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移民快訊】英國工黨上台大改革,將廢除NON DOM外籍富豪撤離?|加拿大經濟差本地鬼佬都要返港搵工?|澳洲新財年移民政策大改變?改吸印度專才?

/【每週移民快訊】英國工黨上台大改革,將廢除NON DOM外籍富豪撤離?|加拿大經濟差本地鬼佬都要返港搵工?|澳洲新財年移民政策大改變?改吸印度專才?

【每週移民快訊】英國工黨上台大改革,將廢除NON DOM外籍富豪撤離?|加拿大經濟差本地鬼佬都要返港搵工?|澳洲新財年移民政策大改變?改吸印度專才?

【每週移民快訊】英國工黨上台大改革,將廢除NON DOM外籍富豪撤離?|加拿大經濟差本地鬼佬都要返港搵工?|澳洲新財年移民政策大改變?改吸印度專才?

 

點擊收睇: https://www.youtube.com/live/hkzGyAn0S5U?si=aW1yeh3tV4nDIy0j

 

1.【香港】港大經管30多人用假學歷 警拘兩學生 均中國籍多偽造海外校背景 院長:料最終涉近百人

2.【香港】DSE|考評局:西班牙荷蘭認可文憑試 5科2級或以上可免試報大學

3.【其他】打工仔地獄!全歐工時之冠國家逆勢推6天工作周 苛政背後3大原因 歐美「做4休3」真係咁爽?

4.【英國】分析人士稱,工黨執政期間英國針對香港人的 BN(O) 簽證計劃不太可能改變

5.【英國】英國工黨上台 勢廢除非居民免稅待遇 外籍富豪擬離英避重稅

6.【英國】工黨將在幾周內對賬單徵收增值稅,家長找到漏洞避免私立學校學費上漲

7.【英國】英國大選|NHS崩壞成保守黨催命符? 醫療問題是英人之痛

8.【加拿大】移加港人KOL嘆加拿大難生存:當地鬼佬都要來港揾工!揭最新苦況

9.【澳洲】移民澳洲 | 新財年簽證政策改變

10.【其他】網民心儀移居目的地「首兩名」不意外 美國不見影 亞洲只它上榜

—————-

有關任何「投資移民」、「海外升學」問題,請立即聯絡我們

+852 6227 2336

📱 https://wa.me/85262272336?text=詢問有關投資移民

📥 http://m.me/auragloballtd

立即追蹤我們的IG獲取更多投資移民資訊:auragloballtd

立即Follow我們的YouTube Channel:Aura Global


 

1.【香港】港大經管30多人用假學歷 警拘兩學生 均中國籍多偽造海外校背景 院長:料最終涉近百人

香港大學經管學院今年5月揭發有碩士生以假學歷入讀。據悉兩名港大生被捕。警方昨日回覆,在上月底及前日(3日)共拘捕兩名內地女子,涉嫌行使虛假文書及向入境處人員作虛假申述。經管學院表示,已發現30多個學生採用假學歷申請入學,主要製造假的海外院校學歷。院長蔡洪濱接受傳媒訪問透露,涉案學生均為中國人,推算最終或查出80至100個學生學歷造假,院方日後將加強學歷覆核。

警方昨日回覆,西區警區重案組調查後,上月22日及本周三先後拘捕一名24歲及一名34歲內地女子,二人涉嫌行使虛假文書及向入境處人員作虛假申述。其中24歲女子上月24日已在東區裁判法院提堂,案件押後至8月20日再訊;34歲女子正被扣查。據悉兩人均為港大生,在出入境時被捕。

 

內地海外中介協助 「以假亂真到驚人地步」

近月獲擢升為港大副校長(商業事務)的經管學院院長蔡洪濱,接受內地「財新網」訪問談及假學歷風波,稱院方今年5月展開全面徹查。他說,目前本科畢業於內地和香港的在讀碩士生,學歷全部真實;今次查出的30多個個案,主要是製造假的海外院校學歷,均為中國籍學生,協助他們的中介則來自內地及海外,暫未發現香港中介機構;推算最終有可能查出80至100個學生持假學歷入學。

蔡洪濱透露,學院正付費做學歷覆核,現與中國教育部下屬的「留學服務中心」合作,認證所有用海外學歷申請入學的學生個案;至於持內地本科學歷者,須提供中國高等教育學生信息網的認證資料,他形容學歷造假者「以假亂真的手法到了驚人的地步」。

 

蔡洪濱:僅經管個案已涉五千萬中介費

 

蔡又說,曾有申請人畢業於不錯的美國高校,原本聘請中介「做背景提升」,未料中介製造假的紐約大學學歷,「成績單、學位證、信封、封條都跟真的一樣」。他估計「單單我們學院就涉四五千萬元中介費,但一家『黑中介』可能只需兩三名員工」,形容「產業規模以及暴利程度已是相當驚人」。他亦跟港大法務部門溝通,得悉其他學院亦揭發假學歷個案,港大已取消這些學生的學籍。

港大經管學院昨日回覆,院方譴責不誠實行為,對任何學術不端正行為採取「零容忍」態度,會交予警方處理涉嫌學歷造假的案件;院方認為取消假學歷學生的學籍,亦無法對「黑中介」或鋌而走險的學生起震懾作用,遂展開全面徹查。

財新網昨在報道引述消息,稱本港其他院校亦曾發現假學歷個案。本報昨向其餘7間資助大學查詢,各校稱會按嚴格程序收生,未具體交代有否類似個案。

 

資料來源:明報https://news.mingpao.com/pns/%e6%b8%af%e8%81%9e/article/20240705/s00002/1720115971643/%e6%b8%af%e5%a4%a7%e7%b6%93%e7%ae%a130%e5%a4%9a%e4%ba%ba%e7%94%a8%e5%81%87%e5%ad%b8%e6%ad%b7-%e8%ad%a6%e6%8b%98%e5%85%a9%e5%ad%b8%e7%94%9f-%e5%9d%87%e4%b8%ad%e5%9c%8b%e7%b1%8d%e5%a4%9a%e5%81%bd%e9%80%a0%e6%b5%b7%e5%a4%96%e6%a0%a1%e8%83%8c%e6%99%af-%e9%99%a2%e9%95%b7-%e6%96%99%e6%9c%80%e7%b5%82%e6%b6%89%e8%bf%91%e7%99%be%e4%ba%ba

 

2.【香港】DSE|考評局:西班牙荷蘭認可文憑試 5科2級或以上可免試報大學

 

今年文憑試(DSE)7月17日放榜,考試及評核局今日(3日)於網站欄目「文憑試快線」表示,繼今年初獲荷蘭認可有五科「22222」的DSE考生申請報讀當地78所大專院校後,5月份亦獲西班牙教育部認可文憑試資歷,只要持有至少五科「2級至5**」,便可直接申請報讀逾90間西班牙大學,毋須再參加入學試。

 

考評局另在文章刊登3位分別於英國劍橋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以及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前DSE考生分享心得,勉勵莘莘學子。

 

考評局指,一直積極向世界各地的高等院校推廣DSE,今年初獲荷蘭海外考試資歷認證機構「高等教育國際交流協會」(Nuffic)認可,只要文憑試符合指定成績要求(五個科目取得第2級或以上或「達標」成績)的考生,都將視為擁有與當地高中教育文憑 (HAVO)相若資歷,可以直接申請報讀當地78所大專院校。

考評局網站詳情

考評局續指,早前約見西班牙駐港領事館的代表,推廣DSE資歷認可;當地教育部近日已確認認可DSE資歷,並上載至網站。考生只要於五科取得第2級或以上成績,便可直接申請報讀逾90所西班牙的大學,毋須再參加入學試。

DSE女生獲5所英國大學有條件取錄 最終選讀劍橋大學

現年就讀英國劍橋大學二年級的冼家朗分享指,DSE課程具彈性,高中期間已發現對歷史與人文學科較有興趣,故最後報讀相關大學課程。當時她申請了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學院(UCL)、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ES)等五所英國大學,均獲得有條件取錄,最終選擇了劍橋。

她又說,不論劍橋與英國其他大學均有不少香港DSE畢業生,而且已有多年招收香港學生的經驗,當地大學對DSE不陌生,亦會按不同的考試制度來制定適用的收生要求。建議有意到英國升學的同學,可了解不同課程收生時對高中科目的要求,再作選科部署,並兼顧興趣與志向。

入讀MIT「數學迷」:考生面試需凸顯志向

就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一年級的朱卓熹則說,早早已決定到MIT升學,因該校數理研究出色,也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數學迷」。而MIT在要求數學科時,也要求學生修讀物理、化學與生物等三科,DSE則有助他銜接大學課程。他建議,同學如希望赴美升學,申請、面試時都要突顯興趣和志向,以及過去在有關範疇鑽研、學習的經歷與成果。

新加坡國立大學港生:DSE科目選擇多 可讓學生擴闊眼界

至於負笈新加坡國立大學(NUS)二年級的徐汶蔚分享,中三時已對經濟科有興趣,故高中與大學亦繼續修讀經濟科,在取得英國大學有條件取錄下,最終仍因NUS課程有助事業發展而選擇該校。

她說,DSE科目選擇多,可讓學生擴闊眼界,課程知識亦有助她銜接大學課程,DSE的思維訓練亦讓其升學後,更易上手不同學科。而DSE的經濟科與數學延伸課程(M1),則令她升讀大學一年級時更易銜接。

考評局結尾表示,已積極向本地高等院校、學生、家長等不同持份者,推廣DSE資歷。本周六及下周日(6至7日)將參與於灣仔會展舉行的第30屆香港國際教育及職業展,分享DSE及其他考試資訊。考評局公開考試總監麥勁生亦會於周六下午主持講座,介紹DSE最新發展。

資料來源:香港01 https://www.hk01.com/DSE%E5%B0%88%E5%8D%80/1034636/dse-%E8%80%83%E8%A9%95%E5%B1%80-%E8%A5%BF%E7%8F%AD%E7%89%99%E8%8D%B7%E8%98%AD%E8%AA%8D%E5%8F%AF%E6%96%87%E6%86%91%E8%A9%A6-5%E7%A7%912%E7%B4%9A%E6%88%96%E4%BB%A5%E4%B8%8A%E5%8F%AF%E5%85%8D%E8%A9%A6%E5%A0%B1%E5%A4%A7%E5%AD%B8

 

3.【其他】打工仔地獄!全歐工時之冠國家逆勢推6天工作周 苛政背後3大原因 歐美「做43」真係咁爽?

全球各地縮短工時成為趨勢,如新加坡、歐美多國均推行4天工作周。不過,希臘作為全歐工時之冠國家卻逆勢而行,修訂新勞動法,宣佈由7月1日起開始推「6天工作周」。據外媒報導,6天工作周適用於製造工廠、需要提供24小時服務等企業,引起極大民怨。反觀世界各地企業縮短工時之際,希臘又為何要反其道推「野蠻措施」?歐美等地「做4休3」又是否真的兩全其美?

​​

苛政被斥野蠻

希臘早前通過新勞動法,容許部分特定企業及公共部門員工,於7月1日開始,實行48小時新工作制,即代表有關企業有權要求員工一星期上班6天。綜合《衛報》等外媒,員工亦可選擇上班5天、每天額外工作2小時,而增長的工作時數可獲日薪的四成作為報酬。目前適用於企業有​​工廠、需要提供24小時服務的行業等,而餐飲、旅遊行業則不包括在內。

 

當地有工會直斥措施「野蠻」,公務員工會執行委員會成員Akis Sotiropoulos表示,推行苛政毫無意義,認為當其他文明國家都在實行4天工作周時,希臘卻毅然走上另一條路。事實上,這一項改革早已惹起當地一眾打工仔反抗,有不少人走上街頭遊行抗議,認為6天工作周是以彈性、保障勞工之名,削弱打工仔的法律權益。

歐豬五國之一 希臘反潮流為自救?3大原因要延長工時

反對聲音四起,希臘又為何要一意孤行,逆勢而行推6天工作周?要了解當中原因,就先要回顧希臘歷史。當地曾被稱為「歐豬五國(PIGS,即葡萄牙、意大利、愛爾蘭、希臘、西班牙簡稱)」之一,在歐債危機中無法脫困、負債累累,經濟持續低迷多年。而現時希臘擺脫困局,卻仍急需勞動力支持推動經濟增長,創造更大資本利潤。連希臘總理米佐塔基斯(Kyriakos Mitsotakis)早前在議會上亦坦言,修訂勞動法是為了使希臘與歐洲其他國家保持一致,是「以增長為導向」。

 

歐債危機衍生出的另一問題,是人才流失。當時希臘頒佈各項緊縮措施,以增稅收、減社福開支等形式轉嫁市民,造成當地大規模移民,大量勞動力流失。數據顯示,希臘經歷債務危機至今,約50萬擁有高學歷的希臘年輕人移民至其他國家。在大量人才流失下,延長工時是其中一個追上其他國家生產力的措施。

據歐盟統計局數據,希臘打工仔在修例前的平均每周工作時數為41小時,是歐洲之中工時最長的國家。不單如此,由於不足的勞動人口,希臘早已出現「OT(超時工作)」、「無補水」的情況。有報導曾指,當地不少行業因人手不足致加班文化盛行,而當地政府人員亦因人手不足,難以給予足夠監管。當局認為做法可解決現存情況,改善無申報下超時工作問題。不過,有反對人士認為,當地有不少失業青年,而措施非常不公平,不利於這一群年輕人。

歐美做43真係咁爽
希臘6天工作周引來極大反彈的同時,歐美多地已開始試行4天工作周,如比利時、英、德等國。有研究指出,每週工作4天有效提升生產力,認為縮短工時有效提高員工注意力。不過日本打工仔卻不願「做4休3」,去年《日經新聞》一項調查曾指出,有57%的日本打工仔反對「一周三休制」,當中以年輕受訪者較認同此制度,有分析認為反對與工資可能減少、日本職場文化有關。

 

資料來源:Business Focus

 

https://www.instagram.com/p/C89Nd__oSw0/?igsh=MWV6dXhwN3VpMTU3bA%3D%3D&img_index=1

 

4.【英國】分析人士稱,工黨執政期間英國針對香港人的 BN(O) 簽證計劃不太可能改變

 

專家稱,從長遠來看,英國反移民改革黨的崛起可能會增加國陣(海外)政策的阻力。

 

分析人士稱,工黨在英國大選中的壓倒性勝利不太可能影響上屆政府為香港人量身定制的移民途徑,但從長遠來看,反移民的英國改革黨的崛起可能會增加該政策的阻力。

週四的大選創下了歷史記錄,落選的大臣人數創下新高,執政14年的保守黨也創下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議席損失。

 

這也是根據英國國民(海外)簽證計劃在英國定居的 14 萬多名香港人首次參加大選投票。

 

英國政府於 2021 年 1 月啓動了 BN(O)途徑,以應對北京在前一年實施的國家安全法。

 

38歲的蘇-黃(Sue Wong)*是首次投票者之一,她於2021年底離開香港,與丈夫和兩個孩子在倫敦市中心東北部約35公里(22英里)的小鎮畢曉普斯托福德(Bishop’s Stortford)開始了新生活。

 

“她說:”我們無法預測新政府的政策會如何影響我們,或者會以何種方式影響我們,但我們很高興能夠投票決定誰將領導這個國家。

 

她所在的選區選出了 41 年歷史上第一位工黨議員,保守黨的支持率超過 20%。

 

在新任總理基爾-斯塔默(Keir Starmer)的領導下,中左翼工黨贏得了議會 650 個席位中的至少 412 席。

 

在倫敦北部,31 歲的綠黨支持者托尼-陳(Tony Chan*)決定投票給工黨,以阻止保守黨候選人獲勝。工黨保住了托特納姆的席位,贏得了超過 57% 的選票。

 

這位顧問說,工黨在移民問題上的立場對他來說更為重要,而英國改革黨的崛起則讓他感到擔憂。雖然改革黨候選人在托特納姆只獲得了 4% 的選票,但在全國範圍內,該黨獲得了 14.3% 的選票,贏得了 5 個席位。

 

“儘管保守黨實施了 BN(O)簽證計劃,但他們強行將尋求庇護者驅逐到盧旺達的計劃令我失望。由於他們未能恢復經濟,我沒有更好的選擇,只能將他們淘汰出局,”他說。

 

“作為一名持有 BN(O)簽證的移民,我不認為來自不同地方的移民有什麼區別。當一個社會開始變得仇外或種族主義時,我們都不能不受到影響。

 

雷丁大學(University of Reading)比較政治學講師丁宏亮(Kiwi Ting Wang-leung)表示,香港人應該關注英國改革黨的崛起。

 

“他說:”由於保守黨在這次慘敗後處境堪憂,該黨右翼將不可避免地考慮採取更加反移民的立場,以抵御英國改革黨的挑戰,甚至以某種形式與他們聯手。

 

“如果保守黨進一步向右轉,在移民問題上採取更加強硬的立場,那麼如果他們將來重返政府,在英國的香港人可能會面臨更加敵對的環境。”

 

40 歲的 Joe Chan* 兩年前在倫敦以西 60 公里處的沃金漢姆(Wokingham)定居。

 

“他週五說:”今天早上我在WhatsApp群里和朋友們聊天,其中有不少人說他們實際上投票支持了英國改革黨。

 

但英國改革黨的崛起讓他感到震驚。”它獲得的選票數量驚人,超過 400 萬張。這部分選民肯定能影響英國的輿論。我認為包括工黨在內的任何主要政黨都不能忽視這一聲音。”

 

他說,但所有主要政黨都避免疏遠香港人,因為香港人被稱為 “關鍵少數群體”,”任何政黨都不希望得罪一個可以真正獲得選票的群體”。

 

Ting 說,各主要政黨在支持國陣(海外)計劃方面已達成 “共識”,他預計有關在英港人的政策不會發生 “巨大變化”。

 

工黨在其宣言中表示,”我們將與移居英國的香港社區成員站在一起並為他們提供支持”,並承諾對英國與中國的關係進行 “全面審計”。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中國研究所所長史蒂夫-曾(Steve Tsang)說,BN(O)計劃在英國從來不是一個有政治爭議的問題,他期待工黨政府重申對該計劃的承諾。

 

“只要通過 BN(O)計劃來英的香港移民繼續安居樂業,融入當地社會,不引起當地社區的反彈,新政府就會重申對該計劃的承諾。

 

智庫 “英國未來”(British Future)的研究和關係總監希瑟-羅爾夫(Heather Rolfe)說,雖然保守黨在吸引香港人推出該計劃方面具有優勢,但工黨在就業和技能方面的優先事項可能也會吸引那些正在英國重建工作生活的人。

 

“競選活動讓國陣(海外)成員在當地香港人團體組織的選 舉會上與候選人面對面。她說:”其中一些活動是在邊緣席位舉行的,例如在薩頓、南安普頓和溫布爾登,英國國僑民組織可能對這些席位的選舉結果做出了貢獻。

 

自由民主黨是議席第三大黨,在薩頓和溫布爾登擊敗了保守黨現任議員。

 

資料來源:SCMP

https://www.scmp.com/news/hong-kong/politics/article/3269403/britains-bno-visa-scheme-hongkongers-unlikely-change-under-labour-analysts-say

 

 

5.【英國】英國工黨上台 勢廢除非居民免稅待遇 外籍富豪擬離英避重稅

英國工黨在競選期間誓言,若當選將停止減免非居民在海外信託中持有資產的遺產稅。如今工黨政府執政,當地的外籍富豪開始考慮撤離英國,以免須繳更高稅金。

英國工黨在週四(7月4日)的大選中取得壓倒性勝利,終結了保守黨14年的執政,標誌英國政治進入新時代。競選期間,工黨和原本執政的保守黨都承諾,會逐步取消「非定居者」(non-domiciled)的特殊稅務身份,意味英國的非本地居民在海外的收入,日後也需在英國繳稅。

時任工黨影子財長里夫斯(Rachel Reeves)還提出,工黨一旦上台,不但會取消非定居者身份,還會推翻保守黨允許非定居者部分外國資產在英免徵遺產稅的決定。

2022年,英國時任首相辛偉誠(Rishi Sunak)的印度籍富豪妻子就因在英國使用非定居者身份規避稅務而引發爭議。後來在輿論壓力下,她放棄了非定居者身份,自願為她的全球收入納稅。

英國許多外籍富豪認為,取消非定居者身份的改革措施,令英國的吸引力相對下降。

目前在英國生活的尼日利亞—黎巴嫩裔企業家哈達(Bassim Haidar)接受彭博社訪問時說,他考慮移居到摩納哥或希臘,因為自己的財富是要留給子孫的。

53歲的哈達是杜拜金融服務公司Optasia和非洲電信企業Channel IT的創辦人。他透露,自己有很多富豪朋友已在近幾個月移居到馬德里、杜拜和摩納哥。

彭博社報道指出,英國稅收政策對外籍富豪在英創業定居不友好,加上英國脫歐影響,以及政治和經濟政策持續不穩,都推高了這些富豪離英的意願。

實際上,英國的外籍富豪此前已開始減少,在截至2022年的十年裏減少了近一半,降至6萬8800人。

資料來源:香港01 https://www.hk01.com/%E5%8D%B3%E6%99%82%E5%9C%8B%E9%9A%9B/1035646/%E8%8B%B1%E5%9C%8B%E5%B7%A5%E9%BB%A8%E4%B8%8A%E5%8F%B0-%E5%8B%A2%E5%BB%A2%E9%99%A4%E9%9D%9E%E5%B1%85%E6%B0%91%E5%85%8D%E7%A8%85%E5%BE%85%E9%81%87-%E5%A4%96%E7%B1%8D%E5%AF%8C%E8%B1%AA%E6%93%AC%E9%9B%A2%E8%8B%B1%E9%81%BF%E9%87%8D%E7%A8%85

 

6.【英國】工黨將在幾周內對賬單徵收增值稅,家長找到漏洞避免私立學校學費上漲

 

在工黨的增值稅突襲行動開始之前,頂尖私立學校預付學費的家長人數激增。

 

取消獨立學校免稅地位的舉措意味著家庭將面臨20%的學費上漲。

 

工黨表示,這項稅收將用於資助公立學校增加 6500 名教師,但在 2025 年之前不太可能實施,也不會有追溯效力。

 

私立學校的財務賬目顯示,富裕的家長們正在通過 “鎖定 “現行的增值稅規則,一次性預付多達五年的學費,而不是按學期預付,來規避增值稅。

 

伊頓公學每年的寄宿費為 49998 英鎊,該校的預付費合同從 2022 年家庭預付的 264 萬英鎊飆升至 1010 萬英鎊,幾乎增長了四倍。

 

在倫敦威斯敏斯特學校(該校提供預付學費已有 45 年歷史),新合同在一年內幾乎翻了一番,從 2022 年的 58.3 萬英鎊增至 2023 年的 100 多萬英鎊。

 

工黨曾發誓,如果贏得大選,將在幾周內對私立學校徵收增值稅。

 

上個月,時任影子財政大臣的雷切爾-里夫斯(Rachel Reeves)表示,這項有爭議的措施將出現在她的首份預算案中,最快可能在 9 月份公佈。

 

工黨人士預計里夫斯女士將同時公佈一份三年支出審查報告。

 

工黨已承諾為關鍵公共服務 “立即注入現金”,但影子財政大臣將被迫在進一步加稅或壓縮其他領域開支之間做出選擇。

 

工黨拒絕透露對私立學校學費徵收增值稅的確切時間,但在學年中間提高學費將造成巨大的混亂,這表明最有可能的時間是 2025 年 9 月。

 

里夫斯女士此前曾表示,她之所以致力於這項計劃,是因為 “公立學校里的孩子們處境最為艱難–年輕人沒有機會發揮自己的潛能”。

 

影子教育發言人布里奇特-菲利普森(Bridget Phillipson)也堅持認為,所有私立學校都可以 “削減開支”,以避免轉嫁工黨計劃中的增稅成本。

 

她說,公立學校近年來不得不做出 “一些相當艱難的選擇”,獨立學校可以從中學習。

 

在上個月接受《郵報》採訪時,菲利普森女士還排除了為特殊學校提供新的豁免的可能性–儘管這引起了反彈。

 

資料來源:Daily Mail

https://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13607993/Parents-loophole-avoid-hike-private-school-fees-Labour-slap-VAT-bills-weeks.html

 

 

7.【英國】英國大選|NHS崩壞成保守黨催命符? 醫療問題是英人之痛

 

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去年迎來75周年,這項由公帑支撐、為全民提供免費醫療的制度多年來都令英國人引以為傲,但在南切斯特(Chester South)工作了一年多的張銘(化名)對NHS的形容卻是:「拉胯」(編按:該網絡用語意為在關鍵時刻出問題、不可靠)。

在該國迎來大選之際,公眾對NHS的滿意度達到了1983年有記錄以來的新低——僅有24%,這項制度的輝煌歲月顯然已經成為歷史。Ipsos最新民調指出,52%屬意投票給工黨的人表示,是因為相信該黨在NHS方面會做得更好。

 

位於曼徹斯特的維文索爾醫院(Wythenshawe Hospital)的急症室(A&E)大多數的時候都坐滿了人,輪候評估、等待入院,雖然是急症室,但等候的時間基本上都超過12小時。

 

去年3月入職該急症室以來,張銘遇到極為深刻的事:一名試圖割腕自殺的傷者輾轉兩家醫院後被送到她的急症室,第一家醫院為他做了緊急處理,但等了兩天傷者仍未等到縫合手術,轉介的第二家醫院,以傷者對護士惡語相向為由拒診,之後被送到張銘的醫院時,已經是第三天了。負責手術的醫生說,如果再遲數個小時,傷者可能就要截肢。

 

張銘對《香港01》說:「他三天之內不動手術縫合的話,傷口會感染,然後你可能會要截肢,但是比起腦中風、心臟病發作這些情況,他不是那種幾分鐘之內不治療就會死的人,所以可能醫生就會讓他等。」

 

根據英國獨立智庫The King’s Fund整合的數據,從2012年至2024財年,英國急症室等候超過4小時的人數從72.5萬暴漲至712萬,幾乎是當年的十倍。英國皇家急診醫學院(RCEM)今年發佈的一項研究指出,急症室輪候床位的時間過長,可能導致了英格蘭地區每周250多名患者不必要的死亡。研究者在報告中寫道:「患者的死亡風險在5小時後開始增加,並隨着等待時間的延長而加劇」。

 

急症室的情況如此,全科、其他專科更是不用提了。年屆62歲、在英國諾福克郡(Norfolk)過着退休生活的Steve Mayes去年1月右膝關節炎嚴重惡化,光是預約家庭醫生看診他就等了兩個月,之後還要再排X光檢查、轉介專科,到今年1月,他仍未從NHS所屬的專科醫生處獲得診斷。這12個月間他「像孩子們吃糖一樣吃止痛片」,鴉片類止痛藥有成癮性,藥盒上標明「勿服用超過三天」,但疼得夜不能寐、已經毫無生活質量可言的Steve沒有其他的選擇。

他對《香港01》記者表示:「我已經在英國納稅、繳付醫療保險費45年。但到我需要國家醫療服務時,它卻幫不了我。這很讓人沮喪。」

最長等待超過78周……

 

截至今年4月,約760萬英國人正在等待NHS治療,有超過30萬患者的等待時間超過52周(1年零1個月),約50萬患者等待時間超過65周(約1年零4個月),近5000人的等待時間更超過78周(近1年零8個月)。

 

過去14年,「等待」二字概括了整個英國國家醫療體系的困境。儘管新冠疫情顯著惡化了NHS的等候名單,但在那之前輪候數字已經居高不下: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援引官方數據指,2014年等待治療的人數超過300萬,2017年逾400萬,2021年超過500萬,2022年更超越700萬。在過去十年的大部分時間裏,輪候NHS治療的人數一直在增加。

 

而醫療部門則遲遲等不到填補缺失的人手和設備:醫生、護士、床位、放射技師、掃描儀等資源都出現不足的情況。有些醫院的設施年久失修,醫院大樓內天花板漏水、瓷磚脫落、嚴重污水泄漏事件引起醫療服務暫停。

 

但情況並不總是如此。張銘向記者解釋,她目前在急症室擔任心理健康支援者(mental health support worker),當患者經過醫護人員評估、決定讓其入院接受治療後,她負責在患者等候床位的期間為他們提供心理支持,陪他們聊天、照顧他們的飲食等等,據科室的前輩所說,很多年前,心理病人一般沒有要在急診科等12小時以上的情況。她坦言:「因為人不夠,床位不夠,所以才出現了我這個職位。」

 

醫療資本投入少歐盟國家3,200億元?

有醫療團體的研究指出,十多年來的資金不足造成NHS服務的全方位缺失。2007至08年的金融海嘯過後,上台執政的保守黨實施的財政緊縮政策造成了漫長的輪候清單。此外,英國智庫過往基金會(The King’s Fund)2022年的一項研究調查了150多項醫療指標後發現,保守黨政府對NHS撥款的大幅下調成為了「一個轉折點」,令NHS的整體醫療質量從2013年年中開始全面下降。

 

此後,患者們更難見到他們指定的全科醫生,癌症、糖尿病和抑鬱症等長期疾病患者難以獲得足夠的醫療服務來控制病情,使得諸如高齡女性的乳腺癌篩查率下降……

雖然自2010年以來,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的資金每年都在增長,但增長速度已大幅放緩。根據英國智庫「財政研究所」(Institute of Fiscal Studies,IFS)的分析,在工黨執政時期,根據通脹率調整後的支出每年增長約6%,而在保守黨執政時期僅增長約2%。這不僅低於工黨的投資額,也遠低於194950年(19487NHS剛剛成立)以來3.6%的年平均增長率。英國慈善機構健康基金會(Health Foundation)的數據顯示,2010至2019年間英國的醫療資本投入比歐盟國家平均水平低410億美元(約3,200億港元)。

 

「忙到半小時休息時間也不保」

NHS人手不足成為常態,對在一線工作的醫護人員來說,這意味着他們的工作壓力大增,許多人在經歷疫情後更是不堪重負。然而,IFS的數據顯示,醫生和護士們的薪水按通脹率調整後實際上有所下降,分別下降了9.3%和10.5%。

「真的缺人缺的很嚴重。」張銘形容,全科護士幾乎都「忙到飛起」,很多時候護士上12個小時的長班,中間只有半個小時的休息時間,甚至就連這半個小時,都因為常常找不到人來代班而難以保障,如此以來精神狀態很容易不堪重負。

 

脫歐後來英工作歐洲護士銳減

張銘稱,英國人大多很禮貌,無論狀態如何,同事們之間不太會發生口角,但「溝通的時候可能脾氣就沒那麼好,因為自己太累了」。

 

來到急症室的一年多時間裏,張銘已經有3位同事離職到社區或學校的醫療崗位,一樣的收入,工作卻輕鬆得多,全科護士離職的人數則更多。

 

2022年,整個NHS離職的醫護數量創下歷史新高。11,319名離職的醫生,相比2021年自然減員率高出20%。《衛報》報道指出,若這一趨勢持續,到2036年NHS的人手缺口將從15.4萬增至57萬。英國政府此前依賴海外醫療人員、臨時工來彌補,但脫歐以後,來自歐盟成員國的醫護也流失嚴重,護理和助產士委員會(NMC5月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16年有9,389名在歐盟接受過培訓的護士和助產士來到英國工作,但2021-22年只有663人。

 

財務狀況放緩 「難以想象」的復甦

英國首相辛偉誠(Rishi Sunak)去年宣佈了一項為期15年的計劃,招募和培訓30萬名護士和醫生,並在首五年投入24億英鎊(約237億港元)的預算。但有醫療團體批評,政府只關注醫生培訓,但培訓一名新醫生的周期長,且政府又攔不住醫生的流失,歸根結底還是無法提供足夠的薪酬,而這是防止醫務人員離職唯一有效的方法。

NHS的潰敗英國民眾看在眼裏,拯救這個醫療制度正是英國人投票給工黨的一大主因。至今,仍有過半的當地民眾認為此一醫療系統是令他們為身為英國人而感到最自豪的地方(54%),甚至高於其歷史(32%)、文化(26%)或民主制度(25%)。但在健康基金會的民調中,近四分之三的人認為,NHS「免費提供」醫療服務的原則在未來10年內會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侵蝕。

 

儘管本次英國大選工黨勢在必得,但卻不見得扭轉NHS的頹勢。據專家對各黨派公佈的NHS成本核算,在2024至29年期間,自由民主黨每年的NHS資金增幅為1.5%,保守黨為0.9%,工黨為1.1%,這些提案中的預算水平全部低於過去14年的緊縮支出。

 

正如慈善機構納菲爾德信託基金(Nuffield Trust)在評估報告中指出:「這將是前所未有的國家醫療服務體系財務狀況的放緩,難以想像它會帶來所有人(黨派)都承諾的復甦。」

資料來源:香港01

https://www.hk01.com/%E4%B8%96%E7%95%8C%E5%B0%88%E9%A1%8C/1034185/%E8%8B%B1%E5%9C%8B%E5%A4%A7%E9%81%B82024-nhs%E5%B4%A9%E5%A3%9E%E6%88%90%E4%BF%9D%E5%AE%88%E9%BB%A8%E5%82%AC%E5%91%BD%E7%AC%A6-%E9%86%AB%E7%99%82%E5%95%8F%E9%A1%8C%E6%98%AF%E8%8B%B1%E4%BA%BA%E4%B9%8B%E7%97%9B

 

8.【加拿大】移加港人KOL嘆加拿大難生存:當地鬼佬都要來港揾工!揭最新苦況

 

加拿大自2021年2月8日起,開啓救生艇計劃,不少香港後生仔透過Stream A/B移民當地。不過隨著近年加拿大經濟環境轉差,不少港人呻在當地揾工越見艱難。有移民加拿大的港人YouTuber近日也透露不少港人都開始考慮回流,甚至連當地人都打算離開。

 

2017年移民加拿大的網紅「肥Sam」經常在其頻道「住加男人」分享加拿大移民資訊。他日前發佈影片,揭露了加拿大社會近日真實情況,指當地不但人工低、物價高、揾工難,令新移民步步為營,咬牙生存,甚至連當地人都想離開。

加拿大人:生活困難 要來港工作

肥Sam在片段中表示,早前在超市遇到一名加拿大卡加利中年男人。對方20幾年前曾在香港工作過5年,對香港十分熟悉。該名加拿大男表示,由於現在的收入幾乎不能負擔日常花銷,故決定再次回港從事IT相關工作,而人工約有8,000加幣(約46,000港元),公司更提供港鐵交通津貼,而住所決定借住在灣仔的朋友屋企,「他指香港係好地方,人工高,稅率低,比加拿大好」。

肥Sam表示,加拿大的生活日漸艱難,整合他在片段中的描述,他共列舉了在加拿大生活3大難處。

住加難處一:揾工競爭激烈

阿Sam表示對比之下,越遲移民加拿大,揾工就越難。疫情過後,就業市場仍有不少空缺,但難度也逐級上升。加息、通脹、消費降級與航空業價格上升,樣樣都大大影響就業市場。加拿大人口亦一直增加,在2023年6月到今年4月,由4,000萬人口增加至4,100萬。阿Sam感嘆,「加拿大面對的問題越來越嚴峻」。現在的加拿大,連偏遠地區的快餐店都有中國人與南亞人工作,競爭非常激烈。

住加難處二:人工低稅率高

在加拿大要找人工較高的工作,難度極高,連當地人都無份。若是在加拿大找到兼職,假設一小時有25加幣,一星期工作30小時,一個月到手也只有3,000加幣(約17,200港元)。不過,阿Sam表示「越努力打工,周圍就越逼你交稅」,加拿大稅項繁多,要交碳稅、省稅、銷售稅,「揾嘅人工只剩4-6成」。

而有錢人亦不好過,越來越多人因為稅制離開。在加拿大,當本金超過25萬加幣,賺錢的66.67%要計資本利得稅,令不少富人失去投資意欲,導致加拿大資金流失。

住加難處三:生活成本高

肥Sam指,現在在加拿大生活「不合理地貴」,他更表示「想在溫哥華生存,最少也要100萬加幣(約570萬港元)」。想在大溫哥華地區租屋,阿Sam表示「溫哥華較好地段租屋也要4,000蚊(加幣)」。選擇其他地區價格實惠的一房單位,也需要接近1,000加幣(約5,700港元),而且還沒計算其他生活成本。

加拿大物價高,不少人更需要尋求食物銀行協助。他說根據加拿大過去一年的食物銀行報告,竟有3成多人都嘗試接觸過食物銀行,2成半人生活貧窮。

中產比窮人生活更困難

在加拿大,最不好過的並不是貧窮人口,反而是中產階層。阿Sam指加拿大「左膠大愛,自由黨派好多福利」,貧窮人口福利豐厚,偏遠小鎮則更加優渥。他們每誕下一子更可以每月獲得最多2,000加幣(約11,400港元)的兒童福利牛奶金,更不需繳稅。對比之下中產階層雖然願意工作,但交完稅就有一半人工就此蒸發,比起貧窮人口反而更難生活。

不過肥Sam也勉勵移民港人,指移民就像跑馬拉松,「現在只是起步階段,也不用否定現在生活艱苦會是永遠」,而且現在盛行WFH,港人又有兩文三語,拿到身分之外,再考慮其他發展和機會也不遲,「無論幾辛苦都好,捱埋個citizenship先」。

網民大呻在加難生存

網民留言表示香港起碼有全職工作返,加拿大全部都是兼職,扣稅後一個月人工可能都沒有5,000港幣,感嘆道「每個月就係燒老本、而想再打多份工亦難搵到」。另外,亦有網民表示「就算有份工!溫哥華超級難儲錢!好難生存…..」、「我對加拿大失望,除了生活成本之外,更重要的是治安,加拿大的治安真的愈來愈差了」、「早期加拿大移民已全家回港,年青人找不到工作,找到都係低下工作」,當中也有不少網民鼓勵移居當地的港人,「外地確是一塲長跑比賽。不怕苦,有骨氣,有毅力就能遇上機會,這也正是我們香港人的優勢」、「去邊都唔緊要,最緊要生活得開心」。

資料來源:香港01 https://www.hk01.com/%E9%96%8B%E7%BD%90/1032137/%E7%A7%BB%E5%8A%A0%E6%B8%AF%E4%BA%BAkol%E5%98%86%E5%8A%A0%E6%8B%BF%E5%A4%A7%E9%9B%A3%E7%94%9F%E5%AD%98-%E7%95%B6%E5%9C%B0%E9%AC%BC%E4%BD%AC%E9%83%BD%E8%A6%81%E4%BE%86%E6%B8%AF%E6%8F%BE%E5%B7%A5-%E6%8F%AD%E6%9C%80%E6%96%B0%E8%8B%A6%E6%B3%81

 

9.【澳洲】移民澳洲】新財年簽證政策改

 

根據澳洲聯邦政府的移民策略 (Migration Strategy),部份簽證的年齡上限將有所下降,另外亦有部份簽證將實施抽籤制度。

2023 年 12 月,聯邦政府在其公佈的移民策略 (Migration Strategy) 中宣佈將引入多項簽證政策改變,部份將影響現時身處澳洲進修及工作的臨時簽證持有人,以及有意申請相關簽證的人士。

政府表示,移民策略將簡化現有系統、解決澳洲勞動力及技能短缺的問題、對移民工人的剝削問題,以及簽證持有人「永久臨時」居留澳洲的情況。

部份措施經已在早前正式實施,但亦有其他措施在新財年開始 7 月 1 日才剛剛實施。

7 月 1 日正式實施的新措施

  • 增加學生簽證申請費用

由 2024 年 7 月 1 日凌晨零時起,國際學生簽證的申請費用將由原來的 710 元上調至 1,600 元,增幅超過 125%,令澳洲成為全球學生簽證費用最昂貴的國家。

政府發表的一份聲明指,此舉是為反映「澳洲教育服務的價值增長」,並同時證明政府決心恢復本地國際教育事業的信譽。

 

此外,價格上調亦將為政府的多項「重要」教育及移民政策提供經費,包括令高等教育供款計劃 (HECS) 變得更公平、為學生提供有薪實習機會、免費大學入學準備課程、為學徒及其僱主提供財務援助,以及日後進一步實施移民策略的政策。

 

  • 簽證抽籤制度

政府將在部份簽證引入申請前抽籤程序 (ballot)。

由 7 月 1 日起,中國、越南及印度籍人士如欲在澳洲進行工作假期,將需要申請參加抽籤,申請費用為 25 元。

一旦被抽中,參加者將合資格申請工作及假期簽證 (Work and Holiday visa; 簽證類別 462)。

抽籤制度將取代原有的「先到先得」制度,政府認為此舉將令申請程序變得更為公平及有效率。

工作假期簽證設有名額上限。越南籍申請人每年 1,500 個名額、中國籍申請人的名額則為每年 5,000 個。而為印度籍人士而設的計劃尚未開始實施,但預料名額將定為每年 1,000 個。

 

除工作及假期簽證外,一項為年輕印度籍專業人士而設的全新簽證亦將使用同類型的申請前抽籤程序。

 

  • 為印度年輕專業人士而設的新簽證

由 7 月 1 日起,年齡介乎 18 至 30 歲並擁有專業科技資格的印度公民將合資格申請一個為期最多兩年的全新臨時簽證。

有關計劃被稱為「早期專業人才流動安排」(Mobility Arrangement for Talented Early-professionals Scheme),簡稱 MATES。

該試驗計劃將為從事可再生能源、礦業、工程、資訊及通訊科技、人工智能、金融科技及農業科技的主申請人,提供 3,000 個申請名額。

合資格且有意申請的人士一旦在抽籤期間被抽中,將可以申請有關簽證,申請費用為 365 元。

申請人的直系親屬可包括在同一份申請中,但不被計算在 3,000 個名額上限之中。

 

  • 境內申請學生簽證

聯邦政府此前已實施多個涉及國際留學生的措施。政府於 7 月 1 日進一步收緊政策,限制指定簽證持有人是否可以在澳洲境內申請學生簽證。

由 7 月 1 日起,部份旅客簽證、海事簽證及臨時畢業生簽證將不能再在澳洲境內申請學生簽證。受影響簽證類別包括:

  • 臨時畢業生簽證 (簽證類別 485)
  • 遊客簽證 (簽證類別 600)
  • 電子旅遊許可簽證 (簽證類別 601)
  • 醫療簽證 (簽證類別 602)
  • 電子遊客簽證 (簽證類別 651)
  • 海事船員簽證 (簽證類別 988)

 

  • 臨時畢業生簽證

臨時畢業生簽證 (Temporary Graduate visa) 的簽證期限已被縮短,同時政府亦下調合資格申請人的年齡上限。

該簽證 (簽證類別 485) 將由原本 4 個渠道簡化為三個,並重新命名:

  1. 畢業生工作渠道 (Graduate Work Stream) → 重新命名為職業教育後工作渠道 (Post-Vocational Education Work stream)
  2. 進修後工作渠道 (Post-Study Work Stream) → 重新命名為高等教育後工作渠道 (Post-Higher Education stream)
  3. 第二次進修後工作渠道 (Second Post-Study Work Stream) → 重新命名為第二次高等教育後工作渠道 (Second Post-Higher Education Work stream)
  4. 替換簽證渠道 (Replacement Stream) 已被廢除

 

申請人的年齡限制已降至 35 歲。

然而,完成研究型碩士及博士學位的畢業生,以及香港或英國國民 (海外) 護照持有人,在 50 歲之前仍可以申請臨時畢業生簽證。

若使用職業教育後工作渠道,簽證期限依然是最多 18 個月。

但若使用高等教育後工作渠道,簽證期限將有所改變。若完成學士 (包括榮譽學士) 學位或課程類 (coursework) 碩士學位,臨時畢業生簽證的期限為最多兩年。若完成研究類 (research) 碩士學位或博士學位,臨時畢業生簽證的期限則為最多三年。

若在偏遠地區學府畢業並在偏遠地區居住至少兩年,臨時畢業生簽證的簽證期限將有所不同。

而若為印度公民,最初停留時間將不變。

 

  • 臨時技術簽證

持有部份臨時簽證的技術勞工,若停止在擔保僱主的業務工作,將有更長時間作另行安排:

  • 臨時工作 (技術) 簽證 (簽證類別 457)
  • 臨時技術短缺簽證 (簽證類別 482)
  • 偏遠地區僱主擔保技術 (暫准) 簽證 (簽證類別 494)

他們將有更長的時間尋找新僱主、申請另一項簽證或安排離境:

  • 每次 180 天;或
  • 在整個簽證期限內最多 365 天

簽證持有人可在上述時段期間為其他僱主工作。有關改變適用於現有簽證持有人,以及在 7 月 1 日或以後獲批簽證的人士。

 

  • 商業創新與投資計劃 (Business Innovation and Investment Program; BIIP)

政府將廢除商業重新與投資 (暫准) 簽證 (簽證類別 188)。有關簽證原本容許簽證持有人在澳洲擁有及管理本地企業、開展商業或投資活動,或創業。

政府將在 2024 年年底推出全新國家創新簽證 (National Innovation visa)。

目前持有商業重新與投資 (暫准) 簽證的人士若合資格申請該途徑內的永久居留簽證 (簽證類別 888),在 7 月 1 日後仍可循原有計劃申請永久居留。

2024 年將有甚麼其他改變?

  • 需求技能簽證

移民策略中其中一個主要承諾是設立「需求技能簽證」(Skills in Demand visa)。政府表示將在 2024 年年底引入有關計劃。

 

需求技能簽證旨在吸引擁有指定經驗的移民,包括綠色科技。 Credit: Michael Hall/Getty Images

該個四年臨時技術簽證,旨在取代臨時技術短缺簽證 (簽證類別 482)。

新的需求技能簽證將設有三個渠道:

  1. Specialists Skills (專業技能):快速審批擁有指定技能的高薪專業人士的簽證申請,例如從事科技及綠色能源產業。
  2. Core Skills (核心技能):重點著眼於人才短缺的產業,簡化申請流程,並制定一個定期更新的職業清單。
  3. Essential Skills (基礎服務技能):針對老年護理等基礎服務行業的低薪勞工。

 

  • 全新國家創新簽證

目前政府尚未公佈更多有關此項簽證的詳情,但有關計劃旨在吸引優秀的研究人員及投資者。計劃將取代現有的全球人才簽證 (簽證類別 858) 及商業創新與投資計劃。

 

資料來源:SBS

https://www.sbs.com.au/language/chinese/zh-hant/article/your-guide-to-australian-visa-changes-for-2024-25/tzjzyzgwp

 

 

10.【其他】網民心儀移居目的地「首兩名」不意外 美國不見影 亞洲只它上榜

 

在英國提供國際搬家服務的公司1st Move International發布「2024移居指數」,據Google搜尋結果來看,多國網民也對2個港人熱門移居目的地最感興趣。

1st Move International統計專家在Google以關鍵字搜尋的數量,使用關鍵字規劃工具Google Keyword Planner進行評估排名。在使用相同關鍵字加上不同國家和地區名稱搜尋的情況下,加拿大排名榜首,搜尋量逾152萬次。排第二的是澳洲,搜尋量逾136萬次。這顯示它們都是網民在考慮尋求移居別處時優先考慮的地方。

1st Move International的調查結果顯示,加拿大、澳洲及新西蘭是最多人在網上搜尋、為了移居而前往的國家名稱:

在英國提供國際搬家服務的公司1st Move International發布「2024移居指數」

加拿大被指自然風光令人嚮往,醫療保健和教育資源豐富。然而,它的生活成本較高,尤其是大城市。澳洲的吸引之處是溫暖的氣候、教育和公共醫療保健系統齊全。這些都是吸引網民探討移居當地可能性的原因。

1st Move International的調查結果顯示,加拿大、澳洲及西班牙是熱門的移居目的地:

在英國提供國際搬家服務的公司1st Move International發布「2024移居指數」。(1st Move International)

紐西蘭排名第三,搜尋量逾115萬次。第四至第十位分別是西班牙、英國、葡萄牙、日本、德國、法國和瑞士。

榜首十大之中,日本則是唯一代表亞洲的國家。

根據1st Move International,有些國家並沒上榜,包括美國,以及一些生活水平高的北歐國家如瑞典、挪威、丹麥和芬蘭等。

網民可能是認為這些國家冬季漫長且隆冬嚴寒,因此放棄。

根據2022至2024年1st Move International在英國服務的國際搬遷客戶數量,最多英國人移居目的地是美國,其次是澳洲,第三名則是阿聯酋。

資料來源:HK01

https://www.hk01.com/%E7%92%B0%E7%90%83%E8%B6%A3%E8%81%9E/1035663/%E6%83%B3%E7%A7%BB%E6%B0%91%E7%9A%84%E4%BA%BAgoogle%E6%90%9C%E4%BB%80%E9%BA%BC%E5%9C%B0%E6%96%B9-%E9%A6%96%E9%81%B8%E5%8A%A0%E6%8B%BF%E5%A4%A7%E6%BE%B3%E6%B4%B2-%E4%BA%9E%E6%B4%B2%E5%8F%AA%E6%9C%89%E6%97%A5%E6%9C%AC%E4%B8%8A%E6%A6%9C

 

By | 2024-07-10T12:19:20+08:00 July 8th, 2024|Comments Off on 【每週移民快訊】英國工黨上台大改革,將廢除NON DOM外籍富豪撤離?|加拿大經濟差本地鬼佬都要返港搵工?|澳洲新財年移民政策大改變?改吸印度專才?

About the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