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移民快訊】靠加拿大救生艇移民恐等上139年?澳洲避風港實施第二年獲批永居港人多近一倍?英國校園暴力增僅五分之二學生係學校有安全感?

/【每週移民快訊】靠加拿大救生艇移民恐等上139年?澳洲避風港實施第二年獲批永居港人多近一倍?英國校園暴力增僅五分之二學生係學校有安全感?

【每週移民快訊】靠加拿大救生艇移民恐等上139年?澳洲避風港實施第二年獲批永居港人多近一倍?英國校園暴力增僅五分之二學生係學校有安全感?

【每週移民快訊】靠加拿大救生艇移民恐等上139年?澳洲避風港實施第二年獲批永居港人多近一倍?英國校園暴力增僅五分之二學生係學校有安全感?

 

點擊觀看: https://www.youtube.com/live/G7-DTJfRdps?si=vAzCulQ8H-_5x1hx

 

1.【香港】滙豐:子女留學英國成本 按年增一成 家長需預留360萬元 平均留英7.1年

2.【香港】搶人才|八大聯合推「留學香港」 遠訪印度辦教育展招生

3.【台灣】從「移台」到「離台」 香港人為什麼不受台灣官方歡迎?

4.【韓國】南韓政府妥協讓步 允醫學院自行調整收新生

5.【英國】22%工作人口「非經濟活動」 福利開支大增 辛偉誠打擊病假紙文化 被轟攻擊患者

6.【英國】調查發現英國僅有五分之二的學生在學校始終感到安全

7.【加拿大】靠「香港救生艇」成加拿大移民?恐等上139年!

8.【加拿大】400萬加拿大人居海外 研究指有納稅但未可享部分福利 參議員籲善加利用

9.【加拿大】全國650萬人無家庭醫生 華裔女醫退休吐苦水|85至90歲病人會被嫌棄難再找醫生

10.【澳洲】澳洲避風港實施第二年獲批永居港人多近一倍

11.【澳洲】新數據:全澳近三份一人海外出生 他們來自哪些國家?

—————-

有關任何「投資移民」、「海外升學」問題,請立即聯絡我們

+852 6227 2336

📱 https://wa.me/85262272336?text=詢問有關投資移民

📥 http://m.me/auragloballtd

立即追蹤我們的IG獲取更多投資移民資訊:auragloballtd

立即Follow我們的YouTube Channel:Aura Global

1.【香港】滙豐:子女留學英國成本 按年增一成 家長需預留360萬元 平均留英7.1

 

滙豐銀行公布最新升學調查結果,顯示中產家長送子女赴英國升學費用,平均需要準備高達360萬港元,預計子女留英7.1年,即平均每花費約50萬港元,成本按年增加10%。調查又顯示,家長送子女赴英國的年齡愈來愈細,超過一半家長傾向小學至初中便送子女往英國,按年增加12%。

平均預計子女留英7.1年

滙豐銀行公布《滙豐卓越理財環球升學調查報告》結果,是次調查於上月以網上問卷訪問約900名家長,當中有301名受訪者,擁有100萬元以上流動資金,以及年齡介乎6至22歲的子女,現正或有計劃於英國升學。

調查顯示,受訪家長平均為子女赴英國留學準備360萬元,平均預計留英7.1年以完成學業,其中學費、生活費和課外活動的開支佔290萬港元,較去年的260萬元升約10%。另外,53%的受訪家長選擇讓子女在小學和初中階段便赴英國升學,較去年的41%增加12%;大學階段才赴英比率,則維持在8至10%。 為通脹及匯率波動預留70萬元 受訪家長又稱,平均為每位子女預留70萬元的費用,當中包括負笈前的準備、通脹、匯率波動、家長探望子女的旅費等,家長們亦預期隨薯通脹和英鎊升值,子女的教育開支未來將每年平均上升約10%,為家庭帶來更大的財政負擔。 受訪者中,三分之二的家長表示他們期望子女在英國求學期間,有更多機會參加課外或體驗活動,讓子女發掘自己的潛能並追求多方面發展,實現多元化學習。除了普遍的音樂和體育活動外,40%的受訪者期望子女透過文化交流活動擴闊視野。平均而言,父母預計子女在英國求學期間外,平均花費37萬港元於課外活動。 超過6成家長缺乏足夠儲蓄 支援子女升學

滙豐香港區財富管理及個人銀行業務客戶策劃主管翁嬋嬌總結說,「家長平均為每個英國升學子女準備360萬元,平均預計留英7.1年以完成學業,當中學費、生活費和課外活動的開支達到290萬元。但超過60%的受訪者缺乏足夠的儲蓄來資助子女的海外教育,足見家長須提早為升學成本作好準備的重要性。」

 

資料來源:Business Focus

https://businessfocus.io/article/243650/%E6%BB%99%E8%B1%90-%E7%95%99%E5%AD%B8%E8%8B%B1%E5%9C%8B-%E6%88%90%E6%9C%AC

 

2.【香港】搶人才|八大聯合推「留學香港」 遠訪印度辦教育展招生

 

八間資助大學今年聯合舉辦「留學香港」教育展增加海外收生

教育展首站設於印度新德里

教育局獲撥款約2,047萬元,到訪「一帶一路」國家推廣香港高等教育

最新一份《施政報告》指,政府將非本地大學生人數提升至本地學生的40%,八間資助大學今年聯合舉辦「留學香港」增加海外收生,今年將到多國舉辦教育展,首站設於印度新德里。據報反應熱烈,若收生順利,將增加非本地大學生比例。

 

早前教育局獲撥款約2,047萬元,讓香港八間資助大學(八大)的校長組成國際化小組,參與和舉辦各項海外活動,到訪不同地方招收海外學生,尤其向「一帶一路」國家推廣香港高等教育。據悉,小組已開展推廣工作,並委託顧問公司制訂宣傳策略及市場調查。

 

根據港府統計處2022/23年度資料顯示,非本地學生就讀由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資助的學士學位及研究所課程的人數達2.2萬人,當中75%來自中國;22%來自亞洲其他地區,印度佔多數。

 

《施政報告》亦提及,今年將提升八大授課課程(學士、副學位及碩士)的非本地生就學人數上限,由過往相當於本地學生學額的20%,至新學年(2024-2025)的40%,即每年名額約6,000名。

 

資料來源:Point Media

https://shorturl.at/jsBKN

 

3.台灣從「移台」到「離台」 香港人為什麼不受台灣官方歡迎?

 

台灣「小確幸」令香港人趨之若鶩,2019年「修例風波」過後不少港人移居外地,台灣正是熱門地點。然而,過去五年,不少媒體報道,在台香港人似乎有「二次移民」的趨勢,因為當地移民政策持續收緊,不少港人有感被百般刁難,而且移民當局充斥官僚和「人治」辦事方式,令向來遵循「法治」制度的香港人無所適從。

 

台灣內政部移民署統計資料顯示,2018年至去年10月底,香港居民在台獲居留許可人數達4.6萬人。細看每年數字——2019年爆發「修例風波」,到台居留港人有5,858人、定居1,474人;2020年居留10,813 人、定居1,576人;2021年居留11,173 人、定居1,685人。按推算,2022和2023年平均只有約9,000人獲准居留,即出現明顯下降的趨勢。在此期間,當局日漸收緊投資移民的門檻——以往只需在台投資經營一年,但2020年初公佈新規定,要求持續投資並營運至少三年,並設有實體辦公處所和聘任兩名以上台灣員工。

移台的香港人少了,離台的香港人卻多了。「BBC中文網」去年訪問數名正在經歷從「移台」到「離台」的香港人,以及多名台灣學者,拆解港人移居台灣的種種困難和背後的政治角力:

本身在香港擔任鋼琴老師、移居台中後投資當地一家西餐廳、目前已經「二次移民」移居英國的湯小姐抱怨:「我連申請定居都覺得費事了,因為看到太多香港人被移民署玩死。既然台灣政府不歡迎我們,我也不想拖下去了。」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設計師阿詠的身上,她賣掉香港資產到台灣設立網店,但提交定居申請後半年完全沒有進展,於是帶着兩名子女搬到英國:「他們做事很官僚,每個職員的講法都不同,有的說現在就是要等那麼久,你自己想清楚吧……我以前好喜歡台灣,拿畢生積蓄來過新生活,最後看清楚這個地方的真面目,好像發了一場惡夢。」在新北市板橋開港式咖啡廳的陳先生也發現台灣的法治程度比想像中低:「我照著你白紙黑字寫的條例做足所有事,到審批一刻竟然才說有其他考慮。」他認為,相較於香港講求「法理情」,台灣更加重視「情理法」,所以「入鄉隨俗」地以「人治」辦事方式申請審批,不斷和陸委會、移民署的高級官員打好關係。

 

從香港移居台灣20多年、現任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蘇偉業解釋,儘管台灣設有「居留」和「定居」兩個設籍階段,但實際上兩者沒有必然關係,而且當局為移台港人設定很多關卡,導致他們無法工作、享受福利、行使投票權利等。專門研究憲法及移民法的政治大學法律系教授廖元豪也說,問題在於台灣沒有制定針對港人移民的法律,而是依照行政法規處理港人定居問題,但法規並不清晰,導致承辦移民申請的公務員出現任意專斷、互相矛盾的情況,「使得申請的港人非常不確定,好像都要等待政府的恩惠。現在他不想直接拒絕港人,就用拖的方式讓你知難而退。」對於申請程序之慢,陸委會曾經表示,移民署屢發現有港人取得身分證後,旋即撤減資、停業、設立紙上公司輪流投資、由移民公司協助提交假性商業契約及單據、在港有工作仍未辭職,甚至撤資後申請低收入戶救濟等,「凡此亂象,均有違我投資移民政策之本意及預期效益,部分案件暫予保留觀察。」

回望移居台灣的經歷,湯小姐、阿詠和陳先生都像發了一場夢——那時候民進黨蔡英文政府高調挺港,讓他們以為彼此都是守護民主、反抗極權的同路人,所以毅然離鄉背井前往當地追尋「小確幸」,去了之後才知道是「美麗的誤會」,不但感受到制度的不友好,而且被當成「中共間諜」,終日飽受情緒困擾,甚至爆發罵戰。有港人批評民進黨「過橋抽板」、「吃人血饅頭」、「騙香港人的血汗錢和時間」;台灣網民則指責港人情緒勒索,認為「台灣沒有欠香港人」、「不喜歡就滾回香港」,又指「香港人就是中國人」。

廖元豪認為,這種心理落差源於香港人忽略了「選舉政治」的複雜性:「以為政治上聲音大就等於挺,其實是唇亡齒寒,只要讓中國共產黨很尷尬的,(民進黨)都會喊很大聲,那只是政治修辭,最終能否化為實質政策還是看選票。『挺港』有選票,但接收港人能增加選票嗎?不。那政府就沒興趣。」蘇偉業則說,以目前的政治氣候、法律和行政問題,移台港人似乎只有一個選擇——離開,「我經常講,除非很必要,譬如你有親人在台灣,否則也不要來移民了,風險太高。」

除了「BBC中文網」之外,台灣媒體天下雜誌《Crossing換日線》也曾邀請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助研究員陳玉潔分析港人在台情況。她坦言,台灣社會善意十足但制度不足,而且政府機關心態趨於保守,一方面擔心港人會對台灣的經濟、樓市、治安等方面造成衝擊,另一方面又基於國安疑慮不願建立相應制度。

 

資料來源:HK01

https://www.hk01.com/%E6%B7%B1%E5%BA%A6%E5%A0%B1%E9%81%93/1014392/%E5%BE%9E-%E7%A7%BB%E5%8F%B0-%E5%88%B0-%E9%9B%A2%E5%8F%B0-%E9%A6%99%E6%B8%AF%E4%BA%BA%E7%82%BA%E4%BB%80%E9%BA%BC%E4%B8%8D%E5%8F%97%E5%8F%B0%E7%81%A3%E5%AE%98%E6%96%B9%E6%AD%A1%E8%BF%8E?utm_source=01appshare&utm_medium=referral

 

 

4.【韓國】南韓政府妥協讓步 允醫學院自行調整收新生

 

南韓政府周五(19日)宣布,接受國立大學校長團建議,允許32間大學醫生院未來自行調整招收新生的規模。政府表示,果斷作出決定解決醫療前線矛盾。

 

總理韓悳洙表示,為保護醫學生﹑推動醫學院教育恢復正式及緩和醫療前線的矛盾,決定同意由6間非首爾地區組成的國立大學校長團周四(18日)提出的建議,32間擴收醫科生大學容許在2025年度起,於原定新增名額的50%至100%間自行作出調整。

 

韓悳洙指各大學需在4月底前公布調整後收生計劃,在規定範圍內自行確定增收人數。同時,相關大學要在4月底按增收2,000標準制定及公布2026年收生計劃。

南韓政府認為,醫療界意見未統一及提出醫療改革解決辦法的情況下,不能對醫療空白造成的影響置之不理,應切實照顧民眾和病患解決問題的訴求,有必要果斷決策。

 

同時,韓悳洙表示政府公布的多數醫療改革方案內容屬是醫療界期望良久的議題。他指雖然增加醫科生受業界強烈反對,但政府為民眾及病人仍然希望推動醫學擴招新生及醫療改革。

 

韓悳洙稱醫療業界對增收醫科生的規模仍存在分歧,如果業界提供有科學根據及合理的方案,政府將以開放姿態與業界對話。

南韓實習及住院醫生於2月底起罷工,抗議政府每年增加2,000名醫科生,全國約1.3萬名實習醫生中超過9成加入罷工,導致南韓醫療服務陷入嚴重緊張。

 

資料來源:HKET

https://shorturl.at/bjPRY

 

5.【英國】22%工作人口「非經濟活動」 福利開支大增 辛偉誠打擊病假紙文化 被轟攻擊患者

 

英國首相辛偉誠上周五(19日)表示,若然保守黨在來屆大選中獲勝,他將打擊「病假紙文化」,通過收緊批發長期病假規定和加強對「患者」的工作能力評估,以提高勞動力及減少不必要的福利開支。此構想被視為可為執政保守黨爭取選票,但醫學界和慈善機構批評這是對傷殘和長期病患者的攻擊。

目前英國16歲至64歲人口中,有約940萬人(佔總數22%)沒有工作或失業,比新冠疫情前的855萬人多,其中280萬人報稱有長期病患。自新冠疫情以來,報稱長期病患而不能工作的英國人大幅增加,當中年輕人比例「令人擔憂」。英國國民保健服務(NHS)最近發表的數據顯示,全國去年共發出的1100萬張健康證明,94%指當事人不宜工作,其中以抑鬱、焦慮等佔大比數; 提供予殘病或具健康問題勞動人口的福利預算增至690億鎊(約6685億港元)。分析家警告,這批「非經濟活動人口」令經濟倍添壓力。勞動力不足將減弱生產力,僱主通過提高工資吸納人手,則將引起通脹壓力。

收緊批假增勞動力削支

辛偉誠在倫敦發表一個有關社會福利改革的演說時表示,長期請病假成了某些人的「生活方式選擇」,造成國家福利開支「螺旋升上漲」,用於傷殘病患勞動人口的開支比教育、運輸和執法等基本範疇還高。他說,「期望納稅人支持那些能夠工作卻選擇不去工作的人,毫不公平」,需要改革以應付「非經濟活動」(economic inactivity)人口前所未有地增加的情况,並確保福利更用得其所。

他表示,普通科醫生太過輕易延長病假而非建議患者回去上班,不少人也視請病假為「生活態度選擇」,這情况必須改變。他主張修訂批發長病假的規定,今後改由專科醫生而非普通科醫生對患者的工作能力作出客觀評估及提供患者上班所需的支援,以便有更多人可以繼續上班工作。他以焦慮或抑鬱患者為例,指出患者需要得到控制病情的支持及治療以外,不該假設他們一定不能工作,並主張給予情緒、精神病患者治療,而非福利。

 

辛偉誠稱,若然連任,將進一步推行福利改革,包括立新法處理濫用福利,就像現時處理欺瞞稅款般。他警告,到時那些停工12個月仍未復工者將會被完全剝奪社會福利。

 

英國大選最遲明年1月底前舉行。目前民望大幅落後在野工黨的辛偉誠提出收緊福利計劃,被認為有助保守黨吸引商界和右翼支持者。

英醫學會斥「敵對言論」侮辱專業

 

不過,英國醫學會(BMA)指摘辛偉誠的改革計劃發言是「敵對言論」。關注殘疾人士的慈善組織Scope批評政府的改革計劃是「對殘疾人士的全面攻擊」。精神健康慈善組織Mind表示,精神健康服務在多年經費不足、患者趨增之下,辛偉誠之言對輪候接受精神心理援助的190萬名患者及專業判斷被質疑的普通科醫生而言,都是「侮辱」。

資料來源:明報

https://shorturl.at/dgjO7

 

6.【英國】調查發現英國僅有五分之二的學生在學校始終感到安全

 

英國政府的一項調查顯示,英國只有五分之二的兒童表示他們在學校總是感到安全,英國各地的教師告訴《衛報》,在過去兩年里,他們看到學生的行為每況愈下。

 

教師們說,針對學校教職員工和其他學生的暴力和辱罵行為有所增加,同時還出現了仇視同性戀、種族主義和性別歧視的表現,尤其是女性首當其衝地受到了攻擊性言論的影響。

 

威爾士當局正在考慮如何應對本週三發生在卡馬森郡一所公立學校的襲擊事件,一名學生在被指控刺傷另一名學生和兩名教師後,被指控犯有三項謀殺未遂罪。在警方收到有關社交媒體上提及刺傷事件的信息的報告後,一名 15 歲的男孩也被逮捕。

 

雖然學校中涉及武器的暴力事件仍然極為罕見,但為教育部(DfE)進行的調查發現,校長、班主任、學生和家長對學校行為的看法存在顯著差異。

 

在被問及在學校感到安全的頻率時,只有 39% 的學生說他們在上周的每一天都感到安全。相比之下,69% 的校長和高級職員表示他們的學校每天都很安全。

 

同樣,35% 的中學領導說他們的學校上周每天都 「平靜有序」,但只有 16% 的中學教師和 13% 的學生表示同意,所有回答都低於英國教育部 2022 年調查的記錄。

 

調查還顯示,家長對學校行為政策的支持度有所下降,24% 的中學教職員工表示家長不同意學校的規定,而 2022 年這一比例為 20%。

 

學校和學院領導協會秘書長佩佩-迪亞西奧(Pepe Di’Iasio)說: 「絕大多數學生表現良好,學校仍然是一個安全和積極的環境。然而,少數學生中的不良行為有所增加,這給學校領導和教師帶來了挑戰。

「我們希望看到教育部開展工作,以確定不良行為增多的原因,但大流行病造成的混亂以及在支持有心理健康和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方面持續存在的困難很可能是其中的一個原因」。

 

這項調查與教師們的回答不謀而合,他們向《衛報》講述了自己在課堂上的經歷。

一位來自林肯郡的教師說:”攻擊性和挑釁性行為的增加是前所未有的: 「攻擊性和挑釁性行為的增加是前所未有的。年僅八歲的學生就使用辱罵性語言,對教職員工進行人身威脅,向同學投擲物品,對待同學和教職員工的態度令人發指。

 

「就我個人而言,我發現自己的壓力驟增,[這]讓我考慮是否還能繼續從事目前的職業」。

 

這位教師將削減資金和科威德大流行歸咎於減少了對最弱勢兒童的支持。「他們說:」通常情況下,有這些極端需求的學生會被安置在學生行為支持小組,但由於經費削減,這裡已經沒有位置了。

 

一位來自倫敦東部的接待班主任說: 「去年,我每天都會遭到一個孩子的人身攻擊。我被咬,被踢,被扇耳光,椅子和桌子被扔到房間的另一頭。可悲的是,這種行為在許多孩子身上也時有發生,只是程度較輕。他們剛開始上學時情緒調節能力很差,不能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因此經常崩潰。

 

「我並不完全責怪科維德,因為之前的情況肯定越來越糟,但從那時起,明顯的不同是家長不信任學校,不聽老師的話。因此,我們試圖和他們談談孩子的行為,他們卻一笑置之,甚至說我們在撒謊。」

 

一位來自蘇格蘭的中學教師說,她看到少數學生的極端行為慢慢變成了常態。

 

她說:”最大的問題之一是學生白天逃學:有些學生就是不肯去上課,試圖在學校四處遊蕩。她說:”教務人員工作過度,工資低得驚人,我不知道他們是如何或為什麼每天都來上課的。

 

許多教師說,自科維德事件以來,學生的行為和態度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但也有一些教師擔心本學年的情況會更糟。一位小學教師說: 「彷彿暑假過後,他們都變成了不同的孩子」。西米德蘭茲郡的一名中學教師說: 「從小學來的孩子們的行為令人發指。他們沒有學會基本的社會行為。

 

英國教育部發言人說: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正在採取果斷行動,確保所有學校都是平靜、安全和支持性的環境,並為學校領導和教師提供改善行為的工具。

 

「我們不僅禁止在學校使用手機以減少干擾,我們耗資 1000 萬英鎊的行為中心計劃旨在三年內支持多達 700 所學校改善行為。來自行為中心的數據是我們所期望的標準的基準,因此我們要確保在最需要的地方提供有針對性的支持」。

 

 

資料來源:The Guardian

https://www.theguardian.com/education/2024/apr/26/two-in-five-pupils-in-england-always-feel-safe-in-school-survey-behaviour

 

 

7.【加拿大】靠「香港救生艇」成加拿大移民?恐等上139年!

聯邦政府特為香港人開設的「救生艇計劃」 (Hong Kong Pathway) 的永久居留申請案積壓已達嚴重水平,兩港人組織再度呼籲渥太華必須要拿出行動解決問題。

 

加拿大香港菁英協會(Hong Kong Young Professionals Association Canada,簡稱HKYPA)表示,移民、難民及公民部(IRCC)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透過「Hong KongPathway」獲得永久居留權的人數大幅減少。

 

2024年2月,只有5名香港人在「所有其他移民(All Other Immigration)」類別下獲批永久居留權,比2023年平均每月372人急遽下跌。

 

數據分類下的移民類別包括「經濟移民」、「家庭團聚」、「難民」,因此相信「Hong Kong Pathway」屬於「所有其他移民」。這驚人的跌幅令人嚴重質疑「Hong Kong Pathway」政策的未來可行性和有效性。

 

截至2024年1月31日,共有8,357宗申請永久居民等待處理。按照每月只有5人獲批永居的速度推算,當局需要超過139年才能清理積壓個案。

 

預計未來幾年申請個案會增加,因此積壓情況料將惡化。即使當局維持2023年全年批出4,470宗申請的速度,處理現有申請仍需要近2年時間。

 

申請積壓的後果嚴重且影響深遠。受延誤影響的人士和家庭正經歷巨大困難,例如兒童失去合法身分讀書、在職人士因工作簽證到期而失去工作和公共健康保險。

為了解決這個危急問題,HKYPA正與移加港人救生艇2023年滯後群組(Hong Kong Pathway 2023 Backlog Alliance)和加拿大香港監察(Hong Kong Watch Canada)合作,要求當局立即採取行動。

 

眾議院公民及移民常務委員會副主席 Brad Redekopp 和保守黨專責移民難民及公民事務的議員 Tom Kmiec 也聯合支持請願信,呼籲當局採取行動解決永居申請個案積壓問題。

 

請願書呼籲移民、難民及公民部長推出一系列措施,包括向兒童發出未成年人學習簽證(minor study permits)、向所有「Hong Kong Pathway」申請人授予臨時工作授權(Interim Work Authorization,簡稱IWA)或開放式工作簽證(Bridging Open Work Permit,簡稱BOWP),以及增撥移民目標配額(admission targets)予「Hong Kong Pathway」。

 

資料來源:加拿大星島

https://www.singtao.ca/6665836/2024-04-25/news-%E3%80%90%E5%8D%81%E8%90%AC%E7%81%AB%E6%80%A5%E3%80%91%E9%9D%A0%E3%80%8C%E9%A6%99%E6%B8%AF%E6%95%91%E7%94%9F%E8%89%87%E3%80%8D%E6%88%90%E5%8A%A0%E6%8B%BF%E5%A4%A7%E7%A7%BB%E6%B0%91%EF%BC%9F%E6%81%90%E7%AD%89%E4%B8%8A139%E5%B9%B4%EF%BC%81-st-topic/?variant=zh-hk

 

8.【加拿大】400萬加拿大人居海外 研究指有納稅但未可享部分福利 參議員籲善加利用

 

據加拿大統計局2016年估計,居於海外的加拿大人為數約達400萬,佔整體加拿大人約9%。參議員胡元豹認為,加拿大應更好地利用這筆隱性資產,以助本國聯通世界。

 

胡元豹形容加拿大是個狹隘的國家。「儘管我們聲稱是國際主義者和全球化國家,但實際上視野還是非常內向。」

 

他用其辦公室的部分預算委託麥吉爾加拿大研究所(McGill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Canada)進行了一項研究,於周一發表結果,發現生活在海外的加拿大人經常納稅,但卻無法享受公民的某些福利,例如醫療保健和在省選中投票。

 

海外加拿大人可以在聯邦大選中投票,但在2019年大選中,只有約3.4萬人投了票。

 

根據統計局數據,這些海外加拿大人中,約有一半是憑藉父母獲得加拿大籍,三分之一是在加拿大出生,另有15%是歸化入籍。

 

加拿大亞太基金會(Asia Pacific Foundation of Canada)的數據顯示,海外加拿大人主要集中在美國、香港和英國。

 

麥吉爾加拿大研究所的報告引用此前一些研究顯示,加拿大人比其他國家的人更願意到外國工作,但也更有可能在人生較晚期的時候回國。

 

胡元豹認為,渥太華應制訂策略以支持海外加拿大人,充分利用他們的人脈和技能。「我們可以更好地搭通世界的一個方法,就是利用我們在海外的僑民社區。」

 

他補充說:「在我看來,他們是國家的隱性資產,但我們還不太清楚如何更好地加以利用,所以這報告就是希望引發更深入的探討。」

 

他表示,渥太華可利用這些「非官方大使」更好地了解世界,以便在當今地緣政治日益複雜的世界中提升加國的形象。

 

同時,這也可減少本土加拿大人對海外加人的反感或不滿,因為本土加人多只在渥太華宣布從加沙地帶、蘇丹或海地等有危機的地區撤僑時,才會聽說這些人的存在。

 

資料來源:加拿大星島

https://www.singtao.ca/6661820/2024-04-22/news-400%E8%90%AC%E5%8A%A0%E6%8B%BF%E5%A4%A7%E4%BA%BA%E5%B1%85%E6%B5%B7%E5%A4%96+%E7%A0%94%E7%A9%B6%E6%8C%87%E6%9C%89%E7%B4%8D%E7%A8%85%E4%BD%86%E6%9C%AA%E5%8F%AF%E4%BA%AB%E9%83%A8%E5%88%86%E7%A6%8F%E5%88%A9+%E5%8F%83%E8%AD%B0%E5%93%A1%E7%B1%B2%E5%96%84%E5%8A%A0%E5%88%A9%E7%94%A8/?variant=zh-hk

 

9.【加拿大】全國650萬人無家庭醫生 華裔女醫退休吐苦水|8590歲病人會被嫌棄難再找醫生

 

如今加拿大家庭醫生奇缺,全國有多達650萬居民無法獲得家庭醫生的服務,就算省政府在去年批准藥劑師也有一點處方權,但依舊是杯水車薪。而且情況還在不斷惡化,一些資深的家庭醫生正在脫離公共醫療保健系統。

 

愈來愈多家庭醫生以資金不足和文牘工作過於繁重為由選擇退出,安省的53歲華人家庭醫生孟凡華(Fan-Wah Mang,音譯)就是其中之一。她在為社區服務20多年之後,不願再忍受不斷上漲的費用和行政負擔,決定將診所關閉。

 

孟凡華是於1989年開始在多倫多大學攻讀本科,二年級時被該校著名的醫學系錄取,在1997年獲得獨立行醫執照,先是作為後備醫生在安省各家醫院工作了6年,於2003年加入了密西西加市的一家家庭診所。

 

許多在嬰兒時期就來找孟醫生的病人,如今都已經長大成人;一些中年時來求診的病人,如今也已是垂垂老矣。

 

孟醫生說﹕「看到孩子茁壯成長,看到經我治療的病人恢復健康,真是令人欣慰。我的病人深深地信任我,有的甚至就專科醫生開出的治療方案還要徵求我的意見。他們知道我支持他們。」

 

診所房租秘書薪金成沉重負擔

孟醫生指出,診所的房租、秘書薪金、辦公用品的消耗等,正成為沉重的負擔。

 

「目前對於每次預約,省府會支付37元的費用。如果他們正好參加了政府的家庭健康計劃,就會加收3元左右。此外,根據患者的性別和年齡,診所也會收取不同的費用。

 

「我的病人大約有1000人,每月大約會有2000元。當我第一次建立自己的診所時,扣除所有的辦公費用後,我每年的收入約為9萬元。2022年,收入達到14.2萬元。對於典型的醫生來說,家庭醫學並不是人們想像的通往奢侈生活的途徑。」

 

有一段時間診所的財務狀況還不錯。但在2015年,兩位最初與孟醫生一起工作的醫生離開去了大醫院。孟醫生只剩下一位搭檔,因為規模太小,護士開始流失。等她好不容易湊足3個醫生後,還是無法和大醫院競爭,因診所提供的薪水較低。

 

電子病歷每年自費5000元購軟件

 

同時通貨膨脹使診所所有的設備變得更加昂貴。到了2015年,省府取消對電子病歷系統的補貼,各家診所必須自掏腰包購買軟件,每年要花費5000元,每年的升級還要再加1300元。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後,診所爭先恐後地購買個人防護裝備和新的預防措施。而最致命的一擊是安省內外科醫生會強推的防黑客保險,雖然網絡威脅真實存在,2023年12月發生的多倫多病童醫院遭黑客攻擊就說明了這一點,但每年的2500元保費還是讓診所感到吃力。

 

因為疫情,省府允許病人不必親身到診所,通過電話也可問診,省府會為此支付診費。

但到了2022年,省府將支付的電話問診費減低15%,這對孟醫生來說是壞消息,因為她的許多病人搬去了房價更便宜的遠郊地帶,例如貴湖市、彼得堡市甚至Sturgeon Falls市,有近四分之一病人需要電話方式來找孟醫生看病。

而孟醫生也不能因為電話問診的費用低於親身看病,就要求這些病人開車數小時來診所見十多分鐘的面,但診所的財務狀況日漸惡化已是不爭的事實。

與此同時,孟醫生的寶貴看診時間還在被不斷壓縮,因為醫療保健系統更多地要求家庭醫生的合作。例如,獲得少量處方權的藥劑師,必須先要將處方傳送給家庭醫生(包括孟醫生)審閱,這導致孟醫生的電子信箱每天會收到100多份需要她仔細審閱的處方報告,而且孟醫生還必須及時回覆,因為如她不簽字,藥劑師的處方就不能使用。

減少一天應診處理文書工作

到2023年7月,孟醫生被迫將每周開診的時間從4天減少到3天,以便有一整天的時間來處理文書工作。這也意味著她每周要少一整天的收入,因為家庭醫生只有在給病人看病時才能得到報酬。

 

繁重的工作導致孟醫生從早上8時30半上班,晚上7時才能離開。短暫的晚餐後,又要在電腦上工作到午夜,周末也要抽出一整天來繼續工作。她的2個十幾歲的兒子,經常以快餐麵來充飢。他們也問母親,為什麼總是忙於工作,這令孟醫生感到她不僅作為一名醫生很失敗,而且作為一個母親也失敗。

診所辦公室的租約在今年5月期滿,而在去年9月,孟醫生在與搭檔商談之後,下定決心關閉診所。

 

此後的2個多月,孟醫生不停地向她的老病人表示抱歉。「我的許多患者都是85至90歲的女性。她們非常害怕找不到新的醫生來收治,新醫生會認為她們太老了,或是老病人的問題太複雜了。」

 

資料來源:加拿大明報

https://www.mingpaocanada.com/van/htm/News/20240422/vaa1h_r.htm

10.【澳洲】澳洲避風港實施第二年獲批永居港人多近一倍

 

從2022年3月起,澳洲透過「香港渠道」(Hong Kong Stream)推出港人專屬的避風港政策。兩年過後,共有逾千人受惠獲得永久居留簽證。

 

澳洲政府為香港護照和英國國民海外(BNO)護照的持有者,在技術移民獨立簽證 (類別189)和偏遠地區技術移民永久居留簽證 (類別191)兩個簽證類別提供「香港渠道」,從2022年3月5日開始接受申請。

內政部此前向SBS中文提供的數據顯示,從接受申請之日起,至2023年2月的頭一年,共批出約370個簽證;其中類別189約150個,類別191則為220個。

相關數字符合當局為類別189內「香港渠道」設置的200個配額。但類別191未曾披露是否有類似配額。

技術移民獨立(類別 189)香港渠道簽證

按月份計算 遞交申請數量 批出簽證數量
31/03/2022 27 ——
30/04/2022 8 ——
31/05/2022 17 12
30/06/2022 6 12
31/07/2022 <5 7
31/08/2022 16 11
30/09/2022 27 11
31/10/2022 21 24
30/11/2022 25 21
31/12/2022 13 <5
31/01/2023 21 36
28/02/2023 27 14
31/03/2023 36 16
30/04/2023 22 21
31/05/2023 69 26
30/06/2023 50 <5

偏遠地區技術移民永久居留(類別 191)香港渠道簽證

按月份計算 遞交申請數量 批出簽證數量
31/03/2022 50 ——
30/04/2022 22 ——
31/05/2022 37 16
30/06/2022 22 29
31/07/2022 14 26
31/08/2022 20 34
30/09/2022 18 19
31/10/2022 20 28
30/11/2022 27 14
31/12/2022 17 9
31/01/2023 8 28
28/02/2023 16 17
31/03/2023 35 16
30/04/2023 19 17
31/05/2023 30 22
30/06/2023 23 <5

 

香港《南華早報》(SCMP)早前從澳洲內政部獲得的數據顯示,從2023年3月至今年2月,即避風港政策實施的第二年,兩項簽證合共有約680名港人獲批永居,只有不足5人被拒。但內政部未透露拒簽原因。

實施頭兩年,當局共收到1,184宗透過「香港渠道」提出的永居簽證申請。

此外,聯邦政府去年底宣佈學生及技術移民簽證改革,以期降低整體移民數量,修復「千瘡百孔」的移民制度。其中,申請畢業簽證的年齡降至35歲以下的改變,此前已確認會豁免香港人。

另外,申請學生簽證的英語要求在今年3月23日開始提高,從相當於雅思(IELTS)總分5.5分提高到6.0分,而畢業生工作簽證申請分數從6.0分提高到6.5分。

內政部回覆《南華早報》的查詢指,香港和BNO護照持有者在英語成績上也獲得豁免。

有關其他可能影響「香港渠道」及相關護照持有者的政策實施安排,預計會在今年年中前另外公佈。

資料來源:SBS

https://www.sbs.com.au/language/chinese/zh-hant/article/australia-offers-nearly-double-permanent-residency-in-second-year-of-hong-kong-stream/074mhk0cl

 

11.【澳洲】新數據:全澳近三份一人海外出生 他們來自哪些國家?

全澳在海外出生人士比率,達到自1891年以來的最高紀錄。 澳洲統計局的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全澳洲的海外出生人口增加了近50萬,海外出生人口中,超過三份一來自三個國家。

要點

  • 最新數據顯示,全澳約1,850萬人在澳洲本地出生,820萬人在海外出生。
  • 全澳在海外出生的人,超過三份一來自三個國家。
  • 據估計,全球約有6% 的人口居住在出生國以外。

在海外出生的澳洲人比例創下自19世紀以來的新紀錄。

澳洲統計局周三(4月24日)公佈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澳海外出生人口比例達到30.7%,高於2022年的29.5%。

自1891年首次記錄這一數字以來,海外出生的澳洲人比例從未達到如此高的水準。

19世紀90年代,澳洲錄得移民人數較多。 但是,由於一戰、二戰和經濟大蕭條期間移民人數減少,移民佔總人口的比例在1947年降至僅10%。

之後,全澳海外出生人士佔總人口比率持續上升——除了在疫情期間略有中斷。

澳洲統計局確認,該數據基於當時的人口統計,直到1971年,原住民人口才被納入例行統計中。

澳洲總共有多少人?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6月,澳洲常住人口約為2,660萬人,其中1,850萬人出生於澳洲,820萬人在海外其他地方出生。

2023年,澳洲的海外出生人口增加了近50萬。

新移民來自哪些國家?

在澳洲海外出生人口中,三個國家的移民總佔比超過三份一。

最新數據顯示,英國、印度、中國和新西蘭是海外出生澳洲人的最大來源國。

 

雖然出生於英國的人仍然是新移民的最大群體,佔962,000人,但與十年前的100多萬人相比,總人數略有下降。

第二大群體是在印度出生的人,總人數為846,000人,比2022年的754,000人有所增加。

出生於中國的新移民數量相較前幾年略有下降,以656,000人位居第三。

與此同時,現居於澳洲的新西蘭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 該群體共有598,000人,排名第四。

在澳洲本土出生的人口共增加了170,000人。 這數字是出生人數減去死亡人數及向其他國家的凈移出人數。

 

海外出生人口的發展趨勢

2013年至2023年間,澳洲境內的來自印度、中國、尼泊爾和菲律賓的移民社區,人口增長最快。

在澳洲居住人數達到1,000人的移民來源地,來自拉脫維亞的移民的年齡中位數最高,為80歲

 

 

另一方面,在海外出生的澳洲人中,年齡中位數最小的是卡達人,年齡中位數為15歲。

在澳洲,瓦努阿圖移民的男性數量遠遠超過女性,幾乎是女性人數的三倍,而泰國移民女性的數量則是男性的兩倍多。

澳洲與全球相比情況如何?

據估計,截至2020年,全球共有2.806億人(約佔全球人口的3.6%)居住在出生國之外。

美國是外國出生人口最多的國家。

 

在美國,5,000多萬人出生在海外,佔總人口的15.3%。

在外國出生人數方面,澳洲排名第九,但這人數佔總人口的比例相對較高,為29.9%。

相比之下,在居住在阿聯酋的人中,88.1%的人口出生在國外,而在科威特達到出生海外人士比率就達到72.8%。

 

資料來源:SBS

https://www.sbs.com.au/language/chinese/zh-hant/article/almost-a-third-of-aussies-were-born-overseas-these-are-the-countries-theyre-coming-from/hlfdlgqw4

 

 

 

 

 

 

By | 2024-04-29T23:31:41+08:00 April 29th, 2024|Comments Off on 【每週移民快訊】靠加拿大救生艇移民恐等上139年?澳洲避風港實施第二年獲批永居港人多近一倍?英國校園暴力增僅五分之二學生係學校有安全感?

About the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