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移民快訊】加拿大永居批核遙遙無期, 港人棄艇返港? | 澳洲父母簽證申請死都未等到? | 香港議員倡削移民港人醫療福利, 「外人濫用資源」?

/【每週移民快訊】加拿大永居批核遙遙無期, 港人棄艇返港? | 澳洲父母簽證申請死都未等到? | 香港議員倡削移民港人醫療福利, 「外人濫用資源」?

【每週移民快訊】加拿大永居批核遙遙無期, 港人棄艇返港? | 澳洲父母簽證申請死都未等到? | 香港議員倡削移民港人醫療福利, 「外人濫用資源」?

【每週移民快訊】加拿大永居批核遙遙無期, 港人棄艇返港? | 澳洲父母簽證申請死都未等到? | 香港議員倡削移民港人醫療福利, 「外人濫用資源」?

點擊收睇:https://www.youtube.com/live/hGgRh4cUOBo?si=egneVKfMqJyhW8yF

 

1.【香港】啟德郵輪碼頭流血不止 吉舖多 郵輪減 羅淑佩:2028再招標前擬設郵輪停泊日數指標 藝術村或酒吧街有助救市

2.【香港】海外港人返港看醫生被指「外人濫用資源」 移民港人反駁:我有喺香港交過稅,有香港護照和身份證,點解係外人?

3.【台灣】台灣媽媽在飛往美國的航班上生下孩子後與嬰兒失散

4.【英國】校長稱英格蘭學校面臨「千刀萬剮」的困境

5.【美國】加拿大派滅火飛機赴洛杉磯救災 杜魯多說「鄰居正在幫忙『隣居』」!

6.【加拿大】加拿大政客反擊特朗普:邀西岸三州加入 有免費醫療及槍管

7.【加拿大】杜魯多宣布落台 辭任黨魁 留任加拿大總理至選出新領導人

8

.【加拿大】受聯邦政府移民政策更改影響申救生艇港人個案多拖延 生活陷拮据 寧回港工作

9.【澳洲】死都未等到 | 父母簽證申請處理長達31年

10.【澳洲】未來就業報告|2成工作五年內遭淘汰或需轉型

 

有關任何「投資移民」、「海外升學」問題,請立即聯絡我們

+852 6227 2336

📱 https://wa.me/85262272336?text=詢問有關投資移民

📥 http://m.me/auragloballtd

立即追蹤我們的IG獲取更多投資移民資訊:auragloballtd

立即Follow我們的YouTube Channel:Aura Global

 

#移民 #升學 #移居 #移民英國 #移民加拿大 #移民澳洲 #移民美國 #香港人#BN O#香港人移民 #加拿大 #新聞 #國際新聞 #英國新聞 #新聞直播 #新聞分析 #新聞討論 #英國移民 #英國 #移民新聞 #移民分析 #葡萄牙 #DSE #留學生 #移民日本 #歐洲

 

1.【香港】啟德郵輪碼頭流血不止 吉舖多 郵輪減 羅淑佩:2028再招標前擬設郵輪停泊日數指標 藝術村或酒吧街有助救市

香港旅遊零售陷冰封,「十舖九空」及郵輪停泊日子太少的啟德郵輪碼頭被指是罪魁之一,舊承辦商也許「冇得留低」?上月「臨危受命」擔任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的羅淑佩表示,2028年郵輪碼頭營運商合約將屆滿,而今年展開招標時,會考慮要求競投者須建議或承諾每年吸引郵輪停泊達一定日數。她又認為郵輪碼頭需要轉型,例如除了傳統商店及食肆,亦應探討可否在碼頭設表演場地或青年藝術家的孵化基地,以增對港人及遊客的吸引力。

羅淑佩局長指啟德碼頭2024年郵輪停泊回復率,已達2019年的73%,現時處於整固期。她認為在新思維下,不應只注重郵輪停泊的營運,而是要更好運用郵輪碼頭的空間去吸引客人,也要考慮引入藝術表演等。羅認為除了郵輪碼頭,香港亦應積極發展其他海上遊,因海島、海岸線是本港的寶藏,故鯉魚門將有一個新登岸設施,可串連作海上遊覽路線,包括鯉魚門、南丫島礦場等,亦可結合遊艇旅遊,讓旅客有更多選擇。她指正構思開放一些特別場所,例如天星小輪駕駛室或機房,電視城等讓旅客感受香港的文化、歷史,亦可增加香港吸引力。

羅淑佩透露,本港去年全年有4500萬人次旅客到訪,較旅發局預計的4600萬人次略少,但她不會拘泥於這個差別。

不過事實是,啟德郵輪碼頭過去十多年來備受批評,指浪費了大好的碼頭,來港郵輪數目太少,碼頭商舖亦近乎「十室九空」狀態,對吸引遊客效益甚低,立法會議員亦不止一次表示失望。據了解,近2年由於有承租商曾涉嫌把部分舖位違規「租上舖」分租出,遭碼頭營運者收回舖位,令租務更冷清。

疫情過去後,啟德郵輪碼頭於2023年曾業績大反彈,但踏入2024及2025年,對國際郵輪吸引力疑再一次下降,令人關注。據BusinessFocus記者根據郵輪碼頭官網公開資料作出的分析,2024年大約只有115天有郵輪泊港,只佔全年32%的日子,去年6月至9月情況最慘淡,分別只有1至3天有郵輪泊港,可以說是整個暑假都被浪費了。

踏入2025年1月,據啟德郵輪碼頭官網所見,1月暫時只有12天有郵輪為泊港,較去年1月的15天減少2成,2月及3月情況亦令人失望,令人擔心郵輪遊客是否已對香港失去興趣。

綜合商界及傳媒專欄文章的意見,若要拯救郵輪碼頭,不能呆等至2028年再招標。綜觀而言,各界認為緊急救市策略至少有三:

策略一:設不夜天酒吧街及公園市集
啟德郵輪碼頭擁無敵維港海景及夜景,一直有意見認為,應該以較相宜租金吸引業界開設「不夜天酒吧」,相信對遊客有極大吸引力。因上址離民居較遠,對民居滋擾不大。碼頭附近更有跑道公園,有條件設深夜市集及容許藝術創作者夜間表演,若與碼頭酒吧結合,勢可吸引更多遊客夜遊,增加消費額及遊客在香港「過夜住酒店」的機會。

策略二:設藝術家孵化基地或藝術村
郵輪碼頭太多吉舖及空地被浪費,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的羅淑佩即公開表示,她希望碼表演能設藝術表演場地,或成為青年藝術家的孵化基地。另有意見認為,政府可考慮仿效日本德島縣,在郵輪碼頭設文化藝術村,同時吸引遊客及推廣國家文化。例如日本德鳥縣即有傳統工廠,讓遊客學習如何製作「阿波和紙」,不少遊客更會因此居住當地酒店,令政府的旅遊收入增加。

策略三:可考慮引入類似山姆的倉儲式超市
有意見認為,郵輪碼頭其實浪費了商場。若政府能積極吸引內地倉儲式超市如「山姆」來港,並提供優厚條件,例如容許對方在郵輪碼頭商場作有限改建及安排足夠的穿梭巴接載顧客,料對吸引遊客以至港人光顧都大有幫助。事實上作為Walmart的第三大業務部門,山姆會員店(倉儲式超市)2024年的銷售額將接近900億美元,最近北京房山區山姆亦已開幕,成為全中國第50間山姆超市,顯示其受歡迎程度。故特區政府爭取「山姆」一類的倉儲式超市來港,也屬合理之舉。

 

資料來源:Business Focus

https://www.instagram.com/p/DEeep1aytJ0/?utm_source=ig_web_button_share_sheet

 

2.【香港】海外港人返港看醫生被指「外人濫用資源」 移民港人反駁:我有喺香港交過稅,有香港護照和身份證,點解係外人?

 

香港立法會議員就移居海外人士返回香港接受福利及醫療服務,向醫管局提出質詢,認為醫管局應設立「離港限制」,以篩選曾經移居海外的港人,限制使用醫管局的服務或另設收費,有意見認為,移居海外人士回港治病會衍生額外及不必要的公帑開支。

 

香港民建聯議員梁熙質問當局可否「刀口向外」,一分一毫的公帑都用在香港市民身上,而非用於移民人士身上。他更以「外人」形容移居海外港人,批評「回流醫病」已是公開秘密,為何當局一直「視而不見」,不展開相關研究,檢視有多少人回流「濫用公共資源或福利」。

 

香港醫務衞生局長盧寵茂回應,難以定義持有有效香港身份證的人當作「外人」。提到,任何持有有效香港身份證的人士及屬香港居民的11歲以下兒童,均可以符合資格人士身分,使用資助公營醫療服務,強調「現時並無規定使用者需要居住香港某指定日數」,因此無法就所謂「回流醫病」作統計。

 

不過,梁熙不同意盧寵茂局長的說法,表示現時社會討論財赤,不少聲音討論削減長者「2元乘車優惠」,認為「(港府)對自己人非常嚴苛,對於外人就非常慷慨」,津貼移居海外港人回港醫病,「食窮特區政府」,質疑公帑用在移居海外港人身上。最近立法會代表團在聖誕前夕前往日本考察一事,被指浪費公,因而引起坊間質疑。

 

盧寵茂重申,醫療服務與「派錢」性質的社會福利不同,因為領取長者津貼、綜援或消費券等福利金是年度性,可按年評估。但醫療服務不會一年申請一次,除非全港市民「每年申請一張卡去證明自己過去一年在香港居住日數」才去接受醫療服務,因此無意推行審批機制。

據港媒《集誌社》統計,自2019年後有約29.6萬港人移居海外,以英國、加拿大、澳洲及台灣為主。

 

《星島網》記者訪問成功獲批永久居留權的移加港人,他們認為自己持有香港身分證,有香港永久居留權,並非議員口中的「外人」,就可享香港福利。

 

蔡小姐表示,自己僅離港數年,而且仍然持有香港護照及香港身份證,「點解要有限制」,她直言議員形容自己為「外人」,「好難聽,我有喺香港交過稅,點解係外人?」認為如果自己不符合資格享有醫療福利,由內地來港的新移民都不應享有,「佢哋喺香港的日數仲少過我,應該計總共在港日數」。

 

黃先生認為自己有香港永久居留權就不是「外人」,直言「我返去睇醫生嗰陣咪在港」,而回港看醫生是「善用公帑」,而非浪費,加上自己回港看醫生亦要付出機票等成本,沒有濫用公共資源。

 

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今日(11日)在電台節目指,憂慮此類政策會傷及無辜,指可能有人一世在香港工作及作出貢獻,但只是因為下一輩,甚至因為孫子、孫女移民而無奈地一同離港,無論限制醫療福利如何「劃線」都會影響這一類人。

此外,他表示香港以身份證證明市民身份,反問屆時是否又要分兩種,離開香港就是變二等?強調香港市民的定義,始終是視乎身份證。

盧寵茂:逗留時間如何劃線都難免傷及無辜

盧寵茂在節目中表示,理解政府資源有限,大家提出不同辦法控制資源分配,但首先要考慮如何區分所謂「外人」。他指出,當然有部分人明顯離港後不會回來,但都要思考政策會否傷及無辜,舉例指有人在香港生活及工作後退休,然後子女、甚至孫子、孫女移民,「兩個老人家好慘,然後跟住(子女)離港」。

他指出,該類人士一直為香港作出貢獻、交稅直到退休,可能及後回港就醫,無論限制「回流醫病」是三十日、六十日的劃線方式,該類人士都不知如何是好。他亦指出有學生到外國讀書,可能父母陪同時長達一年,質疑又是否要劃線限制「回流醫病」?重申此舉會傷及無辜。

盧寵茂:發住戶證一年查一次? 離開香港要變二等身份?

盧寵茂表示,醫療與福利、住屋、津貼、派錢不同,生病是突然需要使用醫療福利。他指,除非每年評審全港750萬人,要考慮政策執行是否傷害很多人。

他強調,醫療是市民的安全網,醫務衛生局及醫管局有責任照顧好任何香港市民,現時香港市民定義始終在於是否持有身份證,又反問是否外籍工人剛到港,未到一定的逗留時間,亦不讓其使用醫療福利呢?

 

資料來源:星島/HK01

https://www.singtao.ca/7003733/2025-01-08/news-%E3%80%90%E7%88%AD%E8%AD%B0%E3%80%91%E6%B5%B7%E5%A4%96%E6%B8%AF%E4%BA%BA%E8%BF%94%E6%B8%AF%E7%9C%8B%E9%86%AB%E7%94%9F%E8%A2%AB%E6%8C%87%E3%80%8C%E5%A4%96%E4%BA%BA%E6%BF%AB%E7%94%A8%E8%B3%87%E6%BA%90%E3%80%8D++%E7%A7%BB%E6%B0%91%E6%B8%AF%E4%BA%BA%E5%8F%8D%E9%A7%81%EF%BC%9A%E6%88%91%E6%9C%89%E5%96%BA%E9%A6%99%E6%B8%AF%E4%BA%A4%E9%81%8E%E7%A8%85%EF%BC%8C%E6%9C%89%E9%A6%99%E6%B8%AF%E8%AD%B7%E7%85%A7%E5%92%8C%E8%BA%AB%E4%BB%BD%E8%AD%89%EF%BC%8C%E9%BB%9E%E8%A7%A3%E4%BF%82%E5%A4%96%E4%BA%BA%EF%BC%9F/?variant=zh-hk

 

 

3.【台灣】台灣媽媽在飛往美國的航班上生下孩子後與嬰兒失散

 

據報道,一名上週在中華航空公司飛往美國的航班上生下孩子的台灣婦女被驅逐出境,並與她的孩子分開。但據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記者維尼塔·奈爾報道,新的細節已經出現,可能會讓這位新手媽媽陷入法律麻煩。

 

台灣新聞報道稱,這名只姓簡的婦女向航空公司官員隱瞞了自己懷孕的消息,以便可以在美國生孩子,這一舉動可能讓她與祖國台灣的官員發生了麻煩。

 

10月8日,在華航一架波音777飛機上拍攝的手機影片顯示了乘客所說的「千載難逢的機會」。

 

機組人員和其他乘客,包括一名洛杉磯醫生,在太平洋上空幫助接生了一名新生嬰兒。

 

「機組人員非常樂於助人,給我帶來了我需要的醫療設備,幫助我擺脫困境,」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醫生 Angelica Zen 博士說。 “他們基本上是我的替補護士。”

 

當這名婦女分娩時,中華航空8號航班正從台灣台北飛往洛杉磯。航班改飛阿拉斯加安克雷奇,但嬰兒在飛機著陸前抵達。

 

但本週,多家新聞社報導,該女子被美國拒絕入境,並在沒有帶孩子的情況下返回台灣。

 

據《台北時報》報道,據稱中華航空正在向該名女子尋求賠償,以補償她因孩子出生而造成的費用和延誤。

 

加州移民律師 J Craig Fong 表示:“他們可能會保留孩子,直到她的醫生確定孩子沒事為止。”他說,即使母親被拒絕進入美國,但如果嬰兒出生在美國半徑 12 英里的範圍內,嬰兒仍然有權留在美國。

 

「如果出於某種原因,海關和邊境保護局的人員決定她不應該在美國,他們就會將她送回下一班飛機,然後這個孩子,她是美國人,可以留在這裡,直到孩子能夠被遣返回台灣”,方說。

 

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就嬰兒的下落聯繫了阿拉斯加兒童服務辦公室和美國移民官員,但他們表示不會討論個別案件。

 

目前尚不清楚母子何時以及能否團聚。

 

資料來源:CBS

https://www.cbsnews.com/news/taiwanese-woman-who-gave-birth-during-china-airlines-flight-deported-from-u-s-in-legal-trouble/

 

 

4.【英國】校長稱英格蘭學校面臨「千刀萬剮」的困境

儘管最近注入了額外資金,但明年成本上漲可能仍超過資金承受能力

 

一家領先的經濟智庫表示,儘管最近注入了額外資金,但未來一年不斷上漲的成本很可能會超過資金投入,校長們表示,英格蘭的學校正面臨「千刀萬剮」的困境。

 

英國學校與學院領導協會(ASCL)表示,如果政府不在教育方面加大投入,英格蘭本已資源枯竭的學校可能還會進一步削減經費,減少牧師支持和課程選擇,而班級規模可能會擴大。

 

校長們的干預是在財政研究所(IFS)週三發布報告之後進行的,該報告估計,2025-26 年主流學校資金增長 2.8%(以現金計算),低於預期的 3.6% 的增長。 ,主要是由於承諾提高教師薪資所致。

 

ASCL 政策主管朱莉·麥卡洛克 (Julie McCulloch) 表示:“這份報告揭示了許多學校和學院面臨的現實——又一輪削減開支。” 「這必然意味著牧師支持、課程選擇和課堂資源的進一步減少。在很多情況下,班級規模也可能會增加。

 

「過去 15 年來,學校和學院一直面臨著巨大的財政壓力,他們在將對學生的影響降至最低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但我們不能再這樣下去了。這真是凌遲處死。政府必須認識到增加教育投資的重要性。

 

英國學校聯合會(IFS)在其有關英格蘭教育支出的年度報告中表示,過去五年來,英格蘭的學校總支出增長了約80 億英鎊,扭轉了先前的削減趨勢,導致每名學生的學校支出實際增長了11%。

 

然而,其中超過一半的資金已被計劃用於高需求服務的支出所吸收,預計未來兩年將增加 23 億英鎊,遠遠超過政府可能因預計學生人數下降 2% 而節省的資金。

 

IFS 研究員、報告作者之一 Luke Sibieta 表示,政府即將進行的支出審查將涉及英格蘭教育經費的艱難選擇。 「公共財政狀況非常緊張意味著包括教育部門在內的大多數部門可能都需要節約開支。弄清楚究竟如何以及在何處進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從歷史上看,學院和六年級受到的打擊尤其嚴重,即使最近增加了資金,情況仍然如此。數據顯示,2025年每名16至18歲學生的大學資助仍將比2010年的水平低約11%,而六年級學生的資助將比2010年的水平低約23%。

 

NAHT 學校領導聯盟秘書長 Paul Whiteman 表示,一些學校在增加預算方面已經面臨真正的困難,並且已經將營運削減到最低限度,學校領導對未來的前景感到擔憂。

 

懷特曼說:「如果學校不想做出進一步令人不快的決定,例如削減員工和課程資源,那麼在支出審查中承認並解決這個問題至關重要,因為這些決定會使學校更難為孩子們提供一流的教育。

 

IFS也表示,英格蘭學生的學費可能還會進一步上漲,因為大學在努力應對不斷增加的員工成本的同時,國際學生招生減少帶來的收入也持續下降。與學校和學院不同,大學將不會因去年預算中宣布的雇主國民保險繳款增加而獲得補償。

 

為緩解該行業的壓力,英國政府於 11 月宣布,學費將根據通貨膨脹率八年來首次上調,每年學費將上漲至 9,535 英鎊。 IFS 表示,這只是“大學財政的短暫緩解,學費很可能會進一步上漲。”

 

教育部發言人表示:「我們改革計畫的使命之一就是為孩子們提供最好的人生開端。這是在預算中提出的措施的基礎上製定的,該預算將 2025-26 財年的學校資金增加到近 639 億英鎊,其中包括為有高需求的兒童和年輕人提供的 10 億英鎊。

 

“我們決心鞏固我們所繼承的教育體系的基礎,並將與學校和地方當局合作,確保建立公平的教育經費體系,將公共資金用於需要的地方,幫助兒童取得成就和成長。”

 

資料來源:The Guardian

https://www.theguardian.com/education/2025/jan/08/schools-england-cuts-rising-costs-funding

 

5.【美國】加拿大派滅火飛機赴洛杉磯救災 杜魯多說「鄰居正在幫忙『隣居』」!

 

加拿大與美國跨境協調山火應變的機構表示,正努力向南加州派遣兩架滅火飛機。總理杜魯多也在社交媒體貼文表示,「鄰居正在幫忙『隣居』」(Neighbours helping neighbors.)。

 

總理杜魯多這句「Neighbours helping neighbors」用了加拿大和美國英語對「鄰居」一字不同的「串法」(Neighbours / Neighbors),可能別具含意的告訴特朗普,加美兩國永遠是好鄰居,但加拿大不會與美國融為一體,亦可能在暗示加拿大會堅持自己那一套,不會盲從美國。

 

總部位於溫尼辟(Winnipeg)的加拿大跨部門森林消防中心(Canadian Interagency Forest Fire Centre)周四(9日)表示,連夜收到派遣兩架CL-415滅火飛機的請求。

據稱,這項要求來自位於愛達荷州的美國國家跨部門消防中心(U.S. National Interagency Fire Centre)。

 

該機構在給加通社的電郵中表示:「正在採取行動,但目前無法確定交付時間表。如果出現更多請求,我們還將積極主動地確定潛在資源的可用性。」

 

亞省準備派遣投水滅火飛機、夜視直升機和事件指揮小組提供支援。

省長史密斯(Danielle Smith)在社群媒體上表示,該省正在與該機構和聯邦政府合作評估加州的需求。史密斯說:「好鄰居總是在需要的時候互相幫助,我們將在這場危機期間以任何方式幫助我們的美國朋友。」

 

史密斯最近一直對美國媒體和民選官員發動魅力攻勢,強調加美之間的牢固關係。她一直小心翼翼地不譴責當選總統特朗普對加拿大進口產品徵收關稅的威脅,或他打算透過「經濟力量」吞併加拿大的聲明。

 

加拿大其他省份也提供了協助,以撲滅肆虐洛杉磯部分地區的大火。

來自魁省和卑詩省的投水滅火飛機和機組人員已經在當地與狂風肆虐的火焰搏鬥。

 

當局表示,周三時因達至颶風強度的大風點燃帕利塞德沿海地區(Pacific Palisades),以及帕薩迪納(Pasadena)附近阿爾塔迪納(Altadena)的社區。

截至目前已證實有5人死亡,超過10萬人被迫撤離家園。近2,000棟房屋、企業和其他建築物被摧毀,預計這一數字還會增加。

 

資料來源:星島

https://www.singtao.ca/7005238/2025-01-09/news-%E5%8A%A0%E6%8B%BF%E5%A4%A7%E6%B4%BE%E6%BB%85%E7%81%AB%E9%A3%9B%E6%A9%9F%E8%B5%B4%E6%B4%9B%E6%9D%89%E7%A3%AF++%E6%9D%9C%E9%AD%AF%E5%A4%9A%E8%AA%AA%E3%80%8C%E9%84%B0%E5%B1%85%E6%AD%A3%E5%9C%A8%E5%B9%AB%E5%BF%99%E9%84%B0%E5%B1%85%E3%80%8D%EF%BC%81/?variant=zh-hk

 

6.【加拿大】杜魯多宣布落台 辭任黨魁 留任加拿大總理至選出新領導人

 

加拿大總理杜魯多在當地時間周一早上近11時(香港時間周二零時)宣布辭任執政自由黨黨魁,意味他將落台,結束長達9年執政。他將留任至自由黨選出新領導人,數月後才正式卸任總理。他並要求國會休會至3月24日。

傳媒較早前報道,杜魯多將在周三執政自由黨全國黨團會議舉行前宣布退位,最快在周一,以免外界認為他遭黨員逼宮。杜魯多的執政地位上月因副總理兼財長方慧蘭辭職而危危乎,兩人在應對候任美國總統特朗普關稅威脅上存分歧。選民對杜魯多的支持也下挫,民調顯示自由黨在今年大選中將落敗。為了扭轉劣勢,黨內要求杜魯多下台的聲音漸增。加拿大大選須在今年10月前舉行,自由黨黨魁換人,或引發外界要求提早大選。

 

杜魯多|標誌加國一個時代結束

杜魯多任總理已有三個任期,其辭職將是加國政圈一個時代的結束。他2015年出乎意料地帶領民調排第三位的自由黨勝出大選,以43歲之齡成為總理,年輕的面貌為政壇帶來一股新風氣。他承諾採取開放的移民政策、向富人加稅和應對氣候變化。但首個任期已備受醜聞困擾,近年因為生活成本上漲,以及他管治作風,令他民望下跌。十多名自由黨國會議員要求他辭職,有三分二選民則對其施政不滿意。

 

杜魯多|新總理將面對特朗普關稅威脅

去年9月民調顯示,僅26%受訪者稱他是總理首選,落後保守黨對手博勵治19個百分點。過去僅兩名加拿大總理能連續執政4個任期。45歲的博勵治向選民承諾減稅、打擊通脹和保護個人自由。若杜魯多落台,新任總理將要在貿易上與特朗普周旋,後者揚言若加拿大不堵截非法移民和毒品流入美國,將向加拿大產品徵25%關稅;已辭任財長方慧蘭形容這將是巨大挑戰,並稱杜魯多知會她不想其再任政府的最高級經濟顧問。

 

資料來源:AM730

https://www.am730.com.hk/%E5%9C%8B%E9%9A%9B/%E6%9D%9C%E9%AD%AF%E5%A4%9A%E5%AE%A3%E5%B8%83%E8%90%BD%E5%8F%B0-%E8%BE%AD%E4%BB%BB%E9%BB%A8%E9%AD%81-%E7%95%99%E4%BB%BB%E5%8A%A0%E6%8B%BF%E5%A4%A7%E7%B8%BD%E7%90%86%E8%87%B3%E9%81%B8%E5%87%BA%E6%96%B0%E9%A0%98%E5%B0%8E%E4%BA%BA-%E6%9B%B4%E6%96%B0-/521907

 

7.【加拿大】受聯邦政府移民政策更改影響申救生艇港人個案多拖延 生活陷拮据 寧回港工作

 

面對近年聯邦政府朝令夕改的移民政策,加上移民部申請個案積壓問題,導致部分經「救生艇」計劃移居本國的香港人,等候永久居留申請批核遙遙無期。有正等候審批的港人決定「一邊回港工作,一邊等永居」,直至收到移民部通知才飛回加拿大處理。

聯邦移民部去年10月24日宣布,由本年至2027年期間大幅削減移民目標數量,並收緊臨時工作簽證批核。整體移民政策改變,同時拖慢香港人經「救生艇」申請本國永居的程序。移民部總監麥克納米(James McNamee)早前曾指出,由於大量積壓個案等待處理,因此申請人要花更長時間等候,保守估計約要等4年。

面對無了期的等待,港人Michael(化名)在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基於多項因素決定回港工作等候,「我是在2024年1月入紙申請永居,去年9月由於家人病重需要回港一段時間以便照顧,雖然如此,但那時我仍想留在加拿大,所以在11月就回來處理簽證續期事宜,但當時有消息傳出聯邦政府縮減移民目標及延長審批時間,加上經濟預期會變得更差,在每個月入不敷支的情況下,開始讓我思考,這樣無了期的『貼錢』生活是否值得呢?」

Michael續指,移民部突然改變政策不但打亂其預算,同時讓他對該系統失去信心。

「看不清還有多少路要走,原本大概推算在12至18個月內得到永居身分,但當移民政策突變時就沒有辦法再作預算,加上考慮到家人及經濟等因素,所以決定先回港工作確保有足夠收入,同時等候移民部就永居申請的最新通知。」

Michael解釋指,雖然在等候永居申請期間暫時回港,但當申請過程有眉目時,他仍然期望回到加拿大繼續辦理餘下手續,「整個申請流程內,其中一個步驟是收到移民部的『身處境內確認通知』(Confirmation of Physical Presence,簡稱CPP),申請人需在收到通知7天內回覆以確認身處加拿大境內,隨後永居申請才會繼續進行,所以不少人在收到CPP前都暫時離開,而我會在收到相關電郵後飛回加拿大繼續申請流程,但即使收到CPP後,審批流程還需等候多久仍是一個未知數。」

有部分港人經歷一輪加拿大生活後,出於各種原因選擇直接回流香港,不再考慮移居加國,Michael就解釋為何申請過程幾經波折仍想回到加拿大生活,「都已經付出了那麼多走到這一步,差點就達成目標,所以希望能夠繼續完成,最終目的是拿到公民身分,我也只是來了兩年左右,覺得可以嘗試在加國生活久一點。」

資料來源:加拿大明報

https://www.mingpaocanada.com/van/htm/News/20250105/vaa1h_r.htm

 

8.【加拿大】加拿大政客反擊特朗普:邀西岸三州加入 有免費醫療及槍管

 

加拿大和美國的「吞併之爭」近來有越演越烈之勢,被候任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譯川普)羞辱為「加拿大州長」的特魯多(Justin Trudeau)宣布將辭任黨魁及總理後,多名加拿大官員相繼站了出來反擊特朗普的言論。

「讓我們吞併美國三個州如何?」面對特朗普的「吞併威脅」,加拿大綠黨領袖梅爾(Elizabeth May)在1月8日的記者會上作出反擊。

「請聽着,特朗普,要不我們也做個交易?」她在記者會上表示,「你以為加拿大想成為美國的第51個州嗎?但或者加州(California)還想成為加拿大第11個省呢!怎麼樣?」

「加州、俄勒岡州(Oregon)、華盛頓州(Washington)?」梅爾向這三個州的州長喊話,「加州州長紐瑟姆(Gavin Newsom)、華盛頓州長英斯利(Jay Inslee)還有俄勒岡州州長科特克(Tina Kotek),你們想不想就此事發起一次全民公投?」

「你們將能享受全民免費醫療,還有你們的國會因避忌槍械企業說客,而不敢通過的槍械管控法案。」

「我們加拿大可是早就有嚴格的槍械管控法案。」

「特朗普先生,你想想看,這樣一來你可以擺脫這些總是投票給民主黨的州了!」她繼續說道,「你知道還有什麼嗎?我們將桑德斯(Bernie Sanders)從你手中奪走。」現年82歲的佛蒙特州參議員桑德斯曾炮轟特朗普是「病態、騙子」,稱其是「美國歷史上最糟糕的總統」。

最近一段時間,特朗普沉迷在「領土擴張」的美夢中,多次點名加拿大成為美國「第51個州」。在外界看來,這種想法很不切實際,

1月8日,特朗普又一次在其自創社交媒體「真相社交」上再次發佈新地圖。圖中包含美國、加拿大和格陵蘭島,並且這三個地區均被塗成黃色。

但特朗普並未解釋這張地圖的意義。

梅爾並不是首位反擊特朗普的加拿大官員。

繼加拿大外長斥責特朗普「不了解加拿大因何而強大」後,加拿大能源部長、新任總理熱門人選威爾金森(Jonathan Wilkinson)緊隨其後,8日駁斥稱特朗普的言論是「完全錯誤」的。

安大略省省長福特(Doug Ford)6日也曾表示,加拿大可以購買美國阿拉斯加和明尼蘇達州,而不是成為美國的一部份。

「我們買下阿拉斯加怎麼樣?我們會同時買下明尼蘇達州和明尼阿波利斯。你知道,這是不現實的。」福特後來澄清說,他這麼說只是在開玩笑。

加拿大企業家、真人騷節目《創智贏家》的明星投資者奧利里(Kevin O’Leary)上月表示,「至少有一半」的加拿大人對特朗普的言論感興趣,人們希望了解特朗普言論背後的真正含義。他稱,加拿大和美國建立更緊密的關係能給經貿和國防等領域帶來諸多好處,能集中所有資源應對步步進逼的中國和俄羅斯。

資料來源:HK01

https://www.hk01.com/%E5%8D%B3%E6%99%82%E5%9C%8B%E9%9A%9B/1093072/%E5%8A%A0%E6%8B%BF%E5%A4%A7%E6%94%BF%E5%AE%A2%E5%8F%8D%E6%93%8A%E7%89%B9%E6%9C%97%E6%99%AE-%E9%82%80%E8%A5%BF%E5%B2%B8%E4%B8%89%E5%B7%9E%E5%8A%A0%E5%85%A5-%E6%9C%89%E5%85%8D%E8%B2%BB%E9%86%AB%E7%99%82%E5%8F%8A%E6%A7%8D%E7%AE%A1-%E6%9C%89%E7%89%87

 

 

9.【澳洲】死都未等到 | 父母簽證申請處理長達31年

 

內政部向參議院審計委員會提供資料透露,有2,297名父母簽證申請者,涉及87名其他家庭成員,例如高齡依賴親屬或照顧者,在等待簽證期間已經去世。

 

在澳洲,貢獻類父母簽證(Contributory Parent vis) 的費用為$48,495,處理時間長達14年,而一般年老父母簽證的費用為$5,125,等待時間高達驚人的31年。

雖然澳洲現任政府將父母簽證的年度名額從4,500個增加到8,500個,但有待處理的申請仍從2023年的14萬增加到超過15萬。

澳洲容許臨時父母簽證最多10年的臨時居留,但不會提供轉為永久居留的途徑。

 

澳洲內政部的發言人回應媒體查詢時表示,延誤是由於資源有限和需求過高,並指出:

「所有簽證計劃都受到資源有限的影響,導致在需求增加時,申請評估會出現延誤。」

審查報告建議引入類似綠卡抽籤的系統,以更公平地分配父母簽證,甚至「完全取消父母的永久居留期限,同時改善臨時移民的機會」。

反對黨領袖達頓在5月16日的財政預算案回應演講中承諾,從2024-25年起,每年削減永久移民人數25%,從185,000人減少至140,000人,持續兩年,然後逐步增加至150,000人,再到160,000人。

但遭到移民部前副秘書長里茲維批評,達頓削減永久移民名額,就幾乎沒有父母申請簽證人士可以移民澳洲。

 

因為在140,000名的家庭移民配額中,三分之一將被分配給配偶簽證,這類簽證理論上是按需求設置名額,本身是沒有配額的。

瑞茲維又認為達頓由政治角度上,根本沒有解決父母簽證積壓問題的意願,因為父母的年齡將不再工作,並且(他們會接受像醫療保健卡這樣的服務)帶入澳洲的預算成本「相當龐大」。即使是貢獻型父母簽證類別,預算還是會虧損。

瑞茲維建議,由於獲得永久簽證困難,臨時父母簽證,允許初步居留三至五年,將變得更具吸引力。

 

另一方面,自新冠疫情以來,來自印度的移民人數持續大幅增加,阻礙了政府控制移民總數的努力,而大學卻因限制國際留學生數目失敗,而沒有受到影響。

據報道,9 月季度有 30 萬印度人在澳洲持有臨時簽證,屬至今為止最大的單一的群體,高於 2019 年同期的 20 萬。

9月的數字包括115,000名持有學生簽證的印度人和80,000名持有研究生簽證(graduate visas)的印度人。

總理艾巴尼斯和印度總理莫迪於2023 年5 月簽署的《澳洲印度移民和流動夥伴關係協議》推動了印度學生人數的激增,該協議為更多印度學生、畢業生和早期職業人士打開了大門。

協議內容包括印度人可以申請五年期學生簽證,在澳洲學習的人數沒有限制,畢業生可以申請在澳洲工作長達八年,無需簽證擔保。

 

艾巴尼斯政府還簽署了資格互認機制,該機制涵蓋了包括學位和文憑在內的一系列教育資格,澳洲將承認印度職業及大學畢業生「持有類似的」澳洲資格框架(Australi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 AQF)的資格,可以接受高等教育及一般就業。

反對黨領袖達頓早前對該協議表示歡迎,他在2023年向印度金達爾全球大學(Jindal Global University)演講時表示,「在與印度培育移民問題上,澳洲兩大政黨之間得到了強有力的兩黨支持」。

 

資料來源:SBS

https://www.sbs.com.au/language/chinese/zh-hant/podcast-episode/parent-visa-backlogs/6lpe4zhkg

 

10.【澳洲】未來就業報告|2成工作五年內遭淘汰或需轉型

 

一份全球性的報告預測,到 2030 年將會有超過五分之一(22%)的工作會發生結構性的變化。但本地勞動力專家預測,兩大類領域於未來五年仍然有就職優勢。

一份名為《2025年未來就業報告》強調,由於技術變革、綠色轉型、地緣經濟分化、經濟不確定性和人口變化等因素,令職場在未來五年後將會出現巨大變化。

因此,企業亦有迫切需要重新培訓的勞動力及改變工作場所的營運方式,以應對未來重大的國家和全球挑戰。

 

全球職位未來將有重大轉變

該份全球報告的澳洲合作夥伴、代表顧主的倡議機構《澳洲工業集團》(Australia Industry Group),集團的行政總裁威洛克斯(Innes Willox)就指出,該報告每兩年就會對就業市場進行測量及預測市場的未來變化。

「報告揭示了全球驅動因素錯綜複雜的變化,這些因素正在改變全球及澳洲的就業崗位,導致部份技能將會變為無效、因此,職場亦需要有新及不斷發展的技能(特別是在科技相關領域)。」

「全球 63% 的雇主表示、技能差距是企業轉型的最大障礙。雖然他們亦正盡最大努力實現勞動力多樣化、提高技能並為行業提供支持,但未來五年,當局亦必須以有效的公共就業及技能政策作為輔助。」

 

「這包括為新興的工作崗位培養人才制定策略;為廣泛再培訓和技能提升的機會提供資金和供應;以及支持多樣性、公平性和包容性以及流離失所者和成熟年齡工人的策略。」

威洛克斯又指:「因此,再培訓及提陞技能,在未來將有更大需求。」

 

最高增長及最易淘汰的職位有哪些?

報告亦依照目前的趨勢,預測2025至2030年期間,全球就業總量將會有7%淨成長—即7,800萬個就業崗位,但在全球創造就業機會的同時,有部份行業會被淘汰。

從全球來看,預計一些最前線的工作崗位,仍然在數量上,將出現最大增長,包括農場工人、送貨司機、建築工人、銷售人員及食品加工工人。

另外,護理經濟崗位和教育崗位預計也將大幅成長,包括護理專業人員、社會工作和諮詢專業人員和個人護理助理,以及大學、高等教育及中學教師。

技術相關的工作將會是增長最快的職位,而綠色和能源轉型職位的成長也很快—包括大數據專家、金融科技工程師、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專家以及軟體和應用程式開發人員。

未來有更大需求的「環保」職位,亦包括自動車駕駛員、電動車專家、環境工程師及再生能源工程師。

 

但預計文職和秘書人員的職位減少、或被裁員的幅度將最大。

僱主眼中未來最重要技能是甚麼?

另外,報告亦提及,在2025年至2030年期間,全球轉型而驅動因素可能會導致現職工人有39%的技能,都會被汰淘或需要轉型。

有約七成的雇主認為 2025 年最受歡迎的核心技能是分析性思考、其次是適應力、靈活性和敏捷性,以及領導力及社會影響力。

 

這些技能反映了雇主越來越重視個人的認知能力、以及職員和他人合作的能力。

同時,2025 年成長最快的技能將會是人工智慧和大數據,其次是網路和網路安全以及技術素養。亦鑑於全球技能需求不斷變化,預計全球職場,將出現大規模技能提升及再培訓的現象。

專家:澳洲對兩大領域人才未來需求仍高

人力質源顧問James Lo早前在SBS廣東話節目【大眾論壇】環節亦綜合了本地五大求職網的數據,分析出未來一年業界認為對人材需求最高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兩大領域包括基礎建設及公共服務行業。

「有幾份工是在每個網站都有出現,排首位的是軟件程式員(software engineers),即是會寫program或apps的那些人材。」

「五個網站都告訴你,程式員是將有很大需求。」

 

「另外,關於房產、或者建築業,在這一方面我們看到在未來也都會有需求增加。而施工經理 (construction manager)在五個網站中就有四個認為未來有高需求。」

另外在五個網站內,有四個亦指,一些比較傳統的工種、例如電工、護士等會有較大需求。

「另外,隨著澳洲繼續走向高科技和城市化、至少未來5至10年,高科技及專業技術等導向在短期內不會改變,亦意味著相關的技能需求仍然較大。」

 

「(未來最需要的工人 )可以分兩大類別的,第一個是公共服務,例如醫生、中學或幼兒教育、安老服務、其實這些是屬於一些政府會重點去處理的問題,因此需求仍會繼續增長。」

「另一方面就是我們看到的網絡或建築行業,這些行業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一定需要的。」

James亦估計上述這些工種的人員需求,在三至五年內仍然存在,因此有意轉職人士若能馬上提升這方面的技能,仍然有望趕得及變化。

「如果你說再增值的或者再讀多書、一般來說你要讀上述這些類型的科目, 根據未來政府的發展方向, 其實還是大概在3至5年的時間(讓你發展)。」

「當然了,如果有人已經在某一個行業做了一段時間的,你亦要考慮,讀完3年(課程或培訓)後,你出來跟其他人競爭的能力,還有多高。」

 

資料來源:SBS

https://www.sbs.com.au/language/chinese/zh-hant/podcast-episode/22-of-current-job-could-be-irrelevant-in-5-years-report/zm8zxo5jd

 

By | 2025-01-13T17:23:02+08:00 January 13th, 2025|Comments Off on 【每週移民快訊】加拿大永居批核遙遙無期, 港人棄艇返港? | 澳洲父母簽證申請死都未等到? | 香港議員倡削移民港人醫療福利, 「外人濫用資源」?

About the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