北京在與華盛頓的地緣政治競爭中的實力。

這是因為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早前簽署公告,將企業為H-1B簽證申請人支付的費用大幅提高至10萬美元。這為國際人才庫帶來了衝擊,尤其是在印度等為全球輸送了大量技術人才的國家。

 

K簽證是於2025年8月7日正式公佈,旨在修訂《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條例》。這是中國現代史上首次設立此類簽證類別,旨在吸引全球年輕的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的畢業生和研究人員。

 

中國內地傳統的簽證類別,例如用於工作的Z簽證或用於學習的X簽證,雖能夠滿足其用途,惟也存在一些限制,例如時間限制。而K簽證將打破了這些限制,允許持有人多次入境,有效期更長,並允許從事更廣闊的行業範疇,包括教學或研究、創業、文化交流和商業合作等。

而最重要的是,K簽證無須僱主擔保,這消除了外國專業人士在沒有獲得工作

 

合約的情況下,在中國尋找機會時面臨的最常見障礙之一。有移民專家指,無需提供僱主擔保一直被認為是申請美國H-1B 簽證的最大障礙之一。H-1B 簽證不單需要僱主擔保,還採取抽簽制度,每年僅有 8.5 萬個名額。

 

因此,K簽證意味着畢業於外國頂尖大學的年輕科學家、擁有研究經驗的軟件工程師或生物技術研究人員,可以更輕鬆地進入中國開展項目,並融入中國不斷發展的創新生態系統。

 

資料來源: HK01

https://www.hk01.com/%E4%B8%96%E7%95%8C%E5%B0%88%E9%A1%8C/60281267/%E7%BE%8E%E5%9C%8Bh-1b%E7%B0%BD%E8%AD%89%E8%B2%BB%E6%9A%B4%E6%BC%B2-%E4%B8%AD%E5%9C%8B%E6%8E%A8k%E7%B0%BD%E8%AD%89%E5%8A%A0%E5%85%A5%E5%85%A8%E7%90%83%E7%A7%91%E6%8A%80%E4%BA%BA%E6%89%8D%E7%88%AD%E5%A5%AA%E6%88%B0

 

11.【加拿大】港人圓桌會議分享永居申請積壓困境 揭多個政策漏洞

2025-10-04

 

「香港監察」(Hong Kong Watch)周四(2日)於渥太華參議院舉辦圓桌討論會,有多名港人親身分享申請過程中面對的困境,案例涉及教育、身份延誤以及政治背景帶來的移民障礙。

圓桌討論會由「香港監察」贊助人兼國會議員 Shuvaloy Majumdar 主持,聯邦保守黨國會議員區澤光(Chak Au)與會,超過30名參與者,包括多名「救生艇計劃」申請人、倡議團體「香港通道聯盟」(Hong Kong Pathway Alliance),年初曾代表保守黨競逐國會議員、正被香港警方懸紅通緝的鄭敬基(Joe Tay)亦有參與會議。

 

教育權益受阻  孩子被當國際學生收費

其中一名港人 Peony 特地帶同孩子長途跋涉從萬錦家中出發駕車至渥太華參與會議。她透露自己 2023 年透過學生簽證隻身一人來到加拿大讀書踏上移民之路,畢業後去年12月提交申請永居申請;今年3月再遞交畢業工簽(PGWP)申請,現處於「臨時身份」(Maintained Status)狀態。

今年7月,Peony將7歲兒子從香港接到加拿大後生活後,原先打算為他安排升讀小四,但多次向約克區教育局(School board)交涉後,對方都表示拒絕承認其身份,導致兒子需以國際學生收費,一年學費高達1.7萬元,亦因每間學校不一定接受國際學生,被迫選擇離家較遠的學校。她同時亦憂慮若將來取得身份,或要再安排兒子轉校。

國會議員區澤光對事件感到詫異,強調「臨時身份」持有人理應享有與工作身份或學生身份相同的福利,即陪同的小孩應可以以當地學生身分入學,事件反映現時「臨時身份」的認受性不足,聯邦與省市之間欠缺協調。他承諾會向移民部反映,並建議面對同樣情況的申請人聯絡當區國會議員及僱主,申請拖延15個月出信予教育局解釋現況。

申請拖延15個月 聯絡當區議員總理卡尼求助從無回覆

居於渥太華的Ivy與丈夫同樣透過學生簽證帶同11歲女兒移居加拿大,永居申請至今逾15個月仍未獲消息,延長畢業工簽時亦遇到困難,曾多次向其當區國會議員——總理卡尼(Mark Carney)於內皮恩(Nepean)選區的辦公室求助,但數封電郵從未獲回覆。

當她在會上提到議員身份時,全場一度嘩然,主持會議的國會議員Shuvaloy Majumdar 更笑言「卡尼或有更重要的事要處理」。事件或反映並非所有國會議員亦會關心選區選民,以至「救生艇計劃」港人的需要。

區澤光則在會後回應此個案,表示自己願意代為查詢,但仍鼓勵港人積極向所屬選區議員施壓,迫使即使平日不關注港人社群的議員,亦要意識到其責任。

 

政治背景成移民障礙 港人憂良民證被拒

另一名化名陳柏曦的年輕男士則指,自己曾因參與香港「反修例」示威被捕,2023年透過開放式工作簽證(OWP)來加工作,但因為護照過期而無法續領過渡性開放工簽(OOWP),亦擔心若返回香港續證恐再被拘捕,直言「我已無法回到本身的土地」。

陳更表示,有認識同樣曾被捕的朋友因為無法提供由香港警務處簽發的「無犯罪紀錄證明書」(俗稱良民證」)而被移民部拒絕永居申請,自己目前已遞交永居申請,雖然處理進度暫時未去到該程序,亦擔心步上後塵。

「香港監察」共同創辦人Aileen Calverley 對此事表示關注,強調「救生艇計劃」設立初衷正是因應《港區國安法》下的政治環境,應基於人道原則接收相關申請者,而當中有不少是因為政治原因被捕或滿刑出獄的香港人來到加拿大。

Calverley 呼籲移民部酌情處理相關申請,例如豁免曾因政治原因被捕的申請人需要繳交良民證的規定。兩名國會議員則回應,表示會向移民部反映相關情況。

政黨表態支持 與港人「同一陣線」

區澤光在會上強調保守黨特別關注香港人的權益,形容他們將與港人同一陣線,表示:「我們今日繼續爭取、明天會繼續爭取、未來會繼續爭取,直至達到目標。(We will fight today, we will fight tomorrow, we will fight until we get it done.)」

個案分享令會上議員更直觀了解到申請積壓對港人生活的實際衝擊,參與會議的港人表示期望聯邦政府正視問題,加快處理進度並增加審批申請的透明度,並針對政策漏洞作出改善。

 

資料來源: 加拿大星島

https://www.singtao.ca/7291746/2025-10-04/news-%E3%80%90%E6%98%9F%E5%B3%B6%E6%B8%A5%E5%A4%AA%E8%8F%AF%E7%9B%B4%E6%93%8A%E3%80%91%E6%B8%AF%E4%BA%BA%E5%9C%93%E6%A1%8C%E6%9C%83%E8%AD%B0%E5%88%86%E4%BA%AB%E6%B0%B8%E5%B1%85%E7%94%B3%E8%AB%8B%E7%A9%8D%E5%A3%93%E5%9B%B0%E5%A2%83++%E6%8F%AD%E5%A4%9A%E5%80%8B%E6%94%BF%E7%AD%96%E6%BC%8F%E6%B4%9E/?variant=zh-hk

 

12.【加拿大】「我們再也無法建造人們負擔得起的住房」:溫哥華房地產市場警訊,2,500間公寓滯銷

2025-10-01

 

溫哥華房地產行業的高階主管警告,該地區有大量新建公寓滯銷且空置。

根據加拿大抵押貸款和住房公司(CMHC)的數據,大溫哥華地區目前約有2,500間新建公寓未能售出並空置。CMHC指出,此數字較去年增加一倍。

 

城市發展研究所主席兼執行長Anne McMullin表示,問題在於公寓的建造成本已超出當地居民的負擔能力。McMullin指出:「過去十年成本急遽上升,導致建造一間單位的價格超出大溫哥華地區80%民眾的負擔範圍。」她補充,開發商也不願虧本銷售,「沒有人會願意做賠錢的生意」。

 

McMullin說明,多年來市場一直吸收著包括勞動力和材料成本上漲在內的增加成本,因為業內人士預期價格將持續攀升。但現在她也歸咎於近期推高建造成本的政府政策:「三級政府的政策相關成本,使我們再也無法建造人們負擔得起的住房。」

 

部分開發商因未達到預售目標以獲得銀行融資,正退還買家訂金。McMullin透露:「有些開發商實際上已進入破產管理程序,因為他們在價格上漲期間銷售或嘗試開發……。」她表示已有公司開始裁員,「潛在風暴即將來臨,這十分令人擔憂」,並希望各地市政府能重新審視各項政策與要求,包括非市場租賃住房、能源階梯規範和公共藝術等。

 

總部位於溫哥華的開發公司Rennie總裁Greg Zayadi指出,市場放緩自2022年3月即已開始,「但在過去一年變得非常明顯」。他認為房地產行業經歷了整整20年的榮景,但近期新公寓銷售下滑將對勞動市場產生巨大連鎖反應:「上次見到開發商持有如此水平的未售庫存是24年前。」

 

Zayadi強調,開發商必須理解,願意花費80萬加元購買公寓的買家可能不想要僅450至500平方英尺的單位。如今買家期望以80萬至120萬加元的價格獲得800至1,500平方英尺的空間。他直言:「我們需要達到能作為一個行業、一個省份,以每平方英尺700至900加元的成本提供住房庫存的程度。這比當前市場水平高出200至300加元。」他透露未售公寓主要集中在本拿比、高貴林和素里部分地區。

 

皇家太平洋地產的房地產經紀Oleg Galyuk根據經驗指出,舊公寓往往比預售公寓更易銷售:「新建庫存往往滯留市場。」他認為新屋布局設計不良以及停車位不足(較難銷售和出租)是買家興趣缺乏的原因。

Galyuk表示開發商正提供各種激勵措施來促銷已建成單位:「他們附贈停車位、儲物櫃,並在交屋時提供現金回饋。」他認為部分開發商過度側重「投資客市場」:「目前許多即將上市的公寓並非人們真正想居住的類型。」

 

資料來源: CBC

https://www.cbc.ca/news/canada/british-columbia/unsold-condos-metro-vancouver-bc-2025-1.7647776

 

13.【加拿大聯邦法院移民案件「異常」激增 首席法官警告司法可及性面臨挑戰 

2025-10-02

 

聯邦法院移民案件「異常」激增 首席法官警告司法可及性面臨挑戰

法院工作人員預測今年案件申請量將突破3萬件 部分案件需時14-18個月

律師Zeynab Ziaie Moayyed親眼見證聯邦法院日益嚴重的審理延誤對客戶造成的傷害——這些客戶正試圖挑戰對其不利的移民決定。

部分客戶預計需等待超過一年。這位多倫多律師表示,這段時間足以讓當事人錯失整個學年或失去移民身份,使他們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

「這帶來巨大的人道代價,」她在近期受訪時表示。

延誤根源在於要求法官覆核移民官決定的人數激增,預計今年將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法院數據顯示,2024年處理移民案件的平均時間為14至18個月。Moayyed指出,在案件量激增前,典型的等待期通常為6至8個月。

移民申請數量如此之高,使得加拿大聯邦法院首席法官擔憂這將演變成司法可及性問題。

「移民案件量的激增相當不尋常,我必須稱之為異常現象,」Paul Crampton首席法官九月於渥太華辦公室受訪時表示。

該法院審理聯邦法律涵蓋的多類案件,包括國家安全、原民事務、海事法及專利與版權案件,同時也處理涉及難民、學簽工簽或訪問簽證遭拒的移民案件。

司法系統的公信力

法院數據顯示,疫情前每年平均受理6,000件此類申請。2022年開始,該數字持續上升,至2024年已飆升至超過24,000件。難民案件保持穩定,但非難民案件增長超過四倍。

今年一月至八月底,法院已收到18,887件新申請。法院行政人員預測,今年移民案件總量將達31,000至33,000件。

當被問及這對加拿大民眾的影響時,Crampton強調:「歸根結底,這關乎我們對移民系統的信心與其完整性,更涉及對司法體系、對法院的公信力。這是司法可及性問題,因為若民眾必須漫長等待,正應了那句古老格言:遲來的正義等於拒絕正義。」

首席法官坦言經費困境

Crampton指出,當移民官對申請做出更多決定時,聯邦法院的工作量也隨之增加。這是因為部分遭拒申請人會要求法官重新審核決定。

根據加拿大移民、難民及公民部(IRCC)公開的臨時居民數據,2023年各類臨時居民簽證的新申請與延期請求量達到630萬件歷史高點,其中數百萬申請未獲批准。

「我們正承受這些決定帶來的衝擊,」Crampton表示,但補充說明法院在經費方面尚未做好應對挑戰的準備。

法院行政管理服務處(CAS)負責為聯邦法院、聯邦上訴法院、加拿大軍事上訴法院及稅務法院提供資金與支援服務。該機構聲明中透露,2025-2026年度獲撥款2.087億加元,曾於2023年3月前獲得針對難民案件的「有時限」資金,但此後雖已向政府示警「危機正在形成」,卻未再獲額外經費。

CAS強調,移民案件已出現延誤,部分地區資源有限更導致「各類案件」排期延後。資金不足「削弱司法獨立性,直接影響司法可及性,並對司法體系完整性構成嚴重隱憂」。

案件效率提升措施

九月初,聯邦法院縮短特定移民聽證的標準時長,並限制提交文件篇幅。新規適用於學簽、工簽與臨時居民簽證聽證。Crampton解釋,這類案件通常較難民案件單純,此舉旨在讓56位聯邦法院法官每週能處理更多案件。他未排除未來需進一步調整的可能性。

「我深感憂慮,若缺乏額外資源,延誤情況將持續惡化,我們可能不得不採取其他措施,這將縮減法院向公眾提供的服務。」

 

對審批錯誤的憂慮

移民律師們分析,越來越多民眾對IRCC官員決定提出異議並訴諸司法覆核,部分原因包括:擔憂官員決策出錯且未妥善審閱檔案。加拿大移民律師協會(CILA)指出,此現象與IRCC為加速審批而開發的處理技術有關。

該協會在致IRCC的公開信中,對聯邦法院案件負荷表達關切,並提出多項庭外解決爭端的方案。

CILA成員Moayyed表示,當IRCC為官員開發處理技術的同時,她發現申請人若認為官員出錯,愈難透過部門內案件經理或項目經理獲得協助。「過去我們能聯繫項目經理,針對境內申請提供案件覆核選項。但近年大多數溝通管道已被關閉。」她認為IRCC人員已「不堪重負」,獲得回覆的機率極低。「雖非完全無望,但這已絕非解決錯誤的有效途徑。」她相信這促使更多申請人尋求司法途徑。

IRCC回應加拿大廣播公司稱,致力「公平且不歧視地執行移民程序」,但對設立庭外申訴新機制的建議不予置評。該部門強調客戶與律師應透過網路表格或電話熱線回報錯誤。

部分移民律師同時指出IRCC拒簽信中的制式化用語問題。該部門部分處理輔助工具能為官員生成解釋拒簽的標準化答覆。七月底起,IRCC開始隨拒簽信附上官員決策筆記以提升透明度。然而移民從業人員向CBC透露,這些筆記內容簡略,CILA更直指其「仍充斥制式化拒簽理由」。

聯邦法院判決已明確表示,使用處理工具與制式語言本身不構成問題,法院審查重點僅在於IRCC官員決策本身是否合理。但移民律師Mario Bellissimo指出,決策傳達方式往往過於籠統簡短。

「申請人看到這些會認為『這不公平』,」他表示,「人們懷抱各種重要理由來到加拿大,他們感覺未在申請過程中獲得被認真傾聽的機會。這導致什麼結果?訴訟案件失控增長。」

將於十月退休的Crampton首席法官保證,加拿大民眾可對法院的公正審理感到「安心與滿意」,法院將「竭盡所能」做出及時裁決。但他同時提出警示:

「若法院未獲充足資金,法治將受損害,民主體制亦可能遭殃。」

資料來源: CBC

https://www.cbc.ca/news/canada/nova-scotia/federal-court-immigration-filings-1.7647984

 

14.【澳洲澳洲技術移民陷阱  90名中國人遭騙千萬澳元

2025-10-02

 

「移民捷徑」淪為詐騙陷阱。一名中國留學生透露,在《小紅書》遇到不法中介設局,聲稱能夠以十幾萬澳元,「購買」配偶名額換取澳洲永久居留權(PR)。他受騙後加入苦主群組,赫然發現至少有90人有類似遭遇,涉及金額超過1000萬澳元。有受害人向中介攤牌,中介反而辱罵他們「中國來的底層垃圾」,並威脅若繼續追究,將舉報受害人的現有簽證,務求將他們趕出澳洲。

中國留學生Jerry(化名)向澳洲SBS電視台憶述,去年以學生簽證進入澳洲後,一直想循合法途徑盡快獲得PR,以減省國際學生學費。今年4月,他在《小紅書》看到有人在組織「主申請人帶副申請人」的移民路徑,於是發帖尋找主申請人,不久有人留言說認識「分數非常高」的主申請人,交易費用為十幾萬澳元。

根據澳洲技術移民制度,主申請人可憑學歷與工作經驗申請PR,並攜帶一名配偶作為副申請人。Jerry很快透過介紹人,同月在悉尼與自稱中介的負責人見面,對方設有辦公室、有提供合約,流程看起來也有條不紊,Jerry覺得中介收費「符合市價」,5月決定繳付訂金,由中介安排「配偶」。

偽造配偶身份 聯名戶口成陷阱

中介隨即為Jerry配對一名「護理專業90分高分主申請人」,並要求兩人營造同居假象:包括拍攝親密合照、申請聯名銀行戶口、偽造水、電費單,甚至租屋造假。Jerry起初也有起疑,覺得「對方合照手法過分熟練」,但仍在中介指導下繳付費用。

根據合約,費用分三期支付:配對時支付首期,獲邀後加副申請人名單再付第二期,批出PR再付尾款。今年7月,Jerry接獲通知「已獲邀」,聖誕之前可拿到PR資格。Jerry承認當時被驚喜沖昏頭腦,連忙再付第二筆費用,兩筆費用合共十幾萬澳元。

美夢不足半年幻滅 申請根本從未遞交

然而到了9月中,主申請人主動告訴Jerry,一切都是中介杜撰,對方安排她與幾十名副申請人拍照,所謂分數和專業也全屬虛構。Jerry急忙查證,發現之前收到的「移民局截圖」其實是假圖,域名與官方網站也有差異,他致電移民局確認,得知自己名下根本沒有任何簽證申請紀錄,「我整個人直接嚇醒了,全身都在發抖」。

Jerry其後加入苦主群組,發現已有90人墮入相同騙局,涉及金額逾千萬澳元,他與群友核對時發現,中介提供的移民代理牌照、ABN賬號等證件多為造假,甚至有可能由三個人分別扮演六個不同角色(包括主申請人、中介、工作人員等六個角色),一旦被發現造假就會立即換個名字重新包裝。

律師警告:虛假資料有追溯期

有受害人直接和中介攤牌,Jerry形容中介「非常囂張」,除了辱罵受害人「就是中國來的底層垃圾」,還威脅受害人如果繼續鬧事,會向澳洲政府舉報受害人的現有簽證。苦主群組內有學生的簽證遭中介惡意舉報後,最終被迫離開澳洲。

澳洲移民律師提醒,移民局有權追溯任何造假行為。即使簽證獲批,當局亦可援引《移民法》取消資格,一旦拒簽,申請人可能三年內不得再申請大部份簽證。律師強調,澳洲只有持牌移民代理或律師才能提供移民服務,公眾可透過OMARA官網查核代理身份

 

資料來源:光傳媒

https://photonmedia.net/chinese-student-falls-into-immigration-shortcut-sc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