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週移民快訊】 英國又有城市破產?諾定咸市議會宣布破產|加拿大「救生艇」審批拖延失預算?港人回流增加?
1. 【香港】報道指逾1.9萬港小學生獲批BNO 業界料年輕父母想慳子女未來學費
2. 【香港】積金局指第3季以永久離港為由提取強積金宗數 按季增19%至8700宗
3. 【香港】CityProg香港設計節|與荷蘭合作兩大展覽 建立循環設計氛圍
4.【新加坡】新加坡與蘇黎世並列全球生活成本最高城市 香港排名降至第5
5.【英國】民調:近六成英國人支援重返歐盟單一市場
6.【英國】諾定咸市議會宣布破產 諾定咸今年度超支2,300萬鎊
7.【英國】英國教育部盤點 10大恐遭AI取代高危職業
8.【加拿大】申請「救生艇」來加港人 審批拖延失預算擬回流
9.【加拿大】持學簽者四分一未有入學 當中逾半在加國從事其他活動
10.【加拿大】生活成本高昂為慳錢留家 逾半加人現社交孤獨 45%人憂如不增借貸明年無法應付開支
11.【澳洲】港人移民推廣南澳旅遊 發掘鮑魚龍蝦吞拿秘密
12.【其他】俄人口少55萬 普京促家庭生8個或以上
13.【其他】南極搶人才「幫數百企鵝鏟屎」 月薪不高卻有無數人應徵
點擊收睇:https://www.youtube.com/live/xPYtTVEfNNA?si=fjgGFcY1WNiwVMPe
有關任何「投資移民」、「海外升學」問題,請立即聯絡我們
+852 6227 2336
📱 https://wa.me/85262272336?text=詢問有關投資移民
立即追蹤我們的IG獲取更多投資移民資訊:auragloballtd
立即Follow我們的YouTube Channel:Aura Global
1.【香港】報道指逾1.9萬港小學生獲批BNO 業界料年輕父母想慳子女未來學費
據《南華早報》報道,英國內政部數據顯示,在過去兩年半,有19,280名6至11歲兒童獲簽發BNO。而內政部早前曾稱,收到的190,997份BNO申請,有97.3%已獲批,當中有約86.9%、即166,022人已抵達或一直身處英國。
有香港教育界指數字反映移民潮下,小學深受影響,又估計或因年輕父母希望孩子在海外接受教育,想藉此及早鋪路,讓孩子在升讀當地大學時,可以本地學生身份支付學費。
兩年半間約17萬港人已移英
《南華早報》報道引述英國內政部提供的數據,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期間,英國向港人簽發147,716份英國國民(海外)護照(BNO),當中向5歲及以下兒童簽發的佔10,588份、6至11歲的兒童佔19,280份、 12至17歲青少年佔10,079份、18至22歲的青年佔3,016份。其餘則簽發予23歲或以上人士。
此外,報道也提及數日前英國內政部曾表示,自從2021年開放BNO「5+1」移民英國計劃,共收到190,997份BNO申請,97.3%已獲批,當中166,022人已抵達或一直身處英國。
津貼小學議會分析:反映小學深受移民潮影響
津貼小學議會署理主席蘇炳輝向《南華早報》表示,數字反映本港小學在移民潮下深受打擊,並稱續指,移民潮中離開的大多是年輕父母,他們希望子女在海外受高等教育。而透過「5+1」計劃移居當地,當他們的子女在升讀當地大學時,便可以本地學生身份,支付較低的學費,蘇炳輝指這點能吸引年輕父母移英。
資料來源:香港01
2.【香港】積金局指第3季以永久離港為由提取強積金宗數 按季增19%至8700宗
積金局公布新一份季報,指出截至今年9月的第3季以永久離開香港為由申請提取強積金的宗數為8,700宗,按年略增加100宗或1.2%;按季增加19.2%。涉及金額為22.13億元,分別按年增加1.6%及24.1%。
積金局表示有關申索數目時有變動,同時由於計劃成員或擁有多於1個強積金帳戶,申請人須向個別受託人提出申請,所以實際申請人數較申索宗數少。以永久離港為理由申請提取強積金的申索並不等於移民,以此理由申請提取強積金亦包括返回其原居地或移民內地生活人士。
積金局亦指出,季內以提早退休為由申請提取強積金的個案數目為7,000宗,按年增加40%,按季增加22.8%。涉及金額為14.97億元,按年增加55.9%,按年增加27%。
強積金總資產增至1.09萬億元
積金局又表示截至今年9月底,強積金總資產值為1.09萬億元,較10年前增加123%。扣除收費及費用後,淨回報為2,100億元。當局又指出自強積金制度由2000年實施以來,合共佔強積金總資產近8成的股票基金及混合資產基金,平均年率化淨回報分別為3.6%及3.5%,累計淨回報分別為125%及117%。
資料來源:香港01
3.【香港】CityProg香港設計節|與荷蘭合作兩大展覽 建立循環設計氛圍
荷蘭的創意設計與環保意識,一直為人讚頌,而今年香港設計中心的設計營商周城區活動(CityProg)跟這個以循環設計聞名的國家合作,透過兩大主題展覽,讓市民了解設計如何帶來真真正正的改變,貫徹今年CityProg大會主題「Game Changers 設計創變者」。
由於荷蘭處於脆弱低窪地理卻人口稠密的三角洲上,建築設計方案對這國家無比重要,因此孕育出許多想像力、設計思維和適應力缺一不可的設計方案,以解決不同的社會問題。而荷蘭環保意識十分強,創意設計也比很多國家走得更前,是循環設計(Circular Design)先驅,產品在設計之始已用上End-of-life設計思維,充份考慮到物料製作的過程與去向,務求做到零廢棄,荷蘭綠色生活模式絕對值得香港借鏡。
今次CityProg與創意荷蘭合作呈獻重頭戲「DutchInspire」動態設計展示,由荷蘭設計公司De Designpolitie操刀,動態影像作品以5R(Refuse、Reduce、Reuse、Repurpose、Recycle)為創作主題,由荷蘭搬到香港尖沙咀中心及帝國中心的「信和光影藝術幕牆」上展示。贊助展示空間的信和集團是倡議減碳的本地企業之一,與CityProg理念一致,一起為守護地球出一分力。在大廈外牆上展示的大型動態影像,以簡單線條設計童趣風格構圖,並採用對比強列的色彩,地球、資源回收的元素混入眼睛的眼球、汽車與單車的車輪、水點與電玩遊戲貪食鬼、太陽與雲朵踢足球玩樂等圖像裡,鼓勵觀眾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採取更環保和可持續的行動,進一步關注資源使用和回收。這個戶外展示那簡約卻充滿感染力的內容,令我們反思生活日常與環保的關係,再次深深感受到實踐可持續生活正是「個人一小步,就是人類的一大步」。
至於「設計可以——傳‧循環設計展」則是CityProg跟荷蘭單位What Design Can Do合作的活動。來自阿姆斯特丹的What Design Can Do,是旨在透過設計的力量,推動社會朝著可持續、公平、公正的方向發展的國際組織,他們和IKEA Foundation合辦的Make it Circular Challenge比賽,以「設計長久」(Design to last)、「與大自然合作」(Work with nature)和「善用現有資源」(Use what exists)為循環設計的三個關鍵,再從包裝、建築、飲食、穿著和購買這五個生活關鍵層面出發,推動可持續發展,回應氣候變化、垃圾污染等全球議題,向外展示循環設計對改變世界的重要性。而今次在西九文化區海濱草坪西面舉行的展覽中,展出從全球650個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的13個得獎項目,以及5個來自香港及內地的循環設計項目,展示設計作為工具如何解決商業與社會問題,創意大爆發令人大開眼界。
「傳‧循環設計展」展示的一系列項目,從很多新奇有趣的設計案例之中,讓大眾認識到循環設計致力改善地球環境的願景和力量。
水是人類生存的必需品,當有人以為食水是唾手可得時,地球上不少地方其實面對食水短缺問題,世界各地的設計師、工程師與用戶共同開發的Drinking Sea Water方案,帶來小型太陽能海水化淡裝置,能將海水及絕大部分水源轉化成飲用水,同一時間解決了水淨化和節約能源兩大環保問題,並將設計免費共享,可供本地生產,是集思廣益的美好成果。
不少產品使用塑膠製造,這物料對環境破壞一直為人詬病,但於2020年創立的材料科學公司Balena,其專利熱塑性可降解材料BioCir™為可堆肥和可生物降解的塑膠設立了新標準,使用時的觸感與常見塑膠無異,可用於製作鞋履類產品,致力推動可持續未來。
「傳‧循環設計展」也有香港代表,一持工作室 O&O STUDIO與藝術家 REHyphenation合作的《小街坊》,重新設計北角街坊日常使用公共空間,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呂元祥建築師事務操刀的華潤大廈,選擇改造而非拆卸重建方式,開拓綠色建築環境新方向,成為循環建築設計典範;還有高度裝拆重置靈活性的橋下空間賽馬會長春社綠滿林廊、解決一般紙飲管問題的Soilable紙飲管等例子,反映了本地循環設計正在茁莊成長。
跟荷蘭相關的,還有已於11月23日開始的「Life is Art ·Design in Motion 光影藝術祭.設計漫遊」電影節開幕作品——《維梅爾:光影大師》(Vermeer: The Greatest Exhibition),這是全球史無前例最大規模的維梅爾展覽電影,導演David Bickerstaff透過數碼科技方式演繹的紀錄片,把這位跟梵高、林布蘭並列「荷蘭三大畫家」的大師傳奇一生重現人前,紀錄荷蘭藝術史重要一章。另外還有探究M+博物館藝術家白南準(Nam June Paik)大膽前衛的創作之路的《激浪派錄像藝術教父:白南準》(Nam June Paik: Moon is the Oldest TV);講述設計奇才Bruce Mau帶領世界改革的《Bruce MAU設計大師》(MAU);加拿大名攝影師帶大家獨家窺探集結民間智慧與工藝的建築奇跡《蘇聯式巴士站》(Soviet Bus Stops);著名英國V&A博物館與你夢遊仙境般的展覽《V&A博物館特展—愛麗絲:越奇越怪》(Alice: Curiouser and Curiouser),同樣是電影節中重要的設計、藝術作品,絕對是不容錯過。
資料來源:香港01 https://www.hk01.com/%E8%97%9D%E6%96%87/966438/cityprog%E9%A6%99%E6%B8%AF%E8%A8%AD%E8%A8%88%E7%AF%80-%E8%88%87%E8%8D%B7%E8%98%AD%E5%90%88%E4%BD%9C%E5%85%A9%E5%A4%A7%E5%B1%95%E8%A6%BD-%E5%BB%BA%E7%AB%8B%E5%BE%AA%E7%92%B0%E8%A8%AD%E8%A8%88%E6%B0%9B%E5%9C%8D
4.【新加坡】新加坡與蘇黎世並列全球生活成本最高城市 香港排名降至第5
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仍然在東亞區。據經濟學人智庫(EIU)最新公布的2023年度全球城市生活成本調查顯示,去年位列榜首的新加坡,今年與瑞士蘇黎世並列為全球生活成本最高城市。另一個瑞士城市日內瓦及紐約,則並列第3。至於香港排名則按年下跌1級至第5名。
EIU指出調查在今年8至9月進行,合共對173個城市進行調查,當中函蓋200項通用商品與服務。調查發現若以當地貨幣計算,物價平均上升7.4%,較2022年的8.1%升幅放緩。不過升幅仍較2017至2021年間的平均升幅快。
報告對城市生活成本指數的計算方法,會將當地貨幣轉換成美元。由於瑞士法郎兌美元升值,促使蘇黎世排名由2022年的第6名攀升至第1。
新加坡則在過11年中,有9年居於榜首。作為商業投資首選地點,新加坡在服裝﹑食品雜貨及酒類物價為世界之最。同時當地嚴格控制汽車數量,促使交通成本較世界其他城市高。
北京及東京排名均跌逾20位
不過日本﹑中國及俄羅斯的城市排名受到匯價因素影響而下跌。東京及北京排名分別按年跌23名及26名,兩者並列60位,生活成本指數為69,香港的生成本指數為98。
展望明年,EIU認為隨著加息效應逐漸影響經濟活動及消費者需求,預料通脹在明年會進一步放緩。不過以色列與哈馬斯之間的衝突,或推高能源價格。同時厄爾尼諾現象推動食品價格上揚。加上各地息口政策不同,或令到地區之間差別擴大。
資料來源:香港01 https://www.hk01.com/%E8%B2%A1%E7%B6%93%E5%BF%AB%E8%A8%8A/966849/%E6%96%B0%E5%8A%A0%E5%9D%A1%E8%88%87%E8%98%87%E9%BB%8E%E4%B8%96%E4%B8%A6%E5%88%97%E5%85%A8%E7%90%83%E7%94%9F%E6%B4%BB%E6%88%90%E6%9C%AC%E6%9C%80%E9%AB%98%E5%9F%8E%E5%B8%82-%E9%A6%99%E6%B8%AF%E6%8E%92%E5%90%8D%E9%99%8D%E8%87%B3%E7%AC%AC5
5.【英國】民調:近六成英國人支援重返歐盟單一市場
民意調查機構YouGov周三(11月29日)公布的一項民意調查結果顯示,57%英國民眾支持英國重返歐盟單一市場。另外,52%英國人認定「脫歐」是錯誤決策;72%英國人希望英國能以某種形式,與歐盟建立更緊密聯繫。
調查在上周五(11月24日)至周日(26日),訪問了2,138名英國成年人。結果顯示,在英國重返歐盟單一市場問題上,支持者佔大多數,反對者比例只有約22%。有分析指,當年英國公投脫歐的一項主要原因是,多數英國人不希望大批外籍移民涌入。但最新民調顯示,即便重返歐盟單一市場意味數百萬計外籍勞工將可自由進出英國,仍有近六成英國人支援重返單一市場。
英國首相辛偉誠因破紀錄的移民湧入而備受政治壓力,多項民調顯示在野黨工黨有望在明年英國議會選舉中獲勝並執政。現時工黨主張和歐盟走近,然而該黨黨魁施紀賢在重返單一市場問題上表現謹慎。
資料來源:on.cc東網
https://hk.on.cc/hk/bkn/cnt/intnews/20231201/bkn-20231201150023097-1201_00992_001.html
6.【英國】諾定咸市議會宣布破產 諾定咸今年度超支2,300萬鎊
繼英國第二大城市伯明翰市議會9月初宣布破產後,英國中部城市諾定咸(Nottingham)市議會也於周三(29日)宣布破產,指預算存在重大缺口。
諾定咸當局引用「第114條通知」(Section 114)發布公告,向民眾宣布市議會財政出現問題。其2023至2024財年的預算無法收支平衡,將超支2,300萬英鎊(約2.28億港元)。
工黨領導的市議會指財困歸咎於影響全國地方政府的問題,包括兒童和成人社區護理需求增加、無家者數量增加、通脹影響。
據悉,諾定咸市議會的實際購買力較2010至2011財年下跌28%,兒童服務佔整體預算比例也由10年前的19%升至現時的31%。
市議會承認上一財年超支也有影響,但強調仍有足夠財政資源履行所有當前義務。
代表英國47個市議會的組織SIGOMA特別利益小組主席霍頓(Stephen Houghton)表示,諾丁漢市議會的危機表明融資模式已完全崩潰。
霍頓形容地方政府財政體系存在根本的系統性問題,導致愈來愈多議會達到臨界點。他指財相侯俊偉(Jeremy Hunt)未有善用秋季預算案的絕佳機會,協助緩解地方政府和公營部門的財政壓力。
有統計早前羅列英國10大財政高危市政府,大多數位處南部,最嚴重的負債比收入多86.9倍。
繼英國第二大城市伯明翰市議會9月初宣布破產後,英國中部城市諾定咸(Nottingham)市議會也於周三(29日)宣布「破產」。有統計早前羅列英國10大財政高危市政府,大多數位處南部,最嚴重的負債比收入多86.9倍。
評級機構穆迪公司(Moody)的投資者服務研究調查英國各地市政府財政,發現最嚴重地區為薩里郡(Surrey)的斯佩索恩(Spelthorne)。當地市政府負債達11億英鎊(約107.3億港元),比正常收入多86.9倍。
負債數據出自各地方政府2023年終止的財政年度,收入則是以已公開的最近年份為主。調查指出,預計更多英國地方市政府會在未來陷入「破產」難關。
第10位: Warrington、18億英鎊(約175.5億港元)、7.5倍
第9位:Uttlesford、3.01億英鎊(約29.35億港元)、10倍
第8位:Cherwell、1.88億英鎊(約18.33億港元)、10.3倍
第7位:Rushmoor、1.2億英鎊(約11.7億港元)、10.6倍
第6位:Surrey Heath、1.7億英鎊(約16.58億港元)、13.7倍
第5位:Worthing、2.04億英鎊(約19.89億港元)、14.4倍
第4位:Runnymede、6.43億英鎊(約62.7億港元)、23.4倍
第3位:Eastleigh、5.28億英鎊(約51.49億港元)、41.1倍
第2位:Woking、19.7億英鎊(約192.1億港元)、62倍
第1位:Spelthorne、11億英鎊(約107.3億港元)、86.9倍
同樣位處薩里郡﹑曾經宣布「破產」的沃金(Woking)位列次位,負債高出收入62倍。西北部柴郡沃靈頓(Warrington)亦上榜,以7.5倍列第10名,當地為港人移民英國熱門地點之一。
統計數據亦發現,前9高危市政府集中在首都倫敦及附近地區,南部更是足有7個城市,中部地區僅一地,北部更是無市政府上榜。
資料來源:HKET
https://inews.hket.com/article/3613860/%E8%8B%B1%E5%9C%8B10%E5%A4%A7%E3%80%8C%E7%A0%B4%E7%94%A2%E3%80%8D%E9%AB%98%E5%8D%B1%E5%B8%82%E6%94%BF%E5%BA%9C%20%E5%8D%97%E9%83%A8%E4%BD%947%E5%B8%AD%EF%BC%88%E9%99%84%E6%8E%92%E5%90%8D%EF%BC%89?mtc=20023
7.【英國】英國教育部盤點 10大恐遭AI取代高危職業
英國教育部11月發表名為《人工智能對英國就業和培訓的影響》(The impact of AI on UK jobs and training)的報告,盤點出10大很可能遭人工智能(AI)取代的高危職業。
教育部評估365種職業和工人特徵,並與10種最常見AI應用程式比較,研究這些職業能否通過AI實現自動化。
10大恐遭AI取代高危職業 | |
1 | 管理顧問與業務分析師 |
2 | 財務經理和總監 |
3 | 特許會計師和註冊會計師 |
4 | 心理學家 |
5 | 採購經理和總監 |
6 | 精算師、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 |
7 | 商業和金融項目管理專業人員 |
8 | 金融投資分析師和顧問 |
9 | 法律專業人士 |
10 | 商業及相關專業人士 |
當局形容專業人士最容易暴露於AI風險,特別是牽涉大量文書工作、金融、法律和商業管理角色相關職業。
教育部發現,AI最不可能取代存在技術困難、環境不可預測、工資較低的手動工作。清潔工、洗衣工人、油漆工、園丁、修路工人等基礎工種,也不太可能被AI取代。
資料來源:HKET
https://inews.hket.com/article/3663576/%E8%8B%B1%E5%9C%8B%E6%95%99%E8%82%B2%E9%83%A8%E7%9B%A4%E9%BB%9E%2010%E5%A4%A7%E6%81%90%E9%81%ADAI%E5%8F%96%E4%BB%A3%E9%AB%98%E5%8D%B1%E8%81%B7%E6%A5%AD%EF%BC%88%E9%99%84%E6%8E%92%E5%90%8D%EF%BC%89
8.【加拿大】申「救生艇」來加港人 審批拖延失預算擬回流
加拿大於2021年推出「救生艇計劃」為香港人提供特殊移民途徑,並承諾會優先處理相關申請,但有港人稱早於去年4月已累積足夠本地工作經驗並提交永久居留權申請,但至今拖延19個月仍未收到審批結果,其間多次查詢甚至尋求國會議員協助仍無果,令他對於未來計劃大失預算,甚至萌生放棄申請回流香港的念頭。
不願透露身分的溫哥華港人Y先生昨日接受本報電話訪問時表示,早於2020年2月已來加拿大展開工作假期(Working Holiday),翌年2月聯邦政府推出「救生艇計劃」讓港人申請開放式工作簽證(Open Work Permit,簡稱OWP),他得知後隨即提出申請,並於一個月後獲批有效期為3年的OWP,即於明年3月屆滿。
「救生艇計劃」為港人提供兩種特殊移民途徑,分別為加國專上院校畢業生移民(Stream A)及加拿大工作經驗移民(Stream B),當中循Stream B申請永久居留權的人士,須於過去3年內在加拿大累積滿一年工作經驗。
Y先生指去年4月已累積滿一年本地工作經驗,隨即向移民部(IRCC)循Stream B提交永久居留權申請,同年11月提交無犯罪紀錄證明書(Certificate of No Criminal Conviction,簡稱CNCC),但之後音訊全無。
被問及為何相隔7個月才提交CNCC,Y先生解釋指去年6月及7月曾兩度離境回港,首次返加時一切正常,但稱7月從香港返加時,被加拿大邊境服務局(CBSA)人員懷疑藏毒。
他聲稱當時CBSA人員掃描其手機並懷疑藏有毒品,「然後他們將我從早上7時扣留至下午3時,其間沒有吃喝,最終因身體不適要求送院,當時數名CBSA人員跟隨,並要求醫護人員為我做X光檢查,看看我體內有否藏毒,最終沒有任何發現,我才獲准離開,其實我當時非常不適,留醫數個月才漸漸康復,你就知道有多嚴重。」
他指正因去年7月至9月留醫,因此無法在原定限期內提交CNCC,「本來IRCC規定7月要提交,我解釋稱正在留醫,IRCC回覆指等我康復後再提交,當我10月康復後立即按要求向香港警方申請CNCC,其後獲告知11月1日CNCC已提交予IRCC。」
Y先生指去年12月透過線上表格(Web Form)向IRCC查詢何時會有決定,以及其間可否離境,但直至今年2月才收到回覆,「第一個問題IRCC沒有正面回答,至於第二個問題,IRCC建議最好避免離境,否則再度入境時CBSA可能會詢問很多問題。」
今年2月中,Y先生向溫哥華格蘭護選區(Vancouver Granville)的聯邦自由黨國會議員樂泰立(Taleeb Noormohamed)辦公室求助,其後辦公室引述IRCC回覆指已經收到所有需要的文件,預計決定日期為今年11月14日,並列出4個項目包括資格審查、犯罪紀錄審查、背景安全審查以及醫療狀況審查,當中資格及背景安全審查均未開始,犯罪紀錄審查正在處理,而醫療狀況則確定獲得通過。IRCC在回覆中又指等候審批期間可以離境,但需通報離境日期及天數。
由於7月底IRCC曾在網站錯發指引,誤稱不再優先處理香港居民家庭團聚、學生和永久居留權申請,Y先生擔心審批時間大幅延長,於是再經議員辦公室向IRCC查詢,並於9月收到回覆,才得悉上述4個項目的進度沒有任何改變,上次提及11月14日的決定日期也失去蹤影。
議員辦公室在轉發IRCC的回覆中提及,Y先生的申請目前屬於「人道主義和酌情個案」(Humanitarian and compassionate cases)類別,仍然處於審核狀態,「IRCC沒有讓我們知道審批延誤的確切原因,他們所能告訴我們的是,該申請正在接受一些有關資格要求的非常規評估(non-routine assessments),這就是比標準審批時間更長的原因,在非常規評估的情況下,IRCC沒有處理時間表,也沒有為國會議員提供加快處理的途徑。」
IRCC又指,Y先生的申請沒有未完成的文件要求,「但延遲完成審批的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申請人原本可以更詳細地回答評估問題」,並建議若Y先生想了解更多有關如何讓申請更好地通過評估的信息,可以諮詢移民顧問。
Y先生指曾諮詢移民顧問,並引述對方稱感覺IRCC不想批給他永久居民身分,「要批一早批了給我,只是想不到理由拒絕,拖延直至我等到不耐煩回香港,到時候就大條道理拒絕申請。」
他指自從去年7月入境被CBSA人員留難後已經感到害怕,其間沒有再度出境,「我本來想一年內怎麼也會有結果,豈料一直沒有回音,我的父母已經70多歲,沒理由要兩位老人家坐十幾個小時的飛機來看我。」
最終Y先生這個月又回了一趟香港,但稱入境加拿大時再被CBSA人員重提去年7月的懷疑藏毒事件,並帶到房間搜查其行李箱,「他們聲稱如果我不合作,隨時可以將我遣返,因為我既不是永久居民也不是公民,只是拿着工作簽證。」
Y先生表示,從網上看到其他循Stream B申請永久居留權的港人個案,正常情況下都是6至9個月完成審批,從未見過有類似其情況的個案,因此對於能否成功獲批並不樂觀,目前也未決定下一步去向,包括是否延長數月後到期的工作簽證,「真的很迷惘,根本不知道IRCC想怎樣,一直沒有正面回答問題,向議員求助也沒有用,IRCC的回覆直接指找議員也不會加快處理。」
他慨嘆經歷19個月的等待已心灰意冷,並萌生回港念頭,「但父母認為既然已經等了這麼久,沒理由未拿到永久居民身分就離開,但IRCC根本沒有時間表,不知道要等到何時,議員、移民顧問甚至現在連傳媒都找過,若再繼續無限期拖延下去,我也不知道還可以向誰求助,雖然我已經打定輸數,但也想得到最終答案及理由。」
資料來源:明報海外
https://www.mingpaocanada.com/van/htm/News/20231125/vaa1h_r.htm
9.【加拿大】持學簽者四分一未有入學 當中逾半在加國從事其他活動
加拿大統計局最新研究報告顯示,有近四分之一的學生簽證持有人,在獲准就讀加拿大公立專上院校後未有入讀;其中超過一半在加國從事「其他活動」,包括打工。
統計局於較早前進行的研究發現,聯邦政府發出的學生簽證數目,較實際上來到加國並在公立專上院校就讀的學生人數,高出約20%至30%,而公立院校是指有接受政府資助的學校。
這項由華裔研究員Youjin Choi及Feng Hou進行的研究發現,在2019年,共有約71.7萬人獲發可入讀專上院校的學生簽證,其中約24%(17.2萬人)沒有入讀加國的專上院校。
數據系統顯示,在這些未有入讀院校的學簽持有人當中,有54.5%(約9.38萬人)身在加國並從事其他活動。
資料亦指出,在未有入讀院校的學簽持有人中,約有三分之一同時持有其他簽證(主要是工作簽證)。這可能是他們同時申請兩種簽證並符合資格,例如一些實習計劃,容許學生從適用於其學習領域的實務工作中汲取專業經驗。
然而,數據顯示,這些實習計劃並不能解釋某些行業出現較多學簽持有人打工的現象。在沒入讀院校而打工的學簽持有人當中,超過7成(70.3%)是受薪從事在傳統上需要大量兼職工人的行業,而且是一些需要經常填補及較低技術的職位;特別是餐飲及酒店業(31.2%)、批發及零售(22%),以及商業、建築及其他支援服務(17.1%)。
這些行業顯示受聘者很可能是兼職工作,意味這些學生可能利用了隨學簽賦予的權利來打兼職工(大部分學簽容許每學期從事20小時工作),而並非持有工作簽證及從事實習計劃中的全職工作。
然而,是項研究尚有不足之處,例如沒有數據顯示入讀私立院校的學生人數,這些人也有可能獲得學生簽證。
資料來源: 星島
10.【加拿大】生活成本高昂為慳錢留家 逾半加人現社交孤獨 45%人憂如不增借貸明年無法應付開支
加拿大生活成本越來越高昂,逼使更多人為慳錢選擇留在家中,許多人表示因此影響心理健康。加拿大最大破產管理公司MNP Ltd.委託調查公司Ipsos進行問卷調查,發現加拿大人正面對雙重打擊;一方面是高通脹和高息下生活開支上漲,亦因而使民眾為了慳錢而減少與朋友社交。機構稱高通脹及高息造成「通脹孤獨」,亦可稱此現象為「社交孤獨」。
調查發現,逾半加拿大人(51%)表示,他們更多地留在家裡是為了慳錢;三分之一的人花在社交(35%)或與朋友(30%)相處的時間更少,大約有五分之一的人稱,由於利率上升和通脹而產生社會孤立感(20%)或孤獨感(19%)。五分之二受訪者表示,他們感到與財務相關的壓力和焦慮程度增加。
調查亦發現,34%民眾稱現時每月還債的開支較一年前多,近一半(45%)更擔心,如果不增加借貸,明年可能無法應付日常開支。
MNP Ltd.主席Grant Bazian表示,加拿大人因高通脹和高息而感到苦惱,「民眾害怕花錢,因此他們留在家中,不去做一些往常會做的事,並因而感到孤獨」。他指國民現時只將錢花在必要事項上,如房屋和飽肚的食物上,對於走出屋外的開銷則卻步,例如看電影、看演唱會或旅行。
Grant Bazian續指,較年長國民一般有更多儲蓄,按揭亦相對較少或可能沒有按揭,「當大家是年輕成年人時,都是初踏入社會,因此會有很多與房屋、汽車和家具相關的負債。不過,仍想與家人外遊,因此肯定會更加焦慮」;而較年輕賺年薪4萬元以下的受訪者較常減少社交和與朋友歡聚的時間,並更常引致社交孤獨。
加拿大10月通脹率年減至3.1%,低於9月的3.8%。按月計算,上個月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3.6%,抵押貸款利息成本、從商店購買的食品和租金是部分驅動因素。
資料來源:The Points Media
11.【澳洲】港人移民推廣南澳旅遊 發掘鮑魚龍蝦吞拿秘密
疫情後,全澳的旅遊業復甦,在南澳從事旅遊業的香港移民姚仕劍,認為南澳的旅遊業,有很大的增長潛力,僅僅是推廣南澳豐富的海產,可以吸引很多人「即使花錢搭飛機也要來」。
“留在這兒(阿德雷德)才發現,這原來是天堂,一個沒有人知道的天堂…就好像這些鮑魚,我們整個南澳沿岸都有。”
南澳香港移民姚仕劍
姚仕劍,阿劍在2021年從香港移居南澳後,看到滿佈南澳海岸的鮑魚,就非常意外。
「就好像這些鮑魚,我們整個南澳沿岸都有,是多到不、得、了⋯⋯這兒原來盛產全世界最貴的海鮮!」
阿劍本來在香港就喜歡釣魚,大約一年前,他利用南澳豐富的海產資源,帶旅遊人士捕捉海產,並提供包烹煮的一站式全體驗。
南澳第一次釣魚畢生難忘
阿劍向SBS中文憶述第一次在南澳登上釣魚專船出海的經歷。他說當時本來只是釣鯛魚(snapper),但船長突然丟下一句不可以釣了,然後匆忙裝上拖架,阿劍形容看到一生難忘的場面。
他說,本來平靜的海面,忽然出現很多雀鳥插水飛來,還有海獅、海豚,甚至地球上體型最龐大的生物——鯨魚,也跳出來浮上水面。
「簡直就好像是National Geographic (國家地理雜誌,著名的自然生物紀錄節目)裡面的畫面一樣⋯⋯好像街市一般熱鬧;即使我現在只是講出來,都『毛管戙』(雞皮疙瘩)啊。」
之後阿劍更釣到全世界最貴的吞拿魚這正是藍鰭吞拿魚(bluefine tuna)。由於沒有商業牌照,不能將魚獲販售,他將當時釣到重達100公斤的藍鰭吞拿魚,送到一間日式餐廳的老闆手上,讓他與食客共嚐。
「當我拿這條吞拿魚給老闆時,他簡直『彈上天花板』,說從未嚐過這般美味的吞拿魚。」
阿劍解釋,南澳出產的藍鰭吞拿魚,很多都運到有很大刺身需求的日本,例如著名的築地魚市場。「但那些魚全是冰過的⋯⋯相比新鮮吞拿魚,吃過後你的大腦是會爆開的!」
在這次意外的釣魚之旅後,令阿劍萌生要與更多人分享,南澳有很多高品質野生海鮮的「秘密」。
「倘若能好好推廣這種畢生感動的海鮮旅遊體驗,我相信一定有好多人,即使花錢搭飛機也要來啊。」
阿劍向SBS中文指出:「雖然現在經濟不是太好,但其實全世界的人都想要外遊,因為人人都抑壓了太長時間了。」他認為,疫情後,反而令南澳旅遊業有更好的商機。
他解釋,自從疫情後澳洲重新開關,很多留學生回來南澳,也有不少他們的親友過來探望時順道旅遊,這當中有不少旅業商機。
抵境短期訪客增逾五成
根據澳洲統計局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的最新數字,今年九月抵境的短期訪客人次達584,620,比較去年同期增加57%。雖然人次還未回升至2019年疫情前的情況,但趨勢明顯復甦。
在這批到訪澳洲的短期遊客中,有近四成選擇在雪梨所在的新州逗留,其餘大多往維州和昆州遊覽,或是到訪西澳,南澳與北領地和塔州都處於較後位置,到訪遊客低於50,000人次。
根據澳洲旅遊研究局(Tourism Research Australia)的新數據顯示,到6月底的上個財政年度,到南澳的遊客消費創新高,達到99億元。
南澳旅遊宣傳針對國內遊客
南澳政府撥款835萬元製作旅遊宣傳廣告,主要針對維州、新州及南澳本地的居民,在南澳旅遊,預計澳洲本土的遊客,會為南澳帶來超過79億元經濟收益。
雖然南澳政府大力推動旅遊業,但對於阿劍,向海外遊客推廣南澳旅遊業經營者,在獲得政府支援方面,出現困難。
阿劍曾經向南澳旅遊局 (South Australia Tourism Commision) ,申請對有利推動本地經濟的新創企業設立的扶助基金。
他說,後來好不容易申請成功,獲得的援助卻被硬性指派用來僱用顧問 (consultant)。
「我花了兩、三個月的時間應對顧問的訪問問題,最後出來的顧問報告,那些建議沒有甚麼幫助。」
雖然有關旅遊官員覺得,他們面對最大的問題是沒有甚麼跨州甚至國際遊客。但阿劍認為海鮮體驗旅遊業,在南澳很有發展潛力去吸引海外遊客。
“一直以來南澳都不是國際遊客的主要目的地,這正正就是我們的機會,有很大增長潛力。”
南澳香港移民姚仕劍
本來在香港就喜歡釣魚的阿劍,有三名年幼子女,舉家移民來澳洲繼而定居阿德雷德,可以說是「為兒為女」。
阿劍在金融科技界別取得專才移民資格後,只因女兒要求來阿德雷德探訪好友,沒有目標城市的他便先來南澳「看看」。
與澳洲結緣,其中一個線索源自於多年前阿劍與家人到墨爾本旅行。在準備登機回港時,當時只有三歲的兒子說:「我們為甚麼要返香港?留在這兒便可以了。」令阿劍自此「立定心志」有機會便要一家來澳洲生活。
阿劍表示,他們一家都喜歡這兒的文化,感到大部份澳洲人都好友善。
「由落機(移民入境澳洲)那一刻開始,『零時間』適應。對小朋友來說,在這兒返學又很開心。」
也是由於移民到澳洲,令阿劍帶著釣魚興趣轉行加入旅遊業,帶團捕捉海產,並提供「帶料加工烹煮」。
剛開始時,最大的難關是尋找願意借出廚房來烹煮海鮮的夥伴餐廳。阿劍解釋,雖然這類「帶料加工烹煮」的模式在亞洲很常見,但澳洲的餐廳方因不能保證送來的海鮮是否符合食物安全的標準,往往會拒絕。
阿劍回憶說,當時挨家挨戶走訪的食肆可能超過100間,終於遇上香港人經營的餐廳肯合作。
另一困難是帶團之前一連串的準備功夫。阿劍要由計劃行程、觀察天氣、觀察時機。「我是嘥(花費)好多時間、食好多次白果(付出努力但無結果)、俾(付)好多油錢之後,才有信心和把握帶人體驗。」
阿劍承認不容易,他解釋:「因為我們是真正的狩獵 (hunting) 體驗,而這很大程度取決於天氣、季節和環境;我們對團員能捕獲甚麼海鮮、在甚麼日子出發才能成功,並不能完全控制。」
但是,當阿劍第一次帶本地團友之後,就對他這個利用海產推廣南澳旅遊想法,更有信心。
「捉蟹的地方往往是海天色,海面好像鏡一般平靜⋯⋯然後見到團友們第一次捉到蟹的笑容——令我覺得這個business (生意)一定得,是沒可能失敗的!」
期間教育團友如何運用工具、遵守數量和大小的規則,以及尊重大自然生態,為阿劍帶來另一種滿足。
雖然阿劍作在澳洲作為新移民,需要建立人際網絡,並要適應澳洲較為休閒的文化。
「香港人做事講求拼搏、快、有效率,事做完了才收工;但本地文化相對慢吞吞,到時間就準時收工。」
阿劍補充說,澳洲稅收高、人工貴,當老闆還要顧及福利和消費稅(GST)等問題。
不過阿劍作為喜歡釣魚的「漁夫」,願意向未知的大海進發。
這種(旅遊)體驗真的很有意思,好玩又有得食,又有教育意義,也能真正造福國家,實在無敵。
南澳香港移民姚仕劍
資料來源:SBS
https://www.sbs.com.au/language/chinese/zh-hant/article/unlocking-adelaides-ocean-treasures-hk-migrant-reveals-secrets-to-boost-sa-tourism/e7o4j6jqc
12.【其他】俄人口少55萬 普京促家庭生8個或以上
俄羅斯人口統計顯示,與烏克蘭戰爭爆發一年後,人口減少約55萬。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周二(28日)出席會議時表示,俄羅斯應該回歸傳統,養育更多子女,呼籲俄羅斯家庭生育8個或以上子女。
普京視像形式參加世界俄羅斯人民委員會會議時表示,解決俄羅斯人口問題不能只依賴金錢﹑福利及社會保障,促請俄羅斯家庭再多生小朋友。
普京指現時不少俄國家庭維持傳統,養育4名或以上子女。但他呼籲俄國民眾回歸更久遠年代的傳統,一如祖父母輩時,一個家庭生育7至8名子女的狀態。
普京稱擁有眾多子女及組織大家庭應該變回習慣,適用於全體俄羅斯民眾。他指家庭不止是社會及國家根基,亦是精神現象及道德的來源。普京強調保留及增加俄國人口是俄羅斯政府未來數十年的目標,是俄裔民眾世界﹑千年永恆俄羅斯國度的未來。
俄羅斯年初人口為約1.46億,低於普京1999年上任水平。據悉,與烏克蘭戰爭爆發後,俄國人口減少55萬,更多民眾因經濟不穩及軍事衝突拒絕組織家庭或生兒育女。俄羅斯人口在前蘇聯時代起已陸續減少,人均生育率1.42名小孩子。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指出,俄國人口問題反映歷史趨勢,育齡婦女人數減少﹑高教育水平﹑現代化及城市女性養育子女的平均年齡上升。基金會更指新冠疫情及俄烏戰爭帶來未來高度不穩定性,降低俄羅斯民眾生兒育女的意願。
普京公開承認的子女只有兩名女兒,但盛傳他與3名女子分別育有6名子女。
資料來源:HKET
13.【其他】南極搶人才「幫數百企鵝鏟屎」 月薪不高卻有無數人應徵
英國南極遺產信托基金會(UKAHT)最近開出了一份有趣的職缺,徵求4名新員工到南極小島的「企鵝郵局」工作,而這些新員工的主要職責就是清點島上數百隻企鵝的數量,並清理牠們的糞便。
據《太陽報》報道,世界上最偏遠的郵局最近正在招募人才,預計將選出4名「郵政局長」,到洛克洛港(Port Lockroy)的「企鵝郵局」工作5個月。
這座郵局位於南極洲一座足球場大小的小島上,四周除了有數百隻企鵝,還兼具80周年紀念歷史遺址和博物館的功能。
而UKAHT每年11月至次年3月,都會派選出的「郵政局長」到當地清點企鵝的數量與清理企鵝糞便。
然而,這份工作並非只有玩雪或和企鵝互動。由於這4名郵政局長必須在這座冰島上生活,因此他們的生活條件極其艱苦,不僅只能住在一個小旅館,共用一個浴室,當地也沒有自來水,因此他們只能在有客船停靠時才能洗澡。
此外,這些求職者還需要適應長達5個月沒有網絡和手機的生活,同時協助經營郵局和禮品店、維護博物館,並處理大約8萬封遊客寫的信件、進行野生動物監測,以及企鵝種群的環境數據收集。
這項工作的薪資約為1260英鎊到1800英鎊不等(1.25萬至1.78萬港元)。儘管它的工作條件十分嚴苛,但依然非常受歡迎。每年有數百人申請這個職位,甚至還有一年有超過2500人申請。
UKAHT透露,他們樂見這份工作非常受歡迎,但他們要找的是身體健康、適應力強、喜歡與人交往和接待訪客的人。