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類

【每週移民快訊】 英國智庫警告:打擊國際學生或將重創困境中的英國城市? | 加拿大青年失業率高? 歸咎開放式工簽? | 中國留學生棄歐美歐湧向東南亞? 馬來西亞泰國掀「黃金十年」?

點擊收睇: https://www.youtube.com/live/1_tI8TqIjJ0?si=sQ0zQnG8EqX5xKZx

  1. 【香港】熱氣球節|豪擲3000蚊慘睇「放風箏」 苦主怒吼:血壓快飆到200幾
  2. 【香港】內地男涉訛稱有澳洲學位申請「高才通」 再缺席聆訊被充公30萬
  3. 【東南亞】中國留學生棄美歐湧向東南亞 馬來西亞泰國掀「黃金十年」熱潮
  4. 【英國】韋雅蘭被迫辭任副首相,危機吞噬工黨
  5. 【英國】智庫警告:打擊國際學生或將重創困境中的英國城市
  6. 【荷蘭】荷蘭已達成歐盟2030年減排目標
  7. 【葡萄牙】葡萄牙吸引富豪和名人
  8. 【加拿大】IRCC簽證延誤+政策收緊 加國國際學生人數暴跌驟減近9萬份 大學裁員潮湧現
  9. 【加拿大】青年失業率高外勞影響微 移民專家歸咎國際生工簽
  10. 【加拿大】2/3受訪者指卑詩治安每況愈下 2成店舖憂不改善勢被逼結業
  11. 【新西蘭】擬放寬持黃金簽證富人置業 吸引高淨值投資者
  12. 【澳洲】反移民情緒高漲?| 政府宣布下財年接納移民人數維持不變
  13. 【澳洲】政府維持移民上限 有專家建議調整移民比例

有關任何「投資移民」、「海外升學」問題,請立即聯絡我們

+852 6227 2336

📱 https://wa.me/85262272336?text=詢問有關投資移民

📥 http://m.me/auragloballtd

立即追蹤我們的IG獲取更多投資移民資訊:auragloballtd

立即Follow我們的YouTube Channel:Aura Global

 

#移民 #升學 #移居 #移民英國 #移民加拿大 #移民澳洲 #移民美國 #香港人 #BNO #香港人移民 #加拿大 #新聞 #國際新聞 #英國新聞 #新聞直播 #新聞分析 #新聞討論 #英國移民 #英國 #移民新聞 #移民分析 #葡萄牙 #DSE #留學生 #移民日本 #歐洲 #移民專家Margaret #黃金簽證

 

 

1.【香港】「無法載客的熱氣球」——香港又一場尷尬的「國際盛事」

2025-09-05

 

香港首個「國際熱氣球節」9月4日開幕,主辦方收取昂貴門票,但因無法通過安全許可而取消載客安排,熱氣球僅作展示,入場人士一度未獲退票,形容是「詐騙」,事件持續發酵。

 

其後熱氣球展示及音樂祭活動亦因颱風天氣因素取消,至活動最後一日,主辦方提出可全額退款。這是繼去年初「美斯缺陣」、今年桌球賽「提早趕走觀眾」事件後,再有大型活動引發風波。

 

香港政府近年力推「盛事經濟」,希望吸引遊客和刺激本地消費,但連番失誤引起外界質疑專業度,甚至影響國際形象。

 

BBC中文採訪多位經濟學者及旅遊業人士,拆解事件對香港形象的影響,以及政府應該以什麼角色介入私營的盛事活動。

 

但活動開幕後,因飛行體驗未獲政府批准載人,熱氣球只作展示,大批購票入場的市民和遊客大感不滿。

 

當中一名媽媽、何小姐的受訪片段火速流傳,她指特意請假帶小孩來玩,到場後卻感到被騙,她連番批評指「這裡是香港」,「我來坐熱氣球,原來你連牌照也沒有,我要付600多元看你放風箏?」

 

何小姐的言論獲大批網民支持,認為「不能當香港人是水魚」(冤大頭、容易被騙的意思)。

 

主辦方一度解釋有權更改活動項目,拒絕退款,後來才提出以免費雪糕(冰淇淋)及可再次免費入場作補償,並就事件致歉。至活動第四天、9月7日晚上,主辦方表示,所有經官方渠道購買的門票可全額退款。

 

香港消費者委員會表示,截至同日下午,共接獲263宗投訴個案,涉及金額逾27萬港元(約3.5萬美元),當中涉及最高金額的個案為一萬港元。香港海關也表示接獲舉報,正在跟進。

有本地傳媒發現,香港旅遊發局網頁曾宣傳該活動,但現已下架。旅發局發言人回覆BBC中文查詢時,無確認曾否宣傳或下架該活動,僅稱網站載列城中活動資訊,並持續更新。

 

政府9月4日發稿表示,熱氣球節是商業活動,非政府主辦、協辦或資助,活動內容和安排均由主辧機構設計及落實推行。

 

發言人指,各政府部門曾多次與主辦方溝通,8月曾實地測試但效果未如理想,至活動前一日(9月3日)進行另一次測試,考慮安全情況僅批准熱氣球展示,不包括載客。

 

本地傳媒《HK01》則引述消息人士表示,活動無獲政府贊助,質疑有人想轉移視線至政府。報導又指,8月20日首次測試時有熱氣球傾側,其後主辦方拖到開幕前一天再測試,表現仍未能過關,安全成疑。

 

這次活動由盛事(亞洲)有限公司舉辦,冠名贊助為友邦保險。主辦方稱斥資3,000萬元,已籌備八年。

 

有傳媒翻查資料,承辦活動的公司並無公開資料顯示曾舉辦大型活動經驗。另有資料顯示,該公司的技術總監與一名曾在負責「美斯來港」主辦單位工作的男子同名。

 

去年阿根廷球王美斯(Lionel Messi;梅西)來港獻技,但最終缺陣,引起現場四萬球迷和遊客不滿,資助該場活動的香港政府也表達了失望。

 

政府角色:計劃經濟與自由巿場

除了美斯和熱氣球事件,今年3月在啟德場館舉辦的桌球賽也被指安排失當,大會在未完賽下要求觀眾離場。

 

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講師講師阮穎嫻表示,連番發生同類事件,會導致消費者或有顧慮,「這些事情常常發生,我也不想再冒險,下次又不知道誰失誤」。

 

按其觀察,參加者以本地人及大灣區居民為主,故估計對香港形象的影響並不會流傳至外國。但事件更加突顯「士氣問題」,因過去外界一般認為香港辦事專業、有效率,亦會保障安全,但是次主辦單位的處事手法馬虎,讓她有「香港人才流失」的感覺。

針對「盛事」連番失誤,香港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羅淑佩曾提及,當局會研究機制,確保在政府場地舉辦的活動「必須妥當」,避免香港形象受損。

 

BBC中文向當局查詢相關機制細節及何時出爐,當局沒有正面回應,發言人稱香港擁有舉辦大型盛事活動所需條件,多項盛事在全年不同時間舉行,供巿民和旅客選擇。

 

阮穎嫻表示,政府或可在租用條款增加約束力,確保活動達致一定表現,但她質疑,「政府可以這樣做,但要否做這樣多呢?」她認為,這次事件屬商界問題,應由其界別承受痛苦及責任。

 

阮以「割席」形容政府聲明,但認為外界均無法判斷事件源頭是源自政府內部問題,抑或主辦單位失當。

 

她觀察,近年政府官員不時會在盛事活動現身,「若這件事成功,你們就會拿來自我滿足,是我們(政府)的功勞」,甚至多個部門已傾向「計劃經濟」,而非以「自由巿場」出發。

 

她表示,若政府的身位一直的身位是將盛事歸類為私營活動,「大家也不會怪你」,故公眾查問政府在事件的責任是合理的質疑。

 

「蠟筆小新式的笑話」

經濟學者李兆波表示,政府以安全為由拒絕載客實在無可厚非,但有感事件尤如「漫畫《蠟筆小新》的笑話」,因熱氣球節活動備受關注,在接近最後一刻才告知會臨時取消載客項目,導致消費者的體驗不好,亦會影響香港的印象。

他指出,政府在「盛事」成功時,會自稱自己有份「資助」或「推廣」,但出現狀況後則指稱活動由主辦單位負責,讓人感覺「難看」,並反問若香港需要推廣旅遊,應否有更高層次的政府部門統籌並協調相關事宜,例如盡早與主辦單位溝通,研究如何處理。

 

香港政府近年開始大力推動「盛事經濟」,甚至會預早公佈「盛事年表」。單在今年上半已有近百個項目,預料吸引約84萬旅客,帶來約33億元的消費額,經濟增加價值約為18億元。

 

旅遊促進會總幹事崔定邦認為,今次熱氣球節的情況屬個別事件,不會影響香港的形象,他表示近日每星期持續有「盛事活動」成功舉行,熱氣球節是私人性質,屬本地居民參與較多的項目,估計對旅遊業的影響不大。

 

針對政府在處理事件的角色,崔定邦指出,政府以安全為由拒絕載客,反而突顯「香港的核心價值」——「不行就不行,沒太多退讓空位」,「不同意我們為了辦盛事,就什麼也不管了」。

 

按其觀察,政府曾嘗試協助,例如與主辦方開會、截至活動舉辦前一天仍然進行測試,同時亦曾為項目宣傳。

 

他指出,事件責任在於主辦單位,其善後及公關不盡人意。

 

資料回源: BBC NEWS

https://www.bbc.com/zhongwen/articles/c4gj4948r83o/trad

 

2.【香港】內地男涉訛稱有澳洲學位申請「高才通」 再缺席聆訊被充公30萬

2025-09-03

 

內地男涉虛報持有澳洲商學士申請「高才通」,被控1項為取得入境證而安排作出虛假陳述罪。被告早前已缺席聆訊,案件押後至今(3日)在沙田裁判法院再訊,被告的私人代表律師指,被告原稱會出席今天的聆訊,惟律師行及其擔保人均無法與被告聯絡。署理主任裁判官鄭紀航應控方申請發出拘捕令,並充公被告共30萬元保釋及人事擔保金。

 

被告車余一(30 歲,持雙程證),被控一項為取得入境證而安排作出虛假陳述罪,指他於 2023 年 10 月 1 日或該日前後,在香港為取得入境證,即一張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的入境許可,而安排作出明知為虛假或自己亦不信為真實的陳述,即在申請該入境證時,聲稱自己在 2017 年 7 月獲蒙納士大學頒授商學士學位。

 

律師指上周六仍有與被告聯絡

被告的私人代表律師指,本案於一星期前押後至今日再訊,當時被告有指示稱會出席今天的聆訊,惟律師樓及其擔保人最後可以聯絡到被告的日期為本年8月31日,即上周六,之後便與被告失聯。

 

充公保釋金及取消擔保

控方遂就此申請拘捕令及充公被告20萬保釋金及10萬元人事擔保,獲署理主任裁判官鄭紀航批准。鄭官又稱:「充公左啲錢先啦,睇下被逮捕之後有咩好講。」鄭官另指,在被告親身到法庭解釋前都不會給予保釋。

 

資料回源:香港01 https://www.hk01.com/%E7%A4%BE%E6%9C%83%E6%96%B0%E8%81%9E/60272719/%E5%85%A7%E5%9C%B0%E7%94%B7%E6%B6%89%E8%A8%9B%E7%A8%B1%E6%9C%89%E6%BE%B3%E6%B4%B2%E5%AD%B8%E4%BD%8D%E7%94%B3%E8%AB%8B-%E9%AB%98%E6%89%8D%E9%80%9A-%E5%86%8D%E7%BC%BA%E5%B8%AD%E8%81%86%E8%A8%8A%E8%A2%AB%E5%85%85%E5%85%AC30%E8%90%AC

 

3.【東南亞】中國留學生棄美歐湧向東南亞 馬來西亞泰國掀「黃金十年」熱潮

2025-09-02

 

「中國年輕人正向東南亞尋找機遇。」有媒體9月1日報道稱,隨著歐美生活和教育成本攀升,加之地緣政治存在不確定性,越來越多中國學生選擇馬來西亞、泰國、印尼等東南亞國家求學。一名中國留學生預計,未來5到10年將是中國學生在東南亞求學的「黃金時代」。

 

今年早些時候,來自浙江的創業者肯特.蔡決定出國攻讀博士學位。雖然出國留學並不罕見,但他選擇的目的地或許顯得有些特別,他沒有像許多同齡人那樣前往美國或歐洲,而是去了馬來西亞。

抵達吉隆坡的校園,開始研究人工智能驅動工具在媒體制作中的應用後,蔡發現做出這種選擇的並非他一人。事實上,他是湧向東南亞接受高等教育的眾多中國學生中的一員。

 

蔡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緣由。他甚至還沒畢業,中國企業就付錢請他參與其地區總部的選址評估,而且他已經計畫在馬來西亞創辦一家初創公司,利用人工智能和雙語勞動力建立一個面向華語市場的內容製作中心。

「在東南亞,接觸到風險投資的機會比在國內多。而且作為這裡的博士生,更容易引起投資者的關注。」他說。

據馬來西亞政府旗下負責管理學生簽證的馬來西亞教育全球服務中心(EMGS)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中國學生的申請量達到16823份,遠高於2024年同期的10670份和2023年的8948份。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據也顯示,在泰國的中國學生入學人數從2016年的不到6200人攀升至2024年的28000人。

 

東盟成員國已成為中國資本的新前沿。投資銀行及諮詢公司ARC集團的一份報告顯示,去年中國對該地區的直接投資增長了13%,助力整體對外投資流量升至1628億美元。這一增長主要由製造業企業的海外擴張推動。

 

蔡認為,未來5到10年將是中國學生在東南亞求學的「黃金時代」,他預測,那些瞭解中國商業文化、精通中文、英文和當地語言的學生,將在就業和創業方面擁有前所未有的優勢。

 

「他們不僅能滿足中國企業海外擴張的需求,還能抓住東盟消費市場崛起帶來的機遇。」他說。

 

同樣來自浙江、現年20歲、正在吉隆坡另一所大學就讀的盧卡斯.盧表示,這種轉變背後是中國中產家庭的一種新思維,他們必須在可負擔性、安全性和地緣政治不確定性之間取得平衡。

 

盧說,對於那些無法進入國內頂尖大學的人來說,馬來西亞提供了較低的學費、可負擔的生活成本、穩定的政治環境以及躋身QS世界大學排名的院校。他補充說,泰國和印尼也可以作為次要選擇。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吳木鑾表示,有更多中國學生前往海外攻讀研究生以增強他們在國內外勞動力市場的競爭力。

 

他說,馬來西亞提供了被全球認可的、價格親民的英語教育,為人們提供了一條繞過西方的高等教育途徑。

 

在廣州經營一家留學諮詢公司的譚靜(音譯)表示,根據客戶資料,原本計畫申請歐美本科專案的家庭中,有超過20%可能現在會選擇馬來西亞或泰國。

總部位於北京的非政府智庫全球化智庫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取得的進展使馬來西亞和泰國成為熱門目的地。

 

不過學者表示,大多數中國學生還是會回國,不應高估他們對當地造成的影響。

 

「他們主要集中在中資企業和商業生態系統中,」 吳木鑾說,「大多數人還是會回到中國,這限制了他們對當地政治和社會的影響。」

 

馬來西亞華社研究中心主任潘永強表示,中國學生的湧入為馬來西亞400所高等教育機構帶來了學費收入和活力,該國社會和政府對此也持歡迎態度。

 

但他說,馬來西亞的科研和教育水準仍落後於歐美和日本,這導致許多國際學生只是為了獲取學位而來,並且會遇到發展瓶頸。

 

「大多數畢業生最終會回到自己的祖國,那些留下來的人往往會加入中資企業或在當地創業,從事消費和貿易服務。」潘永強說。

 

他表示,從長遠來看,這些中國學生的意義在於他們能否成為中馬乃至中國與東盟經濟合作的橋樑。

 

「隨著中國資本在東南亞擴張,其中一些學生可能會成長為新的中產階層或富裕群體,就像早期的台灣或韓國的商人一樣,」潘永強說,「但這需要真正融入當地多樣的文化。」

 

對於像盧這樣的學生來說,這個選擇既有實用性,也關乎個人偏好。

「英國和歐洲不再適合我了。馬來西亞的環境讓我感覺更自在,」盧說,「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是我畢業後的首選。」

 

然而,他指出,東南亞的機會並不像人們想像得那麼多。「即便是該地區中資企業提供的工作,也常常面臨法律和文化方面的限制。」

吳木鑾表示,有多個因素將決定這種興趣熱潮能否持續。

 

「這種熱潮能否長期持續,仍取決於全球格局,」他說,「如果中美關係緩和,或者西方的通脹壓力緩解,東南亞目前的吸引力可能會迅速消退。」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總統特朗普日前在多個場合高喊「歡迎中國留學生」,甚至拋出要將中國留學生規模擴大至60萬人的說法,但實際情況卻是,中國留學生在美國遭受無端盤查、滋擾的事件有增無減。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近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教育交流合作有助於增進各國人民之間的交往和瞭解。中方希望美方將特朗普總統歡迎中國留學生赴美學習的表態落到實處,停止無端滋擾、盤查、遣返中國留學生,切實保障他們的正當合法權益。

 

資料來源:HK 01

https://www.hk01.com/%E4%B8%AD%E5%9C%8B%E8%A7%80%E5%AF%9F/60272318/%E4%B8%AD%E5%9C%8B%E7%95%99%E5%AD%B8%E7%94%9F%E6%A3%84%E7%BE%8E%E6%AD%90%E6%B9%A7%E5%90%91%E6%9D%B1%E5%8D%97%E4%BA%9E-%E9%A6%AC%E4%BE%86%E8%A5%BF%E4%BA%9E%E6%B3%B0%E5%9C%8B%E6%8E%80-%E9%BB%83%E9%87%91%E5%8D%81%E5%B9%B4-%E7%86%B1%E6%BD%AE

 

4.【英國】韋雅蘭被迫辭任副首相,危機吞噬工黨

2025-09-05

 

施紀賢提前進行內閣改組以恢復秩序,但事件的餘波可能進一步損害工黨聲譽

 

基爾·施紀賢(Keir Starmer)正竭力應對吞噬其政府的危機,其副首相韋雅蘭(Angela Rayner)因稅務安排違反《大臣守則》而被迫下台。

 

在經歷了動盪的數日後,首相提前進行了一次重大的內閣改組,試圖恢復秩序並重新掌握主動權。伊薇特·庫珀(Yvette Cooper)、大衛·拉米(David Lammy)和莎芭娜·馬哈茂德(Shabana Mahmood)均被調任至重要的新職位。

 

然而,圍繞雷納的爭議所帶來的餘波——這位住房大臣為其海濱公寓少繳了約4萬英鎝的印花稅——很可能進一步損害工黨本已受創的聲譽,此時工黨正艱難應對來自英國改革黨(Reform UK)的挑戰。

 

隨著雷納辭去她的所有三個職務(其中包括工黨副黨魁),唐寧街現已準備好迎接一場激烈的黨內競爭來取代她,沮喪的議員們可能會利用這場競爭試圖迫使施紀賢改變政策方向。

 

此事發生在唐寧街經歷了一個困難的夏季休會期(其間奈傑爾·法拉奇(Nigel Farage)和移民政策主導了新聞頭條)並試圖重振旗鼓的幾天之後,同時也發生在一個艱難的秋季之前——財政大臣瑞秋·李韻晴(Rachel Reeves)預計將在秋季提高稅收以平衡國家財政。

 

道德監督機構負責人勞里·馬格努斯爵士(Sir Laurie Magnus)在其裁決中認為,雷納「行事誠信,並對公共服務做出了專注且堪稱典範的貢獻」,但結論是她在稅務事務上違反了《大臣守則》。

 

在她的辭職信中,雷納表示她「深感遺憾」沒有在今年早些時候購買東薩塞克斯郡霍夫(Hove)的房產時尋求額外的專業稅務建議。

 

她說,她還必須考慮媒體壓力對她的家庭造成的「重大損失」,儘管她從「斯托克波特市政屋邨的未成年媽媽」一路走到政府最高層是「我一生的榮耀」。

 

施紀賢在手寫的回應中簽署了「致以最良好的祝願和真正的悲傷」,他表示雷納將「繼續是我們黨內的重要人物」並「繼續為你如此熱衷的事業而奮鬥」。

 

但她的離去使工黨政府在一個艱難時刻失去了一個最真實、最有力的工人階級聲音。此時工黨正努力與其傳統選民基礎重新建立聯繫,並在民意調查中落後於英國改革黨。

 

法拉奇在伯明翰舉行的黨大會上表示,雷納的行為「充滿了特權意識」,並預測工黨的副黨魁競選可能導致黨內分裂,並且「很有機會」在2027年舉行大選。

 

為了重新控制混亂局面,並轉移人們對雷納離去的注意力,施紀賢將原定於秋季晚些時候進行的內閣改組提前進行,將十幾位部長調任新職,並再解僱了兩人。

 

伊薇特·庫珀成為英國新任外交大臣,並由莎芭娜·馬哈茂德接任內政大臣,這意味著三大國家重要職位(首相、財政大臣、內政大臣、外交大臣中的三個)首次由女性擔任。大衛·拉米調任司法部,並將同時擔任副首相。

 

馬哈茂德因其政治技巧和政策把握能力在威斯敏斯特廣受讚譽,以至於她現在經常被認為是未來可能的工黨領袖。她現在將在政府的生存中扮演重要角色,因為她要努力應對小船和庇護酒店問題。

 

首相幕僚長摩根·麥克斯威尼(Morgan McSweeney)的身影在這次改組中隨處可見。工黨內部人士認為,這是進一步向右傾斜的舉動。隨著雷納的離開,能源大臣埃德·米利班德(Ed Miliband)成為黨內軟左派中僅存的幾位內閣成員之一。

 

蘭開斯特公爵領地事務大臣帕特·麥克法登(Pat McFadden)將接替利茲·肯德爾(Liz Kendall)出任工作和養老金大臣,該部門經過改組,以增長為基礎,並接管了此前由教育部負責的技能職責。

 

在現任部長之間 largely 的職位輪換中,肯德爾接替彼得·凱爾(Peter Kyle)出任科學和技術大臣,凱爾則成為貿易大臣。他接替了喬納森·雷諾茲(Jonathan Reynolds),後者成為黨鞭。

 

環境大臣史蒂夫·里德(Steve Reed)被調去負責雷納的住房事務 portfolio,這是他曾在反對黨時擔任過的職務。此前擔任財政部初級大臣、並在2019年至2024年期間離開議會的艾瑪·雷諾茲(Emma Reynolds)被晉升為內閣成員,以填補里德的舊職。

 

最近被任命為首相首席秘書的達倫·瓊斯(Darren Jones)同時成為蘭開斯特公爵領地事務大臣,負責運營內閣辦公室。

 

露西·鮑威爾(Lucy Powell)被免去下議院領袖職務,由前黨鞭艾倫·坎貝爾(Alan Campbell)接替。伊恩·默里(Ian Murray)被免去蘇格蘭事務大臣職務,同時也離開了政府。他由曾在托尼·布萊爾和戈登·布朗手下擔任大臣的道格拉斯·亞歷山大(Douglas Alexander)接替。

 

在首相開始重塑其內閣團隊時,財政大臣瑞秋·李韻晴很早就被確認留任,因為唐寧街試圖向市場保證經濟掌握在可靠的人手中。

 

衛生大臣韋斯·斯特里廷(Wes Streeting)、文化大臣莉莎·南迪(Lisa Nandy)、國防大臣約翰·希利(John Healey)和教育大臣布麗吉特·菲利普森(Bridget Phillipson)是少數幾位留任原職的部長。

 

雷納在確認自己因錯誤地為霍夫的公寓支付了較低稅率而必須補繳更多印花稅後,將此事提交給了道德顧問。

 

她將該公寓歸類為其唯一房產,儘管她大部分時間都與孩子們呆在大曼徹斯特艾士頓安德萊恩(Ashton-under-Lyne)的家中。

 

在購買霍夫公寓的幾個月前,她將她在艾士頓房屋中的份額放入了一個於2020年設立的信託基金,用於管理向她一個兒子的付款。她的這個兒子在作為早產兒經歷了一次「極其個人化和令人痛苦的事件」後,留下了終身殘疾。

 

由於她的兒子是該信託基金的受益人且未滿18歲,出於稅務目的,雷納仍被視為對該信託擁有經濟利益。

 

然而,當她購買霍夫公寓時,她聲明她對任何其他房產沒有權益,從而使她能夠支付約3萬英鎝的較低印花稅稅率。而較高的稅率估計約為7萬英鎝。

 

儘管她聲稱在完成購買前收到了書面稅務建議,稱她有權支付較低的金額,但雷納的產權轉讓律師週四表示,她沒有提供任何此類建議。

 

 

資料來源:The Guardian

https://www.theguardian.com/politics/2025/sep/05/crisis-engulfs-labour-as-deputy-pm-angela-rayner-is-forced-to-step-down

 

5.【英國智庫警告:打擊國際學生或將重創困境中的英國城市

2025-09-03

 

大學部門四分之一的收入依賴海外學生,對萊斯特和赫爾等城市的經濟活動至關重要

 

政府被告誡,英國對國際學生的打擊可能會傷害那些依靠大學驅動當地經濟的困境城市。

 

內政部正在聯繫數萬名海外學生,告知他們如果簽證過期且沒有合法理由停留,將被驅逐出英國。

 

然而,智庫「城市中心」(Centre for Cities)表示,這些變化可能對倫敦和英格蘭東南以外地區造成更大的負面影響,因為這些地方更依賴其大學來推動經濟活動。

 

隨著本月近300萬學生返回英國各地的大學,該智庫表示,工黨將在其增長使命與控制淨移民水平的計劃之間面臨壓力。

 

「城市中心」指出,雖然打擊高等教育部門可能對全國產生負面影響,但萊斯特、普利茅斯、赫爾和特倫特河畔斯托克等城市將更強烈地感受到這種影響。

 

這是因為與牛津和劍橋等更繁榮的大學城相比,這些地方的大學在支持就業、經濟活動和出口方面扮演著過大的角色。

 

「任何變化都會在全國範圍內廣泛感受到,但在經濟陷入困境的城市尤其如此,那裡的大學是最重要的出口產業之一,」該智庫在報告中表示。

 

英格蘭越來越多的大學正陷入財務危機,原因是國際學生數量下降、資金削減以及英國本地學生學費漲幅低於通脹。

 

若干機構出現數百萬英鎊的赤字,而有些則面臨倒閉風險。鄧迪大學已從蘇格蘭政府獲得高達4000萬英鎊的緊急支持。

 

該部門越來越依賴海外學生作為重要收入來源,其總貢獻從1995年的約5%上升到總收入的約四分之一。

 

然而,這項收入正因對外國學生家屬來英的限制、政府移民白皮書中限制畢業生簽證的提案以及對國際學生費用的徵費而面臨風險。

 

「城市中心」強調了大學與其社區之間的「城鎮與學袍」(town and gown)聯繫,並表示一些地方比其他地方更依賴高等教育機構的存在。

 

在大多數設有大學的城市和大城鎮中,高等教育因其為當地吸引付費國際學生而位列出口額前十大的行業。

 

然而,報告發現,該行業在埃克塞特、鄧迪、萊斯特和諾丁漢主導著全球活動。在卡迪夫,高等教育產生的出口份額也高於法律服務;在謝菲爾德,則高於金屬製造業。

 

地方大學在高技能知識型職位中的佔比在普利茅斯(佔所有知識領域工作的32%)、特倫特河畔斯托克(31%)、赫爾(24%)和森德蘭(18%)等地也很高。

 

「城市中心」的首席執行官安德魯·卡特表示,大學是全國重要的經濟資產,尤其是在私營部門高技能就業或出口相對較少的地方。

 

「許多英國大學正處於財務壓力之下,這引發了對其未來的質疑。任何高等教育政策的變化都不會在全國範圍內均勻地感受到,」他說。

「削弱該部門的全國性改革可能會與政府實現各地增長的雄心相悖。」

 

一位政府發言人表示:「這份報告正確地強調了我們世界一流大學對其社區和更廣泛英國經濟的價值,我們也認可國際學生作為其中一部分所做出的寶貴貢獻。」

 

「我們正在探索對大學從國際學生那裡獲得的收入引入徵費,這些資金將再投資於我們的高等教育和技能體系,以釋放機會並推動增長。」

 

「為了讓大學立足於穩固的財務基礎,透過我們的《變革計劃》,我們已根據預測的通脹提高了2025/26學年的學費,並重新調整了『學生辦公室』(Office for Students)的職責,以監測該部門的財務健康狀況。」

 

資料來源: The Guardian

https://www.theguardian.com/education/2025/sep/03/crackdown-on-international-students-could-hurt-struggling-uk-cities-thinktank-warns

 

6.【荷蘭荷蘭已達成歐盟2030年減排目標

2025-09-02

 

部分歸功於更潔淨的車輛,荷蘭去年的空氣污染物排放量已降至低於歐盟為2030年設定的上限。本週二,荷蘭統計局(Statistics Netherlands)發布的數據顯示,氮氧化物和細懸浮微粒(fine particulate matter)的排放量進一步下降。

 

到2030年,氮氧化物排放量必須比2005年降低61%。細懸浮微粒的目標是減少45%,而氨則需減少21%。歐洲法規為所有空氣污染物設定了最大排放量。荷蘭在2020年也已達成了這些目標。

 

自2005年以來,荷蘭統計局觀察到氮氧化物排放量幾乎每年都在下降。這些排放主要來自化石燃料的使用,例如車輛廢氣。統計局將下降部分歸因於更潔淨的轎車和卡車所帶來的積極影響。

 

在2005年,運輸業也是細懸浮微粒的最大來源。如今,家庭已成爲相對最大的排放源,這主要歸因於爐具中的木材燃燒。然而,家庭排放自2005年以來已有所減少。

 

荷蘭統計局強調,空氣污染物對人類和自然都可能有害。該機構表示:「氮氧化物和細懸浮微粒能深入滲透到呼吸系統最微小的部分,導致呼吸問題和哮喘發作。」長期暴露於細懸浮微粒中也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

 

資料來源: NL Times

https://nltimes.nl/2025/09/02/netherlands-achieved-eus-2030-goal-lowering-emissions

 

 

 

 

 

7.【葡萄牙】葡萄牙吸引富豪和名人

2028-09-02

 

麥當娜妮可-吉德曼、斯嘉麗-約翰遜和邁克爾-法斯賓德等藝術家都是在葡萄牙進行重大房地產投資的名人。

 

葡萄牙一直吸引著追求穩定、隱私和高標準生活的名人和億萬富翁。 像麥當娜這樣的知名藝術家都購置了房產,比如她在辛特拉的 Quinta do Relógio,價值 750 萬歐元。 在里斯本市中心,斯嘉麗-詹森(Scarlett Johansson)和邁克爾-法斯賓德(Michael Fassbender)等知名人士在 Príncipe Real 社區投資了公寓。

 

莫妮卡-貝魯奇(Monica Bellucci)也在 Largo do Contador-Mor 擁有一棟由著名建築師設計、經過修復的老式住宅。 此外,約翰-瑪律科維奇等名人在裡斯本的房地產和娛樂業也有各種投資。

 

專家蒂亞戈-卡多佐(Thiago Cardoso)認為,這一動向是多種戰略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葡萄牙已成為主要投資者和名人的避風港,因為這裡安全、氣候宜人、語言能力強,最重要的是,立法鼓勵投資。 當其他國家經歷不穩定時,他們在這裡找到了可預見性和高品質的生活」。

 

但吸引力並不局限於大城市。 像孔波爾塔和梅利德斯這樣的獨特地區,憑藉其保存完好的自然景觀、可持續發展的建築和輕鬆愜意的生活方式,吸引了眾多投資者。 這些地區約 40% 的豪華房地產交易由外國人完成。

 

Cardoso 解釋說,這種興趣也與市場動態有關:“在葡萄牙,面對不斷增長的需求,房產供不應求,從而加速了升值。 這與許多市場的情況恰恰相反,在許多市場,庫存量大,價格升值較慢。

 

名人的興趣

名人的興趣加強了這種吸引力。 克裡斯蒂亞諾-羅納爾多(Cristiano Ronaldo)在卡斯卡伊斯購買了一套價值 2,000 萬歐元的豪宅,而妮可-吉德曼(Nicole Kidman)則在納索斯公園(Parque das Nações)附近投資了一套房產。 演員喬治-克魯尼(George Clooney)擁有梅利德斯(Melides)豪華的 CostaTerra 高爾夫和海洋俱樂部的股份,時裝設計師克利斯蒂安-魯布托(Christian Louboutin)在該地區創建了一家精品酒店。

 

這種情況伴隨著強勁的升值:2025 年,裡斯本、波爾圖、阿爾加維和阿連特茹等地區的房價上漲了 15.8%,遠遠超過了歐洲其他地區的漲幅。 此外,葡萄牙房地產業 81% 的投資來自國外,在 132 億歐元的外國直接投資總額中約佔 35 億歐元。

 

蒂亞戈-卡多佐認為,這直接反映了全球形勢:「危機總會帶來巨大的機遇。 當許多人看到不確定性時,戰略投資者正在利用它來保護自己的資產。 葡萄牙現在被視為具有長遠眼光的投資者的避風港”。

 

資料來源:

https://www.theportugalnews.com/zh/zh-news/2025-09-02/portugal-attracting-the-rich-and-famous/872746

 

8.【加拿大】IRCC簽證延誤+政策收緊 加國國際學生人數暴跌 大學裁員潮湧現

2025-08-26

 

加拿大 (Canada) 的國際學生在申請升學時面臨的最大障礙,是移民、難民及公民部(Immigration, Refugees and Citizenship Canada,IRCC)處理國際學生簽證的時間過長,以及簽證拒批率上升。
2025年上半年,聯邦政府向留學生發放的學習許可數量大幅下降,比去年同期減少近9萬份。

 

IRCC表示,從2024年1月至6月,加拿大共發放125,034份國際學生學習許可;而2025年同期僅發放36,417份。當局未提供這兩個時期的申請數量。這變化發生在聯邦政府於2024年初對國際學生簽證設限之後。

 

IRCC發言人布隆多(Laura Blondeau)未直接解釋數量驟減的原因,但強調政府將繼續「致力於吸引全球頂尖人才以推動經濟增長」,並表示將與各省、市、指定院校及教育界合作,為國際學生製定可持續的未來發展路徑。

 

在過去10年中,由於高等教育資金逐步減少、部分省份凍結本地學費,加拿大許多大專和大學加強海外招生,並日益依賴國際學生學費收入,其金額往往是本地學生的數倍。

 

2023年底,聯邦政府開始收緊對留學生的相關要求,並在2024年宣布﹐將在2年內削減35%的本科生的留學許可證。

 

數月後,削減幅度進一步擴大至45%,並首次涵蓋此前不受影響的研究生和博士生。同時,政府還收緊了畢業後工作許可的資格。

 

Kwantlen Polytechnic University(KPU)因應國際學生人數大幅減少,正準備展開新一輪員工裁減。校方表示,這一趨勢與聯邦政府近期的移民政策變動密切相關。

根據代理校長 Diane Purvey 於8月26日發出的備忘錄,與2023年秋季相比,國際學生人數已下跌近60%,本學期預計僅有2,360人註冊。此一跌幅導致2025至2026財政年度預計出現5百萬至1千萬加元的收入短缺,促使校方採取削減開支的措施,以達致財政平衡。

KPU計劃於2026年3月前裁減約40至45個全職等值職位。至今,透過不填補空缺職位已節省約260萬加元,另削減330萬加元的非必要開支。大部分臨時合約將於明年不獲續約,預計再節省約400萬加元,涉及行政及工會職位。

今年春季,KPU已進行首輪教職員裁員,當時預計國際學費收入將減少4,900萬加元。Kwantlen Faculty Association 主席 Mark Diotte 警告,最多可能有20%的教職員職位遭裁撤,導致課程選擇減少、學科容量下降,學生畢業時間延長。

Diotte 呼籲聯邦及省政府介入,批評渥太華(Ottawa)移民處理延誤,以及卑詩省(British Columbia,簡稱 B.C.)缺乏財政支援。他表示:「這不只是就業問題,更關乎教育的質素與可及性。」他引用卑詩省的《勞動市場展望報告》(Labour Market Outlook)指出,未來十年將有112萬個職位空缺,其中約四分之三需要接受高等教育。他強調:「現時削減大學資源,與省內人力需求背道而馳。」

KPU在卑詩省 設有五個校園,分別位於素里(Surrey)、列治文(Richmond)、克洛弗代爾 (Cloverdale)、蘭里 (Langley) 及 素里Civic Plaza,每年服務逾20,000名學生。該校面臨的財政挑戰,反映出在移民政策轉變及國際學生人數下滑的背景下,加拿大高等教育機構所承受的更廣泛壓力。

 

資料來源: Canada News , 加拿大明報

https://www.instagram.com/p/DN55LL1Cg3-/?utm_source=ig_web_copy_link

https://www.mingpaocanada.com/van/htm/News/20250905/var1h_r.htm

 

9.【加拿大】青年失業率高外勞影響微 移民專家歸咎國際生工簽

2025-09-07

本國青年失業率持續高企,有聯邦與省級政要認為,臨時外勞計劃正在排擠年輕人就業機會,呼籲渥京檢討甚至取消有關計劃;但移民專家指,罪魁禍首可能是國際學生持開放工作簽證的安排。

聯邦保守黨黨魁博勵治(Pierre Poilievre)和卑詩省長尹大衛(David Eby)先後公開批評臨時外勞計劃,指它壓低薪酬並令年輕人難以找到高薪工作,兩人均要求渥太華重新審查該計劃的運作方式。但卡加利移民律師馬克.霍爾特(Mark Holthe)在昨日播出的加拿大廣播公司電台(CBC Radio)《眾議院》(The House)節目專訪中表示,臨時外勞計劃本身設有保障機制,要求僱主證明無本地人可勝任職位,並支付市場薪酬,他強調,該計劃並非旨在壓低工資。

霍爾特認為,真正對青年就業構成壓力的,是大量持開放工作簽證的國際學生。他指,很多留學生畢業後可獲3年工作許可,願意以最低工資任職,導致僱主傾向聘用他們。

據聯邦統計局最新數據,8月青年失業率維持在14.5%。麥基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經濟學教授蘭格(Fabian Lange)形容青年失業如「煤礦中的金絲雀」,最能反映經濟周期波動。他認為,加美貿易戰導致企業不敢擴充人手,青年作為初入職場者,首當其衝。

蘭格預期政界將提出各類應對方案,但認為唯有整體經濟改善,青年失業問題才有望紓緩。他警告,若經濟陷入衰退,青年失業率上升幾乎無可避免。

聯邦總理卡尼日前在多倫多表示,渥京正推行政策,將移民佔總人口比例由7%降至5%。他說,企業領袖最關注的是關稅,其次是如何引入更多外勞,並強調臨時外勞計劃仍有其角色,但需重新檢視其定位以及整體移民制度的運作。

資料來源: 加拿大明報

https://www.mingpaocanada.com/van/htm/News/20250907/var2_r.htm

 

10.【加拿大】2/3受訪者指卑詩治安每況愈下 2成店舖憂不改善勢被逼結業

2025-09-02

代表卑詩省多區促進商業的組織發布一份問卷調查結果,指持續治安問題使受訪的商舖東主及前線職員害怕和焦慮,促請省府立即採取更強的措施打擊罪案。67%受訪者指過去一年街頭治安不靖加劇,認為與毒品相關問題及露宿者愈來愈多有關。

 

卑詩商業促進地區(Business Improvement Areas of BC,BIABC)發布的調查結果指出,67%受訪者認為治安不靖的問題愈來愈嚴重,而原因與毒品、精神健康、更多街頭露宿帳篷、櫥窗及門戶遭破壞、偷竊及暴力有關。

74%指治安情況令店員恐懼焦慮增加

多達74%受訪者認為情況使店舖職員的恐懼和焦慮增加。超過一半(57%)受訪者指顧客或街上人流減少。

另外,逾六成(61%)表示,基於罪案及破壞行為,他們的營運開支增加。

有接近五分一(19%)人則認為,若情況未有改善,他們的生意可能在未來一年無法再維持下去。

BIABC成員來自卑詩省約80個商業地區總共超過5.5萬間商舖,他們聘用數以十萬計零售、服務及辦公室工人,大部分屬中小型企業。上述問卷調查在今年6月底至7月初進行,訪問了逾350名店舖東主。

促省府採取更強硬措施打擊罪案

協會並將今年結果與去年同類問卷調查進行比較,指治安及罪案擔憂仍然根深蒂固,多項問題得出的調查數字差不多,顯示問題過去一年沒有改善。

報告稱:「商戶繼續面對着高度的職員焦慮、顧客人流減少和與罪案有關的經營成本上漲問題。而最令人擔憂的是,擔心若情況持續不變,將無法再經營下去的比例相若(去年為17%),這凸顯狀況沒有改善過,急需政府行動。」

BIABC主席海頓(Jeremy Heighton)表示,中小型商戶東主及他們員工的要求其實很簡單,只是可在不用擔心暴力或治安下來上班,「這不是指責掙扎在精神健康或癮症的人,他們只希望確保每一天都能在毋須擔憂的情況下工作;而經歷精神健康、癮症及無家者可以得到按其需要及全面的服務,給其提供適當的治療。」

資料來源: 加拿大明報

https://www.mingpaocanada.com/van/htm/News/20250902/vac1h_r.htm

 

11.【新西蘭】擬放寬持黃金簽證富人置業 吸引高淨值投資者

2025-08-29

《彭博社》周五(8月29日)引述消息人士指,新西蘭政府正研究,放寬持有「黃金簽證」的外國富人於當地置業,以吸引高淨值投資者。

《彭博社》指出,新西蘭政府預計下周一(9月1日)在內閣會議上商討放寬外國人置業。

據悉,豁免政策將適用於價值最少500萬新西蘭元(2,295萬港元)的房產,並且僅限於持有俗稱「黃金簽證」的投資者簽證人士。

不過政府要作任何改革,仍有待年底《海外投資法》改革法案通過立法後才可生效。

早於2018年,時任新西蘭總理阿德恩(Jacinda Ardern)憂慮外資炒貴樓價,禁止外地人在新西蘭購買二手住宅。除了新西蘭人外,僅澳洲和新加坡公民、稅務居民或國民基於貿易協定,可於新西蘭自由置業。

新西蘭總理盧克森(Christopher Luxon)曾作出競選承諾,會推翻阿德恩的禁令,容許外國人購買價值超過200萬新西蘭元(918萬港元)的二手住宅,並繳納15%稅率。

惟於2023年,盧克森與新西蘭優先黨(NZ First Party)舉行聯合談判後,決定暫時放棄競選承諾。

盧克森所屬的國家黨( National Party)和新西蘭優先黨一直就此事談判,而前者視放寬禁令為吸引外資進入新西蘭的一大利好。

新西蘭4月起簡化「黃金簽證」計劃,包括取消英語程度要求。

移民局的數據顯示,截至8月8日的黃金簽證申請數量為267份,涉及862人,潛在最低投資總額達16.3億新西蘭元(75億港元)。約4成申請人來自美國。

資料來源: HKET

https://inews.hket.com/article/4001765/%E6%96%B0%E8%A5%BF%E8%98%AD%EF%BD%9C%E6%93%AC%E6%94%BE%E5%AF%AC%E6%8C%81%E9%BB%83%E9%87%91%E7%B0%BD%E8%AD%89%E5%AF%8C%E4%BA%BA%E7%BD%AE%E6%A5%AD%20%E5%90%B8%E5%BC%95%E9%AB%98%E6%B7%A8%E5%80%BC%E6%8A%95%E8%B3%87%E8%80%85?mtc=20042

 

12.【澳洲】反移民情緒高漲?| 政府宣布下財年接納移民人數維持不變

2025-09-03

上周末在澳洲各地舉行的反移民抗議活動之後,有關本地移民人數的辯論又再次出現,而聯邦政府昨天(9月2日)宣布,在經過與各州及領地進行磋商之後,下財政年度獲得澳洲永久居留權的移民簽證人數,將與今個財政年度一樣

即是會維持在每年18萬5千人這個上限,而重點是吸納技術移民和現有澳洲居民的親屬。

政府表示,內政部是根據去年處理簽證的水平及在與各州及領地進行磋商後作出有關決定。根據統計局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去年(2024)6月30日的12個月內,澳洲的淨移民人數為44萬6千人。而最大的入境移民群體是學生,人數達20萬7千人, 但他們主要是取得臨時入境簽証。

教育部長祁雅(Jason Clare)曾於8月宣布,為以「可持續」的方式管理學生人數的增長,並表示會在2026年的國家規劃水平中,提供29萬5千個國際學生名額。

而最近有關政府在處理移民問題的批評,主要是集中在新冠疫情後的淨移民數量激增。根據一些數據顯示,從2020年初開始,淨移民人數從每年約20萬人的正常水準下降到負值,這意味著離開澳洲的人數是多於來澳的人數。這與當時疫情嚴峻令許多國際留學生和臨時工人要被逼回國或根本無法入境有關,而當時亦有一些在海外的澳洲人也未能即時回國。

但在疫情過後數年,淨移民人數卻超出預期,以2023年為例,每年的淨移民人數超過50萬人, 達至創紀錄的水平。而出現這個龐大數字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當時的莫理遜政府允許許多臨時工人延長逗留在澳洲的時間,讓他們在疫情期間繼續在澳工作。

之後,當工黨上台後,政府亦允許英國和愛爾蘭的背包客可以在澳多停留一年,加劇了移民人數急增的情況。而最近,工黨政府則試圖採取措施限制國際留學生的入境人數,以減少移民數量。到去年年底,移民人數已降至340,750人,預計今年人數更加會降至255,000人。而目前在澳洲的移民人數佔總人口的比例,已經與疫情前的水平大致相同。

另一方面,維州警方亦逮捕了於上周末參與了反移民抗議活動、自稱是新納粹分子的塞維爾,原因是他當天在墨爾本的抗議活動期間襲擊了一個原住民的組織。32歲的塞維爾在過去的星期日參加了在墨爾本市中心的反移民集會後,在晚間與約40名穿黑衣的男子衝進一個名叫Camp Sovereignty的原住民組織,並襲擊當中的原住民。Camp Sovereignty是一個由原住民及托勒斯海峽島民組織的一項抗議運動,要求澳洲終止種族滅絕、承認他們在澳洲的主權和確保與他們所立的條約生效。

目睹襲擊事件的邦德爾(Yaraan Couzens Bundle)對NITV表示,她至今仍未能接受所發生的事。

邦德爾說:『我們許多人仍處於震驚之中,我不敢相信他們竟然如此厚顏無恥衝進我們的所在地,並偷走和燒毀了我們的旗幟,還在旗幟上跳來跳去, 並針對婦女進行襲擊,我認為這是我一生中見過最卑鄙的行為之一。』

該組織的領導人表示,有關襲擊造成至少10人受傷,其中一名女子的後腦需要接受縫針,而另一名婦女的鼻子則骨折和眼睛青腫。

塞維爾是在昨天下午在墨爾本地方法院外被捕,並被控暴力騷亂、鬥毆、毆打等罪名。而他的兩名他的支持者亦被起訴,他們將於今天出庭應訊。

塞維爾亦曾因去年與警方發生對峙而被控。同時,他亦在維州州長艾倫 (Jacinta Allan)於早前舉行記者會譴責周日的示威暴力事件時大聲辱罵州長。

同時,一名前移民部官員表示,政府對移民政策缺乏透明度,亦加劇了本地的反移民情緒。而我們亦會在明天(9月4日) 的【大眾論壇】討論這新一輪有關反移民的情況。詳情請收聽鄺美玲和梁焱剛的報道。

 

資料來源:SBS

https://www.sbs.com.au/language/chinese/zh-hant/podcast-episode/australia-keeps-current-immigration-number-admist-anti-immigration-sentiment-rises/85aozy3da

 

 

 

13.【澳洲政府維持移民上限 有專家建議調整移民比例

2025-09-08

政府宣布將維持與去年相同的移民上限,移民人數的爭論再度出現。

政府上星期宣布將移民人數上限維持在去年的水平185,000人,並繼續將重點放在技術移民身上。

反對黨領袖利蘇珊(Sussan Ley)星期日於澳洲廣播公司的節目中表示,政府正主導一個「混亂」的移民制度,而移民總數正在對就業、基建與公共服務施加壓力。

利蘇珊此前曾表示移民數量「過高」,並於星期日再次聲稱政府「沒有做好基建的規劃」。

在關於澳洲移民水平的持續爭辯中,有專家建議調整技術移民與打工度假者的比例,或許能帶來改變。

澳洲國立大學教授甘倫(Alan Gamlen)指出,根本性問題必須解決,首先是大多數技術勞動力的增長其實是由臨時移民所推動。

他說「現行移民政策未能認證到這些移民群體的重要作用」,其中包括打工度假者、留學生與背包客。

「例如,背包客通常被認為只從事餐飲或農場勞動,但許多人其實也在技術崗位上工作。留學生與打工度假者的貢獻錯誤解讀,掩蓋他們對澳洲技術勞動力的實際貢獻。」

甘倫指出,當前的計劃並未為穩定的技術工人輸入渠道提供保障。

他指「雖然永久移民的名額上限每年是185,000人,但其中只有12%分配給境外技術申請者,大量名額被配偶、子女與家庭移民佔據」。

「這使得其他人,例如僱主擔保簽證申請者的名額過少。僱主擔保簽證的需求正在激增,而這群人一直能帶來最佳的勞動市場成果,但他們的數量卻受到限制,造成結構性失衡。」

甘倫認為應該更加側重於技術類簽證申請者,以確保澳洲的移民政策能更好地應對人口結構挑戰。

「我們承認這些建議需要額外資源,改革也需要時間。但我們必須把這件事做好,才能確保澳洲的移民政策更好地服務於國家的經濟與社會目標。」

根據澳洲統計局最新數據,截至2024年6月30日的12個月內,澳洲錄得淨海外移民人數達446,000人。

其中最大的一類移民是臨時學生,共207,000人。

教育部長祁雅(Jason Clare)在8月宣布,2026年國際學生名額將設定為295,000人,以「可持續」的方式控制增長。

前移民部副秘書長里茲維(Abul Rizvi)星期日接受SBS新聞採訪時,也同意澳洲某些體系正面臨壓力,但認為責任未必在艾巴尼斯政府。

他指「兩黨的互相指責於事無補。事實是,與基建、住房危機及公共服務壓力相關的問題,早已累積多年甚至數十年。利蘇珊在此期間大部份時間都是資深內閣部長之一。」

里茲維維認為,澳洲確實在吸引技術型建築工人方面存在「問題」,這正在加劇住房短缺的壓力。

他指,兩大政黨都需要承諾,針對澳洲的移民制度進行更詳細的長期規劃,特別是在人口老齡化加重醫療系統壓力的情況下。

他說「如果你回看2019年的預算,在新冠疫情前,當時預測的人口規模本應大於現今水平。如果真是那樣,那時的基建規劃是甚或?是如何應對更大的人口? 」

 

資料來源:SBS

https://www.sbs.com.au/language/chinese/zh-hant/article/australias-migration-system-is-under-scrutiny-what-could-be-done-to-fix-it/m7zxoy2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